夜晚照相馆(北京照相馆排名)
还记得刘烨在微博PO的这张全家福吗?
在这张民国富态复古照下面的留言里,除了一家四口的高颜值羡慕,最重要的是问这张照片是在哪里拍的。
于是,白夜照相馆就这么火了。
然而,即使有导航,也不容易找到白夜照相馆。
在东五环外的一个偏僻的城中村里,有一大片废弃的厂房,被改造成了“黑桥艺术村”,白夜照相馆就建在艺术村的一栋厂房里。
推开斑驳的铁门,这是一座200多平米的厂房,分为布景区、办公室、更衣室。空宽敞凌乱,各种承载着时代印记的物件堆积如山。
响亮的留声机,老式的28轮自行车,画着美女头像的饼干桶,民国风格的圆眼镜,藤条和红木做的旧家具,各种生锈的铁皮玩具。
这些来自亲戚朋友家或者跳蚤市场的“历史文物”都是拍摄道具。
甚至拍摄用的服装和配饰都是一些真正的民国旧衣。
不过这些真的是古书,虽然颜色已经有些暗淡,但是精细的手工切割是现代技术难以达到的。
随着“咔嚓”一声,镜头里呈现的是一幅简单而肃穆的画面。没有更多的点缀和美化,没有华丽耀眼的背景。每个人都端坐着,表情矜持克制。
在过去的岁月里,几乎每个家庭的相册里都有一张类似的照片。
全家人隆重打扮,像过节一样来到照相馆,留下这张全家福,珍藏在相册里。即使时光流逝,照片中的幸福和美好也永远定格在那里。
这就是《白夜照相馆》的店主杨威和王旭这两个80后年轻人试图在影像中寻找的感觉。
“如今,摄影变得越来越随意。通过重建一个老式的照相馆,我们可以重新获得照相馆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温暖,以及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仪式拍照传统和人们对个人肖像的正式态度。”
杨威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他本科和研究生的论文题目都与“民国老照片”有关。
从大三开始,杨威就到处淘宝,至今已经收集了上万张民国老照片。
他发现每张老照片的风景都在变化,从景观树和亭台楼阁到飞机、汽车和摩托车,再到天安门广场、宝塔山和解放后领导人的画像。风景的演变就像一部百年的社会生活史。
这些布景引起了杨伟的极大兴趣,他正在写一本关于中国不同时期旧照相馆布景的书。目前这还是中国摄影史研究的空一块。
在杨威苦苦收集老照片的同时,比他小两岁的中央美院设计系毕业生王旭却痴迷于收集旧相机、旧镜头。
他陶醉于老式相机的摄影、冲印工艺,银盐、蓝太阳、白金三种老照片制作工艺的应用,使产品的图像精美、色调柔和,与民国老照片保持一致。
但这也意味着,要完成一张高质量的照片,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漫长等待。
2012年,王旭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上认识了杨威。
两人谈了重建老式照相馆的想法,没想到一拍即合。
两个人站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搭档:一个活泼健谈,一个严谨认真,一个负责技术,一个负责审美。
于是白色照相馆诞生了。
在过去的三年里,他们每年至少为2000人拍摄照片。
很多都是想成为“民国女神”的女生。
民国照片,售价100元一张,看起来很美,但做起来并不容易。
从有时间感的布景、复古的妆容、礼服、道具,到人物的手势、表情、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考虑。
作为一名技术控,王旭今年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学习老影楼的上色技巧。
他找遍了所有的地方,终于在大连交通大学后面的巷子里找到了一家壮族风格的小照相馆。
博物馆不大,但仍提供黑白胶片拍摄和传统手工上色业务。
馆主庄干斌先生是国内修复和着色人工照片的专家。
20世纪60年代,大连火车站二楼悬挂着毛主席巨幅画像,这是庄干斌创作的。
他把绘画的理论和感觉运用到照片上色的创作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庄干斌对王旭的建议非常感动。他送礼物,以身作则,希望白夜照相馆能将这些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在这个拍摄和保留太容易的时代,手机、相机、硬盘、云、无尽的存储空房间...
然而,是不是因为太容易被记录,所以记不记得就不再重要了?
但是,杨威和王旭坚信,有些东西是不可替代的。
比如正式的人像,比如一家人请专业摄影师在专业的地方记录下一个特殊的瞬间,甚至是追求照片胶片“完美”的仪式感,都会让人动容。
他们说,影楼不仅仅是拍照,更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即使照片变黄,这份记忆也会永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