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时代影院(六安万达影院)
马鞍山第一家电影院——工人电影院
我毫不犹豫地从书架上抽出杜拉斯的《琴声如诉》。我知道我并没有深深地爱上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杜拉斯》让我突然想起了90年代的一部疯狂电影——《情人》。直到今天,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我迷迷糊糊走出工人电影院的时候,脑海里那个白衣少女的身影,依然在她身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情人》的剧照发布于1992年。
1992年还是1993年,具体年份不是很确切。那时,我在一家发电厂工作。那几天娱乐节目不多,分部的每个活动我都不放过。当团支书问要不要一起看电影时,我爽快地答应了。男市委书记似笑非笑,再次确认的样子,电影《情人》。有什么问题?事实上,我知道他的意思。工厂里有年轻姑娘穿长裙,一提到“招摇”二字就会惹祸上身,更何况是这么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词。
但是,和青年成员们一起骑着自行车,飞到罗马有着显赫柱廊的工人电影院,看着不知名的外国电影,想想就觉得美好,不能舍弃。
电影工作者
发电厂位于河边,距离金家庄3.5公里。90年代,交通不便。公交车间隔时间长,自行车往返城市,高效快捷。
边江发电厂,1993年
据《马鞍山市志》(1992年版)记载,市工人电影院位于幸福路45号,1956年建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座建筑成为市民的“瞩目点”之一。用我父亲的话说,我一抬头,帽子就掉了。电影院大厅前的四根罗马柱子真的很“威风”。每次我站在那里,人都高多了,也挺拔多了。情绪也像撕破的船帆。看电影就像去远方旅行。
我曾经痴迷于电影。不知道是因为小时候种过火,还是因为当年的生活太黑白太单调。
我曾经在父亲1975年4月25日的日记里读到过,一篇关于我最早观影的日记。这里有一段摘录可以证明这一点:
新到的第七届亚运会彩色纪录片。这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好电影。可惜电影票紧张,家离电影院又远。……
今天是24号,明天的最后一天。突然好消息来了,孩子的阿姨送来了四张电影票。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消息啊!当然,两个孩子特别开心。
我冷冷地告诉孩子,因为下雨,我不看了。
“走!”我终于下定决心了。
然后进行紧急“武装”。给我的大女儿买了一件大号的工作雨衣,她还有两个月就五岁了,脚上穿着一双大号的胶鞋。告诉她先开始。
在路上,有些地方,水已经漫过了脚。精力充沛的女儿在雨中笑着,啪嗒一声,摇摆着向前。
大约一个小时后,我终于走到了电影院。
有必要说明一下,那个兴高采烈走在雨中的大女儿就是我。这里所说的电影院确认为市工人剧院。据市志记载,位于金泉街37号,是建市后最早兴建的国有剧场,前身是工人剧场。不管它的前身和后世,市民习惯称它为工人剧院。
小时候,记忆中最早的电影——露天电影。上世纪70年代初,电厂的教育培训中心有两层,二楼的水泥围墙中间挂着白色的屏幕。楼前的水泥篮球场成了观众席。一般一个月有一两次露天电影。当时厂里有广播站,大喇叭一响,厂里的居民自然就知道了。或者小道消息,员工提前知道,他们也早早宣传。毕竟是一件幸福的事。
快乐的孩子们在晚上带着自己的小板凳抢占有利地形。那时候的电影多是黑白q战,比如飞虎队,地道战,洪湖红卫兵等等。有些孩子非常淘气。看电影的时候,有一两个悄悄跑上楼,故意做手和人物,把手伸到幕后。台下的父母和长辈,很宽大地笑骂了两声,作罢。小一点的男孩没那么好脾气。他们吹口哨和嘘,引起了一点骚动。
飞虎队剧照
刚上班的时候,80年代末,看了很多印度电影,大篷车,流浪者,努力,都很精彩,而且印度电影的歌舞都很棒。我和女朋友经常去工人剧院看。离半条街很近,我们绕了个小弯,就到了金子堂,那里有路边摊和小吃。阳光下,我们聊着天,还不忘一手拿着零食。
再久一点,也许朋友圈就变了。90年代初,观影地点开始“搬到华业厅”。女朋友住在桃园菜场后面,电厂离华业堂更远。晚上看完电影后,我住在我女朋友家。晚上谈心,第二天白天坐公交车到电厂的厂车,“哼,哼,哼,哼,哼”,回家。
华业堂,大概是因为靠近华东冶金学院(位于湖东中路,前身是马鞍山钢铁学院)。1985年经冶金部批准更名;后来更名为安徽工业大学。)正因为如此,国外很多国家都有“好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故事,苔丝,简爱,迷失在蓝桥,巴黎圣母院,叶塞妮娅等等。那么多优秀的电影,多年后回头看,依然有那么一两个镜头和台词,依然精彩,依然傲然经典。
《断蓝桥》剧照
华业堂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没有具体查过。大约在90年代末,因为莆田股市的繁荣,华业堂被建成了一个证券交易中心。2009年10月,证券交易中心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华海电脑数码通讯广场连锁有限公司,更早的时候,被樟树、水杉掩映的华业堂这一座有着青春生动注脚的文化建筑,不知不觉飘散了。然而,这座建筑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四月纪念”,它必须属于许多人。可是,一个人的手掌里,连半块砖都没留过。
那时候看电影更注重电影本身。因为他们喜欢优秀的外国电影,他们也喜欢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配音演员,如童、乔真、和。他们的声音也成为八九十年代精彩外国电影的显著标志。
人民会堂
除了电影内容和演员演技,我不太在意影院规格、音效和环境因素。从概念上来说,八九十年代我市花山区解放路最繁华的路段,后期新建的人民会堂,给我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普通电影到宽银幕电影再到立体电影,过程不清不楚。不过我印象中,人民会堂好像是第一个出现的,因为它的立体环绕和舒适的环境——软座和双人情侣座。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基本上都是在人民大会堂看《泰坦尼克号》、《卧虎藏龙》这样精彩的大片。据资料显示,2000年《卧虎藏龙》获得了四项大奖,其中包括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
在新世纪,人们更加关注小众和个人的观影感受。无论是影院的环境设计,还是影片播放的类别,以及影片的观影时间,都是多元化的。所以,爱看电影的人有兴趣去电影院呆一呆,更愿意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影院、电影、演出。我呢,虽然看电影的兴趣不如以前,频率和兴趣都严重降低了,但是有时候,碰到喜欢的电影,我还是会故意去看一部。
马鞍山时代电影世界,大约2008年建成,位于湖东中路大华国际广场,现在是黄金繁华地段。大华影院,我最喜欢的影院,有很多电影厅,有很多可选电影和时段的机会。我专门办了VIP金卡,有优惠。早些时候,似乎只有团体票提供折扣。在21世纪,商家必须意识到市场,许多优惠是温暖和诱人的。然后,你不自觉的跟进。
大华影院有两部深刻的电影,都和美籍华人严歌苓有关。她是著名的中英文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住在马鞍山。改编自严女士小说的《金陵十三钗》和《归来》都很精彩。不仅赢得了票房,赚到了观众的眼泪,也收获了对历史的一定认知和审视。而《归来》因为老戏骨陈和巩俐的加盟,更是充满了电影之外的意义和表现力。
回归的剧照
回顾这些电影院,我想起了一些特别的回忆。比如现在叫老市区原金家庄区的工人电影院,比较怀旧。每次路过那个稀稀拉拉,破败不堪的老电影院,那个早已失去功能的剧场,柱廊还在,只是已经卑微的被堵在了无人问津的角落里。仿佛,路上的浑浊。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曾经随着工业崛起的城市的文化记忆之一?
一个城市的厚重,离不开想象中的街区。那些古老的,斑驳的,饱经风霜的必须生存。比如一棵老李子树,一座城楼,一条深巷,一口老井,一个大院,一座砖瓦楼,一座电影院,都要保留一些原来的样子,保护它的存在,让我们叫它宝贝的名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