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分类

四库全书总目分类,第1张

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

官方书籍目录。又称《四库全书》的总内容。两百卷。《总目录》由甘龙第六子雍聪负责。其实是主编纪昀做的。纪昀(1724-1804),本名小兰,本名春帆,是人。蠡县(今河北)人。在位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礼部官员,大学士协办人,文达爪牙。他撰写了《岳薇草堂笔记》和《纪文达集公遗》,代代相传。总目录是为了配合《四库全书》而编的。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清政府用了大约十年时间,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编纂了一部大型丛书《四库全书》。从各省收集的书籍都经过专门的四库全书馆编辑的校订,每本书都附有摘要。所有摘要由主编进行综合平衡、修改补充,并进行分类整理,组合成总目录。《总目录》初稿完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随着《四库全书》的不断补充和精选,其内容几经变动。直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才最终由傅武英堂撰写出版。

清乾隆以前的《四库全书总目》共收书10254种,172860卷。其中《四库全书》载书3461种、79309卷,附《存目》记载的“普通著述”10254种、172860卷。这些书都按照清政府的政治标准进行了严格反复的审核,凡是被认为与内容相悖的都会被拒绝。总目录按经、史、分章、集分为四部,下分为四十四类,而大类下应细分的则各归其位。经典有十种:易经、诗、礼(周礼、礼、周礼、周礼、周礼、周礼、杂礼)、春秋、孝、五经、四书、乐、小学(训诂、字书、韵书)。历史十五大类:正史、编年史、编年史、杂史、圣旨(圣旨、奏折)、传记(圣贤、名人、通志、杂记、杂记)、史志、纪年、地理(通志、大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共十四小类:儒家、军事家、法家、农家乐、医学家、天文算法(推步数书)、术数(数学、占星、家宅、占卜、命书书信、阴阳、五行、杂术), 艺术(字画、乐谱、篆刻、杂技)、乐谱(器物、菜谱)有五大集:楚辞、别集、宗集、诗评、词曲(词、词、词、词、曲、宋、南北曲)。 每个系都有一个总的介绍,描述每个系的学术渊源和发展。每个类别前都有一个小序,记录着类别的演变和流派的演变。每个属的末尾都附有案例说明,说明建立类的原因和标准。《四库全书》的收入书列在每一类的第一位,其次是《存目书》。每本书以书名和卷数为依据,记载为官藏本,或官藏本,永乐大典本,期刊本,通俗本等。然后就是书籍总结。

《总目录》摘要内容的一个特点是“重在考据异同,不重得失,故有多条可驳”。“先列作者名”,“二次考试用书之得失,权利观点之异同”。在“文字的增删、文章的分割、组合,均评为固定、区分”。对于早已定稿的书,“但论其刊刻、传记、著述之异同,编辑、增删之始末,作品好不好”。一些古籍的考证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当时研究的成果,纠正了前人的不足。第二个特点是对书籍的评价侧重于“阐发圣学,体悟王道”,突出封建正统思想的政治观点,抨击和排斥“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对于“学才之酒疵,国法之国规”,“各显其弱,用劝惩”。

四库全书总论是空之前的超大型综合解题目录。虽然有一批有价值的书籍因政治原因而被废弃,但基本上仍包括了清代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尤其是元代以前收集的书籍更为完整),以及《永乐大典》编纂的385种失传古籍,就文章而言,是一部独具特色的目录学巨著。而且有实质性的总结,有系统的分类和整理,有完整的体系。它是18世纪以前中国学术的经典总结,对后世读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许多学者把总目录作为他们从事研究的“阅读方法”。直到今天,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方法和形式,在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影响。首先,《总目录》在传统四部分类法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各种书目的分类优势,并根据图书和学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了一系列类目和建立类目的原则,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分类体系。在总目录出版之前,各类目录,尤其是私人藏书的分类和排列极其混乱。《总目录》出版后,都很快沿用了它的分类体系。虽然后来有一些修改和补充,但没有大的突破。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古籍编目分类的基本规则。其次,《总目录》总结了从刘向特别是宋代公私藏书中摘录的编纂方式和方法,还借鉴了清代的阅碑记、跋的方法和形式,从而形成了反映书版、人物、内容,并结合当时政治需要宣传封建思想的新的摘录形式。它对晚清书目提要的编纂,尤其是书目记录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由于《总目录》的宽泛性及其在藏书、著录、考证等方面的不足和错误,引起了目录学家的兴趣,产生了一系列纠正错误、弥补《总目录》空白的书目著作,如阮元的《四库藏书提要》、姚金元的《清代禁书目》、 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注》和《总目录》在目录学上的成就和意义,“大体上可以说,这本书是自刘向《别录》之后才问世的”。 其典型作用促进了各种目录的迅速发展,不仅搞活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目录事业,而且对现代目录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初印《武英殿》,简称《殿书》。乾隆六十年(1795年),在地方官(谢启坤、阮元)和士绅(沈青、包世功)的配合下,浙江对殿本中的许多错误进行了纠正,简称浙本。后来的版本都是从这两种版画翻印的。同治七年(1868年),广东出版社再版浙江原版,部分文字按典本校改,简称粤本。1964年,中华书局以浙江版为底本,参考了滇版和粤版,并附校注。王先生把的这句话打破了,印出来发表了。附《四库销毁及销毁图书汇总表》、《四库未收图书汇总表》、书名及作者姓名索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4470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1
下一篇 2022-12-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