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斤等于多少两(多少两等于多少斤)
中国有句成语:半斤就是半斤。半斤是8两,那1斤自然是16两。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斤对应10两,而不是16两。只有台湾省地区保留了半斤的老传统。为什么传统中国一斤是16两?
汉代以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五种重量单位,即铢、两斤、钧、石。汉代儒生把上述重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强行套到他们心目中的仁、德、自然法。他们认为人类社会有五种道德:仁、义、礼、智、信。于是形成了五种重量单位:铢、两斤、斤、钧、石。
一年有24个节气,所以1两等于24铢。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地方都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4416,所以1斤等于16两。一个月有30天(原历法不分大小月),所以1君等于30斤。
汉代儒生的解释基本都是扯淡。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度量衡,什么样的换算关系,本来都是在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在它形成的时候,不同的度量之间并没有特定的换算关系,但是复杂的生产和交换迫使人们去寻找大家都能认可的换算关系。但是,这些换算关系往往不是小数。只有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那些不符合十进制的计量单位,为了计算和统计的方便,才会慢慢被淘汰。
还有一个一斤等于十六两的传说:春秋末期,著名谋士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称雄后,弃官下海经商。为了规范贸易,他发明了秤。在平衡木上,范蠡先刻上北斗七星和南斗,然后加上福禄寿三颗星。北斗7颗,南斗6颗,福、禄、寿3颗,加起来刚好16颗。每颗星代表12,16是1公斤。
称重梁,称重梁上的砝码和秤星
为什么范蠡在天平上描绘了这16颗星星?据说有一个深刻的寓意:南斗掌管出生,北斗星掌管死亡,福、禄、寿掌管幸运、收入、长寿。贸易商为顾客称重货物。如果他们缺少重量,他们将缺少幸福、财富和生命,甚至被北斗七星夺走。
这个传说形成于何年何月,我们不得而知,但就像汉代儒生在《汉书·法纪》中给出的解释一样,机械而强求。范蠡活着的时候,中国没有杆秤,只有秤,不需要在秤上刻画记号。
此外,还有很多传说。比如秦始皇规定1斤等于16两——秦始皇灭了六国,点了九州,六国加九州是15,再加上原来的秦国,正好是16,于是秦始皇规定1斤等于16两。也有人说1斤16两出自秦始皇的大臣李斯之手——秦始皇让李斯制作度量衡,但李斯不知道1斤多少两合适。看到秦始皇的信里有“天下公”四个字,他数了数这四个字的笔画,一共16笔,于是灵机一动,决定做1斤16两。
其实一斤十六两至少在商鞅变法时期就是既定的老传统了。秦始皇没有必要数九州六国,更没有必要让李斯灵机一动数笔画。
追根溯源,之所以1两是24铢,1斤是16两,1斤是30斤,1石是4斤,其实是由天平决定的。
先秦时期的等臂秤和环重(示意图)
在先秦中国,没有杆秤,只有秤。用天平称量物品,只能一个一个累加重量。权重要么相等,要么是倍数。等重的权重和多重关系的权重不断累积,自然就形成了多重关系的权重单位。你看,二与铢,金与二,君与金,君与石的关系都是倍数。下图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套衡器——铜环重。
战国时期楚国的衡器:铜环权
此铜环权出土于湖南长沙,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共10件,是楚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平衡重。大戒指重1微米,其他九个戒指总共重1微米。第二圈右刻有“全益”二字。两者都是“君”和易通“易”,是当时的黄金计量单位。“均一”就是平分黄金的意思。在“易军”衡制中,1伊相当于西汉的16两。
例如,如果1 two被定义为天平可以称量的基本单位,那么该天平的最小重量必须是1 two。通常,你需要一套砝码来称量东西。这组权重只能相乘,比如1两,2两,4两,8两,16两,32两,64两...那是最实用最经济的。所以人们把重量定为半斤8两,一斤16两,二斤32两,四斤64两。
当然,实际命名时,完全可以把2两、4两、8两或32两定为1斤,古人把16两定为1斤。确实有偶然的成分。但有一点是不可避免的:无论1 kg定多少重,最后都必须是2或4的倍数。古代用秤称重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把3、5、7、11、15定为1公斤的,因为无论哪一组砝码,都不会产生这样的重量——那就需要更多的砝码,太浪费了。
下图是一套清代银行常用的秤和砝码。
清代银数常用的天平,最下面抽屉里有一套砝码(现藏山东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是倍数关系,现代欧美的重量单位也是倍数关系。一磅等于16盎司,一盎司等于16打兰花,和传统中国一磅等于16两一模一样。至于长吨、英熊、夸脱、英石,就像中国秦汉时期的石、钧、金一样,都是以2的倍数换算的。
英国布拉德福德市计量局收藏的瓷器砝码(重7磅,1965年生产)。
1石在中国等于4钧(2的2倍),1钧等于30斤(2的15倍)。一长英吨等于20 cwt(2的10倍),一cwt等于4夸脱(2的2倍),一夸脱等于2石(2的1倍),一石等于14磅(2的7倍)。
为什么中英传统权重的进位关系是2的倍数?因为这两个国家最古老的称重工具是秤,所以人们必须根据倍数关系为秤建立砝码。
1852年,美国海岸和大地测量局在法国人的指导下铸造了一套标准砝码。
上图最重500g,最轻1g,总重量1000g,从小到大增加倍数。
中国自秦汉以来,杆秤越来越普及。杠杆原理可以使重量按照平滑进位增加,所以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形成了简单的小数。泰铢、钧、石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毫、厘、分、钱、两斤。唐、宋、元、明、清,除了沿袭传统习俗外,1斤仍等于16两。例如,1两等于10美分,1便士等于10美分,1美分等于10美分,1美分等于10美分。
1928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通过了一项法令,将传统的重量与公斤接轨,规定一公斤等于0.5公斤,但仍使一公斤等于16两。后来国民党当局退到台湾省,继续执行1928法令,所以直到今天,台湾省1斤还是16两。1954年9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度量衡暂行办法》,为方便换算,将1斤定为10两。所以,今天大陆还是把一斤定在10两。
我们可以总结为:台湾省定1斤到16两是天平时代的老传统;内地定1斤到10两,是杆秤时代的新发明。
阅读:度量衡简史:世界的尺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