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推荐院士

中华医学会推荐院士,第1张

中华医学会公示2021年推选院士候选人(中华医学会网)

中华医学会网(中华医学会公布2021年院士候选人遴选情况)

(健康时报记者周)2月21日,中华医学会在其官网公布了2021年院士候选人名单。它从中国科协遴选了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中国科协遴选了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其中,中华医学会选派中国科学院候选人到中国科协,包括: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黄国英:专攻儿童心血管疾病。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

人们都说儿科是哑巴,儿科医生是不擅长的。“儿科医生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更是一个孩子,所以儿科医生需要强大的耐心和爱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认为,儿科医生还应该具备观察、沟通和动态判断的能力。孩子年龄小,无法用语言表达,需要医生观察才能查出病情。现在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更高,医院里大人比小孩多。所以医生要学会和家长打交道。

作为国家重点RD项目首席科学家,黄国英教授擅长儿童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的无创诊断、病因和干预策略,以及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治疗和研究。2014年主持项目“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该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上,这是该杂志首次在中国发表儿科研究著作。以第一名的身份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首届全国名医杰出风采奖等多项大奖。

中山大学肿瘤中心马军:让鼻咽癌治疗走出中国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马军

“中国是鼻咽癌高发国家。如何扎根患者,走出适合中国鼻咽癌患者的治疗之路,是中国医生必须要做的事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马军先后制定了4项世界先进的新诊断标准(咽后淋巴结、鼻腔、口咽、N3分期)、1项放射治疗新技术(基于图谱的正常器官保护)和3项综合治疗新方案(同步放化疗、不加辅助化疗和诱导化疗)。

马军教授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从事鼻咽癌临床诊疗工作34年,使鼻咽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从上世纪90年代的60%提高到目前的84%,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从“跟随”到“领先”的跨越。由他领导的“基于现代影像技术的鼻咽癌综合治疗研究”和“鼻咽癌诊疗关键策略的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相关研究入选《中国医学论坛报》2012年“中国十大医学新闻事件”。马军教授于2018年被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聘为鼻咽癌临床试验设计委员会全球五名成员之一,是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曲:疑难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为患者解决临床难题。

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

“他记忆力极好,我们称他为‘生活困难案例手册’。”这是同事和同学们对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曲的评价。曲长期致力于呼吸系统疑难重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他指出,医学科普教育的相对缺乏,使得全民对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认识普遍不足。我国慢性呼吸道疾病早期筛查体系尚不完善,慢性呼吸道疾病诊断和规范治疗达标率不足。很多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往往是急性发作后才来就诊的。以上是以COPD为代表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诊疗面临的四大挑战。

“我们这种级别的医院是有责任心的,敢于治疗疑难危重病例,敢于创新,为患者解决临床问题。”曲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子项目2项等十余项。先后7次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SCI论文89篇(IF:350分),其中IF >:5篇SCI论文近20篇。

谢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致力于消化系统研究的“儒侠军医”。

谢上海常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内镜中心主任

“为每一个生命全力以赴,为患者带来希望之光。”谢海军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内镜中心主任,被誉为“儒家军医”,从事消化疾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年。近年来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重大疾病专项基金等10余项基金。,发表通讯作者SCI论文近50篇,其中影响因子在10分以上的论文8篇。主编《临床肝病》等专著5部,参编专著近30部。

谢常说,一次握手和一句问候可能是病人的“良药”。57岁的谢从医36年。她找到了治疗肝纤维化和慢性肝病的新方法,在肝癌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项。主要从事慢性肝病和肝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药物性肝病、肝硬化及其并发症、胆胰疾病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胃肠镜、十二指肠镜等内镜诊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士华:心血管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两栖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磁共振室主任赵士华

“我们一直强调‘基础-影像-临床’的原则,旨在培养心血管临床技能扎实,集影像技术、临床实践、科研创新、医学成果于一体的复合型全能影像人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磁共振影像科主任赵士华,擅长心血管影像诊断,尤其是心血管磁共振诊断,对各种复杂疾病具有综合判断能力。

赵士华,师从我国著名影像专家刘雨晴院士,1998年36岁晋升为我国最年轻的放射学教授,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7项成果(影像与介入)。在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赵士华作为“心血管疾病磁共振诊断系统的创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的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这次,中华医学会向中国科协选派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包括:

华西医院龚启勇:心理影像领域的领军人物

华西医院副院长、华西临床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龚启勇

“放射学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影像学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查手段,对于器质性神经精神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华西医院副院长、华西临床磁共振研究中心(HMRRC)主任龚启勇,长期从事放射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第一届国家杰出青年放射学基金获得者。

“脑功能性疾病是临床上难以处理的重要神经精神疾病,尤其是心理认知障碍等精神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亟待社会重视。”龚启勇以精神影像为研究重点,在神经精神疾病放射影像领域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工作。他提出了“脑-行为耦合”的影像学假说,并以此为基础在重大神经精神疾病影像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发现,建立了精神影像学体系,开创了放射学的新领域,被国际同行称为“精神放射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华西医院金:手术过程中,“救命”的麻醉师来了

刘进,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

“手术麻醉期间,病人随时可能死亡,实际上徘徊在生命的边缘。外科医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手术,要‘救他的命’,麻醉师就得来。”在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麻醉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刘进的带领下,华西医院麻醉科连续十年在复旦大学声誉榜上名列全国麻醉科第一。近年来,麻醉死亡率不到百万分之一。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围手术期红细胞输注的个体化策略。在国内首次开展了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监测和检查;发明并推广了足尖脉冲氧引导的腹主动脉球囊闭塞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第三届全国名医杰出成就奖获得者。

2003年至2013年,他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连续十年提出“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将其费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提案和建议,最终被国家采纳并在全国推行。确立了华西医院作为国家高等医学教育示范基地的地位,使中国“为医院育人”的住院医师培训成为“为国家育人”的关键一步。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振亚:高难度的心血管手术都是本地化的。

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沈振亚

1996年,她放弃美国永久居留权,毅然回国。2019年,她从江苏到新疆,一夜之间救了维吾尔族女孩凯莉的命...20年来,中华医学会修复与再生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沈振亚教授将所有高难度的心脏大血管手术进行了国产化,并一直致力于推动复合技术、微创心脏技术、终末期心力衰竭治疗等临床技术的不断创新。

沈振亚注重将心脏外科作为专业发展方向,发展特色技术,积极开发多项新技术,如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扩张患者的骨髓干细胞、腋下小切口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主动脉瓣成形术、气管手术等。曾获江苏省杰出医学人才、江苏省领军医学人才、第三届中国名医杰出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孙坤:用巧手修复儿童心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坤

“我们为20%的人类服务,但这些人是100%的人类未来。”在儿科医生流失的高峰期,在医患关系紧张混乱的时期,在专职管理的机遇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坤从未想过放弃当儿科医生,离开医疗一线。他说,“救一个孩子就是救一个家庭。我只想做个好医生,救救我的孩子。”

他带领团队在新华医院成立了全国首个“围产儿及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诊疗中心”,完成了亚洲首例单中心独立胎儿先天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宫内球囊扩张术。作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儿科学的学科带头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中国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中国儿科医师奖、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德沛:精准骨髓移植“苏州模式”的先行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

“我毕业的时候选择在临床一线工作积累经验,接触每一个活着的病人都是有价值的。”第十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第十八届吴阶平-保罗·让桑医药奖获得者,第三届全国名医杰出成就奖获得者,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主编...拥有诸多头衔和荣誉的东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年过六旬,仍坚持战斗在一线手术室。从医40年,扎根临床,专注科研,用精湛的技术和亲人般的关爱挽救了生命。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现两种新的白血病亚型,并写入国际标准。编撰了国内首部《MDS诊疗专家共识》,让这种过去“千差万别”的疾病在国内有了标准的诊疗方案;成立了享誉海内外的苏州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形成了精准移植的“苏州模式”。至今已移植4000余例,患者长期存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国际骨髓移植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4485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1
下一篇 2022-12-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