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主题曲

弥勒佛主题曲,第1张

弥勒佛的故事(弥勒佛的故事晚会表演)

今天科普小知识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弥勒佛的故事的知识,包括也会对弥勒佛的故事晚会表演进行简单的介绍,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让我们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中国六位佛祖的故事

2、弥勒有什么传说?

3、弥勒佛的故事

4、弥勒佛是何来历?

5、弥勒佛的由来

6、当初将自己打扮成“弥勒佛”,被富婆带回家供养的男子,后来怎样了?

7、求弥勒佛来历?

8、弥勒佛和他的四大护法的故事

中国六位佛祖的故事

目前来说

从3000年前到9000年后,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位佛祖所传法

从3000年前(前推多久我不清楚),到最短800万年后,只有一位佛祖【释迦牟尼佛】

最快800万年后才有下一位佛祖【弥勒佛】

所以说,中国没有佛祖出世,更没有六位,也就没有故事

一般佛教说的“六祖”

是禅宗六祖,六位祖师,,而不是六位佛祖

禅宗六代祖师之统称,即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弥勒有什么传说?

弥勒在兜率天内,不动本际,应现十方,若凡若圣,不可限量。传我国六朝齐梁时傅翕、五代梁唐时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傅翕(497~569),号善慧,浙江义乌林乡人。布袋,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奉化县人,世人不清楚他的姓氏,但称他为长汀子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笑容满面,心量广大,给人们一种皆大欢喜的享受,这正是慈心观的体现。

其实,中国人最早的菩萨信仰不是观世音菩萨,而是弥勒菩萨。早在汉代,有关弥勒佛的佛经被大量翻译成汉语。在新疆,出土了用吐火罗语写的剧本《弥勒会见记》,这是维吾尔族第一部戏剧文学,讲述弥勒成佛的故事。《弥勒会见记》剧本流行于中国唐代,它比戏曲繁荣的宋、元要早得多。

唐朝初年,弥勒信仰依然盛行。著名的诗人寒山是一个僧人,写过这样的诗:“南无佛陀耶,远远求弥勒。”玄奘从一开始就是信仰弥勒净土的,他是虔诚的弥勒信徒。非常推崇玄奘的武则天、唐高宗,也都是弥勒信徒。这就是玄奘为什么要去印度求《瑜伽师地论》的原因。

唐朝白居易也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白居易的大意是: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应该说,在唐朝以前,信仰弥勒的人占佛教信徒的主要部分。

弥勒佛的故事

阿弥陀佛!!!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无能胜”。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据说释迦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据《弥勒下生成佛经》所说,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有情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弥勒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度众生。

在我国弥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时就已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如甘肃炳灵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菩萨形的弥勒像主要表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这时的弥勒像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表示弥勒在兜率天宫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来形的弥勒像则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与释迦佛的造像没有多大区别。大致从北魏开始,中国逐渐流行对弥勒下生的信仰,同时也开始出现穿上佛装的弥勒佛像。

由于弥勒作为未来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还有一些弥勒的巨像产生。最大的弥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又称大佛楼)。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总长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弥勒佛像则为四川凌云大佛,此佛立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上,大佛依断崖造成,坐像世称“乐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宽二十八米,雕像相好庄严,比例匀称,气魄雄伟,临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弥勒,最大的铜制弥勒佛就是西藏札什伦布寺中的强巴佛。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据《宋高僧传》等记载,契此是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人,又号长汀子。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语无常,四处坐卧。能预知晴雨,“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与人言吉凶颇为“应验”。因其总负一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他还常把布袋中化缘来的什物一古脑儿倾倒于地,对围观的人们叫道:“看!看!”曾作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宋高僧传》卷二十一)后梁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的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宋崇宁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此后,江浙一带就逐步流行一种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颜开的笑口弥勒像,并将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进山门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受世人喜爱,以后“大肚弥勒”的这一布置就成了寺庙的定制。

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有这样一尊弥勒像,所雕的弥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详见: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ReligionKnowledge/DL/DL-20031219161645/

参考资料: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ReligionKnowledge/DL/DL-20031219161645/

弥勒佛是何来历?

【弥勒尊佛】 即未来佛,藏语谓“强巴”。 “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新称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梅怛丽,每怛哩,梅怛丽药,昧怛[口*履]曳。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一生补处菩萨。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 注维摩经一曰:“什曰:弥勒,菩萨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罗门子。” 法华嘉祥疏二曰:“弥勒,此云慈氏也。过去值弥勒佛发愿名弥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经,弥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说慈心三昧经,故曰慈也。 华严经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 天台净名疏五曰:“言弥勒者,有云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国人称为慈氏。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无胜。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 俱舍光记十八曰:“梅怛,此云慈。俪药,此云氏。菩萨于慈姓中生,从姓立名,故名慈氏。旧云弥勒,讹也。” 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梅怛丽药,此云慈,即旧云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缘:一值慈佛发心,二初得慈心三昧。因以名焉。言弥勒或云梅低黎,并讹也。” 慧苑音义下曰:“弥勒,具昧怛[口*履]曳,此翻为慈氏也。” 慧琳音义十四曰:“弥帝隶,古云弥勒,皆讹略不正也,正音云每怛哩。” 西域记七曰:“梅怛丽耶,唐言慈,即姓也。旧曰弥勒,讹略也。” 在密教,胎藏界之弥勒,坐于中台八叶院东北方之莲上,金刚界之弥勒在贤劫十六尊中,坐于东方,羯磨会三十七尊中之西方金刚因菩萨,即为此尊之本誓,大轮金刚者,此尊之教令轮身也。密号曰迅疾金刚。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此佛常怀慈悲之心。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无能胜”。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现在兜率天内院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据《弥勒下生成佛经》所说,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弥勒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以三会的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在我国弥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时就已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如甘肃炳灵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菩萨形的弥勒像主要表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这时的弥勒像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而如来形的弥勒像则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与释迦佛的造像没有多大区别。大致从北魏开始,中国逐渐流行对弥勒下生的信仰,同时也开始出现穿上佛装的弥勒佛像。由于弥勒作为未来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还有一些弥勒的巨像产生。最大的弥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又称大佛楼)。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总长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弥勒佛像则为四川凌云大佛,此佛立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上,大佛依断崖造成,坐像世称“乐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宽二十八米,雕像相好庄严,比例匀称,气魄雄伟,临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弥勒,最大的铜制弥勒佛就是西藏札什伦布寺中的强巴佛。

弥勒佛的由来

弥勒佛即未来佛,藏语谓“强巴”。 “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新称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梅怛丽,每怛哩,梅怛丽药,昧怛[口*履]曳。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一生补处菩萨。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

法华嘉祥疏二曰:“弥勒,此云慈氏也。过去值弥勒佛发愿名弥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经,弥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说慈心三昧经,故曰慈也。

华严经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

天台净名疏五曰:“言弥勒者,有云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国人称为慈氏。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无胜。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

贤劫第五尊佛是弥勒佛,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层天,弥勒菩萨现在正于兜率天内院为诸天演说佛法,那里的一天是我们地球上的400年,经四千岁(兜率天的天寿是4000年,即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弥勒菩萨由兜率天内院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

弥勒将来乃是一尊福佛,他降世的那个时期,地球经过了许多变化,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多是平原,海水平静,土地肥沃,多有自然乐园。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万类和宜,产物丰收,果实甘美,并产天然粳米,没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长寿,毫无疾苦。又无任何灾难,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更无杀、盗、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习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别,无有争执,相见欢悦,多以善言互相勉励,人行万善,无诸恶业,饮食无忧。其衣裳,不需人工纺织,地长天衣树,树上会生各式各样的细软衣裳,任人采取穿著;房屋宫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没有少许污浊不净,人欲大小便溺,地厕自开,便后自合。地上多产各类宝物,随手可拾,人拾宝石于手中玩赏,会说:听说过去劫时(大概是指我们现在劫),人为财宝,互相伤害,系闭牢狱,受诸苦恼,如今此宝,如同瓦石,无人守护,真是一个清平世界。那时世界虽有若干小国,而只有一个大国统一,在此地球上,有宽广四百万里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据一方,有大都城,名鸡头城,东西五百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土地平广,人民众多,街道整齐,空中有龙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晴和。城中有罗刹众,名叫叶华,于深夜出现,为人类服务,除去秽恶,打扫清洁,又以香水遍洒于地,非常香净。龙神鬼类,都为人类工作,但绝对不须祭拜,那时世间已无迷信拜拜之事。天时地利,人民和顺,鬼神拥护,感生了一位转轮圣王出世。王名“儴佉”,京都就是鸡头城,对于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有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臣宝、守藏臣宝等,以镇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伏,极其自由,逍遥自在,平等安乐。

在我国弥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时就已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如甘肃炳灵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菩萨形的弥勒像主要表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这时的弥勒像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表示弥勒在兜率天宫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来形的弥勒像则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与释迦佛的造像没有多大区别。大致从北魏开始,中国逐渐流行对弥勒下生的信仰,同时也开始出现穿上佛装的弥勒佛像。

由于弥勒作为未来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还有一些弥勒的巨像产生。最大的弥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又称大佛楼)。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总长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弥勒佛像则为四川凌云大佛,此佛立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上,大佛依断崖造成,坐像世称“乐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宽二十八米,雕像相好庄严,比例匀称,气魄雄伟,临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弥勒,最大的铜制弥勒佛就是西藏札什伦布寺中的强巴佛。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据《宋高僧传》等记载,契此是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人,又号长汀子。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语无常,四处坐卧。能预知晴雨,“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与人言吉凶颇为“应验”。因其总负一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他还常把布袋中化缘来的什物一古脑儿倾倒于地,对围观的人们叫道:“看!看!”曾作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宋高僧传》卷二十一)后梁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的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宋崇宁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此后,江浙一带就逐步流行一种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颜开的笑口弥勒像,并将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进山门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受世人喜爱,以后“大肚弥勒”的这一布置就成了寺庙的定制。

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有这样一尊弥勒像,所雕的弥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当初将自己打扮成“弥勒佛”,被富婆带回家供养的男子,后来怎样了?

他又独自一个人生活了。而且他重新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也没有任何的光环了。

求弥勒佛来历?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讲述了弥勒佛从迦叶尊者手中接受释迦牟尼佛法衣,正式接替释迦牟尼佛为娑婆教主的过程。《楞严经》、《法华经序品》也有介绍。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佛祖释迦牟尼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弥勒学佛的历史,比释迦牟尼资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游,爱吃穿,而重视慧学。勇猛精进,不如释迦,结果是后来者居上了。

弥勒,菩萨名,梵文叫maitreya,译为慈氏,住在兜率天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当于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下生此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之第五尊佛。日本动画犬夜叉和闪灵二人组里都有同名人物。

弥勒在佛教史上被认为有两种不同的身份。他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几乎可以说超过任何一个位大乘论师或者行者。从信仰的角度上说,从原始佛圣典《阿含经》到大乘佛教经典,都以为他是当来下生的弥勒佛,曾经七佛受记,为释迦牟尼佛的辅佐,现正在兜率内院说法,等待释迦牟尼的世纪结束后,他就正式成为娑婆世界的教主;因此,他现在的地位称为“一生补处”。换言之,他就是下屈娑婆世界成正等正觉的补处菩萨。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便是释迦牟尼的法统继承人,而这个法统的继承,以人间的观念来说,是相当长的,要经过八万四千岁的交递增减,一百年增加一岁,由十岁增加到八万四千岁,再由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为一轮次,亦即释迦牟尼的一个法统世纪的结束,才轮到他的住法时间。此一信仰,在汉传、藏传两大语系佛教中非常流行,显密两宗对弥勒都有深厚的信仰。 当来米勒佛弥勒菩萨还被认为是唯识学的开山祖师,为佛灭后九百年顷之印度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学派的始祖。现存汉译藏经中,造立者注名为弥勒菩萨者,有《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于《藏文大藏经》中,除上述诸论之外,尚有《现观庄严论》、《法性性分别论》、《大乘究竟要议论》。相传弥勒为无菩菩萨之师,创倡瑜伽唯识之教理,后传授无著。另据《婆薮盘豆法师传》所载,无著尝上兜率天,向弥勒菩萨咨问大乘空观之理,而因其师亦名弥勒,后世遂将之视同为当来成佛之弥勒。 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现居的兜率天是十善报应胜妙福处,其外院据《弥勒上经》所载:“兜率陀天上,有五百万亿天子,每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罗,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故,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各各脱身衍檀摩尼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一一宝宫有七重垣,一一垣皆七宝所成。一一宝出五百亿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一一莲华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一一宝色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一一阎浮檀金光中,出五百亿诸天宝女;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时乐音中演说不退转地fa轮之行;其树生果如玻璃色,一切众色入玻璃色中,是诸光明右旋婉转流出众声,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一一垣墙,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五百亿龙王围绕此垣;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振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兜率内院,更为殊胜,是弥勒菩萨所居处。有“四十九重微妙宝宫。一一栏榍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诸栏楣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无量亿万七宝莲华,一一莲华上有无量亿光,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是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须知内院的殊胜,皆是补处菩萨内证胜所庄严的。因此,在内院中还有“时诸园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游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花,水中出华如宝华流;一一华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方住空中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蜜;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亦有七宝大师子座,高四由旬,阎浮檀金无量众宝以为庄严。座四角头生四莲华,一一莲华百宝所成,一一宝出百亿光明,其光微妙化为五百亿众宝杂花装严宝帐。时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宝,以为宝铃悬宝帐上;时小梵王持天众宝,以为罗网弥覆帐上。尔时,无数天子天女眷属,各持宝华以布座上,是诸莲华自然出五百亿宝女,手持白拂侍立帐内。持宫四角有四宝柱,一一宝柱有百千楼阁,梵摩尼珠以为绞络。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负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培蜜。尔时,十方无量诸天命终,皆愿往生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则结跏趺坐在宝帐之内,为天众宣说妙法。此时的弥勒慈尊身量有十六由旬,从顶上的肉髻中常显微妙绀琉璃色光,尚以其价值胜过充满四天下的华贵毗楞伽宝作为天冠,所谓庄严,慈悲备至。更由三十二相中,一一带有五百万亿种的宝色;再从八十种随形好中,各各显出八万四千的光明宝云,使见者赞叹欣慕不已,而愿往生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六部经,指叙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及自兜率天下生阎浮提成佛时,其国土、时节、种族、出家、成道、转fa轮等事之六部经典。皆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六部为:(一)观弥勒上生经,沮渠京声译。(二)弥勒下生经,鸠摩罗?凰间C(三) 弥勒来时经,译者不详。(四)观弥勒菩萨下生经,竺法护译。(五)弥勒下生成佛经,义净译。(六)弥勒大成佛经,鸠摩罗什译。其中(一)(四)(六)三部另称为弥勒三部经。

关于布袋和尚

不知名氏,来历不详的布袋和尚,自称“契此”,他是五代明州奉化人(或说四明人)。笑口常开,蹙额大腹,经常佯狂疯颠,出语不定,就地而卧,随遇而安。他给人欢喜快活、逍遥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手持禅杖,肩荷布袋,所有供身资具通通放在囊袋中。 一生奇事不胜枚举,高兴就卧在雪里,雪也不沾身;能够预卜吉凶和气候,天晴时,穿着高齿木屐,跑到桥上,竖膝而卧,雨天则穿上湿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表示天快下雨,每一次都很灵验,被认为是一大奇人。有一首偈说: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便是形容布袋和尚逍遥放旷,无拘无束的一生。 布袋和尚随缘度众,处处显示禅机。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记载,一次,有一位禅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从该僧背后摸了一下,禅师回头,和尚就说:“给我一文钱。” 禅师回答:“道得出,便给你一文钱。”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有白鹿和尚问他:“如何是布袋?”他即刻放下布袋。 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之事?”他则背着布袋走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在站在街上,有一位禅僧问他:“请问和尚在这里做什么?” 他回答:“我等一个人。” 禅师看了看说:“来了!来了!” 他说:“你不是这个人。” 禅师问:“谁是这个人?” 和尚就说:“你给我一文钱。”随后,布袋和尚唱颂道: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强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锦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梁贞明三年(九一七),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磐石上,将入灭前,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安然坐化。 至此,众人才知道行履疯颠的布袋和尚,原来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别州看见和尚仍背着布袋到处走,于是世人竞相描绘他的图像供奉在家中。据说,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东堂上。 今天,一走到寺院,在山门前就可看见笑意盈盈的弥勒菩萨,好像欢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游客。以下的诗偈,最能说明菩萨的满腔欢喜: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间难忍之事;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图片应为密宗弥勒法像,庄严慈祥 。 (请不要替换现在常见净宗图像--词条创建者按) 弥勒佛是深受中国人尊崇和喜爱的一位菩萨,钱文忠教授认为,对弥勒佛的信仰,不仅在中国,不仅在东方,弥勒佛与西方世界也有密切的关系。这里讲的西方,不是指印度,而是指伊朗,乃至罗马。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包括西亚,北非,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流行着一种未来救世主的信仰。耶稣宗教里的弥赛亚,就是救世主信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弥赛亚,反映了被压迫民族对自由和幸福的巨大渴望,而印度的弥勒信仰,和世界范围的救世主信仰是密切相关,彼此影响的。印度的弥勒信仰就是世界救世主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 弥勒是未来佛,是未来的救世主,这里既有印度的根源,也有古代世界范围普遍流行的弥赛亚信仰的根源。所以说,弥勒佛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佛教里的佛。 其实,中国人最早首选的信仰,不是观世音菩萨,也不是阿弥陀佛,最早得到中国民众信仰的是弥勒菩萨。早在汉代,弥勒佛的佛经,被大量翻译成汉语。在新疆,出土了用吐火罗语写的剧本《弥勒会见记》,描写和弥勒会见的故事。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剧本,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发现,是迄今为止吐火罗语出土量最大的一部经典。这个信仰在汉代,很快得到了中国信徒的认可和接受,很多人一心一意往生弥勒净土。 唐朝初年,弥勒信仰依然盛行。著名的诗人寒山,他是一个僧人,写过这样的诗:南无佛陀耶,远远求弥勒。玄奘从一开始就是信仰弥勒净土的,他是虔诚的弥勒信徒。非常推崇玄奘的武则天,唐高宗,也都是弥勒信徒。这就是玄奘为什么要去印度求《瑜伽师地论》的原因所在。 武则天通过官方宣布,她是弥勒佛降生,见于《资治通鉴》。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权势显赫的女性,如吕后,慈禧,可都不是皇帝。而武则天是皇帝,她把李姓皇帝变成了自己的老公。在中国传统中,女性怎么能当皇帝呢?武则天运用佛教的化身转生理论,说我就是弥勒佛下凡。武则天用弥勒,构建了她取代李氏子孙,成为名正言顺皇帝的理论基础。 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应该说,在唐朝以前,信仰弥勒的,占佛教信徒的主要部分。 那么,弥勒信仰又是怎么逐渐衰亡的呢?这里有佛教不同派别和学说之间的竞争问题,但是,根本的原因是,弥勒佛作为拯救百姓于水火,拯救人民于苦难,给人带来一切美好愿望和希望的一个未来佛,早已成为民间反抗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的来源,打着弥勒佛的旗号,反对残暴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因此,统治者是不能容忍这种信仰的。唐玄宗下令禁止弥勒信仰,于是,渐渐默默无闻。唐朝开元以后,弥勒佛像,在汉族信徒中急剧减少。 弥勒的名字,用梵文念,或用巴利语念,跟弥勒二字毫无关系。玄奘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玄奘说你们翻错了,从梵文翻译过来,应叫梅旦利耶。玄奘认为,弥勒应该叫梅旦利耶菩萨。跟观自在菩萨的命运一样,大家都不接受玄奘的意见,还是叫弥勒菩萨。弥勒是音译,意译叫慈氏菩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季羡林先生解决了这个难题。梵文的梅旦利耶译成吐火罗语后念弥勒,所以弥勒是从吐火罗语音译过来的。而这个词又跟梵文的慈悲一词音相同,所以弥勒菩萨又叫慈氏菩萨。慈氏菩萨比观自在菩萨更多的带有慈悲的意义。玄奘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梅旦利耶的译名,固然是原汗原味,但终究抵不过约定俗成的巨大力量,大家不认可,不接受。

弥勒佛和他的四大护法的故事

当我们参观游览各地的寺庙时,一进天王殿,总会看到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在很多寺院里弥勒佛的身后面,都会有一个威风凛凛的韦驮将军。为什么要把韦驮将军安排在天王殿的背后,远远地面对大雄宝殿里的释伽牟尼佛呢?这里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

"神行太保"护舍利

相传在释伽牟尼涅磐之后,众位天神准备火化释伽牟尼佛的遗体,收取佛陀的舍利子来建塔供奉。就在这个时候,天神帝释天手持着七宝瓶来到现场,向众位天神说,释伽牟尼佛原先曾答应给他一颗佛牙,在天宫建造塔寺供养,所以,帝释天必须先取下佛牙。就在帝释天说话的时候,一个罗刹鬼正好躲在帝释天的身旁。他乘人一不注意,盗走了佛牙舍利。罗刹鬼以为自已的举动人不知,鬼不觉,然而却被站在一旁的"神行太保"一韦驮大将发现了,只见韦驮大将奋起直追,一下子就把罗刹鬼给捉住了,还完好地取回了佛牙舍利。所有天神看到这里,不禁对韦驮的神勇赞叹不已,都说韦驮大将能够驱邪除魔,具有保护佛法的威力。

护法天尊,善走如飞

韦驮,梵名SKANDA,巴利名KHANDA,又称韦将军、韦天将军,原来是婆罗门教的战神,有六头十二臂,手拿弓箭, 骑孔雀。崇拜韦驮的信仰最初流行在南印度,五世纪后传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引为伽蓝的守护神,是南方增长天八大将军之一,位居四天王下三十二将军之首。

韦驮生而聪慧,早离尘欲,后来皈依佛门,修清净梵行,成为护法天神。传说唐朝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到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从而感得他现身护法,身着甲胄,合掌而立,宝杵横放臂上。从此以后,中国的道场中便开始立有天将军身的韦驮菩萨像。

韦 是佛教中的神行太保,以 如飞著称。所以韦 神 通常是立于天王殿弥 佛的背后,面对大雄宝殿,两眼注视 大雄宝殿前面的灵 ,守护灵 内的佛 与舍利子,以防 魔前来偷盗。另外也保护在寺内的出家人,成为佛教的特 护法神。在新加 的百 古刹莲山双林寺的天王殿后,也立有一尊韦驮菩萨的法 ,粉面无须、身着甲胄、肩披飞带 、手执金刚杵,英气逼人。

根据经中介绍,韦驮菩萨是贤劫千佛中的最后一尊"楼至佛"的示现,由此也可以证明"一佛出世,千佛拥护"的道理。

三洲感应护佛法

韦驮天将虽是四大王的部下,但在佛教的寺院中却得到特别的尊 。传统寺院的早晚课中,早课的末尾是祝韦驮仪,唱韦驮赞;初一、十五午供中,除了大雄宝殿、祖师殿、伽蓝殿、香积厨之外, 而韦驮殿。韦驮天将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殊遇呢?这是因为,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大王",各自卫护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部洲,堪察民心厚薄,维持社会秩序。而韦驮菩萨发愿专门护持佛法、护持道场、护持出家人,北俱卢洲没有佛法,所以他游历东南西三 ,被称为"三洲感应"。对于正法道场,真心修行的出家人,他是绝对地尽心护持,他的感应故事在中国的寺庵山志中的记载不胜枚举。

扛着韦驮就跑

《普陀山传奇异闻录》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 事:清代末 ,普陀山上而一座寺 ,而一天晚上忽然烧起一场 名火,那一夜刚好有一位小沙弥睡在韦 佛 旁边,梦中 见一位身 多金甲,状似韦 护法的人对他大喊:" 中矢火了,你 紧 生吧 "小沙弥一觉惊醒过来,果然 大火已经烧遍了 个寺院,情急之下,他扛着韦驮神像就往门外跑。一直到早上,众人察 灾情时,发 寺 满目疮痍,只有韦 神 安然 恙地屹立在门外。要知道,那一尊神像大概有几百斤重,必须要几个壮汉用尽全力,才能把它扛起,如今一位小沙弥竟然可以独力背起,可见韦驮之灵验。当代的法师在讲经时也说过,出家人一心修道,不募捐、不化缘,可能会过的清苦一些,但绝不会饿死,如果饿死一个真心修道的法师,韦驮菩萨应受撤职查办的处分。所以,韦驮菩萨得到出家人的特殊礼遇不是没有原因的。

礼敬护法,功德无量

护法又称护法神,是佛教的护法者,拥护佛陀的正法。两千五百年前,佛陀考虑到末世会有人诽谤正法、破坏寺塔,于是就 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等护持佛法。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等听闻佛陀说法后,也都誓愿护持正法,这些拥护佛法的众神被称为护法善神。

随着佛教的发展,护法神的队伍不断扩大,护法神不仅充当守护佛教的职责,负责保护众生,具有息灾、增益、敬伏等四种济世功德。因此,我们在学佛、拜佛的同时,尊敬和礼拜诸位护法也是一件慈悲、功德无量的善事。

供奉韦驮菩萨的要点:

一般不单独供奉,只有在供奉释迦牟尼佛,或全堂佛的时候才供奉韦驮菩萨。其他要求同诸佛菩萨。

弥勒佛的故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弥勒佛的故事晚会表演、弥勒佛的故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4578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2
下一篇 2022-12-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