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中,科普知识网将告诉你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对于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别忘了收藏这个网站!
本文简介:
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红军长征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_?
3.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4.为什么长征?长征的意义是什么?
5.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6.为什么长征?
7.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当年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撤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_?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敌人强大,二是我们党犯了错误。
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围剿”的方针是“逐步推进堡垒”。为此,蒋介石在庐山成立了军官训练团,并从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聘请军事教官,组成军事顾问团,教授红军“围剿”的战术和技术,同时筹集资金购买大量军火。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军队逐渐占领了大部分中央革命根据地。
在这个时期,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我们党内占了统治地位。他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情况,要求红军采取积极的进攻路线,主张进攻中心城市,以取得一省或几省革命的第一次胜利。同时,“左”倾教条主义主要表现为组织上的“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军事上的军事冒险主义。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左”倾领导人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处于被动。当时红军的战术是“堡垒战、阵地战、短时间突击”,被优势敌人消耗殆尽。这种打法只有在军力相当的情况下才有效。蒋介石集全国财力、军力于一身,而中央红军不足十万人。再加上苏区财力物力有限,劣势明显。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二、长征的作用:
1.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反对了张的分裂主义,建立了以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
2.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气,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3.长征用铁的事实说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生命力,是任何国内外反动势力所不能战胜的。
红军为什么要红军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撤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背景如下:
1.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于是,中共中央领导人薄谷开来和共产国际派出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党员,kpd)先是采取了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采取了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导致红军屡战屡败,苏区不断缩小。
2.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改称红一方面军)在江西广昌与国民党军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急。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在北方组成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界挺进,建立新的苏区;红军第6军团奉命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在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3.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分别派出两个军团北上和西进,以调动国民党的“围剿”军,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10月初,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央苏区中心区,迅速占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机动余地更小,无法打破国民党军在苏区的“围剿”,被迫撤出苏区,进行长征。

扩展数据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打了380多次仗,攻占了700多个县城。红军牺牲了430多名营级以上干部,平均年龄不到30岁,打败了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途经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河流,走过草原,翻越雪山,行程约25000里。
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
红军,即中央红军。1934年10月初,薄谷开来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将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机关移至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这个决定没有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
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率领中央红军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兵团及直属机关7.5万至8.1万人,从长汀、古城等地西进,由此开始了中央红军历时两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二十四师和地方部队一万六千余人留守,在项英、陈毅等人的领导下进行游击战争,在南方展开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
2.红军长征6、同缸四方面军在甘孜地区会师。1935年9月,国民党军130多个团对湘鄂川黔苏区进行了新的“围剿”。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决定红军转入外线寻求机动,创建新的苏区。11月19日,红2、红6军团一万七千余人从湖南桑植地区出发,撤出湘鄂川黔苏区。
红二十五军于1931年10月在鄂豫皖苏区创建。1934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十五军主力和鄂豫皖省委从河南省罗山县西进,进入陕南。11月,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成立。这时,司令员程,副司令员徐海东,参谋长戴,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
1935年7月,为配合中央红军西进陇东,9月到达陕甘苏区,在延安附近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红26军、红27军会师,组成第15军团,共约7000人。红一、红三军团到达陕甘苏区后,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为什么长征?长征的意义是什么?中国工农红军撤出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进行长征,主要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和200架飞机同时进攻所有苏区,其中50万军队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军事“围剿”。当时苏区红军已经有了四次反“围剿”的经验,群众的战斗情绪非常高涨。只要领导正确,善于利用有利条件,打退国民党第五次“围剿”是完全可能的。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统治中央,击退和打击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把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了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外国顾问李德。李德、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实行了一套“左”的错误政策。针对敌强我弱、敌强我弱的情况,实行人民战争的作战原则,不适当地要求阵地战和正规战,反对“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弱小敌人。强调红军全线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将第五次反“围剿”视为“争取苏联在中国的完全胜利的斗争”。1934年4月,广昌失陷后,他们在防御上实行保守主义,强调对堡垒进行“短时间突击”,与强敌进行阵地战,致使红军伤亡惨重,根据地缩小,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红二方面军长征始于1935年11月,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与先期到达这里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击溃张右翼割据势力,继续北上。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与红军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这是长征历史上的第一次,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一年时间,红军转战11省两万余里,实现了空之前规模的战略转移,最终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中国革命胜利开辟了道路。
这是长征宣言。它向中国和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不可战胜的。长征中,红军经历了300多次战斗,打败了反革命武装410个团,爬雪山过草地,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长征结束,虽然全国红军由30万减至3万;党员只剩下6万人左右,但他们是革命的中坚力量。有了这些中华民族的精华,中国革命就有了复兴的希望和光明的前途。
是长征宣传队,是播种机。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了革命影响,沿途向11个省的人民宣传。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真正解放的道路,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团结抗日。红军沿途播下的革命种子,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是长征的战略转移,但实际上是被迫的战略撤退。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红军打了败仗,失去了根据地,失去了立足之地,不走只能被消灭。
希望能帮到你!你的采纳是我回答的动力!谢谢你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答: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为了更好地生存,被迫放弃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红军为什么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撤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背景如下:
1.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于是,中共中央领导人薄谷开来和共产国际派出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党员,kpd)先是采取了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采取了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导致红军屡战屡败,苏区不断缩小。
2.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改称红一方面军)在江西广昌与国民党军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急。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在北方组成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界挺进,建立新的苏区;红军第6军团奉命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在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3.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分别派出两个军团北上和西进,以调动国民党的“围剿”军,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10月初,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央苏区中心区,迅速占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机动余地更小,无法打破国民党军在苏区的“围剿”,被迫撤出苏区,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一,原因:1.直接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
2.根本原因:
薄谷开来等人执行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又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而留下一部分红军在原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命令红六军撤离湘赣苏区,在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团会师(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湘鄂川苏区创建。
二、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撤退,从苏区转移到陕甘苏区。其中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所以长征常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之为“流浪”。
1934年10月10日下午6时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分别率领红军五个主力团、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万人,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由此开始了红军战胜国民党的转折。
转移时间:瑞金出发——挺进湘西——突破四道封锁线——转战贵州——渡过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为:打乱敌人的追击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行渡过大渡河,飞过泸定桥——越过雪山——越过草原。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场艰难的历史斗争。
三。长征的意义:
红军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在遵义会议成立的以为代表的新的中央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纠正“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反对张分裂主义而取得的胜利。它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她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对全国人民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进行了重大的战略转移。长征成功跨越12个省,总行达2.5万余里。虽然我们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和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我们保存和培养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一路上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正当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在全国燃烧之际,这三支主力红军在西北会师,担负起中国革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职责,无疑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这预示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长征的事实表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强大的生命力,是任何国内外反动势力所不能战胜的。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的介绍到此结束。不知道你有没有找到你需要的资料?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并关注这个网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