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代表作。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中,王冕是主要人物。作者也把王冕放在了全书的卷首,是想借当时的名流王冕来隐喻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可见王冕就是作者心中的理想文人。
王冕是名流,不是因为他家世地位显赫,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三。
一、王冕是一个绘画天才。
王冕是农民出生,七岁父亲就去世了,她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供他读了两年书,因为实在无力供养,只好让他辍学去给别人家放牛,以减轻家庭负担。但是,天才的光芒是难以掩盖的。
放牛的时候,他省吃俭用节省下钱买书看。看到雨后的荷花美景,他就想,“要是画出来多有趣!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为什么不自己学着画?”我们普通人如果有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是不是很多事情就容易做好呢?从此,王冕把节省下来的钱买了画画用具,自己在湖边看着画。画了三个月,画出来的荷花“就像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画出了精神风骨。这可不是自学成才,绘画天赋极高吗?从此名声远扬,人们都慕名来买它的画,他便成了名流。
墨梅
二、王冕天性聪明,学识渊博。
王冕“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也就是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才华,有学识,有见解,有风度。
自古以来,取信于民才能长治久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朱元璋亲自来请教“何以能服浙人心?”王冕虽身居乡野,但见解不俗,他认为要以“仁义”服人,而非以“兵力”服人。
朝廷颁布了八股取士之法,王冕认为这个法定的不好,读书人只有此一条荣身之路,便把其他方面的学问看的轻了。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当时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看法。作者也借天象暗示文人有厄,借此隐括全文,上天降下一伙星君去维持文运,我想这便是此书中一些可敬的正面的文人形象吧,如杜少卿,虞博士等人。
三、王冕不俗。
“不好名者,斯不好利。”王冕便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的不俗之人。
“不俗”,也是文中一个主要人物秦老对他的评价。因为他不俗,所以邻居秦老敬他爱他。
王冕和书中的其他世俗之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别人追名逐利、攀附权贵,参加科举,就盼得有一天金榜题名,跻身官场,光宗耀祖。如第一回中出现的三个四五十岁的头戴方巾的读书人,作者借他们的谈话暗示了他们都是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之徒:危素当了大官,有权有势了,住两千两银子的大房子,“比钟街楼的房子还大些”,这才叫体面。太尊、县父母,门生,人人都来庆贺,没有关系的也要想方设法拉拢关系以求荫蔽,危老爷是人人艳羡结交的对象。
王冕和他们恰恰相反,在别人眼中,他性情古怪。他“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仿照屈原的衣冠,戴上高帽,穿上阔衣,执着鞭子,乘着牛车,载着母亲,唱着歌曲,在村里湖边游玩。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跟在他后面笑,他也不生气。
危素赏识王冕的才华,想约见王冕。知县时仁想方设法想通过他去巴结自己的老师危素,亲自去邀他,被王冕拒绝了。他不愿做官。别人都很难理解,如此大好的结交权贵的机会为何还要拒绝呢?他的理由是:“时知县倚着危素的势要,在这里酷吏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相与他?”可见他性格耿直孤傲,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污浊,既然看不惯,又无力改变,但不去做官总能自己做主吧!于是他每天画几笔画,写写文章,侍奉母亲,生活虽然清贫,但乐得自在逍遥,内心充盈。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一入官场,势必身不由己,曲意逢迎,难免做一些与心意相违的事。王冕如此高洁之士,坚持做自己,他的快乐有谁能真正懂得呢?明朝建立,皇帝请他做官,他又匆匆逃往山中,隐姓埋名。
王冕
孝顺、正直、才学出众、品性高洁、视功名富贵如草芥,坚持做自己,这便是吴敬梓笔下的理想文人的寄托——王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