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由外至内分为3层,分别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硬脑膜下出血是硬脑膜和蛛网膜的中间部分,由于头部撞击产生的出血,积累而未散去就成为“慢性出血”(三周以上)。
硬膜下出血,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常见,因为大脑萎缩,硬脑膜空间大,大脑表面血管更易因碰撞破裂而出血。此外,高龄、酗酒、长期用抗凝剂(阿司匹林),都更易出现这一病症。
外伤3周以上出现临床症状
然而,约50%患者都不记得自己曾经头受伤过,很大原因是出血一开始影响太小,病人没有注意到。老年人走路不相信撞墙、撞门、撞人,都可能导致出血。发生“撞击”后的时间里,当患者出现头晕、呕吐症状时,不会想到是因为2-3周前的一次“撞头事件”,继而,老年人会逐步出现记忆力下降、行动迟缓、性格改变等类似痴呆的症状,家人常误以为患者患老年痴呆。这是因为出血压迫损伤部分脑功能。
无论如何,及时送医都是正确的,因为医院通过脑CT,可以快速获得诊断。早期发现可有90%以上的治愈率,预后也相当好。手术过程大致如下:颅骨上钻两个洞,切开硬脑膜,长时间积聚的黑色粘稠血块会逐步排出。大脑减压后,被压缩的大脑恢复到原来的大小,它们的功能便会逐步恢复。
倘若没有及时发现,听之任之,认知功能的下降可能会无法逆转,更有甚者还会发生脑疝等更严重的并发症。
此外,除了慢性硬膜下出血,还有甲减、抑郁症、颅内占位等系列疾病都容易引发“假性”痴呆,所以出血症状及时就医是正确的选择,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