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多名外省人员进入郑州市后健康码(豫康码)突然变红。由于健康码的联动核查机制,甚至有的人虽身处河北,但由于河南的健康码(豫康码)被赋红码后,河北健康码也变成了红码。但河北当地又无权限清除河南赋的红码,对其在河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不少影响。
《河南省健康码赋码规则(第二版)》规定可以赋予红码的对象仅包括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或密接的密接、境外入境以及高风险地区驻留人员等,但目前似乎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网传多名人员符合这几种情况。
今天从技术角度聊聊为何会出现此类事件。
二维码其实源于日本,本来叫QR码,由DENSO WAVE株式会社的工程师原昌宏发明。二维码最早主要被用于汽车工业,后来多被用于零售业,但没有太普及,直到进入中国才被玩出了花样。
健康码的本质是二维码技术与通讯技术、卫星定位技术以及LBS等技术融合的结果,最主要的是基于手机通讯技术的定位,基于身份z号码的消费记录、乘车与飞机记录,以及填报行程信息或者扫描线下场所位置码登记等,再结合疫情进行大数据分析后显示风险状况。
再往细究,健康码背后包括四大类数据:
公安部门的户籍信息公民个人申报的健康数据,体温或其他症状行程数据,也就是上文说的最主要的信息来源由卫健疾控部门提供的就诊信息,及判断是否与确诊者有交集
从以上基础信息可以得到以下推论:
首先,河南相关部门无权对未进入过河南地域的其他省市公民赋码,红码绿码黄码都不行!
其次,即使进入了河南地域,也至少必须要确认对方确实来自、进入或途径过高风险地区的电子围栏,才可以更改其豫康码的状态。
最后,目前全国范围内,仅国务院行程码是统一的,各省的健康码不统一,各省间的健康码也互相不承认,到了一个地方只认本地的健康码,有的省甚至各个市都不统一。这导致缺少整体层面对数据的管控、保护和限制,特别是对改写状态 *** 作客观且智能化的核实和审批,也就是说相关防疫部门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这就又导致了虽然每个省的健康码数据都是一个个孤岛,但却可以通过异地赋码的形式改变外省市居民的健康码状态,甚至是14天内根本没有来过该地的居民。这不仅不方便人们跨省流动,也给违规侵犯公民隐私安全,在防疫中层层加码甚至变相将健康码作为变种的行政管控手段提供了可能性。
而且目前不确定该系统中是否存在具体 *** 作者信息留痕的功能,如果存在纰漏和错误,是否可以追责到具体 *** 作的工作人员。
目前的情况无疑与统一大市场的政策是相违背的,已经有人大代表建议统一管理实现全国“一码通” ,既提高涉疫区域显示精准度,同时也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