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古装剧时,有时会看到朝廷会封一些女性为“诰命夫人”,这些“诰命夫人”往往年纪都不小,年轻的也得在五十岁以上。
事实上,诰命夫人的封赐早在唐代就开始了。汉代,王公大臣们,即官位在“执政”以上的,汉廷会表他们的母亲和妻子为“夫人”。
唐代以后,朝廷对这些“夫人”进行加封,即所谓的“诰命夫人”。“诰命”一词,也是西周时开始流行的官方文书的一种,用来表示上级对下级的告示。
此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中,最喜欢使用“诰”这一文书方式的当属宋、明两朝。那么,“诰命夫人”究竟是怎么发展的?她们有什么共同点?
明朝在诰命上与其它朝代有什么不同?明朝为什么喜欢使用“诰”?这些都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一、解析“诰命”
诰命是产生诰命夫人的基础,如果没有诰命这一文书形式,诰命夫人便无从谈起。诰命的作用不仅仅是“生产”诰命夫人,它更是皇帝给官员下指令的重要渠道。
1.什么是“诰”
“诰”是古代王朝发布命令的一种形式,与我们熟知的“诏”、“制”、“令”等属于同一类别。
“诰”类的文书大多数作皇帝封赏官员之用。如果查字典,以上告下之谓“诰”,以义谕人之谓“诰”。
诰作为官方文书使用最早始于西周,例如《尚书》中就有《大诰》、《汤诰》、《康王之诰》等篇,周天子用这些文书来告诫群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官方行用的是“制”、“诏”两种形式,“诰”因比较偏门被废置。两汉虽没有废止这一文体,但使用它的人和文章都是寥寥无几,偶尔才见得一次。
唐代开始多用,大官的除拜和较大规模的赏罚采“制”、“诰”的文体。进入宋代后,诰终于迎来了它的巅峰:官员的贬谪升降、追赠加封、封赐高官的妻母……只要是大事,无不用诰的。
当时如果说哪个官员不通晓诰的写法,升官都是问题,诰就流行到这样的程度。明清时期,诰命的“热度”降低,不再像宋代那样事事都要用到它了。
因为清朝的大部分制度都是承袭明朝,所以在此两朝诰命都用来赏赐高官及其亲属。如果被赏赐的是女性亲属,那么她就可称为诰命夫人。
2.明诰命的发展
明代最喜欢使用诰命的皇帝无疑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在训示官员时经常使用诰。明代的诰命有个别名叫做“封典”。
其原因在于明代诰命文书的下发一般都在大典时举行,又因为诰命是用来册封的文书,因此叫做“封典”。
同样都是册封加官用,明代和宋代又有所不同。宋朝的官吏升迁变动,不论品级大小都要使用诰命。
但在明代,诰命就加上了限制,一般的小官升迁是不能使用“诰”的。《明史》记载:“及从五品以上官升以诰,正六品以下受之敕命。有妇人受官、爵、封,以其夫、子官准佐授之。”
二、明代诰命制度
之前我们简略地提到,明代诰命的发放是根据官员的品级高低来的。诰命所封的名号,大部分其实不属于官职,也不属于职位。
准确地说,它应当是算作一种荣誉称号,受封者本人去世后,还可以将之镌刻到墓碑上,向后人宣扬功绩。明代诰命的发放方式有着详细的规则。
1.明诰的规则形制
明朝的官制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九品十八班,从正一品到从九品,之下的是不入流的小官。
诰的发放,对于官员本人来说叫做“授”,他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辈,生者曰“封”,死者曰“赠”。
授予诰赐文书时,诰赐文书的材料、装饰都根据官员品级有所不同:一品官员的诰命书使用玉轴,以最高等级的苍色为诰命书的颜色。
若为文官,会在诰命书上绣上一只仙鹤。若为武官,则会绣上一只狮子。但能活着拿到一品诰命书的人并不容易。
明代只有太师、太傅、太保等这些荣誉官职是一品,掌握实权的六部尚书只是二品,因而获得这些一品官职时往往都是死后朝廷追赠。
能活着拿到三公头衔的明代只有张居正、陆炳等寥寥数人,因此大多数人得到的诰命都是次一等的二品诰书:以犀角为材料制作的轴,青色丝绸的诰书,上绣一只麒麟,代表是皇帝的左右手。
三品、四品封赏用的诰书使用镀金轴,黄色书面,上绣荷花。五品诰书用黑牛角做轴,赤色书面,绣瑞草。
五品以下官员就像之前说的,是不使用诰命的。而且各品级之间,正和从往往稍微有一些区别,比如诰书上面的绣边花纹,正品往往比从品更加繁复、细腻。
除去这些一般的诰命书形式,明朝廷还曾发放过一种更高级的:将玉轴上雕刻龙头,即为龙头玉轴,可知其获得者地位的尊贵。
但由于这种型制的诰命书太过稀少,也不在常例之中,所以世人对此了解较少。
2.明诰对官员家属的封赠
赠予官员诰书时,明朝廷还会考虑官员所在品级的正从,但给他的家属赠诰时,就只需要根据品级就可以。
根据品级,明代诰命夫人可以分为一品夫人(一品)、夫人(二品)、舒人(三品)、恭人(四品)、宜人(五品)。
所以诰命夫人一次在明代不仅可以指接受过诰命册封的女性,还可以指二品官员受诰命册封的女性家属。
授给官员之妻诰命时,通常不单独册封,而是夫妻双方同在一份诰命书之上。官员的祖母、外祖母接受诰书册封。
如果其祖父、外祖父已经过世,那么需要在称呼前面加一个“太”字。例如某一品官员的祖母接受诰书册封。
按规定当称以“一品夫人”。但该官员的祖父已经去世,那么则称为“一品太夫人”。
诰命是朝廷赐予官员的恩荣,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皇帝的恩典。因此,官员对于已经发下的封赐诰书必须妥善保管。
如果因为盗贼、失火等原因缺失,可以向朝廷说明情况后重新补发。若因官员自身保管不善,使诰命文书受到虫蛀、发霉,那么要罚俸六个月。
虽然明朝官员俸禄低,收入主要靠贪污扣工资影响不大,但这是一种鲜明的态度。更有甚如故意毁坏、将诰书典当出去,轻则免职,重则下狱。
因此不论是出于荣誉之心还是避免获惩,官员们对待已经发放的诰命书无不妥善保管。
三、诰命的价值
从西周开始,到清朝结束,诰这一文体在中国存在了近三千年。如果从它应用为封敕文体来计算,从宋朝至清朝也有950年。
尤其是明朝,完善了诰命封赐的制度,形成了固定的流程。清在政治制度上大都承袭明制,诰命上也为清朝提供了范本。因此明代诰命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诰命近到王公贵族,远到外族首领,都可以用它来敕封。诰书之所以能一直存在并在宋、明、清三代广泛使用,就在于它能够协助统治者维护统治基础。
明洪武七年,朱元璋就大书诰命,赏赐功臣,拉拢人心。虽然以后来朱元璋清除功臣的手段我们能得知这并非真心,但诰命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在当时很好地安定住了人心。
现在的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就保存着一封洪武六年朱元璋赐给搠思公失监的诰命,大意就是明朝廷将在当地设立行政区,明朝嘉奖搠思公失监保境安民的功劳,诰封他为“元帅府大元。
而范文澜先生在他编纂的《中国通史》中就将该事件的时间写迟了两年,这份诰书的时间落款则纠正了这个错误,因而让我们了解到真正的历史,这也体现出了诰书的历史价值。
诰书文辞优美,作为封赐高官、王公与外族首领的文告,其文化价值自然也是很高的。
加上制作诰书的材料比较昂贵,因此,诰书也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明时代的诰命书虽流传较少,但清代的诰书量还是有一定规模的。
我们对诰命夫人的研究,也是根据这些流传下来的诰书。
总结:
“诰”是一种以上告下的文体,从字的结构上来看,“言”字旁加一个“告”字,就是指告诉别人的话语。
诰最早被官方使用是在西周,《尚书》中载有《大诰》等篇。之后统一天下,将诰废除。
至汉代,诰只是偶尔使用,采取最多的还是“制”、“诏”。诰的首先兴起是在宋朝,宋朝无论是官员贬谪升降,还是训示昭告,都采用诰的形式,诰可谓是盛极一时。
到了明朝,诰的文体范围缩小,只在册封时使用。官员们根据自己官职的品级,受诰时有相应的礼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