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因为蝉可以羽化重生,所以在玉文化之中,被赋予了复活与再生的深刻意义,被华夏民族之历代玉雕师们反复的去表达着、琢磨着…
蝉幼时生活在土壤之中,历经多年之后而出土羽化,变成为成虫。汉代以来,人们皆以蝉的羽化,来比喻人之能够重生!因此,汉代以后流行将玉蝉作为随葬品放于死者口中,称作琀蝉,寓意亡灵,精神不死,可以待时去再生而复活!
其次,因为蝉之品性高洁,被众人所推崇!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记述说:“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也常常喜欢作文咏蝉,或以蝉自喻。蝉在脱壳成为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脱壳化为蝉时,飞到树枝上,只饮露水。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一直为古人所推崇。
古人根据蝉的生理特性而赋予其高洁、通灵的象征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其与更多含义联系在一起,比如将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蝉周而复始,延绵不断的特性,也寓意着子孙绵延。
在华夏民族之出现玉蝉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遗址中,就发现了不少蝉形玉器,推测应属于佩玉。之后的商代至战国墓葬中,也常有玉蝉出土,此时的玉蝉大多是以悬挂佩戴用的装饰品出现的。这一时期的玉蝉大多形制古朴,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纹饰简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