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值得敬仰,他的历史功绩永留青史。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原定的任务都没有完成,第一次企图拉拢大月氏,夹击匈奴,大月氏没有应允;
第二次拉拢乌孙,达到“断匈奴右臂”的目的,也没有实现。但对后来中西交通的开拓发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张骞出使西域,打破了由于匈奴强盛所造成的中原地区与西域的隔绝状态。在张骞通西域之前,西北游牧民族和绿州居民已经在开辟绿州之间的交通。
由匈奴强盛而引发的大月氏、乌孙和塞人的西迁,其主要路线正是在绿州之路上。但是由于匈奴对西域的控制,阻塞了汉朝与西域的交往,隔绝了中原与西北各民族的联系。
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北国始通于汉”,从而沟通了西域与汉朝的联系,重新打开了由于匈奴的兴起而造成的中原与西域的隔绝状态,故《史记·大宛传》有“凿空”之说。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以丝绸贸易为代表的中西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张骞第一次出使大月氏,虽然没有达到拉拢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获得不少有关西域各国的知识,了解到西域各国都“利汉财物”,这为此后发展贸易关系打下了基础。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虽然主要是为了拉拢乌孙,“断匈奴右臂”,但其目的已经不如此单纯。
他随行带那么多副使,而且派副使去大宛、康居、大夏、安息、身毒等国,不存在夹击匈奴的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他第二次出使西域,除了谋求与乌孙建立反匈联盟的动机之外,招西域诸国以为外臣,发展与西域各国的交往和经贸关系也是其重要目的。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了解到西域各国对中国产品,特别是丝绸的喜爱和渴求,同时也了解到中国所需要的西域各国的一些物产,汉与西域的贸易随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张骞及其副使交通西域诸国,将沟通欧亚大陆、以丝绸贸易为代表的中西商道连接起来,为发展此后的国际贸易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汉通西域,丝路西部的开拓要早于东部。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波斯王大流士为了便于统治他的庞大帝国,便于调遣军队、传达政令和收取各地信息,大力修筑驿道。
除了利用赫梯、亚述原有的驿道外,又增修许多新的驿道,以帝国四个首都为中心,形成通向四面八方的驿道网。
大流士修筑的驿道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从苏撒直达小亚以弗所城的“御道”;另一条自巴比伦而东至帝国边陲。
后者横贯伊朗高原,经中亚各城而达大夏和印度。驿道沿途设驿站商馆,并有旅舍供过往客商留宿,驿站专备快马,信差传送急件逢站换骑,日夜兼程,可达古代最快的送信速度。
张骞及其他汉使在出使途中向西域各国传播了汉朝的信息,返汉后则向朝廷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政治状况和风物民俗。
从而加深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扩大了汉朝对西域的认识。
《史记·大宛传》云:“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
汉武帝因此了解到西域各国政治形势风俗物产,还了解到自西南至身毒、大夏当有路可通。
张骞的报告被司迁收入《史记·大宛列传》,此传反映了张骞归来和李广利伐大宛后汉朝对西域的认识水平。
张骞及其副使带来各国使节,使西域各国具体了解到汉朝大国的情况。由于汉朝扩大了对西域的认识,因此不久就产生了有关西域地理山川的舆图。
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反匈联盟,为最后击败匈奴创造了新的条件,汉乌和亲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成果之一。
张骞从乌孙归汉,乌孙使节随张骞来到汉朝,他们了解到汉朝确是一个强大国家。
乌孙使节回国后,乌孙向汉朝求婚,汉朝嫁江都王女儿刘细君入乌孙,汉朝与乌孙建立起牢固的联盟,在后来反击匈奴的战争中发挥了作用。
乌孙使者归国,通告了汉朝的情况,乌孙终于与汉通好。武帝两次以宗室女为公主嫁乌孙王,与乌孙建立了“和亲”关系,共击匈奴。
张骞及其他汉使向沿途各国赠送了金帛,回来时又带回了西域各国赠送汉朝的礼品,带回了苜蓿、葡萄等种子在汉地种植。
这些友好交往在汉朝和西域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史记·大宛列传》云:“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说明张骞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西域人民,赢得了西域人民的好感。
当汉武帝遣使至安息时,“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
张骞坚忍不拔的精神、热爱祖国的民族气节和勇于开拓的气魄鼓舞了后世的人们。
东汉时为开拓西域、保证丝绸之路畅通做出巨大贡献的班超,早年投笔感叹:“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张骞、傅介子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所仰慕和追求的就是张骞等人所建立的功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