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描写惟妙惟肖,是清代著名的讽刺文学,其中范进这一人物代表了众多寒门子弟,一朝中举后成了天子门生,让他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也是平民阶层想要跻身国家管理行列最直接的途径。
范进中举后的疯狂是他多年努力后极致释放,被人嘲笑也是一时的,因为范进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学真的成就了一番事业,是真正凭借自身努力跻身到官宦之流;
虽然行为有点过于惊人,但却是真的厉害,区区疯癫只是一点小瑕疵而已。
一、寒门入仕的艰难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统治者将众生划分为四民,即士农工商,这四类职业的划分也注定了他们的社会分工和地位有所不同。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无论在哪个朝代,入仕途的人要比普通人更有前途。
不过从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制,再到九品中正制,关于官员选拔的机会都牢牢地掌握在世家勋贵、豪门望族的手里,门第出身才是走进官场的敲门砖;
寒门苦读的学生在近乎被截断的仕途中挣扎向前,想要凭借自己的实力被认可太过艰难。
世家大族想要家族昌盛,传承不断,自然要在各个领域培植人才。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办事,能够安插家族子弟参与国家管理,就意味着提前洞悉国家未来的计划安排,才能为家族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这是每一个家族掌舵人必须要有的战略眼光。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站在最高统治者的角度,君主们需要士族的支持稳定江山,但是他们绝不会允许士族过分干预进而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在选拔人才的制度出现了影响至今的变革——科举取士。
直到隋唐时期开启并完善了科举考试,由国家统一的标准筛选学生、录取人才,全国统一试卷的方式对于不同地区的考生更加公平。
无论是什么的背景出身都需要通过几轮考试、面试才能有机会获取入仕机会。
也正是从科举取士开始,寒门出贵子不再是底层民众的奢望,很多出身并不高贵的人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式。
像位列唐宋八大家的韩愈就出身寒门,登进士第,进而才有了后来的“韩文公”、“昌黎伯”。
二、八股文的束缚
科举取士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算是最大程度的具有公平性的人才选拔制度,尤其是在唐宋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众多诗人、词人几乎都是走科举之路进入仕途的。
这一时期的金榜提名之人几乎都是有真才实学,他们的文章和见第一直备受推崇。
不过两宋之后,蒙古族骑兵入主中原,游牧文明和汉人文化相互碰撞得厉害,元朝的统治者既要缓和两族之间的矛盾,又要时刻警惕来自汉民族的反扑;
虽然元朝也设立科举考试,但因为上位者的偏帮,科举考试更像是蒙古族人入仕前走的过场,对于汉族考生并不公平。
元朝覆灭后,明朝又重拾科举考试,也是明朝开始启用八股文的形式用于考试中。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它的固定形式限制了考生的发挥,如果首场考试失利,后面的几场试卷考官也不必看了。
如果可以进入上等的私塾,从开蒙一直到全部科举考试,看似逐年向上学习,其实和现代学校的年级制是一样的;好好学习,做好应试技巧,在完成基础学习后不断温习,十年考个秀才也不算难。
满清入关后为了加强中原地区的统治,对科举考试也十分重视,与元朝的统治不同,清朝的统治者们对于考试的公平问题并没有为了维护本民族而有所偏驳,对待汉族考生也是一视同仁。
不过此时的八股文章多是空谈无用,于治国安邦没有什么益处。不过碍于当时并没有可以替代的方式,就只能依例继续,直到光绪年间才开始废除八股取士。
三、心态骤变下的悲凉
因为八股取士的局限性,所以清代像范进一样的举子在年逾半百的时候天降喜事,多年压抑的心情突然得到释放,范进没突发心梗、脑溢血就算是命大了。
正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和进士虽说是两门学科,但难度差异是天壤之别。
其实在进士及第的道路上,范进的年纪和状态绝算不上是最差的,明经易考,进士难求;很明显越南的学科在未来的官场上也能走得更远。
范进因为成日读书于家庭生活并没有什么贡献,在没有正经功名之前,家中靠着老泰山的接济度日,在街坊四邻眼中范进就是个没出息的男人,认为他读书读傻了,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而范进在中举后先是狂喜而奔,周围的人多数是在看热闹,但也不敢像之前那般笑话他,他的岳父大人在一巴掌打醒他之后还十分后怕。
对范进的态度简直是判若两人,彷佛面前的邋遢女婿真的成了官家老爷一般。
范进中举的消息在十里八村炸开了锅,他家本来一贫如洗,中举前根本无人问津;
周边的豪绅地主都闻名而来,送钱、送地、送宅子仆人的,一时间范家高朋满座,原本毫不相干的人满脸亲热奉承,周边的邻居也一改常态,纷纷前来祝贺。
中举只是表象,成为举人后范进的社会地位和前途官运都有了变化,这是真正地完成阶层的跨越,而范进也确实后劲儿十足。
他又中了进士,有了升迁的机会,出身寒门的他能这样一番机遇是当时所有底层读书的梦想。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后的形象虽然与以往文人形象大不相符,喜极而泣的狼狈确实有辱斯文,但这也是多年积压下的心灵上的释放,无异于彩票中了大奖一般,是值得高兴、欣喜的。
范进中举也是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他没辜负自己多年的苦读,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而故事本身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中趋炎附势的丑陋嘴脸,也让读书清流之辈蒙上了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阴影,着实讽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