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学记》写道:“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思是古代的君主建立国家,治理民众,要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教学的重要性从古至今一直没有改变过,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教育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成为评判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准之一。由此可见教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本义与“施教”有关,《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教”的:“上所施下所效也”,也就是说,“在上的 *** 作,在下的效仿”。由此可见,在教育中,“教”和“学”是紧密相连、无法分割的,教师与学生同样是教学的主体。《增广贤文》有言:“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道出了“教”与“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教”与“学”始终是教育的重要讨论话题。
“教”
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可见,教学方法在教育中同样重要,那么,知识传授者如何用自己的知识点燃被教育者的“火焰”?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且看“薛谭学讴”的故事: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
薛谭学讴
传说中,薛谭和秦青是秦国两名善于唱歌的人,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并没有彻底把握秦青的唱歌技艺,过了一段时间后自以为出师,便与老师秦青道别,欲归返,秦青没有阻止他,而是在城外大道旁设置告别宴,宴席中,他忽然高歌一曲,这歌声似乎振动了林木,遏住了白云,薛谭这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于是向秦青道歉,回去继续学习,终身也不敢再说要回去。“薛谭学讴”便在《列子·汤问》中保留下来。
这则故事虽简短但道理深刻,寥寥几句话,就蕴含着许多深意。学习是无止境的,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天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都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成果,薛谭作为秦国善于唱歌的人,固然是有天赋加成的,而且对唱歌这门学问有着较浓厚的兴趣。由此,在向秦青学习过程中,可以推测他掌握的比较快、比较好。但是,薛谭在学到了一部分知识后,便认为自己领会了全部内容,决定道别老师,这样看,薛谭这个人实在是有些骄傲自满。
但从秦青 “高歌一曲”后薛谭的表现可以看出,薛谭并非名不副实、滥竽充数之徒。他能够领会秦青忽然“高歌”的良苦用心,能够揣测其老师表面行为之后的真正意图,能够明白“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的道理。在学习上,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自满,并且能知错就改,勇于道歉,虚心接受教育,可见,他固然是可塑之才。其实,学习者的这种领悟与自省能力也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孔子曾经就学生宰予昼寝一事发表过意见:“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宰予在老师孔子的心目中已经是“朽木难雕”,相信如果“宰予向秦青学讴”,可能不等学到知识,宰予便已经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这是学生“学”的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令薛谭重新学艺的原因,除了他自身领悟能力较高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秦青作为知识传授者自身的专业实力和巧妙的教学方法。
韩愈有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教学中如基石一般,一位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无法令学生信服的。但是如果只有知识没有适当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只会对所学习的知识一知半解,教师也容易“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不出。”费了半天力气,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事倍功半,“教”与“学”的效率低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文中的歌者秦青是一个既有让人叹为观止的知识水平,又有高明教学方法加持的传授者。首先,秦青作为老师,他唱歌的技艺超群、底蕴深厚。告别宴上,他高歌一曲,歌声便“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也就是说,他引吭高歌的力量振动了林木,遏制了白云,也令学生薛谭为之震撼,因此薛谭在听到歌声后,觉得自己的水平还与老师相差甚远,于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继续和秦青学习。试想,如果秦青没有这种高超的唱歌技艺,而是庸庸碌碌、误人子弟,薛谭在听到他的歌声后,很可能认为:“老师的水平不过如此,甚至我现在与之不相上下。”很容易变得更加骄傲自负,因而安于现状,停滞不前。可见,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起到正面的影响。其二,秦青的教法巧妙,他了解薛谭,并且知道薛谭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只是需要正确引导,他深谙薛谭的心理。薛谭自认为学成并意图归返,面对这种情形,秦青如果直白地说薛谭的歌唱技艺尚未达到境界、还需练习,批评薛谭的骄傲自大,很容易引起薛谭的抵触心理,也很有可能打击薛谭的学习积极性。于是秦青换了一种方法:在二人之间,“歌声”既然是连接二人的纽带,秦青便抓住这一关键,发挥“纽带”的重要连接作用。实际上,“歌声”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内容,更是师生二人交流的工具。秦青借助歌声,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薛谭交流,一方面让薛谭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使薛谭明白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道理,另一方面也照顾了薛谭的自尊心,让他反思自己的自满与浮躁,因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秦青的做法正是一个教学的典范,他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让秦青悟出“学海无涯”、“脚踏实地”、虚心学习的道理;秦青的指导,对薛谭后续的学习起了关键作用。
《学记》
由此可见,秦青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歌者,也是一位杰出的知识传授者。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言:“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点。”优秀的教师是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在专业素质过硬的前提下,教育者只有选取正确的启发方式,巧妙教学,才可以称得上“为师之道”。由此得到启示:作为教师,要以学生的性格与心理为依据,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做出结论,学习起来才会感到轻松愉悦,达到“教”与“学”双赢的最优解。
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大概率讲,为什么接受过教育的人思考问题更加有条理?会比同等条件下没接受教育的人有更全面的思考与领悟呢?”后来才明白,学习的本质,也许不是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拓宽学习者的眼界,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会思考、会选择、会审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拥有独立成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认知方式。” “薛谭学讴”故事中的秦青,正是在思考和认知方式上为薛谭打开了新的角度,两位主人公各自的“学”与“教”,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启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