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早年经历
民国七年(1918年)3月18日,南怀瑾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县柳市翁垟镇地团村南宅组(今属柳市镇长岐社区殿后村)。父亲是乡绅南仰周,母亲是南仰周续娶已故夫人的妹妹赵氏。赵氏多年不育,每日到城隍庙烧香拜佛,终产下独子。亲友们都把这位男孩说成是“佛送的儿子”。小名银奶,后改名怀瑾。
南怀瑾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蒙馆教育。到17岁时,南怀瑾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每得其精髓而以为乐,从小孜孜以求。但自小其祖母、父辈们并没有要求他将来能够显达或富贵,相反其祖母还说:“读书可以,但不要做官”,其父则要求他能够养活自己平安度过一生即可。
南怀瑾6岁开蒙,11岁时被父亲送到乐清第一小学上学。
民国二十年(1931年),13岁的南怀瑾在小学毕业考试考了倒数第一,拿了肄业证书。父亲要他去学木雕或去商店做学徒,他不肯,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3年里,他到表哥家听过浙江青田名儒朱味渊(陈诚的老师)的课,父亲还给他请过老师叶公恕。
02 在台讲学
1949年春,南怀瑾前往台湾,定居基隆。 2月,南怀瑾只身跑到台湾时,没有师友同盟照应帮衬,住在基隆。一次,一家小旅馆失火,有个叫杨向薇的吉林长春姑娘成了南怀瑾收留的难民之一,后来成了他的妻子。婚后的南怀瑾迫于生计,同温州老乡一起做船运生意。三条船凑成“义礼行”公司。从琉球运货到舟山,再从舟山运货到琉球。国民党从舟山撤退时,占用他公司的船,他血本无归,一夜之间负债累累。两女两子先后出生,他不得不栖身于基隆海滨一陋巷的棚屋中。
1955年,南怀瑾在窘困处境中出版《禅海蠡测》,却一本都卖不出去。不久,他举家迁到台北龙泉街,住在菜市场附近。在这里,他煮字疗饥,凭记忆力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但少有人购买。
1956年,南怀瑾经人介绍认识了杜月笙干将之一杨管北。此时杨管北已称病退出一线经营,在家中开辟出“奇岩精舍”,潜心研究“养生打坐法门”。初识之时,杨管北对南怀瑾不以为意。然而,南怀瑾用六年时间彻底折服了杨管北。从此,杨管北对小他十余岁的南怀瑾执弟子礼,并成为南怀瑾最初和最重要的资助者。
1960年,胡适读了《楞严大义今释》,表示赞许。南怀瑾因此逐渐被人知晓。
1963年,举家南迁台北后,南怀瑾的声名引起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的注意。张其昀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并兼礼学院院长,南怀瑾接受了教授聘书,附加条件是不到学校上课,由研究生到其家受教。随后,南怀瑾在台北辅仁大学开设《易经》课程。凭大学教授的身份,南怀瑾身边逐渐聚拢了一批追随者。(百度整理而来)
03 文化影响
南怀瑾一直试图还原孔夫子思想家的地位,让世人看到儒家思想是正向的。认为那些强调纲常伦理一类的东西,是后代儒生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发展而逐渐附加上的。于是,孔子的思想在发展中被曲解和误读得渐渐多了,孔子也成了一个被随便涂抹的偶像。他说:“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汇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打倒了被南怀瑾喻为“粮食”店的孔门学问后,作为现代的中国人在为人处世方面,便失去了正确的依沽。南怀瑾认为孔家店被打倒其实跟它的“伙计”有关,作为“老板”的孔子是很冤枉的。也可以说孔子曾经被“曲解”了几千年。 所以,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南怀瑾一直在讲《论语》,并充分考虑到从未深入接触过《论语》的普通人的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一时间引发《论语》热。
我本人也读过南怀瑾的《易经杂说》等说,其对儒释道三家的学说研究之深让人深深折服。后期给大家介绍他的一些思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