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梗概_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思维导图内容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梗概_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思维导图内容,第1张

当我看到《快乐的一天》时,没想到它居然是一本人物传记,更没想到它可以把作为童话大师的刘易斯·卡罗尔讲得如此透彻,可以把“快乐的一天”中的“快乐”讲得如此有趣而深刻。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现实,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难道我们不都是为了更快乐地生活吗?哪怕是作为数学家或者牧师,我们也需要让生活之树常青。《快乐的一天》用孩子也能喜欢和理解的方式,既介绍了童话大师,又让我们对生活的意义——每天的快乐,多了更多的感受。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梗概_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思维导图内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梗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思维导图内容),第2张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梗概_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思维导图内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梗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思维导图内容),第2张

一、《快乐的一天》:致敬《爱丽丝漫游奇境》

爱丽丝漫游奇境》,如雷贯耳的名字。可是这部作品确立自己的经典地位却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经历。根据英国金斯顿大学教授威尔·布鲁克在《爱丽丝漫游奇境:流行文化中的刘易斯·卡罗尔》的研究,每个时代都对这部作品有着惊世骇俗的解读:

“本来,《爱丽丝漫游奇境》只不过被当做一个有趣但没多大内涵的儿童故事,1930年代的时候,人们突然开始要挖掘童话的深意。然后,1960年代,人们说卡罗尔一定吸毒了,因为故事里的内容和他们自己服用LSD和大麻的体验是一样的。到了1990年代,人们开始问,卡罗尔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和小女孩的关系是不是有点过于亲密了?”

不管怎样,《爱丽丝漫游奇境》不仅孩子喜欢读,大人也喜欢,其中包括王尔德和维多利亚女王。它已经被译成了100多种语言,影响了很多创作者。中国作家沈从文受此影响,在1928年还写过一部《阿丽思中国游记》。

手里的这本《快乐的一天》,讲的《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1832-1898)的生活中到底有哪些趣味和快乐,他又是怎样把这些快乐和趣味运用到创作中去的。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本讲卡罗尔如何在生活中“逗趣”的,讲他如何在童话的世界中展现自己的强大想象力的图画书。

可以说,《快乐的一天》是为了致敬卡罗尔。文字作者凯瑟琳·克鲁尔和图画作者茱莉亚·萨达共同完成了这样一部作品,带领我们走进卡罗尔的生活和创作,走进一场语言和想象力的狂欢。凯瑟琳·克鲁尔是美国一位很擅长写传记故事的作家,创作了包括《喜欢涂鸦的男孩:苏斯博士的童年故事》《发明电视的男孩》等几十本作家作品。而插画师茱莉亚·萨达来自西班牙,为《爱丽丝漫游奇境》《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秘密花园》《绿野仙踪》等童话作品画过插画,对色彩和构图有着超强的把控力,能够把故事中独特的韵味给传递出来。

《科克斯书评》杂志这样评价这次跨国合作的成果:“克鲁尔诙谐的文字配上萨达精美的插画,为卡罗尔的生活和爱丽丝冒险故事中那些著名的人物注入了新的活力……思想深刻又令人回味。这本书将会给卡罗尔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带来新一批的读者。”

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卡罗尔到底采用了什么方式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大人们去过分解读,孩子们自得其乐)为之痴迷呢?《快乐的一天》这本图画书可以说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不要一本正经,要关注周围的有趣事儿;大人要与孩子们在一起,你才会不感到无聊。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梗概_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思维导图内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梗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思维导图内容),第2张

二、一本正经的教育:缺一次滑进兔子洞的经历

19世纪中期,英国对义务教育开始重视起来。1851年,宪章运动下通过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决议,5-12岁的儿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这一时期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完美的生活”,现实的教育必须在古典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中取得平衡,以适应实际社会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尤其那些涉及个体发展的内容,更应该值得重视。

斯宾塞对那些满足兴趣爱好和情感需要的休闲活动非常重视。他认为人需要“自然、文学和艺术的乐趣”。如果缺少了绘画、雕刻、音乐和诗歌,生活丧失了自己的一半精华。人们虽然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重视科学技术,提倡功利主义,但是从来没有忽视过“兴趣”对人的影响。对于儿童来说,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他们自己进行探索,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推论,少一些长篇大论的讲述。

《爱丽丝漫游奇境》(1865年出版)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诞生的。卡罗尔的“爱丽丝”彻底颠覆了维多利亚时代说教文学的壁垒,承认儿童的玩耍和游戏,承认儿童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在当时还是需用极大的勇气的。

对于卡罗尔来说,这种书写带着自己童年时的影子。7岁时他可以读完《天路历程》,十几岁时可以为家庭的兄弟姐妹编选幽默杂志。因为他有口吃,不能很好地与同伴们交流,但是他通过自己编辑的杂志,完全弥补了不足。

在《快乐的一天》中,卡罗尔也是逗趣专家,把每个人逗得像柴郡猫那样咧嘴大笑。他的十个兄弟姐妹都很崇拜他。撒欢儿蹦、闹热一堂、跟花儿说话、蹭蹭爬树……都是卡罗尔与兄弟姐妹们的最爱。

牛津大学毕业后,即使卡罗尔成为了维多利亚时期一位正经体面的绅士,他仍然有着童年时期那种“欢妙劲头”,不会让身边任何一个孩子感到蔫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会让孩子们早饭前想六件不可能的事:

要不要画些可笑的东西,比如大同小异?

要不要试着去安慰那只愁愁鸟?

要不要跟那对神秘的双胞胎——叮当兄和叮当弟争论一番?

要不要当心那个可怕的笨老怪?

要不要去捕蜗鲨?

要不要玩一把抢命刀,把它弄得咔哒响?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一个大人,居然要和孩子们玩这样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居然一个大人可以想得出来!维多利亚时代能够这样玩耍,没有游戏精神和冒险劲头怎么可以!

这种“游戏精神和冒险劲头”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得到了最大程度展开,作者开篇就这样叙述:

爱丽丝挨着她的姐姐坐在河边,由于无事可干,开始觉得没劲。她刚才对姐姐正在阅读的书本瞧了一两眼,可是书上既没有图画,也没有对话;爱丽丝觉得:“一本书既没有图画,又没有对话,那有什么用处呢?”

爱丽丝情不自禁道出来好童书的精髓:有故事的对话和有想象力的图画。在儿童那里,喜欢和讨厌,有趣的还是没劲的,有用的还是无用的……他们往往都是很直接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更不会去理性分析该怎么讲话。这种无拘无束的状态恰恰是大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因为大人们总喜欢讲道理。

我们可以看到,爱丽丝在故事中完全是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接二连三的冒险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突如其来的事情(爱丽丝头脑中的想象)恰恰让一个孩子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成长。哪怕这只是一场梦,故事的结尾确实说明了这是一场梦,可是这场梦是多么惊心动魄而又惊喜连连啊。

相信谁都不愿意在这样的梦境中醒来。即使醒来,也还会愿意去多多做这样的梦。在我们大力提倡尊重儿童的今天,有多少儿童可以自由自如地在繁忙的学校生活和辅导班生活中闪转腾挪呢?即使很多儿童没有意识到自己很忙,他们是否还有像爱丽丝那样有做梦的时间和空间呢?

更可怕的是,我们现在的考试还是没有把幽默、逗趣和想象力当做“正规”的内容,它们充其量只是佐料,只是某种写作方法。我们只需要去分析它们,不需要去感受它们,更不需要去把这个当作学习和生活的榜样。最后我们肯定是把爱丽丝做了什么事情、分析这个人物的特点变成了一道道试题。

无论如何条分缕析,有些趣味和快乐是没有办法通过考试获得的。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面对神秘莫测的自然,每个人都应该从小去感受它们。超市、地铁、游乐场和高楼大厦越来越普及的都市生活里,每个人缺的或许就是像爱丽丝那样勇敢地从兔子洞里滑进去,并且去经历一场属于自己的历险。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梗概_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思维导图内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梗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思维导图内容),第2张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梗概_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思维导图内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梗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思维导图内容),第2张

三、与孩子们在一起:让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卡罗尔毕业于牛津大学,拥有数学家、逻辑学家、摄影师、牧师、作家等多重身份。可见他兴趣广泛,在每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创造的“蛇鲨”(Snark)一词还被词典收录。当然,他最大的成就要数创作了《爱丽丝漫游奇境》一书。

《爱丽丝漫游奇境》之所以得以出版,其实是与口头讲故事一脉相承的。一次坐船旅游的途中,卡罗尔为了给同行的孩子们(包括爱丽丝·里德尔·哈格里夫斯,书中同名主人公)讲了爱丽丝滑入兔子洞后的冒险故事。现实的游历加上爱丽丝在故事中的游历,两者相得益彰。比如童话中讲到疯狂茶会时,现实中也是真有这件事的。他们在中途停下过,目的就是上岸喝茶休息。只不过,卡罗尔在故事中把简单的茶歇变成了一次充满疯狂想象力的叙述:

房子外的大树下有一张桌子,三月兔和制帽人正在桌旁喝茶。有只睡鼠在他们中间酣睡着。他们三个挤在桌子的一角,可桌子实际上很大,还有很多座位。爱丽丝在另一头的一把大椅子上坐下来。

“来一杯咖啡吧。”三月兔友好地问。

爱丽丝看看四周,只看到一只茶壶。“我没见到咖啡的影儿。”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梗概_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思维导图内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梗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思维导图内容),第2张

喝茶的兔子,酣睡的睡鼠,制帽人,加上爱丽丝,就这样被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叙述融合在了一起。卡罗尔要让孩子们知道,喝茶这件事不是那么简单,里面有着丰富的趣味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尝。当然,卡罗尔的这个想象世界并非简简单单地生拉硬套,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而是他从滑进兔子洞那一刻起就有了自己的规则。

三月兔也好,酣睡的睡鼠也好,制帽人也好,毛毛虫也好,柴郡猫也好,红桃王后也好……都是爱丽丝冒险路上的美丽而又惊险的遇见。可以想一想,孩子们坐在无聊的船上,拿什么东西来度过漫长的航程呢?没什么比故事更能让孩子们着迷了。故事里的世界,就是想象的世界,也是一个疯狂而有序的世界,孩子们可以在其中玩得过瘾,获得深深的满足感。

所以我们看到,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卡罗尔完全化身为想象家和文学家,让自己严谨而有逻辑的思维长出了想象的翅膀。这种想象在一个大人身上出现,真是难能可贵,尤其是在当时教育环境下。很多人长大后,就不会去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忙于争名夺利。所以,大人的生活虽然看上去物质充盈,可是生活和情感了无生气、一片荒芜。

但是,孩子的世界就会不一样,他们更有可能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直接而真诚地、富有想象力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作为大人的卡罗尔恰恰就是那个可以与孩子玩在一起的人,可以用故事很幽默、很细微地连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其实,卡罗尔坐在船上讲这个故事时只有一万八千字,只是一次口述作品,并没有记录下来。在爱丽丝·里德尔·哈格里夫斯的强烈要求下,后来卡罗尔才记录下来的。对于现实中的这个爱丽丝的“强烈要求”,卡罗尔当然是满口答应。

爱丽丝·里德尔·哈格里夫斯晚年回忆:“卡罗尔先生时不时划动小船,同时,他用自己微弱的声音讲故事,还伴随着他奇怪的口吃……就这样,这个永远让人开心的故事开始了,它之后走入了许多许多人的心里。”

你看,就是这样一个口吃的人,因为与真实的爱丽丝在一起,所以就变得不一般起来,并且讲了一个可以“永远让人开心的故事”。相信当时在船上,作为孩子的爱丽丝·里德尔·哈格里夫斯已经深深地被故事迷住了。

讲故事的人快乐,才能讲出如此动人心魄的故事;听故事的人也开心,才能让故事流传下来。虽然这只是“快乐的一天”中的一个故事,可是它值得很多人去讲,很多人去经历一番跟爱丽丝一样的故事。

这样看来,在刘易斯·卡罗尔那里,“快乐的一天”何止是一天?“快乐的一天”应该是千千万万天,是一个生命该拥有的一种常态。而要获得这种状态,就是需要多跟孩子们在一起,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明白跟小孩子在一起怎么会无聊。”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梗概_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思维导图内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梗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思维导图内容),第2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7686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28
下一篇 2022-12-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