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数据,截止北京时间2022年6月14日,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532887351例,其中死亡病例6307021例;如果再把间接死亡人数合并计算:据世卫组织估算,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与新冠疫情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全部死亡人数(即“超额死亡”)约为1491万人。IHME(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机构)团队在柳叶刀发表研究:自2020年初到2021年底的两年内,全球与新冠相关的死亡人数估计为1820万例;2022年已经过去半年,新的死亡人数要超出以上数字。
第二组数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付出的生命代价是极其巨大的,即便是21世纪的今天也是无法准确计算的。保守估计死亡最低数字在4000万—5500万左右,受伤人数是其三倍还要多,超出1.5亿。
按照保守估算,新冠死亡人数是630万例,二战是4000万左右;按照最高估算,新冠死亡人数是1800万例,二战是5500万例。从死亡人数上看,二战要高于新冠,但是新冠还未结束,数据还会发生不可预估的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
如果我们再来统计伤病数据,新冠为5.3亿人(病例),而二战是1.5亿人。
我们很难预测这些有过新冠病例的患者在多长时间内会产生后遗症或并发症甚至是死亡,但是仅看现有统计数据,新冠的伤亡人数已经高于二战,说这是“三战”一点都不为过。
我们假设,如果有证据表明,在俄乌危机过程中,俄罗斯披露的美国在全球部署的生化实验室与目前大部分传染病特别是新冠有关系,并且可以证明新冠源头就在于美国发动的生物战;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其实就已经开打了,而且造成的全球伤亡已经大于二战。当然,这是假设。
其次,回顾新冠疫情的溯源研究。
说句心理话,善良的中国人比任何国家人民都希望以上所述只是科幻小说,并不是真实的;事实上,也许新冠病毒的产生是大自然的偶发事件。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由美国导演并亲自主演的新冠溯源这场闹剧:
美国的顶尖传染病专家福奇是这样说,新型冠状病毒不是人工合成的,新型冠状病毒是自然产生的,在大自然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只是新型冠状病毒打破了物种的限制,从动物传染给了人类。
世卫组织发言人夏布(Fadela Chaib)指出,所有现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源于自然,而非人工合成。目前,科学界尚未澄清新冠病毒的具体自然来源,只有关于该病毒可能与蝙蝠和穿山甲相关联的猜测。
英国《卫报》报道,“五眼机构”的情报人员表示,新冠病毒源自中国实验室的说法没有任何依据,这与科研人员的结论基本一致,也与白宫的声明相左。
有“病毒猎人”之称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感染与免疫中心主任利普金(Walter Ian Lipkin)在接受美国CNN采访时表示,现在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新冠病毒是在实验室创造出来,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种病毒是从实验室泄露的理论。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发布所谓“新冠病毒溯源调查报告”要点,认为目前看新冠病毒源自自然界和实验室泄漏的两种可能性都不能排除。
报告诬蔑中方阻挠国际调查、拒绝共享信息并指责他国。
白宫同日就新冠病毒溯源调查发布声明,妄称中方阻挠溯源工作的国际调查,缺乏透明度,企图纠结有关伙伴方对中方施压。
让我们站在美国知情人士的立场上来看这一场闹剧,新冠溯源结果无非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源于自然,第二种是实验室人工合成。
我们用严谨的科学精神来进行分析,要想证明新冠病毒是实验室人工合成,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支撑,美国遍布全球如此之多的生化实验室一定是能够为此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支撑的。
我们假设并不存在生物战,而是一次意外的实验室病毒泄露事件,美国也想弄清楚这一事实;那么,在这种前提下,如果美国在正式发布报告时没有再坚持人工合成这种唯一说法,只能代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确实是人工合成,只是结果证明了确实是美国实验室的人工合成;第二种情况是源于自然。
第三,新冠疫情真的是一场战争吗?
我们之所以要在这里分析新冠病毒的起源,那是因为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各国人民有权利知道真相,并代表各自的国家做出正义的选择。
因此,请网友们理解在新冠疫情已经持续如此之长时间的前提下,我们还要纠结在这一事件上再往下深入分析。因为,到目前为止,新冠病毒溯源还没有完成,只要没完成病毒溯源,这场疫情就不会结束,给每一个人造成的影响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继续分析,按照美国精英的一贯做法,如果他们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证据,证明新冠病毒是由中国实验室人工合成,那么,早就以此为理由发动对中国的全面战争了,要知道美国是能够用一包洗衣粉就能发动战争的国家;而事实上,直到现在,美国仍然没有和中国正式撕破脸皮。
让我们用逆向思维来解答,如果不是,那么是?那么,结果不是美国实验室人工合成就是源于自然,或者还有一种更大胆的猜测,就是新冠病毒确实是源于自然,但是被美国实验室利用来挑起纷争并扰乱局势。
无论是什么结果,事实上已经说明了新冠疫情就是一场战争,不是生物战,就是自然战。
第四,如何打赢新世界大战?
如果是生物战,那么这场事实上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要想打赢,就必须完成对发动生物战的国家的去军事化的目标;当然,这是要建立在充足的证据来表明这是相关国家发动生物战的基础之上。
如果是自然战,我们在剔除各种阴谋论的假设之后,那么这场战争就是就是整个人类社会也就是全世界各国与大自然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了,因此,我们不妨冠以其名为“新三战”,具体分析如下:
1、“新三战”是如何发生的?
新冠源于自然,“新三战”就是大自然率先打响的,可能是一场大自然的保卫战,也可能是大自然的消灭战;事实上,如果能够和谐共生,就不会发生战争,从大自然的角度来考虑,如果能够和人类和平共处,为何要发动战争来消灭人类呢,没有这个必要,毕竟人类已经与大自然和平共处都几万年了;如果是这样的分析逻辑,那么这场战争就是大自然的保卫战。人类已经威胁到大自然的生存了,就如同在美国推动下的乌克兰加入北约已经影响了俄罗斯的生存是一样的道理。
2、“新三战”将如何演变?
既然战争已经打响,那就一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吗?也不一定。西方世界选择了与病毒共存,这是他们从西方文明角度思考的一种模式。
但是,人类与病毒共存,就真的能够结束这场“新三战”吗?
要想解答这一问题,还要搞清楚大自然为何要发动这场战争,难道大自然就是为了让新冠病毒与人类共存吗?或者换个角度,新冠病毒与人类共存了,大自然就会去除面临的人类威胁了吗?
如果只是人类实现了与新冠病毒的共存,但是在其他方面还是一样照旧进行,对于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并没有终止,那么其结果就象是,一战过后有二战,二战过后还有三战,战争将永无止境,那么,我们还需要与多少病毒或自然灾害共存呢……
3、全世界人民携起手来共同打赢“新三战”!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之所以会发动这场战争,是因为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已经打破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临界点;那么,在这样的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能放下各国之间彼此的分歧和偏见,全世界人民携起手来共同应对这场危机呢?
相信看过我其他文章的网友们都有这样一个感觉,这些文章内容彼此呼应,就是要从各个角度告诉大家,我们面临的是一场生存或是死亡的世界大战。
在这场世界大战面前,全球只有两大阵营:“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而结束这场世界大战的方式,需要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这一条阳光大道。
与人类的现代战争一样,大自然发动“新三战”也是一场综合战争,能够调动的战争工具大多是源于地球上的小到病毒细菌(如新冠病毒)、大到生态环境(如大气层)在内的各类资源。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世界人类能够拿出的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案,甚至可能就是大自然给予当前人类的唯一一次自我纠错的机会!
在此,提出三点建议:
1、全世界各国联合起来,搁置争议,达成共识,共同推进实施有效应对新冠疫情的解决方案,这是治标的方案。
2、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抛弃分歧,融合文明,共同推进实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这是治本的方案。
3、共同应对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的标本兼治,需要借鉴中西医科学这一中华文明来建立统一的科学发展观,形成一致认可的个体自由与集体约束相融合的人生观,更需要建立人类社会在生存和发展中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新的知识架构,由此才能达成人类社会统一的行动准则。
结合以上建议,人类社会现存的各类分歧和矛盾冲突就是最佳的实验对象,要形成新的知识架构和统一的行动准则,就必须消除分歧并促进矛盾和解。
如果我们所有人类都能换一个视角,就会无比珍惜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人类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不是任由矛盾冲突无限扩张和放大;因为在面对共同危机的时候,化解每一个矛盾和冲突都是我们携手共进、一起向未来发展的宝贵机遇!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是欧洲谋求重回世界治理舞台而提出的人类共同发展方案,是联合国和全球学术界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的结晶,其本质上就是对国际秩序的继承和发扬。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没有美国和中国的参与就是一纸空文,由于涉及能源、粮食、科技、金融、贸易等全方位的合作,在世界各国没有就新的国际秩序达成共识之前也是难以推进落实的。
新的国际秩序不是对原有国际秩序的颠覆,而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继续和发扬,而美国通过对俄罗斯发动代理人战争以及全方位围堵中国以达成通过美元霸权实现薅全世界羊毛的战略意图,这样的国际秩序放到哪里都是不可能得到拥护和支持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达成共识,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将为全球实现《巴黎协定》规定的目标注入强大动力,为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巨大贡献,是中国给世界各国做出的庄严承诺。
如果中美两国能够做到化危机为机遇,海峡两岸可以携起手来促进东西方文明对话交流进而共同推进《巴黎协定》以及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必将成为世界共同应对“新三战”而做出的满意答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