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一、自然经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一)解体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二)解体表现
1、商品输出使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2、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促进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中国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造成耕织分离。
(三)影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市场、劳动力
(四)自然经济的发展变化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国家又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自然经济最终消亡。
二、外资企业
(一)侵略方式
军事侵略、签订条约、政治经济特权:通商、关税特权、内河航运权、内地经商、设厂
(二)目的:把中国变为它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市场、原料产地。
(三)影响:1、推动自然经济的解体,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洋务企业
(一)背景
客观:清政府内外交困,陷入统治危机 内: 外:
主观:洋务派的形成和新思潮的萌发 直接目的: 自强 求富(口号)
根本目的: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二)时期:19世纪60—90年代
(三)代表人物:中央:奕欣、文祥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四)内容
1、60年代 自强 军事工业 官办
(1) 的安庆内军械所(第一家官办)
(2)李鸿章的 (国内规模最大)
(3)左宗棠的
2、70年代后 求富 民用工业 官督商办
(1)李鸿章的 (第一个使用机械采煤矿)
(2)李鸿章轮船招商局
(3)张之洞的汉阳铁厂
3、创建新式军队: 、南洋、福建水师;洋q装备的陆军(湘军 淮军)
4、近代教育:创办新式学堂;派遣
(五)评价
1、顺应了中国经济从传统向近代化迈进的历史趋势,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2、引进了西方机器和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员;
3、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4、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5、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
四、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历程
1、产生之出: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表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东南沿海地区生产;
原因:外商企业的刺激和 的诱导; 开始解体;
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2、初步发展:时间: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
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收回利权;实业救国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3、黄金时期:时间:1912—1918年(一战期间)
原因: ;民国 ; 国货; 反帝。
表现:新建厂矿和资本增多,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
影响: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4、达到顶峰:时间:1927—1936
原因:国民政府基本完成了统一,国民政府开展 ,
5、全面萎缩:时间:1937—1949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原因:日本经济掠夺;官僚资本主义压榨;战争。
6、彻底消失:时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
原因:社会主义改造
影响:公私合营转化为公有制经济
(二)民族工业的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1、资金少、规模小、分布不平衡;
2、起步艰难;曲折发展;
3、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近代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5、革命性与妥协性并存
(三)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1)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2、有利因素:(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3)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四)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国现代化。
2、政治: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随着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
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
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趋势: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薄弱,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五)认识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3、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五、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物质生活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传入中国,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衣着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 ”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20世纪20年代后,经过改革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饮食
鸦片战争以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住房西方建筑样式引人注目,出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风俗习惯
(1)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______ ___”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_____ ___“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减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中婚丧仪式变的简约文明;点头鞠躬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会场合的常见礼节。
(二)、交通工具的发展
(2)水运
①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
②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___ ____ ”,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③民国初期,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3)航空
①1909年,旅美华侨 冯如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标志中国民航开始
(三)近代中国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
(1)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将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
(2)福建巡抚在“_________”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从此,清真股开始在各省架设有限电报线路,逐渐新城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3)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立无线电报局。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
2、电话
(1)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2)清政府直至20世纪初才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四)娱乐传媒的发展
(1)近代报刊业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
维新派,革命派利用报刊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宣传“______”思想。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五)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