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致远是他的字,号东篱,不知他的名叫什么。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也有人说,他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生卒年代不详,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约生于公元1250年,卒于1321与1324之间。他曾在浙江当过小官,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相当于一个办事员)。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因写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已选入现在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
下面讲马致远的一个故事:
马致远满腹经纶,一生奔波,但在仕途上始终没有有任何进展。于是,他就把自己的精力与快乐都集中在文学创作之中。他写的杂剧、散曲影响极大,遐迩闻名。这里讲一个因他的影响,使家乡躲过了一场劫难的传说。
马致远所在的朝代是元朝,其后就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按照他的遗嘱,他的孙子即位。新皇上的叔父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便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借口是要为皇上除掉身边的奸臣,实际上是自己要当皇上。话说他的军队所到之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百姓就遭了大难。他的军队路过河北东光县时,那里的百姓非常害怕,只等着倒霉。但,没想到军队到后,却秋毫无犯。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燕王朱棣曾学过马致远创作的杂剧与散曲,对马致远非常崇敬。所以,他来到东光,得知这里是马致远的故乡后,便给军队下令:“逢马不杀!”谁知他的手下将领听错了,把“逢”听成了“冯”。结果,传下去的命令是:“姓冯的与姓马的,一个不杀。”
于是,不仅马致远的家族躲过了这场劫难,连姓冯的人家也跟着沾了光;其他不姓马的,也都说他家姓马。最后,这里的百姓都保全了性命。请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下面就讲讲这首曲的几个词语并试用白话翻译这首曲。
词语解释:
1.天净沙:曲牌名。2.枯藤:枯萎的枝蔓。3.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指傍晚。4.人家:应是指农家。5.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6.断肠人:形容伤心到极点的人,这里指漂泊无定的游子。7.天涯:天边。指离家乡极远的地方。
白话翻译:
枯瘦的藤缠绕着,
干枯的老树,
老树上栖息着黄昏时
刚要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
流水潺潺,
旁边是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
秋风萧瑟,
彳亍而行的
是一匹疲惫的瘦马。
夕阳缓缓西下,
无家可归的游子
泪洒天涯!
现在,我们来赏析这首曲。
这首《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那意思是,以秋思为内容的诗词曲,没有哪一首能与它相比;或者说,以秋思为内容的诗词曲,无不从《天净沙·秋思》中汲取了营养。这首曲子究竟好在何处呢?
一.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指的是文化修养高的人读了会觉得幽深高雅,一般人读了也会引发共鸣。比如,这首曲有6处是用了典的。董解元《西厢记》一曲《仙吕·赏花时》中有这样的句子:“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雅者可以从“晚鸦、瘦马、天涯、古岸、横桥、人家”中联想到马致远的“昏鸦、瘦马、天涯、古道、小桥、人家”,于是,想到更多的情趣;而不知《西厢记》的读者,也并不影响其从中受到教益。
二.9个名词绘成一幅引人想象的秋景图。
1.每个名词可以各自独立成为景色。比如,枯藤也罢,小桥也罢,古道也罢,它们都是秋季里某一地点、某一时刻中的景物。都可引发读者的想象。
2.几个词连起来,同样构成一幅有机的画面。比如,枯藤、老树、昏鸦这3个词连起来,可以是这样一种情景:枯藤缠绕着老树,老树上栖息着乌鸦,而这乌鸦在黄昏时刚刚归巢。如果这样理解,就可以想象当游子面对如此景物时,可能触动他这样的情怀:连鸟都能按时归巢,而我却流浪他乡,回不了家!
3.再把3句话连在一起思索,又会引发读者想象出另一种景象与情怀。你看,孤独枯朽的藤枝,缠绕在满身褶皱的老树上;黄昏时,几只乌鸦呱呱呱地叫着,声声入耳,无比凄凉。猛回首,一座小桥就在眼前,桥下流水潺潺,旁边却有一户人家。再向前看去,那残留的“古道”,不知连着多远的地方。最后看着自己这匹驮着书卷的瘦马,在秋风中跌跌撞撞地走着,心头一阵痛楚!
三.人景互衬,情景相融,画龙点睛。
1.先说人景互衬。这首曲的前三句是写景,表达方式是描写;后两句主要是写人,表达方式是抒情。由于天涯游子思乡之情浓烈,所以,看到的主要是枯藤、古道、瘦马之类;由于眼前是昏鸦、人家、西风,所以,更加重了游子孤独凄凉的感情。前三句的“景”与后两句的“人”,二者互相映衬,相辅相成。
2.再说情景相融。前三句9个意象,无论单独看,还是结合起来考虑,都是景物描写,但几乎每一个词都使读者有凄楚伤痛之感。而后两句主要是抒情,直抒胸臆,说自己是“断肠人”;但其中“夕阳西下”4个字,分明也是写景。由于是“断肠人”,所以才注意那“西下”的“夕阳”;由于“夕阳西下”,才使游子格外“断肠”。这岂非情景交融?
3.最后说画龙点睛。如果把前三句理解为一幅画的背景,那么,后两句就是画中的人物。如果把前三句理解为龙的身躯,那么,后两句就是龙的眼睛。这里打住,请读者自己体会。
总之,作者全篇只用了28个字,除了“西”和“人”两字外,再无一字重复。可是,读来令人潸然泪下,心中也隐隐作痛。
那么,曲中的“断肠人”究竟是谁?是马致远吗?可以是,因为马致远就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这句可以隐喻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也可以不是,因为曲中的字字句句都能引起每个游子的共鸣,使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作者。所以,这首曲的主题应该是形象地表现了所有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马致远就是这样用他的意境美,来吸引当时及后世的所有读者的。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这样的话:“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入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完全达到了这个标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