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即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哲学史中最有争议性的话题之一。关于人性的善恶学说,大致有五种学说。第一种学说人性本善,第二种学说人性本恶,第三种学说人性无善无恶。第四种学说人性有善有恶,第五种学说人性善恶因人而异。下面就这五种学说分别论述一下。
1、人性本善论
主张”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中国战国中期的孟子,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即有恻隐、善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这四端是形成仁、义、礼、智的根本。这是人类有别于禽兽本质的特征。他说:”人性犹水之下也。”孟子的性善论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和广泛,在宋代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就点明:”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本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和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卢梭认为人性原来都是善的,原始社会的人都是生活在自由和平等之中,只是由于历史发展与社会制度等原因才产生恶。
2、人性本恶论
“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战国中的,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但是后天教育可以让人性由恶变善。荀子认为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性的恶。所以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的两个著名的门徒李斯、韩非子是性恶论的坚定支持者。基于“人性本恶”的法家学说,才有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法治“,并极力主张用严刑峻法来治国安邦平天下。
西方哲学大多推崇“人之初性本恶”,欧洲思想家奥古斯丁、马基雅弗利、霍布士、叔本华等哲学大师都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一些西方基督教派认为人自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有“原罪。人一生下来就有七宗罪:傲慢、贪婪、淫欲、愤怒、暴食、嫉妒和懒惰。所以他们鼓励人们去忏悔来获得神的救恕,否则,人的灵魂就不能进入神圣的天堂,而只能沦落于苦难的地狱。同时制定完善有效的法律去防止人们产生种种“恶”的行为。
3、人性无善无恶论
人性无善无恶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告子。告子的理论是人性没有什么善和恶之分,犹如水一样无分于东西。告子的人性观直视人之生性,这种放弃道德判断的世界观,遂形成无善无不善之人性学说。告子所言之性,实乃生命意义,而非道德意义,告子人性无善无恶论的立说基点,尽在生命肉体之满足,无涉道德评判之高下。
西方哲学人性无善无恶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哲学家詹姆士和杜威,可以说是人性无善恶论者。美国学者杜威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认为人性之善,绝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它仅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的事物而已,它是相对的价值判断。人性只要有适当的教育,都有发展成善的可能性,人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养成善良的性格。
英国近代思想家洛克的人心白纸说。也认为人之初始,人心都是空如白纸的,不存在善与恶的问题。认为善与恶都是后天的因素造成的,尤其和教育因素息息相关。只要有适当的良知教育,人性就会向善,反之人性就可能作恶。
4、人性有善有恶论
人性有善有恶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汉朝的董仲舒、杨雄、王充,唐朝的韩愈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记载: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杨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西方哲学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有欲望、意志和理性。当理性能驾驭欲望和意志时,就能获得善。反之,就是恶。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人有两个我,一个是”实我”,一个是”真我”。”真我”是理性主导的我,”实我”是情感主导的我,”真我”是因为善性的约束而高于恶性欲望的”实我”。
5、人性善恶因人而异论
我国北宋的思想家司马光认为人性先天不等,司马光认为人生来在人性善恶上就因人而因,无论你是圣人还是平凡人或者是恶人,人性天生善恶都是兼而有之,只是有些人在善性方面多些,有些人在恶性上面会少些而已。
对于人性的不同解读,西方世界的法律制度都和人性的善与恶密不可分,如英国的《自由大宪章》、美国的《独立宣言》、《解放奴隶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等,这些蕴含人文和人道的律法展现了人类的文明之光。认识人性的恶,发现人性的善,可以推动着人类的历史向着光明逐步前行。
综合人性善恶以上五种学说,你认为哪一种学说更符合真实的人性呢?了解人性的奥秘对未来的社会会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人类无休无止的战争是人性善恶的表现吗?未来的世界,人类能不能迎来万世太平的世界大同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