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派健身被粉丝称为真正让人有互相交流欲望的自媒体之一,它是怎么做到的?9月20日的第二届头条号创作者大会上,硬派健身创始人,国内第一健身科普作家斌卡分享了他的“人格化”自媒体经营之道。
以下为斌卡演讲实录: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做体育垂直自媒体的思考。
我自己是自媒体,身边也有很多自媒体朋友。有个朋友热爱旅游,早年在BBS和贴吧写了许多相关文章,其中一些在报刊杂志上得到刊载。两年前,我和他几乎同时创建微信公众号,他的干货文章渐渐获得每篇5、6千的阅读量,这在两年前算是一个不错的中档号。去年有一个热点事件,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他花了两天时间炮制了一篇借势文章,主题是“酒店和飞机里程积分”,一下就火了起来,阅读量达到十万+,当时的我在出书,在京东、亚马逊都有售,但我的公众号阅读最高只达到5万。
后来这位朋友的公众号因为遭遇抄袭而停更。今年4月,企鹅智库发表了一个微信生态报告,目前已有接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微信公众号停更。
● 好内容的特点:视角独特、持续产出、深度互动
在我看来,内容创作者提供给关注者的内容不能是简单、普通的内容,而需要独特的视角、稳定的质量和深度的互动。很多自媒体经常犯一种错误就是内容面目很模糊,观点很摇摆,质量很参差,一句话,他们没有满足关注者的期待。
很多这种类型的自媒体,尤其是垂直自媒体,他们是按照套路进行创作的,首先选定一个话题,然后去互联网上搜寻关于这个话题的最新最优资讯,再进行整合和组织。站在用户的角度,他们有什么理由关注这样的内容?
● 优秀的垂直自媒体总比用户先行一步
用户为什么要关注你?因为你能写出他们最关心或者真正关心的内容,这不是通过简单的整合就能产生的。硬派健身不仅要写用户最关心的内容,而且要写他们需要知道的内容,也就是说,用户最关心的内容可能并不是他们下一步要走的路,作为垂直媒体,应该成为一个比他们先行一步的人,替他们探探前路的虚实,告诉他们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用户为什么持续关注你?因为你持续稳定提供一定质量且超出他们想象的内容。有的自媒体认为用户什么都不懂,但以硬派健身为例,作为一个健身科普内容创作平台,我们的关注者里有很多科研人员或科研背景人员、高知创业者、医生或医学学生。他们可能健身没我练的好,但在很多专业问题上比我懂的多,我只要有一篇文章稍微写得不严谨,后台一定会收到很多反馈纠正。如果持续三天提供了明显低于用户期待的内容,他们很可能就取关了,同时你辛苦树立的形象也败坏了。
硬派健身为什么能活到今天?图文类型的微信公众号其实面临红利期已过的问题,很多短视频创业者风头正上。但硬派健身现在在微信、今日头条、知乎等平台拥有400多万的关注量,我们在5月推出的“一平米健身”及相关器械,5个月以来在京东和天猫取得2千万的销售额。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是如何打造一个面目鲜明、辨识性强的人格化自媒体。
● “人格化”自媒体:固定文风+视觉辨识度
首先个性鲜明。硬派健身等于斌卡等于我,内容都是我创作的,大家无论是赞同还是否定,实际上都是冲着我这人来的。老罗经常说自媒体一定要人格化,无论是一个鲜明的观点还是一个视角独特的观点,实际上用户并不会有深切的体会,你需要给用户提供一个外在的具像化的客观存在,我认为这个存在最好的形式就是人。《逻辑思维》是罗振宇,硬派健身就是我。
最早的时候,硬派健身采用卡通形象用于简单说明,文风比较固定,这有利于大家更好认知到我们是科普内容。如果我们涉及到一个观点,就会找出支持这个观点的学术论文,再为用户进行剖析,同时为了方便有深度阅读意愿的读者,我们会把相关论文或研究用正规索引的形式放到文章末尾,这已成为一个特色。
此外,我喜欢看漫画,我经常在文章里引用与内容贴切的漫画,我出书的时候统计过,我引用漫画和我引用的论文差不多,这形成了某种反差,这种反差也起到了增强辨识度的作用。
其次,因为我们是健身科普写作,所以会涉及到很多图表和示意图。很多自媒体遭遇抄袭,抄袭者只需要更改文章作者姓名,就能收获一堆赞和一堆叫好的评论,而我的文章被抄袭之后,抄袭者却会收获骂名,总会有用户留言说“你怎么抄袭硬派健身的文章”。
我们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就是因为我们有视觉辨识度,我们会把图表和示意图结合自己的特点重新加工,让辨识度变得非常高。当然另外一个原因也非常现实,因为引用别人的研究结果是合法的,但直接截取学术期刊的图表则是侵权。
健身自媒体往往会涉及很多动作示意图,我们早期拍摄了一系列动作示意图,模特就是我和我太太,这样抄袭我的人,不光面临抄袭这样一个法律危害,还侵犯了我的肖像权,我就可以俩事一起告他。
我刚才提到,用户在你这里取得的是一种认同下的期待,该如何加深这种期待呢?我们当时遵循了很多人都会采用的方法,即每天在固定时间发布固定形式的内容。每天在下班前发送一到两篇原创内容,因为很多人都是下班开始健身,所以在这个时间点阅读健身相关内容的几率比较大。
我们也采取了多平台寻找头部流量分发的形式,在不同平台分发时会对同样一篇内容做很多的改进,比如说在文字比较多的社区,就会采用学术性较高的描述形式,在社交平台就会把这些文字更多以图片形式来展现,这样做是为了配合平台用户的阅读习惯,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