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1日讯 为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全面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教育部启动开展“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在6月21日召开的第五场“教育这十年”“1+1”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有关情况。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会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 吕玉刚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吕玉刚介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有20.7万所学校、1.58亿名学生、1057万名教师,办好义务教育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义务教育认真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崇高使命,以均衡发展为战略任务,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工作重点,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不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
从2012-2021年,我国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仅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了县域基本均衡发展,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坚持优先发展,义务教育重中之重地位凸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义务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对办好义务教育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并从布局规划、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学校管理、质量评价等方面完善义务教育政策保障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资金投入、公共资源配置等优先保障义务教育,2012-2021年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从1.17万亿元增加到2.29万亿元,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0%以上。省、市、县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义务教育工作,形成上下联动、稳扎稳打工作格局,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
巩固普及水平,全面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是《义务教育法》的法定要求。教育部认真落实脱贫攻坚重大政治任务,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健全控辍保学联控联保长效机制,加强跨部门数据比对和精准摸排,挂牌督战重点地区,切实做好劝返复学工作,确保辍学学生找得到、劝得回、留得住。
2012-2021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从99.85%提高到99.9%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辍学实现动态清零,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特别是“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以前所未有力度狠抓控辍保学,如四川凉山州劝返了6万余名辍学学生,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连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权利,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5%。2021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在校生92.0万人,比2012年增加54.1万人,增长142.8%。
强化政府责任,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健全
坚持政府举办义务教育,强化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逐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2015年,在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建立起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12-2021年,小学生均经费支出从每生每年7447元增至14458元,初中生均经费支出从每生每年10218元增至20717元。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经过多次提标,达到东中西部统一的小学650元、初中850元;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7000元,为普通学生的8—10倍。“两免一补”(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实现城乡学生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实现应助尽助,优先将建档立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残疾等学生纳入资助范围。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万名农村学生,受益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从2012年的70.3%提高至2021年的86.7%,2020年农村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分别比2012年高出近10厘米和8厘米。
实施重大项目,学校办学条件根本改观
坚持补短板、兜底线,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重大项目,中央财政累计投入4000多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超1万亿元,着力解决“乡村弱、城镇挤”问题,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
2012-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从3.7平方米增至5平方米,生均体育运动场占地面积从7.3平方米增至8.2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从727元增至2285元,互联网接入率由25%提升到近100%,大班额比例由17.8%降至0.71%,超大班额比例由6.6%降至0.01%。
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危房、大通铺等问题基本解决,特别是许多中西部农村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实现质的飞跃,“最好最安全的建筑在学校”得到群众的公认。
夯实立教之本,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提升了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职工编制配备标准,实行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
十年来,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数从909万增至1057万,增加了148万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由47.6%提高至77.7%,总体上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健全教师培养补充机制,通过“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退休支教等多种渠道为中西部农村补充大量优质师资。
建立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动优秀骨干教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强化能力素质培训,“国培计划”累计培训校长教师超过1700万人次,大幅提升农村校长办学治校和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支持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43.3万套,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深化综合治理,学生成长环境全面改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努力破解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十年来,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不断深化,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全面落实,跨区域考试掐尖、举办“占坑班”、收取“赞助费”等违规招生行为得到全面规范,择校热大幅降温,入学机会更加公平;健全“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保障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占比达到90.9%。
以前所未有力度推进“双减”工作,大力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减负提质并重,严控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促进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明显减轻。
规范民办义务教育,优化公办民办结构,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属性得到进一步强化。出台学校管理标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落实中小学办学自主权,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出台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建成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学生睡眠、手机、读物、考试、体质管理和网络游戏治理,强化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切实守护学生身心健康。
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制订《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持续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等主题教育,形成“开学第一课”等一批有效德育工作载体,引导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坚持五育并举,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大力推动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提升趋势,艺术教育得到明显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各地各校建立了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实践基地,全面深入开展劳动教育。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完善教研工作体系,成立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改进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效服务“停课不停学”、落实“双减”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家校社协同育人,科学教育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具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80%左右学生学业表现达到中等以上水平。我国部分省份连续几次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总体成绩名列前茅,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义务教育质量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吕玉刚总结,这十年的改革发展,不仅整体提升了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也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提升了国民素质、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十年来的不平凡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办好义务教育: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必须坚持强化政府责任,加强部门协同联动,落实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办好义务教育;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
必须坚持质量至上,大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会上,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新时代发展方向。
吕玉刚说,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部署,一手抓持续巩固基本均衡发展成果,一手抓大力推进优质均衡发展,更加注重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提升学校建设标准化水平,更加注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更加注重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坚持政府主责、强化统筹,持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坚持先行创建、示范带动,鼓励支持各地探索优质均衡实现路径和有效举措;坚持科学规划、分步推进,指导各省各县根据实际、分期分批加快实现县域优质均衡,为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