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头条大手笔上线了云喜剧新模式《喜剧场》,把相声小园子、脱口秀小剧场、话剧专场统统搬到“云端”,打开头条就可以看德云社相声,看开心麻花的话剧……,真的是太幸福啦!目前《喜剧场》已经更新了3期,李诞领衔的笑果文化、高晓攀领衔的嘻哈包袱铺和沈腾领衔的开心麻花都已经贡献了精彩节目,就差德云社的压轴节目了,咱们一起拭目以待。
熟悉相声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我们在相声里听到的曲艺、戏曲,往往字字入耳,听几遍就能跟着唱了,甚至我们看德云社的商演,经常有全场大合唱。
能跟着唱这些的属于德云社初级粉丝:岳云鹏的《送情郎》,张云雷的《探清水河》。
入门级粉丝能唱这些:郭麒麟和陶阳的《挡谅》,郭德纲的《大实话》。
进阶级粉丝能唱:郭德纲的《画扇面》,《四郎探母-叫小番》,张云雷的《乾坤袋-非是那儿臣以小范上》。
中坚老粉丝能唱:张云雷《洪月娥做梦》,郭德纲《未央宫-尊一声相国听端的》,东北大鼓《剑阁闻铃-叹君王万种的凄凉千般寂寞》,陶阳《太平歌词-白蛇传》。
德云社超级无敌棒棒粉丝:啥都能唱。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除了太平歌词属于相声本门的唱段,其余都是学唱的其他戏曲、曲艺,我们也都能听懂甚至跟唱,但是如果真的去听京剧去听河北梆子,你还能听得进去或者听得懂么,我看未必。我估计不少人和我一样,要是真的去听传统戏曲和曲艺,几乎一个字也听不懂了。那么出现这个巨大的反差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一下。
传统戏曲对外行的门槛太高
首先来说,听懂传统戏曲的门槛很高,像京剧一出大戏下来,生旦净丑加上龙套演员,还要搭上一套完整的鼓乐班子,加起来可能有四五十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这种大工程的、程式化的表演,对于外行的观众来说,想要听懂的门槛非常高。
- 京剧伴奏有的太急有的太缓,对外行非常不友好(当然并不是说伴奏就不好,内行人当然无所谓)。比如西皮流水节奏超快,跟rapper似的,而京剧的慢板呢,又特别慢,像我这样本来就听不懂,伴奏又咿咿呀呀的太慢,能把人急死。
- 京剧有上口音,就是京剧中有一些字的发音和普通话并不完全相同,比如“雷”在京剧中读lui而不读lei;“飞”不读fei而读fi;“未”不读wei而读vi。那么对于完全不懂京剧的小白来说,很难听懂唱词的含义。
- 一出戏太长,经常要一个多小时,除非铁杆戏迷,外行小白本来就听不懂再听一个小时简直是受罪。
相声推广传统戏曲具有优势
相声是语言艺术,而且基本是普通话,所以受众门槛低,都能听得懂。相声演员在学唱曲艺戏曲的时候呢,又会专门选择一些节奏适中、发音清楚的小段来演唱,比如《四郎探母》就选“叫小番”的一小段,既能展示水平,又能让观众明白。
除此之外,相声可以重复收听,比如我听郭德纲的《学小曲》,听了不下五十遍,词我都背熟了。那么就算我在第一遍没听懂老郭唱的是啥,我后边一遍一遍听的时候,总能听懂。耳濡目染之下,就达到了推广和弘扬传统戏曲。曲艺的效果。
我相信,无数90后,00后是听着德云社了解传统戏曲的,耳濡目染之下他们也逐渐喜欢而传统戏曲。网络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传统的玩意儿再好,也要让年轻人知道哪里好,他们才会真正喜欢,才会主动去传承和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