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精耕细作、农业无人机、智能温室等。
1、精耕细作
精准农业是在饲养牲畜和种植农作物时让耕种实践更加受控和准确。在这种农场管理方法中,关键是使用IT和各种项目,例如传感器、控制系统、机器人技术、自动驾驶车辆、自动化硬件、可变速率技术等。高速互联网、移动设备以及卫星(用于图像和定位)访问是精准农业的关键技术。
2、农业无人机
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变化,而农业无人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今,农业已成为整合无人机的主要产业之一。地面和空中无人机可以帮助农业实现农作物健康评估、灌溉、监测、药物喷洒、种植以及土壤分析。
3、智能温室
温室种植是一种有助于提高蔬菜、水果、农作物等产量的方法。温室通过人工干预或比例调配机制来控制环境参数。由于人工干预会导致生产损失、能源损失和浪费成本,因此可以借助物联网来改造智能温室,实现智能监视和控制气候,从而无需人工干预。
为了控制智能温室中的环境,使用了根据工厂要求测量环境参数的不同传感器。我们可以创建一个云服务器,以在使用物联网连接系统时远程访问系统。
智慧农业物联网,简答来说就是将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农业种植中。从而提高农业种植效率,节省农业种植的人力!比如自动灌溉、自动施肥都是利用的物联网的技术,具体的原理如下:自动灌溉:通过在土壤中安放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的水分信息,当土壤中的水分低于标准值,系统就能自动打开灌溉设备,为农田灌溉,当土壤水分达到了标准值,系统自动关闭灌溉设备。
对于施肥也是同样的原理,通过土壤氮磷钾传感器,来实时监测土壤养分信息,通过土壤养分信息,控制施肥。
借助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的技术,不但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同时还能节省化肥和灌溉水,更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6月15日讯(记者 陈玉玲)近日, 泉州市 人民政府印发《泉州市贯彻落实国务院、福建省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15日上午,泉州召开贯彻落实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
泉州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和市金融监管局的负责人先后向大家介绍《实施方案》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泉州市发改委主任廖良结通报制定实施《实施方案》的有关情况:
泉州市坚持“开门即冲刺”。1月11日,即在全省率先出台开门红系列政策措施。2月份农历新年伊始,市委、市政府即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发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1+13”政策“大礼包”(市县两级共安排惠企资金60亿元)。1~2月,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年预期目标。
3月13日,泉州市突发新冠疫情,市委、市政府果断采取措施,疫情得到迅速控制。3月31日出台《泉州市全力抗疫助企保民生促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从疫情防控、财税支持、企业减负等9个方面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复苏。同时在工业、商贸、金融、用工、扶持市场主体等方面出台配套帮扶措施,助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并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丰泽、晋江出台专项政策。各项政策综合发力,并迅速于4月中旬全面实现复工复产,4月底基本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泉州市工信局总工程师陈传芳介绍了泉州市在稳定工业经济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方面的举措:
在稳定工业经济方面:
一是支持企业增资扩产。重点支持数字绿色技改项目及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库,对符合条件的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固定资产融资,省级财政在今年度(即2022年度)给予最高3%的贴息补助。为持续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市级财政将于明年(即2023年)在省级给予2%贴息的基础上再给予1%的贴息支持。
二是支持企业对接国家级专项基金。对获得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专项基金和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融资的项目,在省级财政奖励的基础上,市级财政再按1:1给予叠加配套奖励,企业最高可享受200万元奖励。
三是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对获评国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项目,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50万元奖励。对获评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的项目,一个场景给予一次性20万元奖励,企业最高可享受60万元奖励;对获评省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的项目,一个场景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企业最高可享受30万元奖励。
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方面:
一是实行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制度。及时向省上推荐更新重点产业链供应链 “白名单” 企业,对25家部级和178家省级“白名单”企业开展周监测工作,建立企业问题诉求协调解决台账,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堵点、痛点问题,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平稳运行。
二是培育产业链梯队企业。实行地方贡献增量奖补,鼓励各县(市、区)对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实现年度增长目标前提下,以企业前3年地方经济贡献平均数为基数,给予年度新增地方经济贡献部分分类分档奖励。
三是保障企业能源供应。建立健全电煤日报跟踪制度,加大对各大主力燃煤电厂存煤情况的动态监测,确保厂内存煤可供满负荷发电15天以上的要求。切实抓好主力燃煤电厂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工作,确保电煤全年用量中长期合同全覆盖。
——泉州市财政局总会计师肖金树就如何有效落实各项财税政策措施,特别是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问题做出回答:
一是加速实施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1—5月,全市已办理退税约50亿元,涉及市场主体3213户,其中4月份2585亿元、5月份1872亿元,这两个月退税合计约45亿元,占当期财政收入(12935亿元)的345%、占税收收入(9755亿元)的457%,退税力度前所未有。
当前,大规模退税和减税降费也给市县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为缓解基层财政困难,泉州市争取到两批次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转移支付2913亿元,并已全部分解下达各县(市、区)。
二是强化财政与金融、就业等政策协同,靠前加力发力。3月份为应对疫情冲击第一时间争取省上新增设立第六期中小微企业纾困增产增效专项贷款100亿元并向我市倾斜,帮助泉州市1349家企业获得贷款超57亿元(居全省首位)。近期,第七期纾困贷100亿元也即将启动实施。顶格用好 失业保险 稳岗返还政策,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加大援企稳岗力度,预计全市将返还失业保险稳岗补贴12亿元、将惠及447万家企业,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25亿元、将惠及5万家企业。
——泉州市人社局副局长郑强介绍了《实施方案》中稳岗就业方面的新举措:
一是扩大政策覆盖面。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3项社会保险费缓缴对象,由5个特困行业扩大到22个行业。
二是提高稳岗返还标准。在前期将坚持不裁员、少裁员的中小微企业稳岗返还比例由60%提高至90%的基础上,将不裁员、少裁员的大型企业稳岗返还比例由30%提高至50%,助企纾困,稳定就业。
三是鼓励企业拓岗。出台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对企业招用毕业年度的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失业保险的,按每人1500元的标准向企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
——泉州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陈少雄介绍市交通局在经济稳增长提供支撑和保障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是全力保障综合交通网络畅通。目前,全市公路网络保持畅通,汽车站、港口码头、火车站、机场等均正常运营。6月上旬,泉州辖区高速公路出入口日均车流量427万辆次,占全省的214%。
二是全力保障交通投资高位运行。今年,泉州市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150亿元,年度投资规模为“十三五”以来最大。前5个月,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克服疫情影响,完成投资64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31%,超序时进度,比去年同期增长137%。
三是全力保障运输行业高效运转。一方面,加大行业扶持力度,今年来“快接快审”融资纾困15批次,涉及113家交通运输企业,金额38亿元。另一方面,确保运输服务稳定有序,在全市范围内创建了一大批无疫运输企业,将为应急运输、供应链稳定、公共出行、产业发展等提供更坚实的服务保障。
——泉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万文伟介绍了市农业农村局在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的举措:
一是加大山田复耕种粮奖励力度。降低补助门槛,将承包抛(撂)荒耕地连片或集中规模20亩及以上、种植一季以上粮食作物的,调整为承包抛(撂)荒耕地连片或集中规模10亩及以上、连续三年每年种植一季以上粮食作物的;增加奖补年限,第一年按复耕面积每亩奖励1200元的基础上,第二年、第三年各奖补300元。
二是新增大豆规模种植奖补政策。完成大豆生产任务,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对规模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每亩奖补300元。
三是扶持粮油作物“五新”推广。对连片种植水稻、甘薯、玉米、花生等粮油作物100亩以上的农业经营主体每片补助3万元,补助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五新”引进推广。
四是粮食生产工作成效显著奖励。奖励粮食生产工作成效显著的乡镇和村居,每个乡镇奖励3万元,每个村居奖励2万元。
五是按时发放实际种粮补贴。7月底前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第二批资金发放到实际种粮主体。
六是进一步完善种粮保险政策。完成中央、省级政策性农业保险任务的基础上,创新地方特色的种粮保险,力争水稻种植保险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
七是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农业农村人オ)生产、管理、营销等技能,2022年培训21000人次。
——泉州市商务局副局长简国红介绍了疫情后如何加快消费恢复,繁荣消费市场:
一是举办系列促消费活动。6月份至年底,以政企联合、市县同步、制造业企业和平台携手、线上线下融合、文商旅联动的方式,举办“爱泉州·大乐购”系列促消费活动,并对接“全闽乐购”等省级各项促销政策,依托银联云闪付等平台发放汽车家电、家居建材、餐饮住宿各类商旅消费券。实施泉州优品数字化促进工程,以产品数字化营销、线下专场展销、商家让利促销、直播带货等形式,推动食品饮料、日用品、服装、鞋、建材家居、陶瓷、工艺品、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箱包、农产品等与各类电商平台对接,或利用自有平台促进销售,提升本地产品的市场占比,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促进就业创业,加快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二是继续扩大汽车消费。5月份-10月份,指导鲤城、开发区、晋江等地联合汽车行业协会、线上购车平台,举办“海丝泉州汽车节”等促消费活动,并重点对我市购买新车的消费者给予每辆3000元以上的补贴。后续将继续指导安溪、德化、永春等地举办“汽车下乡惠民巡展”系列促消费活动,进一步激发乡村汽车消费潜力,并落实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进一步降低购车成本。
——泉州市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林育新介绍了金融部门在强化金融保障支持、助力稳定经济大盘方面的“组合拳”:
提高政策靶向性,聚焦重点领域信贷支持。一是发挥货币政策导向作用。用好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5月全市已提供10185亿元再贷款、再贴现资金,近期泉州市已获省上新增22亿元再贷款额度支持。二是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作用。将银担批量担保代偿上限由5%提高至10%,深化“银担”合作,力争年末担保业务余额超80亿元。通过财政补贴形式降低担保费率至05%以下,3月以来共减免保费约1200万元。三是发挥融资平台撮合作用。推广小微企业“码上贷”直通车模式,提高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比例。建立“政银企担”融资对接机制,逐月向银行、担保机构推送企业融资需求,促进对接落实,4-5月份已促成融资26亿元。
提高措施普惠性,聚焦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一是推进“纾困贷”落地助企。省级层面,第七期省“纾困贷”即将启动,欢迎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家登录“金服云”平台注册申请,省“纾困贷”设立以来,泉州投放规模达21667亿元,占全省343%。市级层面,针对今年疫情较为严重的丰泽区、 晋江市 专设30亿元服务业纾困专项贷款。二是加大延期还本付息实施力度。泉州“0313”疫情发生以来,已为5328家企业和个人延期还本付息344亿元。
提高服务有效性,聚焦直接融资提质增效。一是拓宽境内外上市融资渠道,今年已有1家企业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二是拓宽债务融资渠道,今年来已发行各类非金融企业债券45只、融资额超320亿元,成功发行福建省首只区县境外债、澳交所首只区县级美元债、首只民企熊猫债。三是拓宽股权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产业基金体系建设,目前市县两级政府投资基金达16只。2015-04-23 国农互联
各国农业物联网发展概况
美国
推进农业数据标准化。从长期来看,农业物联网需要的是可以相互识别的可 *** 作标准,这样不同设备才能在一起工作,否则不同设备传回的信息格式不能兼容。目前AgGateway和OADA正在研究农业数据标准化的问题。AgGateway是一家非营利性的商业联合组织,致力于推进电子商务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和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在农业的使用。OADA是一个帮助农民全面、安全获取数据的开放式项目。美国农业与生化工程师协会(ASABE)也在支持建立农业数据标准的工作。
大农场引领农业物联网应用。就农业物联网技术覆盖主体而言,大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引领者,在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中起着示范作用。美国大农场采用物联网设备的数量相对更多,研究显示,美国大农场对技术的采用率高达80%。而对于小农场而言,由于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成本高,它们使用物联网设备的数量相对较少,不过在大农场的示范作用带动下,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农场采用物联网技术。
信息化基础设施奠定农业物联网发展基础。从美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为美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美国政府每年用于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方面的投资约为15亿美元,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AGNET,可以为美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信息资源。同时,美国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如BISIS(生物科学情报社)、CAB(英联邦农业局)、AGRICOLA(美国国家农业数据库)和AGRIS(FAO农业情报体系)等。
日本
政府大力推动农业物联网发展。农业物联网在2004年被列入日本政府计划。当时日本总务省提出U-Japan计划,其核心是力求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相连,在未来形成一个人或物均可互联、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其中就包括农业物联网技术。目前,日本政府不断加强对智慧农业的扶持补助,通过一系列补助措施,到2020年日本农业信息技术化规模将达到580亿至600亿日元,计划在十年内以农业物联网为信息主体源普及农用机器人,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日元。
制造商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知识。日本农户在最初引进农业物联网时,由于成本过高、技术较难掌控等原因,物联网设备长时间处于停用状态。后来在制造商与当地农协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逐渐接受并理解了物联网技术,比如在家里看看农作物的照片,并对比一下各类数据便可管理偌大的土地,并可较以前减少一半的工作量。
产、官、学协同研发农业物联网技术。近年来,日本农业物联网技术主要由NEC、富士通、日立等大型公司的IT部门牵头研发,并与三井物产等农用品开发商合作。日本非常注重引进和发展符合日本国情的精确农业。目前,日本产、官、学合作进行的农业物联网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精确农业的基础研究,提供农业生产应用的作物生长模型数据库,可用于农业物联网的农业生产指导信息平台。二是精确农业机械的研究,提供农业物联网的智能化 *** 作终端。
英国
政府考核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英国政府通过执行欧盟的单一补贴政策,把农业环境保护、农业产出与效益等很好地纳入补贴政策的考核指标,把农业机械的信息化程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予以支持,督促农业生产者广泛利用农业物联网,促进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等新技术融合,推动开展农业生产,从而推动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确化、高效化和自动化水平,实现环境保护、生产发展、效益提高、收入增加、资源节约等多重目标的均衡发展。
政府引导、多元市场主体拉动农业物联网建设。英国发展农业物联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进行推动,政府主要是制定引导政策,采取扶持措施引导农业生产者,电信运营商、IT公司等农业物联网的主要建设者参与农业物联网建设。以政策为指引,以需求为导向,利用市场机制,按照有偿、自愿、效益的原则,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开展信息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实用性、针对性、可持续性,能够较好地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注重涉农人员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英国政府十分重视涉农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与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农村教育信息化计划。政府制定政策,把信息技术课列为全国中小学必修课程,并拟定了具体考核标准,采取了有效措施加强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了各种网络学校和培训中心,开展了适宜于农村地区的各种网络或者视频远程教育,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中要求不低于6%用作计算机和网络费用,一些农村制定了学生和计算机、图书馆的具体比例等,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信息化知识和技术在农村的普及,涉农人员的知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这对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色列
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促进农业物联网发展。农用土地有效集中和生产经营组织化是以色列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基础。以色列945%的土地为国家所有,私人土地仅占55%。农业生产经营主要采取较为独特的集体农场(基布兹)和农业合作社(莫沙夫)两种形式。应运而生的是由多家集体农场和农业合作社联合组建的区域合作组织,它使整个农业生产经营有了较高的组织化程度,这些农业经营主体更加关心并追求农业生产经营的质量和效益,对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愿望更加强烈,并且可以为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撑。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支撑农业物联网发展。高度发达的农业科技和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是以色列农业物联网发展不可比拟的优势。以色列农业增产的96%靠科技,其高度发达和集约化的农业是以强大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作为后盾和支柱的。政府每年用于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方面的经费高达数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位居世界前列。目前,以色列已建立一整套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农业合作组织紧密配合的农业研究和推广体系。以色列鼓励科研人员和推广人员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开办或联办私人示范农场、科技型开发企业、推广型的培训示范基地等。
滴灌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滴灌在一般人印象中,就是布设大量打上微小孔洞管线的一种节水浇灌方式,但以色列人运用物联网技术把它做到了极致。以一个深埋地下的简单喷嘴为例,它凝聚了大量的高科技,它由电脑控制,依据传感器传回的土壤数据,决定何时浇水、浇多还是浇少,通过物联网技术,不仅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节约了人力成本。铺完管线以后,未来大量农田的灌溉将由少数几个农民通过智能设备来控制。
国外农业物联网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政府力推农业物联网建设
无论是美国这样的农业强国,还是以色列这样的农业资源匮乏的国家,在他们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物联网发展的战略规划、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并以此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的采纳和应用,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我国政府应强化农业物联网发展的顶层设计,促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开发。此外,政府在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大力引导农业生产的产业化也是农业物联网推广应用的重要动力。
以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指农业信息的收集、传输、反馈、检测、控制、存储的载体、执行机构、数据库和管理软件等。例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备为美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极其优越的条件,因此,大力促进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建设和完善农业信息化专家系统和管理软件,配置性能完善的控制系统、通信传输、电力供给等信息化元器件,这一系列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我国发展农业物联网的重要基础。
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为动力
从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农业物联网发展状况来看,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农业产业化将变革农业组织管理结构,实现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经济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组织会涌现出来,相比传统分散经营的农户而言,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加关心并追求农业生产经营的质量和效益,对应用信息技术的愿望更加强烈,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必然会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因此,我国应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组织必将凭借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水平。
以农业物联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为保障
日本、以色列等进入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物联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可以促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因此,我国应加大农业物联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比如从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加强农业物联网人才队伍建设,可以引进海外人才,培养农业物联网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及人才团队,制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以农业物联网研究为立足点的重点实验室等知识创新平台建设; 重点实施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工程、专家大院工程、企业和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四大示范服务与推广工程,强力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
加大对涉农人员农业信息科技教育
日本、英国等国家在推进农业物联网发展的过程中,都涉及对相关人员进行农业信息科技方面的教育,这不仅有利于涉农人员事先对农业物联网技术进行评估,提高他们应用先进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他们在具体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时能够得心应手,从而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传播。我国农民数量众多,农村教育水平较低,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国家即使研发出高科技的农业物联网技术,虽然能够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在落后的农村很难推广应用,我国涉农人员的信息科技水平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所以,我国要通过农村信息服务站、“阳光培训”工程、专题培训班、网络学校、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涉农人员的信息科技水平,为我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当前,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和智能大棚控制系统被不断的提起和广泛热议。那么,这三者如何区别?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一下。
一、智慧农业
1、定义
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除了精准感知、控制与决策管理外,从广泛意义上讲,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业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2、应用领域
农业生产环境监控:通过布设于农田、温室、园林等目标区域的大量传感节点,实时地收集温度、湿度、光照、气体浓度以及土壤水分、电导率等信息并汇总到中控系统。农业生产人员可通过监测数据对环境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投放农业生产资料,并根据需要调动各种执行设备,进行调温、调光、换气等动作,实现对农业生长环境的智能控制。
食品安全:利用技术,建设农产品溯源系统,通过对农产品的高效可靠识别和对生产、加工环境的监测,实现农产品追踪、清查功能,进行有效的全程质量监控,确保农产品安全。物联网技术贯穿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全过程严格控制,使用户可以迅速了解食品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从而为食品供应链提供完全透明的展现,保证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放心食品,增强用户对食品安全程度的信心,并且保障合法经营者的利益,提升可溯源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二、农业物联网
1、定义
农业物联网,即在大棚控制系统中,运用物联网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光传感器、CO2传感器等设备,检测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2浓度等物理量参数,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远程控制的实现使技术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对多个大棚的环境进行监测控制。采用无线网络来测量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可以为温室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增产、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应用功能
a实时监测功能
通过传感设备实时采集温室(大棚)内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棚外温度与风速等数据;将数据通过移动通讯网络传输给服务管理平台,服务服管理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b远程控制功能
针对条件较好的大棚,安装有电动卷帘,排风机,电动灌溉系统等机电设备,可实现远程控制功能。农户可通过手机或电脑登录系统,控制温室内的水阀、排风机、卷帘机的开关;也可设定好控制逻辑,系统会根据内外情况自动开启或关闭卷帘机、水阀、风机等大棚机电设备。
c查询功能
农户使用手机或电脑登录系统后,可以实时查询温室(大棚)内的各项环境参数、历史温湿度曲线、历史机电设备 *** 作记录、历史照片等信息; 登录系统后,还可以查询当地的农业政策、市场行情、供求信息、专家通告等,实现有针对性的综合信息服务。
d警告功能
警告功能需预先设定适合条件的上限值和下限值,设定值可根据农作物种类、生长周期和季节的变化进行修改。 当某个数据超出限值时,系统立即将警告信息发送给相应的农户,提示农户及时采取措施。
三、智能大棚监控系统
1、定义
深圳信立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大棚监控系统集传感器、自动化控制、通讯、计算等技术于一体,通过用户自定仪作物生长所需的适宜环境参数,搭建温室智能化软硬件平台,实现对温室中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因子的自动监测和控制。
智能大棚监控系统可以模拟基本的生态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以适应不同生物生长繁育的需要,它由智能监控单元组成,按照预设参数,精确的测量温室的气候、土壤参数等,并利用手动、自动两种方式启动或关闭不同的执行结构(喷灌、湿帘水泵及风机、通风系统等),程序所需的数据都是通过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的。 该系统的使用,可以为植物提供一个理想的生长环境,并能起到减轻人的劳动强度、提高设备利用率、改善温室气候、减少病虫害、增加作物产量等作用。
2、系统组成
整个系统主要三大部分组成:数据采集部分、数据传输部分、数据管理中心部分。
A、数据管理层(监控中心):硬件主要包括:工作站电脑、服务器(电信、移动或联通固定IP专线或者动态ip域名方式); 软件主要包括: *** 作系统软件、数据中心软件、数据库软件、温室大棚智能监控系统软件平台(采用B/S结构,可以支持在广域网进行浏览查看)、 防火墙软件;
B、数据传输层(数据通信网络):采用移动公司的GPRS网络传输数据,系统无需布线构建简单、快捷、稳定;移动GPRS无线组网模式具有:数据传输速率高、信号覆盖范围广、实时性强、安全性高、运行成本低、维护成本低等特点;
C、数据采集层(温室硬件设备):远程监控设备:远程监控终端;传感器和控制设备: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喷灌电磁阀、风机、遮阳幕等;
随着世界各国政府对物联网行业的的政策倾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投入,物联网产业被急速的催生,根据国内外的数据显示,物联网从1999年至今进行了极大的发展渗透进每一个行业领域。可以预见到的是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以及技术、应用会和物联网产生交叉,向物联方向转变优化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发展方向,物联网的发展,科技融合的加快。
农业物联网: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他是以感知为前提,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在这背后,则是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芯片,用这些传感器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再通过局部的无线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通信网路交互传递,从而实现对世界的感知。
传统农业,浇水、施肥、打药,农民全凭经验、靠感觉。如今,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瓜果蔬菜该不该浇水?施肥、打药,怎样保持精确的浓度?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如何实行按需供给?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曾被“模糊”处理的问题,都有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农民只需按个开关,做个选择,或是完全听“指令”,就能种好菜、养好花。 农业物联网,即在大棚控制系统中,运用物联网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光传感器、CO2传感器等设备,检测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2浓度等物理量参数,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远程控制的实现使技术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对多个大棚的环境进行监测控制。采用无线网络来测量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可以为温室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增产、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成都世纪锐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世纪锐通”)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金1200万元。近年来,公司积极响应党和国家三农政策,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省内外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致力于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以及数字乡村相关技术软件、平台以及新型设备的研发、集成、转化以及产业化服务,旨在为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公司核心业务主要包括各级政府三农大数据平台建设、乡村振兴服务大数据平台开发和建设;现代数字农业园区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数字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农产品安全智慧监管以及农产品溯源系统开发和建设;业务范围涵盖农业农村全行业、农业全产业链,公司技术、产品和服务网络遍布四川、重庆、福建、上海、江苏等多个省、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