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入东营书法家协会

如何加入东营书法家协会,第1张

1、在互联网上搜索东营书法家协会,找到官方网站或者。
2、联系协会并咨询加入的具体流程和条件。
3、根据协会要求提交书法作品或者其他相关材料,并缴纳会员费。
4、等待协会的审核和确认,如符合条件,就能够正式成为协会的一员。

1、对联以书法的形式出现使之更具美感,并且对联本身为书法的展示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形式,两者呈互相衬托、互相完善的关系,使之更具有文化价值,一副好的对联加上一位好的书法家,那么就会增加更高的观赏性与收藏性。

2、一般对联都以书法的形式写成左右两条贴岀来,另一方面书法以对联的形式展示比较普遍,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扩展资料

中国字的基本形态是方形的,但是通过点画的伸缩、轴线的扭动,也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动人形态,从而组合成优美的书法作品。结体形态,主要受因素影响,书法意趣的表现需要;书法表现的形式因素。就后者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为书体的影响,如篆体取竖长方形;

二为字形的影响,有的字是扁方形、而有的字是长方形的;

三为章法影响。因此,只有在上述两类因素的支配下,进行积极的形态创造,才能创作出美的结体形态。

点画结构美的构建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指各种点画按一定的组合方式,直接组合成各种美的独体字和偏旁部首。

二是指通过将各种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组合成各种字形。

中国字的部首组合方式无非是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围式、半包围式等几种。这些原则主要是比例原则、均衡原则、韵律原则、节奏原则、简洁原则,等等。这里特别要提的就是比例原则,其中黄金分割比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比例,对点画结构美非常重要。

书法对联中堂条幅章法布局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什么叫章法,章法就是布局和谋篇。给你一篇文字,给你一张纸,请你把它写出来,要想写成一幅书法作品,你就必须要好好构思一番。有的人只知道写字,但不知道究竟如何去布局和谋篇,这是很不够的。书法中的章法,应该是一个全局性的大概念,它所涉及的面是很广的,如作品的款式、笔法的运用、字群的排列、线条和墨色、行间留白、上下款文措辞以及如何用印等,方方面面,都要事先考虑到。艺术给人以美感,书法艺术也不例外,也要给人以美的感受。如此众多的内容,要想一下子在章法的概念里,安排得十全十美恐怕难以做到。事实上,章法如同兵法一样,不同的战役有不同的打法。不同款式的书法作品,有不同的章法要求,我们大不可以偏盖全。我们一定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把握好这个全局性的大概念。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作品款式出发,并举以实例来作一些具体的探索。
一、 关于“对联”的章法技巧据传,在古代《诗经》中就有无数语句相对、平仄和韵的对联。在唐宋以前的律诗中,第二句与第三句都是两两相对的。然而,对联用于书法则是在明代晚期,直到清代以后,对联才得以盛行。对联强调对称美,开始的时候很工整,以楷书和行书为主,清代以后才发展到诸体都能入对联。对联的内容一般有“山水情怀、寄写心志、讽喻社稷及生活读书”等。对联的字数不等,常见的有“四言对、五言对、七言对”等,后来还出现了“数十字、上百字”的长联。在款识方面,对联开始只落单款,到后来也落上下款。在用途上,对联也从雅士清玩发展到亭台楼阁、高堂庙宇。现列举若干对联款式如下: 1、上下款一行式。对联的上款,在一般情况下,总是要题上受书人的称谓、姓名和字号的。但是,本幅作品的上款并没有找到位置。因为他在上联已经题上了“甲子五月端阳前一日”,而且所题的位置比较低,如果再题受书人的姓名的话,自觉不妥。于是,作者把受书人的姓名题在了下联的上方,把自己的名字题在了下方,以示对受书人的尊敬。这是一种将计就计的办法,虽有差错,而又显出了高招,令人佩服至极。
二、 关于“中堂”的章法技巧中堂是指整张宣纸所书写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宣纸的长宽比例是2:1,以竖式为准。整张宣纸的尺寸,有三尺、四尺、六尺等。现存最早的书法中堂为南宋吴琚所书的《七言绝句》。中堂的出现远晚于手卷,手卷是文人手上的把玩物,而中堂则是时时用来悬挂的,可以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所以,中堂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书法作品。但是,中堂形式比较程式化,要注意在章法上有所突破,突出新颖性。 1、界格式。用于书写工整一路的作品,书写前要先打界格,打界格的线条要细而劲挺。但在落款处不要打界格,务使行气贯通。
2、疏朗式。书法作品重虚实相见,全是虚不见实,谓之空洞无物。全是实不见虚,谓之局促郁塞。有虚有实,谓之潇洒空灵。书法创作要怡然自得,要舒适自然,要巧作安排。
3、随款式。所谓随款式,是指正文不够写,把多余的正文当作落款来写,一统到底。这种款式在书写时表现为十分的随意,一看没纸了,便把正文当作落款写,与正文搅和在一起。
4、界格信札式。信札是尺牍,把多个尺牍组合在一起,搞成一幅中堂,有分有合,以小见大,令人神往。
5、文识各半式。款文和正文各占一半,虽说是款文,其实与正文一样,只是写得小了一点,有一种大疏对大密的趣味。
6、团扇对联式。中间作四个团扇,两边配上一幅对联,内圆外方,很有一点创意。
三、 关于“条幅”的章法技巧条幅以中堂为基础,在一般情况下,条幅是中堂的一半,其款识与中堂也基本一样,只是它的气势比中堂更为奔放、更为修长。条幅象中堂一样,也是用来悬挂的,可以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所以,条幅也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书法作品款式之一。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些条幅章法形式。 1、清代汪士慎的隶书条幅,正文用界格,分作三行;落款不用界格,顶天立地,直落一行,印在款中。
2、沈尹默的行书条幅,正文采用竖界格三组册页,合作一幅条幅作品,别有一番滋味。
3、陆维钊的行书条幅,正文采用无界格,仅二行半就写完了。落款起于正文之下,但稍稍拉开一点距离,整个款文时断时续,巧妙无比。
4、清梅清行书条幅,正文无界格,落上下款,上款高于正文,且有序三行。下款落于中偏下,作品的左下角盖了五方印,左下方一印为压角印。
四、关于“横幅”的章法技巧书法作品通常有横式和竖式两种,而横幅在今天犹为流行,特别横长的作品叫手卷。横幅,又叫横披, 横长于高,悬挂时去取横势。横幅的章法气势与直幅的章法气势不同,很大,横幅的章法气势有类似看宽银幕一般,给人的感觉是“波澜壮阔”:而直幅的章法气势,则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由于横幅纵行气短,有时一行仅一个字,换行频律高,前后距离长,所以, 横幅最难的是贯气。此外, 横幅很善于写大字榜书。大字榜书与小字的章法处理不同,它字字独立,但更强调内在的联系和前后的呼应。在款式上处理,横幅比较灵活多变,有在正文前面署款的,有在正文后面署款的,有前后都署款的,还可以在正文的下面署款的。
五、关于“扇面”的章法技巧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明代罗欣《物源》有“舜始造扇”说,沈从文《扇子史话》在阐释扇子作用时说:“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种种需要,人们发明了扇子。”从现已出土的文物看,最早的战国时期扇子是用细竹篾编织而成的。后来,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从制扇材料的多元化(如竹苇、羽毛、绢布、锦司丝、纸等),进入了扇形的多元化(长方形、椭圆形、掌扇形、多角形、曲线形、海棠形等),并且逐步完成了从实用走入艺术的历史进程。不知是谁首创在扇面上题字,现已无从查考,传说应该早在宋徽宗以前。宋徽宗以后,出现了扇面书法,如宋徽宗团扇。
2、折扇书法折扇书法创作难于其他书法创作,究其原因:一是体积小,二是表面不平,三是纸面不吸水,四是开头不规则。其中,纸面不吸水的问题好解决,只要用滑石粉擦一擦,不吸水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下图的章法为二行居中式,为清代书法家翟云生所书,他以隶书名世。此幅作品给人以天空地阔、任意翱翔的感觉。
六、关于“条屏”的章法技巧条屏,亦称屏条、通屏、海幔、海幕、一堂。它是将四幅、六幅条幅连成一幅,称之为四条屏、六条屏等。相传,条屏起于唐代以前。值得一提的是,条屏可拆可分,即可以合起来一起悬挂,体现出一个大主题。拆开来时又可以单独悬挂。由于条屏有可拆可分的特性,所以,条屏作品在落款时,可以在最后一条落一个款子,也可以每屏都落款。
7、关于“斗方”的章法技巧中堂的一半称之为斗方,作品尺寸为正方形。正方形在视角上给人的感觉是太规正、太庄严,是一种借助于绘画形式的章法。斗方起于何时,恐怕难于查考。但是,由于当今建筑物的空间比较低,斗方已经成了人们审美的新趣尚,也激发了广大书法家们的创作热情。然而,斗方不一定是方的,有时常常有点扁方形。下图是赵之谦的作品,其特色是内圆外方式。
书法创作布局注意事项
书法作品由正文、落款及印章三部分构成,将其三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总体的安排,即为布局。创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四周留空 行间透气 书写内容不可写满整张面,四周适当留出一定空白,形成白色边框,作品便形成整体。同时字与字之间也应适当留空,其字距小于行距,行距小于边框,以显空灵。书法作品按传统习惯为纵行排列,从上到下,从右至左书写。首行不需空格,首字应顶格写;未行不宜写满,末字下应留有适当空白。作品一般不用标点,繁体字与简化字不要混合使用。 (2)首尾呼应 字守中线一幅作品的正文中第一个字与最后一个字,即首字与未字,应略大或略重于其他字。首字领篇,末字收收势,极为重要。同时,每个字的中心位置都应在每一格的中心线上,这样才能做到“横成排、竖成行”,作品才能更加整齐。 (3)大小相宜 轻重适度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一定的大小、轻重及形状,不可强求完全相同,但应做到整幅作品中没有“特别突出、极其显眼”(即特大、特小、特轻、特重)的字,尤其是楷书,做到大小相宜,轻重适度,整体协调。 (4)字体一致 格调统一作品正文中所有的字都应是一种相同的字体。也就是“颜体”作品中都是颜体字,决不可以将“柳、欧、赵”等字体中的字进行拼凑。书写中,其用笔、结构的方法完全一致,达到格调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又须做到形态各异,轻重有别,大小相间。尤其一幅作品内相同的偏旁部首,相同的字,应注竟变化,以避免雷同。 (5)字大款小 字印相映一幅书法作品,落款的字应小于正文中的字,楷书作品可用楷书或行书字来落款,特别是用行书落款,还可求得变化的效果。印章多用名章及启首章。姓名章与款字大小相适,一般略小于款字,钤盖于落款的下面,若用两方,则两方印章之间空一方印章的位置。启首章形式多样,可大可小,一般钤盖于正文首字的右边。

为大家推荐几款我个人在做PPT时喜欢使用的书法字体。

为了更加直观,每一款字体为大家附一张PPT案例。

一、方正吕建德字体。

二、方正启体。

三、文悦青龙体。

四、禹卫书法行书。

五、汉仪尚巍手书

六、叶根友特楷

毛笔字体的数量虽然不少,但是经过大量使用,感觉这几款最为好用。

由于这些字体比较特殊,做好PPT后拷贝到其他电脑可能会出现字体缺失的问题。

所以这里特别附一下关于字体保存的三个主要方法:

一、在PPT中嵌入字体

这个方法最为简单好用!

*** 作步骤:

❶ 点击文件-选项,选择保存;

❷ 勾选最底部的将字体嵌入文件就可以了。

二、将文字保存为PNG

这个方法不是很推荐大家,因为 PPT 存为时,清晰度不仅会降低,而且还不支持更改。

但如果应急使用的话,还是很快捷的!

*** 作步骤:

❶ 选中文本框,Ctrl+X,进行剪切;

❷ 在开始-粘贴,选择粘贴为。

这个时候,我们的文本就变成了一张。

就像刚才说的,这个方法一旦变成就会降低清晰度,而且还不能更改。

所以,如果你有充分时间的话,那不妨使用我们的第三招。

三、将文字转换为形状

*** 作步骤:

❶ 在插入-形状,选择矩形,形状的大小一定要大过文字;

❷ 选中形状与文本框,在格式-合并形状,选择相交。

这个时候,我们的文字就变成形状了,放大也不会失真,还可以更改填充颜色。

后面有发现会再与大家分享,大家喜欢的请点赞支持一下哟~点赞多多,分享多多~

对联艺术和书法艺术都是建立在汉民族语言文字特殊性的基础之上,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因为对联主要是用书法的形式书写出来,悬之于廊间柱前、堂上壁间,使人既赏文字,又品书法,所以两者关系极为密切。正如《红楼梦》中写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难生色。”这里的“无字标题”当指对联、匾额的文字与书法两个方面。对联一产生就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我国书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商周之前,经汉魏、历隋唐发展到成熟的艺术高度。目前大家所公认为文字记载较早的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产生在这一时期,是后蜀主孟昶书写在桃符板上的。孟昶本人虽不是书法家,但起码是喜爱书法的。此后对联在千余年的过程中,一直与书法艺术紧密相联。古代和近代大部份对联作者,都有书法艺术修养,许多联、书俱佳的对联都是书法家自撰自书的。宋代著名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等均擅此道,曾分别为广州真武庙、江西幕阜山月色江声楼、西湖灵隐寺等题有对联。到了对联鼎盛期的明清两代,众多的对联高手中,更是书家辈出:董其昌、祝世禄、杨慎、解缙、王铎、纪昀、翁方纲、丁敬、郏板桥、俞樾、邓石如、高凤翰、金农、黄慎、伊秉绶、翁同和、吴昌硕……近代的弘一法师、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现代的张大千、徐悲鸿、郭沫若、齐白石、刘海粟、张伯驹、王蘧常等人也莫一不是一代书法宗师。
众多的对联大师出自书家,也有众多的对联在内容上与书法艺术紧密相连。有的书法家借对联谈书道。如近代书家翁铜士曾制一联:
如玺著刀,如漆注简;
以金写石,以帖入碑。
上联言挥笔当如运刀奏石,以墨写简,下联云佳书当兼取钟鼎、石鼓之长,熔碑帖于一炉。
清代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冯桂芬有一联云:
秦印篆分关内外;
汉碑派别陕西东。
这副对联概括了秦、汉书法、篆刻的风格与区域的关系。
还有不少对联干脆是从碑、帖之中集字而成,与书法的因缘关系更是显而易见。如岭南书家吴子复,桃李满天下,但他慨叹:“现在吴子复太多了。”为了让徒子徒孙们明白拘泥于师是没有前途的,他书晋《好太王碑》字集联赠其弟子:
若言创法先违法;
有道承师后远师。
碑帖集联既不失原碑帖之书法风貌,又容易切合与书法相关的内容,是对联与书法结合的奇葩。它也表明它们是互为内容,互为表现形式的。
对联的产生和发展,也使书法艺术增添了新鲜多姿的书写形式。书法的主要形式是条幅、长卷、横额、册页、扇面、对联等,而对联这种格式尤为明清以来的书家所喜爱。它在书体上不受拘束,真、草、篆、隶、楷、行、八分各体均可用来书写对联。在书写格式上也比较灵活,一般分上下两联,竖行由上而下,也可以上下联在一起书写成条幅、横批、扇面等。
对联的书写,最常见的是上下联字字相对各字相等、匀称、协调,点画粗细轻重和结构的大小正侧匀称统一,这种书写形式,以篆、隶、行、楷等书体居多;也有上下联字不相对的,这种书写格式以行、草书为多,特别是结构连绵不断的大草、狂草对联,行气、章法上强调气势和变化,不是一格一个字,而是大小相间,疏密互补。这种对联虽然用不对等的形式书写,但上下联的整体感仍然协调统一,用笔的轻重徐疾,点画的俯仰顾盼,结构的伸缩连断,布局的虚实参差,既要上下联各自独立,又要相互照应,既要变化,又要统一。
明清以来,对联的书写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书法艺术,受到越来越多的书家的重视。仅看清代以来的书家,对联的书写就各有风格。象傅山的草书联浑脱逸宕,王铎的行草联沉雄豪纵,郑板桥的行楷联隶、楷、行三体相参,奇趣横生,钱南园的楷书联奇崛雄浑,何绍基的行楷联顿挫沉郁,伊秉绶的隶书联力雄气满,赵之谦的魏碑联峻整严正,吴昌硕的篆书联郁勃沉雄。近现代沈尹默、马公愚、邓散木、曾农髯、于右任、王福厂等书家所书对联也各具特色。如果没有对联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书法艺术宝库中的蕴藏也就不会如此丰彩多姿。
对联与书法是独特的两朵民族之花,是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艺术瑰宝。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本文只是为了抛砖引玉而已。

 楹联书法,与中堂、条幅、横幅、斗方、扇面、册页一样,是书法家惯用的一种书法形式。它是由书法和对联相结合的艺术,书法是把平面的对联语言形象生动、立体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形神兼备,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近年来,中国书协连续举办了五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将楹联书法的创作繁荣了起来,推向了高潮。把众多书家和书法爱好者在这方面的才情和韵致极大地调动起来,使得楹联书法作品不仅出现在展厅上,而且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究竟楹联书法这种书法形式发端于何时?书法与对联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日前沈鹏先生致孟繁锦先生的一封信,回答了上述的问题。沈鹏先生在信中言道:“大概可以说,楹联从后蜀孟昶的‘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起便是与书法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有很强的装饰性、实用性。”还说:“楹联的诗学、文学性质,对传统文化是一大贡献。书法既是楹联的文字载体,又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楹联书法,是书法和对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
我们审视和品评一副楹联书法作品,包括书法和对联两个层面,书法是直观的线条艺术,对联是内在的语言艺术。一副好的楹联书法作品,既要有好联语的内涵支撑,又要有好书法的外观表现。联语借书法的笔韵墨趣,更显汉字多姿多彩的形体美,书法又因联语的字词优美、对仗工丽、音韵和谐,愈含耐人寻味的诗意美。联语渗透并浓缩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与感悟,有诗的意境和诗的韵味。书法借助笔墨线条的形质、力度、节奏、神采传递出人格、气质、情感。所以说,楹联书法,是书法和对联两种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珠联璧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品。
我们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是否认识到这一点?我认为,有认识清醒者,其笔下的楹联书法作品,就把书法与对联结合得很好。“挥毫对客风生座,载酒论诗月满蓬。”“笔锋灵动生机出,节律分明韵味长。”联语对仗工稳,声韵抑扬有致,书法遒劲老辣,让人产生共鸣。然而,也有认识片面者,认为楹联书法是一种书法形式,只要书法精采,对联是否合格无所谓。持此种认识者,其笔下的楹联书法作品,尽管笔墨线条很到位,就因为联语对仗欠工而难登精品之列,落下遗憾。当代书坛,上上下下学习气氛很浓,全面提高书法家文化素养的呼声很高,这是书坛之一大幸事。我与书法界朋友聊天时常涉及的话题就是字内功夫与字外功夫的关系。有出息的书法家不应该只懂得写字,而应该跳出砚池与宣纸堆,广泛地涉猎书法以外的文化。一个书法家写了一辈子的字,写来写去,写到最后还是写性情、写修养、写内涵、写自我。这字外功夫深浅,标志着一个书法家的水平高低。楹联书法,对于书家和书法爱好者来说,书法是字内功夫,对联则是字外功夫了。有这方面字外功夫的书家,最好能自觉地、有创意地自作对联,达到自撰自书的程度,起码懂得对联字词对仗、声律平仄是怎么一回事。而且就是选用古人时贤的现成对联时,也会选到精到处。然而有的书法爱好者往往就是在这选联上出问题。他们不知道古人的诗句可不都是对联,将对联与诗句混为一谈。随意拿两个诗句当作对联来写,岂能不出问题?殊不知,只有律诗中的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才是对联(也有称诗联),称作“颔联”与“颈联”。如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颔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颈联。全诗的第一、二句和第七、八句就不是对联了,千万莫当对联来书写,不然,会弄出笑话,贻笑大方。有的书法爱好者把古人的绝句诗都视作联句来写,也是要出问题的。一般来说,绝句讲究的是格律,但不强求字词对仗。如杜甫有一首七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由两副联句组成的绝句诗,是绝句的个例。切不可机械地认为,凡绝句都对仗,凡绝句都是联。又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是五言绝句,也属绝句对仗之个例。同样王之涣的七言绝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就没有对仗联句了。另外,有的书法家喜爱集故人诗句为联而书法,如果集得好,自然会出新出采。已故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在他八十九寿辰时,有一副集句自寿联:“彩笔昔曾干气象,流年自可数期颐。”上联集自杜甫诗句,下联集自苏轼诗句。海粟老人说:“我希望长寿,并非为了享福,而是争取更多时间,为人民创造出更多的精神财富。”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这可以说是此副集句自寿联的最好注脚。但是,也有不得集句为联的要领,更不懂对联的基本特征,把集句对联弄出笑话来的。在第一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中,有副获银奖的对联:“小楼一夜听春雨,孤桐三尺泻秋泉。”上联集自南宋诗人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下联集自陆游《闻虏乱代华山隐者作》:“大药一炉暾晚日,孤桐三尺泻秋泉。”诗句是集下的,但上下句不对仗,不符合对联格律,所以说,这是两个诗句而不是对联。尽管这副楹联书法作品的书法很好(也许评委就是看重了书法,而忽视了对联而评为了银奖),但由于对联出了毛病,遭到了非议。这种在楹联书法作品中带联语硬伤的现象,甚至以惊人的比例出现在第五届全国楹联大展。这岂能不引起联坛和书法界的高度警觉?综观前五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之所以屡屡有瑕疵的病联充斥大展,甚至混入获奖者之列,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书者不懂联律,弄不清平仄、对仗究竟为何物?浑浑然将一般诗句拿来当作对联而书法参赛。其二,是我们的评委把关不严,在评审楹联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只注重了书法质量这一面,而忽视了联语质量另一面。由此可见,要想全面提高当代楹联书法的艺术水平,必须大力提倡书家和书法爱好者,潜心学一点有关对联的知识,弄懂弄通什么是诗句?什么是联语?再进一步,希望我们的书家和书法爱好者,自己动手撰写创作对联,从而,自书自家对联。如果书家都能书写自撰对联,那该是一种何等高雅的创作境界!我们的祖先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审视明清时代传世的楹联书法精品,足以领略到“联墨合璧”的艺术品位。在中华传统文化范畴,书法艺术是“国粹”、对联文化是“国粹”、京剧艺术是“国粹”。我们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在楹联书法创作实践中,可以象京剧演员那样,不妨客串(反串)一下角色,即书法家反串楹联家,既工书法,又工楹联。还有一种说法叫“两栖艺术家”、“多栖艺术家”。对于一位书法家来说,懂得的甚至精通的越多越好,俗话说“艺多不压身”。这样自会丰富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楹联书法,也可以是书法家与楹联家合作的艺术实践。近年来,有不少书法界朋友,就与我建立了经常的联系。他们把自撰的对联随时寄给我,我在字词上作一点必要的润色修改后再寄给朋友,大大提高了书法界友人的撰联水平。在当代书坛,就有不少书家很喜欢选书我的对联,如已故的书法名家谢稚柳、钱君陶、胡问遂、顾廷龙、谢冰岩、任政、金意庵、李百忍、傅嘉仪、赵正等就曾经选书了我的对联。还有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专门致函于我,向我索联书写。我因此为他们编撰因时因地因人的对联,寄给他们书法,这真有点“量身定作”的味道。我的一副八言联“杜甫草堂清风瘦月,石涛画稿响水奇峰”。就是专门为一位书法家写的,此联经他书写之后,获得了规格颇高的全国楹联书法篆刻大赛一等奖。这种在楹联书法艺术上的联手合作,在书法和楹联界传为美谈。

汉字书写特别是书法艺术与中国古代的诗文词赋楹联和中国画的画境有紧密的联系。书家在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往往是与诗词文章歌赋同时的。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李白之《上阳台》、颜真卿的《祭侄稿》《争座位贴》、苏轼的《寒食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等等,就是文章之美、诗歌之美完美结合的样本。至于题画诗的书画诗意画境的互相生发就更是举不胜举。只是今天的书家画家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远远不能与古人相提并论,往往只在书写本身用工,丧失了许多艺术的丰富性和艺术内涵的广延性。下面结合楹联艺术这种今天尚被书家广泛应用的艺术形式略作讨论,以见人文之美,书法艺术的综合之美的丰富性、人文性与独特的精神价值。

楹联书法艺术,是楹联文学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楹联的出现和独立,一开始就与书写和装饰分不开,其渊源可追溯到后蜀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该联的创作,就是用以作门联用的。所以楹联与书法之美往往是二美相合而相生。好联配好书,书联共增辉。

楹联书写与中堂、条幅、横幅、斗方、扇面、册页的书写一样,是书法家常用的一种书法表现形式。通过书法艺术的创造,把平面的对联语言形象立体生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从而更加形神兼备,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一幅好的楹联书法作品,既要有好联语的内涵支撑,又要有好书法的外观表现。联语借书法的笔韵墨趣,更显汉字多姿多彩的形体美,书法又因联语的字词优美,对仗工丽、音韵和谐、蕴含耐人寻味的诗意美而趣味横生,增加其文化底蕴。联语渗透并浓缩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与感悟,有诗的意境和诗的韵味,获得历史人文的深度蕴涵。书法借助笔墨线条的形质、力度、节奏、神采传递出人格、气质、情感并与对联所展现的人文内涵相生发。所以,楹联与书法结合,珠联璧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甚至可以说,楹联是书法文化特别是现代书法文化的重要载体,因为有了楹联书写的需要,书法创作获得了极大的动力。书法的装饰性,艺术美又促进了楹联创作的需要。在一种良性的互动中,将中国楹联书法文化的魅力展示的淋漓尽致,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极大的影响力。

古往今来楹联书法艺术渊源流传,其具备以下功能:增添吉庆,活跃气氛,警策励志,缅怀哀思,警世喻世,装饰美化。如今悬挂在云南昆明大观楼、孙髯翁所撰的“古今第一长联”,由书法家、楹联学家赵藩三十八岁时应云贵总督岑毓英所请而书,书法刚劲圆润,与孙髯翁的长联相得益彰。赵藩书法造诣极深,宗颜真卿、钱南园,深得南园刚劲灵动之气,结体用笔又有自己之风格,其书法苍劲朴茂,有骨力而不失丰腴之态,为清代滇中四书家之一。赵藩撰书的武侯祠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不仅对联精彩,发人深省,而且书法也朴茂沉雄,厚重端严,为海内所重。因此赵藩所书写的《大观楼长联》、成都武侯祠《攻心联》,因为其书法美与楹联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在很多地方都被商家制作成镇纸等工艺品广泛的出售传播。赵藩的联作与其书法皆臻佳境,其楹联创作水平高,作品丰富众多,集中收入《介庵楹句正续合钞》中。单《合钞》一书就录存了542联。在昆明等云南的名胜古迹中,除了昆明《大观楼长联》外,如昆明金殿牌坊匾额等,皆多有他的手笔。可以说,赵藩的楹联创作与书法艺术是滇中楹联书法艺术之楷模。民国时代的陈荣昌、袁嘉谷、周钟岳、李根源等,都是楹联大家,又是著名书家,书法水平都极高。他们的创作,成为文人书风与文墨风流的体现。当代云南书法家中,如李群杰先生、周善甫先生、赵翼荣先生、杨修品先生等都是诗文书法和楹联创作水平很高的艺术家,体现出了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赵翼荣撰书对联如:“山水入怀诗自雅;竹梅在壁韵尤高。”“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等书房联;以及风景名胜如翠湖海心亭联:“百亩碧漪经雨洗;四围绿柳任风梳。”等等。这些作品要么蕴含丰富的人生趣味,独特的人生体悟,要么写景如画,生动形象,为三迤大地增光添彩。赵先生常常与好友相对,临案作书作联,极富文人吟咏之美,为文化教育界同仁和书法楹联爱好者创作了许多书联俱佳的作品。如1991年,云南师大中文系为全省师范学校办了一个书法教师培训班,其时云南书法界李群杰先生、周善甫先生、赵翼荣先生、杨修品先生、刘正强先生、冯国语先生都亲自为书法班开课,他们不仅教授书法技巧,也在创作实践课的示范活动中展现了深厚的诗文对联写作功底。当时我请赵翼荣先生为时任中文系主任的张德鸿先生写一联,赵翼荣先生问我张先生主要研究方向,我说是先秦两汉文学。于是当场撰书一联曰:“文取先秦成达论;德昭后学见鸿才。”书与联俱佳,而且巧妙嵌入“德鸿”二字,所写对联的内容很符合张德鸿教授的学问取向与品格修养,贴切准确。岁月如梭,张先生已归道山。于今追忆,雪泥鸿爪;当年情景,犹在目前。

……
同时,书法文化还与儒道佛思想的传播联系在一起。很多楹联悬挂于佛教的寺院、儒家的庙堂、道家道教的寺观,阐释和传播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其影响力往往是一般的教科书所难于企及的。书法楹联文化模塑着中国人的人生观、哲学观、文化观、世界观,是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思想传播的有力武器。
书法与诗词楹联的结合,不仅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一种传统,就是在东方的其他国家如日本与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也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化的存在方式。如徐梵澄先生在《说“书”》(《徐梵澄随笔·古典重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一文中介绍在西德科伦城举办的一次日本书法展览会,展示的就主要是大量的日本僧俗各界的书法作品,也有部分是中国僧人的传到了日本的作品。展现了日本高等文化生活的浪漫理想,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趣韵,与中国汉字文化的和谐的审美精神。在日本僧人的作品中,大量谈禅说道,但正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趣味和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很有意思的是日本文化在对中国文化精神学习和承传的过程中,总是要向前推进一步,到达更加精细更加抽象的致思境地。如大道一以(1292—1370)的草书遗偈横幅:
无生一曲,调满虚空;
阳春白雪,碧云清风。
再如檀兮心凉(1301—1374)的立轴:“即心即佛”;清岩宗渭(1588—1661)的立轴:“松无古今色”;以及如一休宗线(1394—1481)立轴:
大灯佛法没光辉,龙宝山中今有谁?
东海儿孙千载后,吟魂犹苦许浑诗。
等等,书法的水平有高低之分,与中国所谓书法的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其中所体现的趣味则很美,都很富有禅意,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展现,但更有日本僧人的轻灵幽深之旨。至于荻生徂徕(1666—1728)立轴草书为:“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则直接是唐人诗句。仙厓群梵(1751—1837)的立轴行书为:“不读东鲁书,争会西来意。”都显示出其佛禅精神中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髓的体悟。至于卷菱湖(1777—1843)的隶书对联:
架满图书,争羡邺俟芳躅;
轩盈松菊,堪称彭泽高标。
则是楹联与书法结合的佳作,是中国文化、中国楹联艺术与书法文化精神的承继。至于这次“日本书法展览会”中,中国僧人如兰溪道隆(四川人,1213—1278)、无学祖元(浙江人,1226—1286)、清拙正澄(福建人,1274—1339)、一山一宁(浙江人,1247—1317)、木庵性瑫(琼州人,1611—1684)、即非如一(福建人,1616—1671)等的书法作品,真行草书都有,内容有禅诗,如清拙正澄的《寄钳大冶藏主》:“吴楚江山已遍游,更无一法可驰求。栴檀林下金狮子,刍草原头白牯牛。手打太虚鸣嚗嚗,心涵古井冷湫湫。海东布衲如公少,大冶精金绕指柔。”有禅句,如木庵性瑫立轴:“空野夕凉多”。有禅偈,如即非如一:“扫空佛魔,不留痕迹,特地全彰,剥却编节。”书法更旷放,也更合法度。其书写情况有在国内书写,携往日本的,也有在日本写的如一宁的草书立轴:“寒流少室齐腰恨,冻结鳌山客路情。一夜打窗声淅沥,又因闲事长无期。”其书法较日人之灵动清轻之作更显沉重有法。好玩的是他们都作为日本书法展的内容展示给西方的观众。但由此正可以见出书法文化的传播与楹联诗词文学精神的播越在文化交流与文化风尚、审美趣味模塑中的作用。

书法与诗词楹联文章辞赋的结合,使书法为诗文增美,得于更好的传播;同时诗文词赋楹联的美也与书法相得益彰,丰富了书法的审美内涵,提升了书法的人文精神蕴含,使书写者创作者的精神境界审美心胸更好的与书法的造型艺术关联起来,造就独特的审美风格。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就是如此。当然,我们还要认识到,我们说书法美与文学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可以建立起书法与文学的关系的,只有汉语汉字这一独特的造型样式和单音节表达方式才成为可能。这就是汉字书法的形象性独特性所在。中国书法艺术在邻邦的被珍视,与我们对自己文化的随意的对待,也可以作为他山之石。彼邦以中国文化塑造自我文化的努力与我们拥有丰富深厚的文化传统却视而不见的盲目,也可以引起我们的文化之自觉的思考。

对联颜体书法作品如下:

每当我们谈论起中国书法,基本都会谈到晋唐书法,而在唐朝时期的书法家代表人物,最为著名的当属“楷书四大家”之中的欧阳询、柳公权和颜真卿,此三位楷书名家,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绕不开的书法家。

所以当我们谈论“颜楷”书法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颜真卿的楷书,但是这篇文章带给大家的将是另外一个“颜楷书法”,如今是鲜有人知。

唐朝时期把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法书法尊称为“颜楷”,到了清朝时期,有位书法家姓颜名楷,全名为颜楷,主要他还是一位书法家,那么他既然名叫颜楷,擅长“颜楷”吗?

清朝书法家颜楷出生于1877年,于1927年逝世,享年51岁,成都人,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学者、书法家、四川佛教会副会长。

关于颜楷的书法作品,所留存于世的并不多,颜楷虽为书法家,但是并非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所以其书法也没有得到多少保存和传承。在其所留存不多的书法作品之中,我们似乎并没能在其书法作品之中发现太多的“颜楷”书法的痕迹。他的书法以行书为主,在笔锋上来看比较柔和,甚至还有缺乏“骨气”的感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2248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