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9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连续多年超过20%。物联网作为通信行业新兴应用,在万物互联的大趋势下,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随着行业标准完善、技术不断进步、国家政策扶持,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将延续良好的发展势头,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新的动力。移动互联向万物互联的扩展浪潮,将使我国创造出相比于互联网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产业机遇。
物联网利用射频识别(RFID)、GPS、摄像头、传感器、传感器网络等感知、捕获、测量的技术手段,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因此,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过程中,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品是智能工业的核心。
工业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具有环境感知能力的各类终端、基于泛在技术的计算模式、移动通信等不断融入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可大幅提高制造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传统工业加速向智能化转变。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测算,2014年,国内物联网在工业领域需求规模为1260亿元;2016年,国内物联网在工业领域需求规模为1804亿元。2017年,国内物联网在工业领域需求规模约为2354亿元。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问题分析
1、IT安全问题
和前几次由新的硬设备、技术所带来的工业革命不同,工业40是由互联网所带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因此,有66%的受访者认为IT安全是一大挑战,当企业的IT系统连上网络,随时可能有一些未知的威胁出现在仓储管理系统、机器设备或供应链当中。
2、制造系统管理问题
工业40除了带来生产效率之外,同时也改变传统制造业的思维。当智能生产真正落实后,将会对制造管理系统带来巨大的变革,且势必变得更为复杂,包括整体的生产物流、人机协同作业等改变,也让员工培训更显重要。
3、通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通讯网络是实现工业40的重要关键,但是要建立一个让所有组织都能够配合的网络,必须要有一个一致的接口、通讯标准和规范。目前许多标准都还未建立,例如工业通讯、工程、IT安全、数字化工厂、设备整合等都还未被纳入整体参考架构中。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战略正在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向传统行业中的深度渗透。工信部于2013年9月发布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中重点提出的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工作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以物联网融合创新为特征的新型网络化智能生产方式正塑造未来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形成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新的企业与用户关系、新的服务模式和新业态,推动汽车、飞机、工程装备、家电等传统工业领域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服务化转型,孕育和推动全球新产业革命的发展。
美国制造业巨头通用电气公司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已推出了二十余种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应用产品,涵盖了石油天然气平台监测管理、铁路机车效率分析、提升风电机组电力输出、电力公司配电系统优化、医疗云影像等各个领域。AT&T基于GE的软件平台Predix开发M2M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将通过M2M连接到网络。
例如:物联网应用在智能工厂,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前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导入物联网的智能工厂,至少可以实现以下五个功能,即:电子工单、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过程可控化、产能精确统计、车间电子看板。通过这五大功能,不但可实现制造过程信息的视觉化,对于生产管理和决策也会产生许多作用。根据物联网在智能工业的产值贡献比例来看,2023年国内物联网在工业需求规模在7821亿元左右。物联网与各种网络的关系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最早在1998年由美国MIT大学的KevinAshton教授提出,把RFID技术与传感器技术应用于日常物品中形成物联网,着重的是物品的标记。2005年ITU以InternetofThings为题发布互联网报告,强调物品联网。近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节能环保和社会安全等需求,物联网再度受到关注,但聚焦在通过感知达到智能服务的目的。在2010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所附的注释中对物联网有如下的说明: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传感网使用传感器作为感知元件,应用上可以无需基础网络,通常也不强调智能分析与决策。物联网使用传感器、RFID、激光扫描器、红外标记、普通条码、二维码、全息光学条码、GPS等作为感知元件,需要通过基础网络实现物与物和人与物互联,强调对感知数据的汇聚和挖掘及分析决策。物联网的组成包括三部分,即泛在化的传感节点及网络、异构性的网络基础设施、普适性的数据分析与服务。物联网与传感网的区别不在于联网的物件数量而在于感知单元的多样性和感知结果的智能利用,可以说传感网是物联网的一个子集。
物联网的底层借助RFID和传感器等实现对物件的信息采集与控制,通过传感网将传感器等感知节点的信息汇集,并连到核心网络,基础网络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承载物物互联或物与人互联的信息传递,物联网的上层实现信息的处理和决策支持。物联网可用的基础网络可以有很多种,通常互联网最适合作为物联网的基础网络。尽管下一代互联网将以支持物联网的应用作为主要目标之一,但物联网并不是互联网的下一代,物联网可以说是互联网上的一种业务或应用。物联网强调的是认知,是互联网向感知平台和数据挖掘两个方向的拓展。物联网与互联网上传统业务相比有不同的特点:在物联网以公众网络(例如互联网)作为基础网络平台的情况下,物联网相当于互联网上面向特定任务来组织的专网()。互联网是全球性的,但物联网往往是行业性的或区域性的,物联网的行业应用的多样性与承载平台的通用性之间需要有中间件来适配。
M2M(Machine-to-Machine)与物联网有关,M2M通信与物联网的核心理念一致,不同之处是物联网的概念和所采用的技术及应用场景更宽泛,M2M主要聚焦在无线通信网络应用上,是物联网应用的一种主要方式。与物联网有关的还有CPS(CyberPhysicalSystem),CPS是计算、通信与物理过程的综合,CPS与物联网有类似的能力,物联网通过数据挖掘可得到决策建议,但通常是要上报主管人员再决定是否要采取措施,而CPS强调循环反馈,要求系统能够在感知物理世界之后通过通信与计算再自动执行对物理世界的反馈控制措施。从物与物通信进一步扩展到物与人以及人与人通信,支持个人和/或设备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方式以最少的技术限制接入到服务和通信的能力,这种网络发展的愿景被称为泛在网。
在物联网上所用的通信技术比较成熟,但仍需要考虑物联网节点多功率小且需要接力传送等特点进行适配。
物联网通常有很多传感器节点,在传感过程中,首先是需要识别被感知的对象和感知信息。在给定任务的情况下使用最少数量的节点并最省功耗是物联网设计的目标。节点的传输距离、节点的合理分层分簇、拓扑控制等一系列节点的几何布局,是物联网感知层面设计的主要问题。根据应用和服务对物联网节点分群分簇,每簇会有一个节点负责搜集数据并将集合的数据传到网关,簇头的选择需要考虑节点的存储、过滤和聚合能力,为了不致过早耗掉簇头的电能,每簇内各节点可能需要轮流担任簇头。由于物联网节点数量密集,覆盖范围宽,而且新的物品的加入将要求节点添加或删除等,在节点的配置上要从减少安装和维护成本考虑,要尽可能少用人工干预,其次是网络发现技术,要求节点能够发现在其所处环境内的相邻节点的存在和身份,以便协商分享的任务,在物联网中网络是动态变化的,新的物品的加入将改变网络的拓扑,而且物品的特征还会随自治程度而变,物联网应具有基于智能匹配来对网中的节点自动发现和指配、自动部署与激活、解除激活和性能监视,还可以在任何时间对所分配的作用进行调整和调度。
有些节点由于制造的不一致,缺陷需要在出厂前校正,由于环境影响、老化等原因使所感知的数据有偏差,还需要在数据收集时校正或去除,还需要考虑传感器与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在感知数据的报送方式上,分为主动式和反应式两种。物联网收集的数据如果原封不动地存储将占用海量存储资源,必须通过压缩去掉重复冗余的数据,并且需要开发图像信息检索方法和搜索引擎,以有效提高物联网设施的利用效率。收集的数据不限于被感知物件的信息,还包括与事件的发生可能有相关性的政府数据、市民产生的数据等,要在认证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对数据进行过滤与正确性的确认。为了全面准确提供智能决策,希望有多源甚至异构的数据,通过多数判决和推理分析,去逼近真实环境,最后利用专家系统和数学模型,参考历史数据,综合异构来源的多种信息,进行分析推理,给出决策。
物联网需要有网管,控制物联网节点的休眠和叫醒,检测和登记节点的移动、发现相邻节点,并且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均衡和调度传感任务等。需要关注物联网能量获取与存储及节能问题,实现能量测量和电量不足的预报以及动态功率优化等能量管理。从安全与隐私来看,物联网是双刃剑,它能对生产安全、反恐维稳和家居安全起积极作用,但如果感知数据偏差太大和判决失误,将弄巧反拙,因此对物联网的可靠性和安全及隐私需要足够重视。
物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切入点,也是民生服务的新亮点,其应用面很宽,将带动新的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物联网看似门槛不高,但如何在给定任务的情况下最大化网络的生命周期和最小化组网及应用成本均是严峻的挑战。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的传感器和RFID是物联网推广应用的前提,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是体现物联网效益的关键,也是物联网的薄弱环节。当前对物联网的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落后于应用示范,未来需要在物联网技术方面加大创新开发力度。同时还要重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务求实效。产业和 经济发展的需求是物联网发展更大的一种拉动力。一种技术难度有限、社会需求强烈的产物,快速发展是必然的。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 如果预测成真,建设物联网必然需要大量的信息传感设备,互联网也需要加速升级。因此,相关设备生产产业将大大发展,与之相配套的服务产业也将应运而生。到 那时,物联网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将迎来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首先这是一个很宏观的问题,我认为物联网在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
物联网使商业系统、社会系统与物理系统融合,形成一个个全新的、智慧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网络群,应用可遍及工业监测、交通管理、物流管理、电力管理、环境保护、军事、公共安全、平安家居、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许许多多个领域。物联网的发展将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产生无比巨大的影响,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
有国外知名研究机构 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
尽管目前的物联网尚处初级阶段,在成本、标准及规模化方面还有待完善,仍有国内专家乐观预计,三五年之内,物联网的应用就可能在中国有突破性进展,十多年以后,物联网就会像现在互联网一样高度普及。
物联网的发展还是很迅速的。未来世界是万物互联的,人和人相连、人和机器相连、有电的地方都有计算,有计算机的地方都可以相连。越来越多的传感器、摄像头将被广泛部署,并由无处不在的网络联接起来,物理世界得以更准确地在数字世界中呈现。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点滴发展,致力于帮助传统行业加速智慧转型升级。所以说物联网在各个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二是疫情冲击带来的各类衍生风险。其一,疫情在局部地区反d和外部输入风险依然存在,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疫情对经济活动特别是接触性活动的影响将持续存在,餐饮、 旅游 等全面恢复或受到一定制约。2020年11月全国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餐饮收入增速为-06%,恢复程度不及商品零售总额(11月增速为58%)。服务业中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增加值降幅虽然逐季收窄,但依然为负,2020年三季度分别为-51%、-69%。其二,金融风险持续积累。为应对疫情冲击,我国加大力度实施逆周期调节政策,采取了减税降费、贷款贴息、发行特别国债、降准降息、延期还本付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实体经济,这在维持经济正常运转、保障 社会 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推高了宏观杠杆率。2020年三季度末,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为2701%,较上年末上升247个百分点。各部门杠杆率都有所提高,尤其是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较快,三季度末为164%,较上年末上升127个百分点。2021年随着宏观政策逐步回归常态,银行业不良资产反d压力将上升,债券违约压力仍然较大,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本次会议特别提到要“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与此同时,在资金面相对宽松背景下,“脱实向虚”问题有所抬头,比如过多流向房地产市场、在金融市场内“空转”等。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政策 *** 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这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2021年经济增长将逐步回到正常轨道,为应对疫情采取的宽松政策将逐步退出,宏观调控政策大概率“转弯”,实施有序退出。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疫情和外部风险仍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宏观政策更强调不转急弯,不会快速收紧或退出,政策将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
财政政策仍保持积极,但强调财政更可持续。第一,财政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和提质增效。“十四五”开局和外部不确定性都要求财政政策保持一定支出规模,继续支持落实“六稳”“六保”,保障国家重大战略支出,在 科技 创新、经济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提高支出效能。第二,加强财政持续性,平衡财政压力。此次会议没有重提2020年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财政政策要更积极有为”,而在保持积极基调的同时提出“更可持续”,强调化解地方隐性债务和过紧日子,预计财政政策力度将有所减弱,财政赤字回落到3%左右,专项债规模略有回落。
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与2020年7月政治局会议强调“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一致,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同时,这次会议未提去年的“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 社会 融资成本”,而是强调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预计2021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恢复,货币政策将逐步回归常态,预计M2和社融增速均将较2020年有所回落。一方面,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精准性,加大对 科技 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促进经济持续恢复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平衡好支持经济恢复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对防风险的重视程度提高,针对金融领域中小金融机构资本缺口加速暴露、债券市场违约风险等潜在风险,将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
在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下,本次会议继续强调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并再次重申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为需求侧管理)。
一是在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基础上,以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等制度安排来进一步扩大消费。消费增长的动力来自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优化。预计未来除了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之外,收入分配改革将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同时,财税改革、农村土地改革等步伐都将加快,这不仅有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还将有效提高农民收入,释放农村地区消费潜力。除了收入因素以外,消费潜力的释放还需要有序、科学合理地破除当前存在的一些限制消费政策。结合2020年10月国家发改委提出要促进 汽车 限购向引导使用转变。预计2021年,部分有条件的地区有望率先实质性地推动 汽车 限购政策向强化限行等引导使用政策转变,从而促进 汽车 这一大额消费的增长。
二是强调增强投资增长后劲,继续发挥关键作用。2021年,在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牢固、国内消费仍处于温和恢复阶段、外部风险因素依然较多、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持续的背景下,投资仍需要在托底经济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次会议指出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有效投资,预计2021年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将继续增加。同时,传统基建投资也将更加注重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此外,为了给新一代 科技 革命打好战略基础,未来新基建投资以及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也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一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 科技 力量。本次会议将强化国家战略 科技 力量作为2021年的首位重点任务。同时,会议还强调“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结合2020年5月李克强总理提出“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攻关揭榜挂帅”,预计未来可能以重组国家实验室为抓手,重点以国家力量来推进基础 科技 研究。我国当前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54个,覆盖8个学科领域,主要分布在教育系统和中国科学院[1]。结合会议关于创新重点攻关方向,以及创新合作方面的指示精神,预计未来国家实验室重组工作,一方面将结合未来 科技 发展的重点方向调整学科覆盖中心,提高信息科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重要领域的比重。另一方面,结合本次会议强调的“发挥企业在 科技 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未来可能将通过民营企业与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研发的方式,提高研发成果的应用性。
二是推进基础研究成为未来 科技 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虽然在创新能力提升上取得不少成绩,但在基础研究领域,无论从投入强度还是产出应用情况来看,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强度为603%[2],预计2020年有望达到62%左右,但从国际比较来看,美、欧、韩、日等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强度均是我国的2-4倍左右。本次经济工作会议多次强调基础研究,明确指出“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预计未来,财政政策将在促进 科技 创新方面更加主动作为,进一步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创新资金支持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基础研究资金的增长将更快。
三是以“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四大领域作为创新主攻方向,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关于创新的主攻方向,本次会议指出“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预计2021年的创新重点突破方向仍将围绕“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四大方面开展,即5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航空航天 科技 等世界前沿领域;生物医药、公共卫生防疫等人民生命 健康 重点领域;集成电路、半导体等关系到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的经济主战场领域;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关系到未来经济增长的国家重大需求领域。
在2020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用深化改革的办法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上,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提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这意味着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政府将着重通过深化改革为开放创造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利用开放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同时,与上年“保持外贸稳定增长,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措辞不同,本次会议提出“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重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国家安全”。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疫情、中美摩擦、疫苗推广是否有效等不确定性,对外贸增长和扩大外资利用不宜过度乐观。另一方面,为应对逆全球化浪潮和大国博弈加剧,我国将坚决捍卫多边主义,不断对接和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第一,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已签署RCEP的背景下,积极考虑加入CPTPP更体现中国支持多边贸易,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增强产业链完整性和安全性的目标。未来,一是将RCEP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平台,中国与区域内各国的商品、服务、技术和人员自由流动增加,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推动中国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消减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更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同时继续加快双多边谈判协调。二是发挥自贸区、自贸港窗口作用,落实相关法律和负面清单制度。2017年至2020年,中国已连续四年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国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版负面清单限制措施分别缩减至33条和30条,2020年《外商投资法》正式实施,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外商投资目的地之一。未来在落实相关法律的同时,中国将积极推动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缩减负面清单和扩大应用范围,在服务贸易领域全面推进负面清单模式,在土地供应、税费减免等方面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打造高标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三是重视开放背景下的安全问题。2020年12月《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正式公布,2021年1月18日将正式实施,我国安全审查机制将进一步完善,这在积极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的同时,有利于预防和化解国家安全风险。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其一,打破制度障碍,建设公平竞争环境、降低制度成本。将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加强保护各种所有制产权和合法权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公平参与竞争。坚决落实放管服改革,降低不同经济主体的制度成本。其二,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面临世界未有之大变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十四五”开好局,都要求国有企业在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力上发挥骨干作用,未来将引导国企对标世界一流管理,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商业一类国企引入非国有资本持股,引导各类战略投资者参与治理。与此同时,将鼓励国企民企相互配合,推进兼并重组和战略性组合。其三,金融市场领域将更加注重规范市场秩序,包括健全金融机构治理、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打击逃废债、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等。
一是大城市住房问题。与2019年将房地产相关表述放在民生保障任务中不同,本次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作为2021年八大任务之一,足见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视。这主要与2020年以来在流动性宽松背景下部分大城市供需矛盾突出、房价上涨过快等现象有关。一、二、三线城市百城住宅价格指数环比增速从2020年2月的001%、-038%、-024%上升至6月的047%、046%、241%。部分城市房价出现明显上涨,比如深圳房价自2020年3月以来保持两位数增长。房地产市场 健康 发展对于释放消费潜力、保障民生、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城市是产业集聚、人才流入的重要区域,2021年针对热点城市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放松,预计将通过差别化调控政策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性需求和打击投机炒房。
二是高度重视租赁市场建设。租赁住房建设是平抑房地产市场波动的重要供给端手段之一,也是房地产市场平稳 健康 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2017年住建部等八部委就下发《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并选取广州、深圳等12个城市成为住房租赁试点城市。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而本次会议更是用较大篇幅对租赁市场发展进行部署。2021年租赁市场发展,第一,完善长租房政策。“租购不同权”是租赁市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会议提出将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第二,增加租赁住房供给。将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增加土地供应,包括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 探索 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等。第三,规范租赁市场秩序。2020年以来以蛋壳为代表的长租公寓爆雷事件频发,2021年将加强长租房市场的监管,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整顿租赁市场秩序,同时加强对租户的保护,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作者均供职于中国银行研究院)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预见2023:《2023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大富科技(300134)、梦网集团(002123)、共进股份(603118)、胜宏科技(300476)、润和软件(300339)、立昂技术(300603)等
本文核心数据:物联网产业规模、竞争格局、发展前景预测等
产业概况
1、定义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
2、产业链剖析:共有四大层面
所谓产业链,是以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是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的一个功能链结构模式。
从产业链条来看,物联网的产业链条由上而下可以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层级。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加大了对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的限制,不断扩大实体清单,影响了中国一些科技主导型企业的发展,这从侧面警示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的脆弱性。物联网通过传感器把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联系起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其中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源头,已经成为各种应用能力所需的数据来源所在。目前中国国内也涌现出了一些传感器芯片重点生产企业,如:高德红外、西人马、士兰微、敏芯微电子、博通、全志科技、大唐微电子、复旦微电子等。
行业发展历程:处于市场验证期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
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因特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发展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大力推进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十四五”期间,明确新基建,还要让5G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并且5次提到关于物联网的规划发展,除了划定数字经济的7大重点产业外,其余4次提到的场合均体现出对物联网发展重点的表述。
十四五规划中划定了7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这7大产业也将承担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超过10%目标的重任。
产业发展现状
1、中国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
全球物联网仍保持高速增长。物联网领域仍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GSMA发布的《The mobile economy
2020(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达到120亿,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规模将达到246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我国物联网连接数全球占比高达30%,2019年我国的物联网连接数363亿。而根据2021年9月世界物联网大会上的数据,2020年末,我国物联网的数量已经达到453亿个,预计2025年能够超过80亿个。
2、应用层与平台层价值最高
从产业链价值分布看,应用层和平台层贡献最大的附加值,分别占到35%左右,传输连接层虽然重要,但产值规模较小;底层的感知层元器件由于种类众多,产业价值也较大,占到20%左右。
3、物联网应用者使用情况调研
微软发布的第三版《IoT Singal(物联网信号)》报告显示,2021年物联网的应用持续保持增长。91%的受访组织是物联网应用者。
物联网项目可分为四个阶段:学习、试验/概念验证、购买和使用。2021年,29%的物联网项目处于学习阶段;处于试验/概念验证阶段的项目比例仍保持不变,2020年和2021年均为25%;处于购买阶段的项目比例增加了1%,从2020年的21%增加到2021年的22%;处于使用阶段的项目在2020年和2021年保持稳定,均为25%。
4、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突破25万亿
目前,物联网已较为成熟地运用于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等。近几年来,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广扶持下,物联网产业逐步壮大。再加之近几年厂商对物联网这一概念的普及,民众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整体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在176万亿元左右,2020年根据赛迪公布的数据,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达到214万亿元左右。初步统计,2021年市场规模为263万亿元。预计未来三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仍将保持18%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物联网市场投资前景巨大,发展迅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产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北京物联网相关项目最多
工信部共公开2批《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公示名单》,结合2批的项目名单分析,目前中国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北京、浙江、广东和山东。
2、企业竞争:各个行业的企业在相关领域有所布局,以龙头企业间的竞争为主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以“数字化”和“智慧化”为主。根据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来看,企业在各自行业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有所布局。
互联网周刊发布了2021物联网企业100强,榜单显示华为排名第一、海尔智家、海康威视位居第二和第三,小米集团、中兴通讯、大华股份、阿里云、联通数科物联网、科大讯飞、神州控股进入前十,依次排名第4-10名。
产业发展前景:物联网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1、发展前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物联网占比逐渐上升
物联网是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中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前瞻认为未来6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7年市场规模超过7万亿元。
根据信通院于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9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中产业物联网和消费者市场各占一半,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产业市场,产业物联网的连接数将占到总体的61%。由此来看,未来产业物联网的市场发展潜力大于消费物联网。
2、发展趋势:重点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分工协作格局将进一步显现
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空间演变将呈现出三大趋势: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一、网络基础设施建方面。
光纤宽带用户加速推进,截至去年底,我国光缆总长度达4358万公里,4G网络覆盖持续扩大,4G用户总数达到117亿户,全年净增169亿户,5G核心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取得突破,IPv6规模部署提速。
二、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方面。
一批基础性、战略性的基础数据库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央和国家机关62个部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接入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三、就业新空间方面。
数字经济下,新模式新业态孕育而生,带动配套服务业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机会。
扩展资料:
数字经济是新时代全球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积极布局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主要国家的共同选择,全球数字经济正在以超出预测的速度呈指数比例地扩张。主要国家依靠数字经济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态势更加明显:
一、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2016 年美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11万亿美元,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8万亿美元,日本为23万亿美元,英国为143万亿美元。
二、数字经济比重不断提升。
2016 年美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92%,英国为545%,日本为459%,中国为301%。
三、数字经济发展速度高于GDP增速。
2016 年美国数字经济增速高达68%,同期GDP增速为16%,日本数字经济增速为55%,同期GDP增速为09%,英国数字经济增速为54%,同期GDP增速为2%,中国数字经济增速高达166%,显著高于同期GDP67%的增速。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世界互联网大会蓝皮书: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人民网-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 数字中国迈向美好未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