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这篇文章发表以来,世界上已经出现了许多颠覆性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例如:iRobot公司凭借其自主物联网连接的吸尘机器人,实现了从零到900万台物联网连接设备的销售量,从而改变整个吸尘器行业的状态;Thyssenkrupp电梯物联网连接的电梯已经从零增加到130,000个,其三个主要竞争对手Otis、Schindler和Kone都引入了类似的基于IoT的商业模式;共享单车行业,在美国已经从零发展到3900万人次,基本上就是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出现而创建的。
还有成千上万的新智能产品/物联网商业模式的例子,还在酝酿中。那些目前正在(或计划将)智能互联产品推向市场的企业,可以从这些早期的创新者身上学到什么?前不久,市场咨询公司IoT Analytics发布了《2020 IoT商业化和商业模式采用》,探讨了全球领先的设备和产品制造商(OEM)在过去5年如何成功推出智能互联物联网产品以及心得体会。
开发一个物联网业务模式或业务模型并将之商业化并不简单,但可能会是颠覆性的“ 游戏 规则改变者”。61%参与了IoT Analytics研究报告者声称,与竞争对手相比,物联网商业模式让其公司获得了竞争优势。
将智能连接产品推向市场时,需要进行很多考量,例如:是首先接触现有客户,还是瞄准新客户;可以通过硬件、软件、服务或数据获利,还是这些的组合;是一次性收费,还是按月收费,甚至可能是按使用量收费;是否免费提供某些功能;是按成本定价,还是按利润率定价,或者是通过亏损以获得早期市场份额;是直接销售给客户,还是通过第三方(市场)销售等等。
物联网商业模式与产品开发和产品商业化这两个相邻的环节紧密相连。IoT Analytics将其分为3个部分: 开发物联网产品(例如上市时间和开发功能)、开发物联网商业模式(该分析主要基于Zollenkop框架,着眼于三个要素:市场定位、价值链和收入模型)以及物联网产品的商业化(例如:确定合适的价格水平、推动采用的措施和衡量成功的KPI)。
IoT Analytics的报告就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6个观点,并强调了哪些物联网商业模式被认为更成功。
观点1。智能连接物联网产品,从内部项目启动到第一个付费用户平均需要23个月。然而,从开始到第一次付费客户所需的总时间,相比平均值有巨大差异。最快的实现发生在8个月,而最长的可能需要长达76个月(根据IoT Analytics的分析)。
观点2。有许多因素驱动了将智能互联物联网产品推向市场的复杂性。特别是较大的公司必须花更多的时间来协调多个部门和流程。根据分析,典型的物联网产品的引入会“主要影响”到6个部门(其中IT和R&D受影响最大)。
推动IT和研发部门工作的,是在IoT互联产品中加入许多软件特性和服务。物联网产品平均拥有12项新功能,几乎所有物联网公司(91%)都为客户提供监控仪表板,而库存管理或工作流优化等功能则很少见。
观点3。在这次分析中,近四分之三的受访者开发了一款全新的或主要经过重新设计的产品,而这种产品以前并不存在。大多数受访者还表示,物联网产品的销售对象是一些新的决策者(以及一些现有的决策者)。结果是,52%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可以归类为“多元化”,只有11%归类为“市场渗透”,即在现有产品加上小的附加功能,销售给和以前完全相同的决策者。
观点4。目前,超过95%的物联网硬件都已获利。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硬件只是多种变现方式的一部分。大多数研究参与者预计,未来两年,服务(包括传统和数字)和数据的重要性将显著提高。随着硬件获利重要性的下降,预计基于时间、使用和成功而盈利的模式的重要性将会增加。
欧洲某 汽车 行业高级IT经理表示:“我们未来的重点将更多地放在数字服务上。当前我们对用户只有一个接触点:安装硬件。展望未来,随着数据日趋成熟,以及拥有更好的远程软件更新能力,我们将能够提供更多以用户为中心的SaaS产品/功能,客户可以在网上购买。”
观点5。物联网解决方案的成功商业化在产品推出前很久就开始了。美国某机械设备制造商高级产品经理表示:“在构建和销售解决方案之前,清楚了解客户的需求至关重要。”
分析显示,不同地区的客户采用率存在巨大差异,一些功能显然比其它功能更受客户欢迎。客户采用率排名占前四分之一的两项功能分别是“状态监视”和“预测性维护”,这与IoT Analytics先前关于预测性维护主题的报告相符。
因此,许多研究参与者指出,教育自己的团队,特别是面向客户的员工的重要性就不足为奇了。美国某机械设备制造商高级产品经理表示:“对员工的培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该技术对公司整体来说是新技术,并且所有领域的专家都需要接受培训。”
当前,我们正在进入全新的“咆哮20年”的开始。这是ARM与经济学人在今年上半年推出的《物联网商业指数2020》所提示的变化:即所有产业面对的障碍正逐渐降低,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已经处于物联网网络部署初期或大规模部署阶段。《物联网商业指数2020》强调,物联网的“商业价值之路”已经出现,企业在物联网方面的初期投资通常能够明确的投资回报,而随着物联网数据与其它数据集的结合以及纳入整体分析中,物联网的价值也在上升。简单介绍一下
一是统筹产业创新发展与保障数据安全。
二是尽快出台数据分类分级指南和管理细则,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可以借鉴金融、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出台的相应的分类分级指南。
三是建立事前风险评估和事后应急响应机制。
四是重点关注跨境数据流动问题,希望后续在借鉴全球通用做法的同时,细化相应的数据流动规则。车联网是什么意思
根据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的定义,车联网是由车辆位置、速度和路线等信息构成的巨大交互网络。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物联网、智能交通、车辆信息服务、云计算和汽车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当今我们熟知的无人驾驶、人机交互、智能语音识别等,都是车联网的体现。
形象点理解,没有车联网功能的汽车就像一台不能上网的电脑,而拥有车联网功能的汽车则是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显然可以上网的电脑拥有更多的功能,而拥有车联网功能的汽车也拥有诸如导航、路况实报等等便捷的功能。
车联网有什么功能
1、ECU电子控制单元与OBD车载自动诊断系统
这两个系统在车联网中负责监控和诊断车辆的运行状态。配合智能车载系统可以实现对车辆的不完全控制,如智能泊车(自动识别车位驶入或驶出)、自适应巡航(行驶中自动与前车保持相对固定的距离)、主动式碰撞预防系统(侦测到即将发生碰撞时自动施加制动力)等。由此衍生的各种概念,可以说这是车联网未来发展的基石。
2、车机互联
国外以苹果carplay、android auto为代表,国内以百度Carlife为代表的车载系统。可以将手机的内容投射到车机屏幕上,让车机更具灵活性和延展性,旨在改变车内的视听娱乐体验。虽然只解决了从手机屏幕向另一块屏幕转移的问题,但是最终还是朝向人机交互阶的高智能化方向发展。
3、无人驾驶
对于车联网的分级,欧美各有不同,中汽协提出共五级(阶段),第一至第五阶段分别为:驾驶资源辅助阶段、部分自动化阶段、有条件自动化阶段、高度自动化阶段,以及完全的自动化。目前普遍到第三阶段,而无人驾驶需要注入的东西有太多了,包括云计算、信息处理、通信技术、智能交通、数据共享等,简直就是可预见到的车联网产物。
车联网带来的好处
1、畅通无阻更便利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路上出点小事故,交通就堵成一片。但在车联网时代,每辆汽车都具备GPS定位和一颗“眼睛”,汽车就可以将路况上传给交通管理部门,由云端控制车流,进行路线规划,避免交通拥堵。
2、放心驾驶更安全
行车安全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情。车联网到来后,汽车能够通过自身传感器主动探索周边环境。能连接城市各类红绿灯和其他管制信号,实现自动提示,并规避危险。随着车联网的发展,未来实现零交通事故率不是梦。
3、低碳出行更环保
在低碳社会的进程中,车联网带来的智能交通将成为节能降耗的重要推手。它可以承担20%的节能减排任务,人、车、路三者构成的流畅交通网络将大幅减少额外的燃油消耗和污染。
可以说,车联网功能让汽车不再单纯的只是汽车,或许比喻为长着四个车轮的手机更加合适。我们都知道手机上网使用流量是要付钱买套餐的,而车联网功能也一样需要支付相应的移动网费用。
好问题。
车联网(可简称为IOV),是物联网中的一部分,也就是汽车物联网,属于物联网中比较容易落地实施的一种。
目前,基于OBD的车联网是大势所趋,提到OBD车联网,那就要了解刘南杰博士(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前华为战略部部长)所提出的“端-管-云” IOV系统三要素架构,如下图所示:
1、车载智能通信终端GID,在GID中需要包含GPS模块和GPRS通讯模块,以便把GID收集的数据通过GPRS模块上传至云平台;
2、车联网智能手机App,移动互联网比如也是趋势;
3、车联网云平台,在云平台中做数据处理(车联网的数据比如会是大数据);
如此,利用“端管云”的架构,可以实现在人离开车之后对车的相关信息随手掌握,历史行车轨迹、车子被拖吊提供报警、电瓶低电压了提供报警等等一系列功能,而这些是仅靠蓝牙模块无法实现,也就谈不上真正的“联网”。
供参考了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