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有发展前景吗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有发展前景吗,第1张

有发展前景。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8月18日,注册资本33亿元人民币,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为移动通信及电脑配套关键光电子产品的中外合资高科技企业。
公司于2015年9月成功借壳上市,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股票代码:002036。
公司投资建设的“联创声像科技园”座落于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赣江之滨富大有堤与京东大道交汇处,公司及周边坏境优美,占地327亩,总投资10亿元,高起点建设光学元件生产线、电容式触摸屏生产线、微型电声器件生产线,该项目是江西省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重大项目和南昌市“3010工程”工业重大项目之一。
光学事业群成立于2009年9月,属江西联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属事业部,是专门从事手机镜头、扫描仪镜头、瞄准器镜头、相机镜头、高端投影镜头、车用镜头及各式的变焦镜头等光学产品的开发、制造、销售一体化的综合企业,拥有国际先进的光学镜头精密检测仪器(TRIOPTICS MTF、UA3P、OC3D、偏芯仪、应力测试仪等)和高精度的生产设备,产品行销全球。研发实力雄厚,拥有多项专利,具备各类镜头及保护玻璃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具备球面与非球面镜片的全工程制造能力,可满足客户对各种镀膜规格要求,具备很强的加工制造能力。主要客户有夏普、飞利浦、美国Jabil、海康威视、SKL、AEE、TCL、FOXDA等国际知名客户。光学事业部自成立以来,以雄厚的资金实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在社会上树立起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受到了社会各界与广大客户的普遍依赖与赞扬。
企业发展战略:
计划总投资10亿元,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及资金,重点发展光学影像、触控显示、电声器件等为移动通信、笔记本电脑配套的声像产品;致力于打造中国一流的移动通信配套关键零部件制造基地。

2015年我国出台了哪些促进物流发展的政策

一是在物流基础设施网路建设方面。
二是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
三是在提升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方面
四是在行业基础性工作方面

我国 出台了哪些政策促进物联网发展

6月中旬,国家工信部网站正式释出了《工业和资讯化部2014年物联网工作要点》,从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进应用示范和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等多方面进行任务细分,并提出支援政策。物联网产业又一次迎来发展的利好政策。

党和国家出台的促进农村发展的“暖人心”政策有哪些

免除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免学杂费等。

国家出台的促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的政策有哪些

2017年9月,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质检总局、外汇管理局等5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健康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

“效益悖反”学说对促进物流发展的意义

效益悖反是物流领域中很经常、很普遍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效益悖反是指在物流系统中的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也即物流系统中的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8第二章港口物流与口岸通关模式的理论分析研究时,必然会存在系统中的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这是一种此涨彼消、此盈彼亏的现象,往往导致整个物流系统效率的低下,最终会损害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的利益。在认识到物流系统存在着“效益悖反”的规律之后,物流科学也就迈出了认识物流功能要素,寻求解决和克服物流各功能要素效益悖反现象这一步。系统科学的广泛应用为此提供了新的视野,人们不仅可以将物流系统细分成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资讯处理等功能要素来认识,而且还可以将这些功能要素的有机联络寻找出来, 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进而有效地解决“效益悖反”,追求总体的效果
效益悖反说揭示了物流系统各功能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它们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表明解决物流问题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综合权衡各功能要素的效益,最终实现物流系统的总体效益的最优,而不是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

我国促进各种交通方式有序发展的政策有哪些

一、树立优先发展理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突出城市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将公共交通发展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着力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保障水平。在规划布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运营服务等方面,明确公共交通发展目标,落实保障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新格局。
二、把握科学发展原则
一是方便群众。
把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条件、方便群众日常出行作为首要原则,推动网路化建设,增强供给能力,优化换乘条件,提高服务品质,确保群众出行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便捷高效。
二是综合衔接。
突出公共交通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加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提高一体化水平,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组织管理,引导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
三是绿色发展。
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大力发展低碳、高效、大容量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加快新技术、新能源、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倡导绿色出行。
四是因地制宜。
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条件和交通需求等特点,科学确定公共交通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明确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导方式,选择合理的建设实施方案,建立适宜的执行管理机制,配套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
三、明确总体发展目标
通过提高运输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公共交通竞争力和吸引力,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同时改善步行、脚踏车出行条件。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优化换乘中心功能和布局,提高站点覆盖率,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
科学研究确定城市公共交通模式,根据城市实际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建设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的地面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快速公共汽车、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有条件的特大城市、大城市有序推进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的保有水平和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时速,大城市要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左右。
四、实施加快发展政策
(一)强化规划调控。
要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建设的综合调控,统筹城市发展布局、功能分割槽、用地配置和交通发展,倡导公共交通支撑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划模式,科学制定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公共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应明确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原则,统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和利用各种交通资源。城市公共交通规划要科学规划线网布局,优化重要交通节点设定和方便衔接换乘,落实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的功能分工,加强与个体机动化交通以及步行、脚踏车出行的协调,促进城市内外交通便利衔接和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公共交通设施和装备水平,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性。科学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积极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加快排程中心、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以及停靠站的建设,提高公共汽(电)车的进场率;推进换乘枢纽及步行道、脚踏车道、公共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同步实施。鼓励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应用,加快老旧车辆更新淘汰,保障公共交通运营装置的更新和维护,提高整体运输能力。
(三)加强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要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公共交通规划相互衔接,优先保障公共交通设施用地。加强公共交通用地监管,改变土地用途的由 收回后重新供应用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新建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的地上、地下空间,按照市场化原则实施土地综合开发。对现有公共交通设施用地,支援原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规划且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进行立体开发。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的收益用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弥补运营亏损。
(四)加大 投入。
城市人民 要将公共交通发展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体系,重点增加大容量公共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场站建设以及车辆装置购置和更新的投入。“十二五”期间,免征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新购置的公共汽(电)车的车辆购置税;依法减征或者免征公共交通车船的车船税;落实对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成品油价格补贴政策,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到位。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实施电价优惠。
(五)拓宽投资渠道。
推进公共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支援公共交通企业利用优质存量资产,通过特许经营、战略投资、信托投资、股权融资等多种形式,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在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方面,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公共交通企业可以开展与运输服务主业相关的其他经营业务,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增强市场融资能力。要加强银企合作,创新金融服务,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优质、低成本的融资服务。
(六)保障公共交通路权优先。
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设定,逐步提高覆盖率、准点率和执行速度,改善公共交通通达性和便捷性。增加公共交通优先车道,扩大讯号优先范围,逐步形成公共交通优先通行网路。集约利用城市道路资源,允许机场巴士、校车、班车使用公共交通优先车道。增加公共交通优先通行管理设施投入,加强公共交通优先车道的监控和管理,在拥堵区域和路段取消占道停车,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
(七)鼓励智慧交通发展。
按照智慧化、综合化、人性化的要求,推进资讯科技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服务监管和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重点建设公众出行资讯服务系统、车辆运营排程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资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服务效率。“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移动支付体系建设,全面推广普及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加快其在城市不同交通方式中的应用。加快完善标准体系,逐步实现跨市域公共交通“一卡通”的互联互通。
五、建立持续发展机制
(一)完善价格补贴机制。
综合考虑社会承受能力、企业运营成本和交通供求状况,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根据服务质量、运输距离以及各种公共交通换乘方式等因素,建立多层次、差别化的价格体系,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合理界定补贴补偿范围,对实行低票价、减免票、承担 指令性任务等形成的政策性亏损,对企业在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经营冷僻线路等方面的投入,地方财政给予适当补贴补偿。建立公共交通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机制。
(二)健全技术标准体系。
修订和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规范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等装备的产品标准;建立新能源车辆效能检验等技术标准;制定公共交通运营的服务标准,构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公共交通技术政策,明确技术发展方向。
(三)推行交通综合管理。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有效调控、合理引导个体机动化交通需求。在特大城市尝试实施不同区域、不同型别停车场差异化收费和建设驻车换乘系统等需求管理措施,加强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及管理。发展中小学校车服务系统,加强资质管理,制定安全和服务标准。“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出租汽车服务管理资讯系统,大力推广出租汽车电话约车服务,方便群众乘车,减少空驶。大力发展汽车租赁、包车客运等交通服务方式,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手段,满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商务、旅游等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提高车辆的利用效率。落实城市建设专案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并作为专案实施的前置性条件,严格落实公共交通配建标准,实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大力加强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的宣传和引导。
(四)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强化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的理念。城市人民 要切实加强公共交通的安全监管,完善安全标准体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制定应急预案。重大公共交通专案建设要严格执行法定程式和工程标准,保证合理工期,加强验收管理。城市公共交通企业作为安全责任主体,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规范,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严格实施车辆维修和报废制度,增强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能力。规范技术和产品标准,构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高度重视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安全,强化风险评估与防控,完善轨道交通工程验收和试运营稽核及第三方安全评估制度。
(五)规范重大决策程式。
推进城市公共交通重大决策法制化、民主化、公开化。研究出台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法规规章,地方人民 推动配套制订和完善地方性法规,为城市公共交通的资金投入、土地开发、路权优先等扶持政策提供法律保障。规范城市人民 公共交通重大决策程式,实行线网规划编制公示制度和运营价格听证制度。建立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成本和服务质量资讯公开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六)建立绩效评价制度。
加快建立健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绩效评价制度,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评价办法,定期对全国重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进行绩效评价。各城市要通过公众参与、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对公共交通企业服务质量和运营安全进行定期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公交企业运营绩效、发放 补贴的重要依据。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人民 是责任主体,省级人民 负责监督、指导,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做好制定巨集观发展政策和完善相关法规规章等工作。各级人民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协调、密切配合,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1]

我国发布的促进蔗糖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有哪些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日前联合印发了《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把支援蔗糖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将在广西、云南两大糖料蔗主产区建设糖料蔗生产核心基地,并列出了53个生产重点县(市、区)的名单。
广西建设核心基地500万亩
《规划》针对我国蔗糖业存在的糖料蔗种植效益持续下滑、市场竞争力下降,糖业发展和蔗农增收受到严重影响等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目标,力促广西、云南两省(区) 蔗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到2020年两省(区)糖料蔗面积稳定在2100万亩,总产量达到10400万吨,比基期增加635万吨。平均单产水平48吨以上,其中,糖料蔗生产核心基地单产水平达到6吨以上。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商品化供种水平提高到85%,分别比基期提高10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
——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到2020年,建设糖料蔗生产核心基地700万亩(其中广西500万亩,云南200万亩),并辐射带动两省(区)其他地区基地建设,两省(区)蔗田灌溉面积达到810万亩以上,灌溉率达到39%,比基期提高30个百分点。蔗区全程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其中,收获环节机械化率由2013年的不足4%提高到16%。
——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土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取得积极进展。核心区订单农业全覆盖。农机、植保等专业生产组织服务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基地和榨糖企业深度融合,利益分配机制完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对策有哪些

第一章
引言
电子商务是
20
世纪资讯化、网路化的产物,由于其自身特点已引起了人们
的广泛注意。
电子商务的出现,
不仅改变了传统商务活动模式,
而且对产业间的
融合与经济结构调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传统
企业开始介入电子商务领域,
人们已经认识到,
物流己成为电子商务是否顺利进
行和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没有一个高效、合理、畅通的物流系统,电子商
务所具有的优势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在我国,物流起步晚、水平低,在电子
商务时代的今天,能够支援电子商务活动的现代物流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此篇论文主要针对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问题,
主要我国是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现状
和趋势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有效地分析。
论文最后的工作也是重点所在,
就是仔细研究
了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对策。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电子商务是
20
世纪资讯化、网路化的产物,由于其自身特点已引起了人们
的广泛注意。
电子商务的出现,
不仅改变了传统商务活动模式,
而且对产业间的
融合与经济结构调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传统
企业开始介入电子商务领域,
人们已经认识到,
物流己成为电子商务是否顺利进
行和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没有一个高效、合理、畅通的物流系统,电子商
务所具有的优势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所以,
对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尤其是我国
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国实施了哪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

城乡二元结构及发展失衡是长期困扰我国农村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城乡社会和谐和融合的结构性障碍。新世纪以来,党和 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各级 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农村公共财政投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不过,迄今为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明显滞后于城市,制约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各种资源仍快速地向城市聚集,城乡之间的一些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如何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二元化”到“一体化”:城乡关系及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新中国成立以来,如何妥善处理工农和城乡关系,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从实践来看,我国城乡关系及其发展战略可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城市优先发展、以农支工”时期。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移,建国后又确立了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依靠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积累支援工业和城市发展。为此,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化的管理体制.对城乡人口和资源的流动严格限制。虽然这一时期 及党中央多次强调正确处理工农和城乡关系,提出了“工农并举”、“统筹兼顾”的方针,但是,由于过度剥夺农业,实行城乡隔离政策,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乡差距迅速扩大,严重失衡。
第二个时期,“农村先行改革、以农促工”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 为首的党中央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为此,提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以后,我们就转到城市”的改革路径和发展战略。在农村实行了包括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小城镇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差距。城乡收入之差从1978年的2 37:1降低到1 985年的172:1。但是,农村改革并没有完全改变城乡二元化的经济社会结构,城乡之间重复建设、无序竞争严重。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改革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迅速发展,农民负担加重,城乡差距再次迅速扩大。2000年,城乡收入之比为2 79:1,已经超过农村改革初期的水平。2002年进一步扩大到31:1。此后仍逐年扩大,不断恶化。
第三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以工支农”时期。针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同时,针对城乡二元结构提出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方针。2003年10月,《 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五个统筹”之首,并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的任务。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强调“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要求“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不难看出,新世纪以来,我国工农和城乡关系及其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开始从“以农支工”转到“以工支农”,从“城乡二元化”走向“城乡一体化”,从“城乡分离”走向“城乡融合”。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要求,逐步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这标志著新时期党和 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飞跃,是我国现代化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路径。

中国古代中央 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商鞅的重农抑商,汉代的休养生息政策,三国魏的屯田制,北魏的均田制,北宋王安石的青苗法,再后来土地兼并严重,各种政策已经无法推行

政策推动我国物联网高速发展

自2013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国家鼓励应用物联网技术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途径,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我国物联网行业呈高速增长状态 未来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自2013年以来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一直维持在15%以上,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随着物联网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经从2013年的489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5万亿元。

虽然我国物联网发展显著,但我国物联网行业仍处于成长期的早中期阶段。目前中国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5%,创新活力突出,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巨大。

物联网作为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

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的驱动下,2020年GSMA移动经济发展报告预测,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9%左右,202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目标16亿元,按照目前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态势,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有望超预期完成;预计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将超过27万亿元。

未来物联网行业将向着多元方向发展

标准化是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是希望在早期主导市场的行业领导者之间的一场斗争。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百家争鸣,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现。因此在未来可能通过不断竞争将会出现限数量的供应商主导市场,类似于现在使用的Windows、Mac和Linux *** 作系统。

合规化同样是当下物联网面临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数据隐私问题。目前数据隐私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各种用户数据泄露或被滥用的事件频发,特别是Facebook的丑闻引发了全球担忧。

因此在未来,我国各种立法和监管机构将提出更加严格的用户数据保护规定,,用户的敏感数据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安全化是指预防物联网软件遭受网络黑客攻击,在未来,以安全为重点的物联网设施将受到更多的关注,特别是某些特定的基础行业,如医疗健康、安全安防、金融等领域。

多重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趋势来看,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强。连接技术不断突破,NB-Iot、eMTC、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全球商用化进程不断加速;物联网平台迅速增长,服务支撑能力迅速提升;

区块链、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题材不断注入物联网,为物联网带来新的创新活力。受技术和产业成熟度的综合驱动,物联网呈现“边缘的智能化、连接的泛在化、服务的平台化、数据的延伸化”等特点。

——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2006至2020年,物联网应用从闭环、碎片化走向开放、规模化,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等率先突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不断提升,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截至到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发展到15万亿元。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各类政策大力发展物联网行业,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物联网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和发展意见,从土地使用、基础设施配套、税收优惠、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工业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应用试点和示范,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达万亿元。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超预期增长,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广成效突出。在网络强国、新基建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加快推动IPv6、NB-IoT、5G等网络建设,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逐步开始规模化应用,5G、车联网等领域发展取得突破。

政策推动我国物联网高速发展

自2013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国家鼓励应用物联网技术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途径,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我国物联网行业呈高速增长状态 未来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自2013年以来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一直维持在15%以上,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随着物联网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经从2013年的489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5万亿元。

虽然我国物联网发展显著,但我国物联网行业仍处于成长期的早中期阶段。目前中国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5%,创新活力突出,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巨大。

物联网作为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

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的驱动下,2020年GSMA移动经济发展报告预测,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9%左右,202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目标16亿元,按照目前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态势,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有望超预期完成;预计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将超过27万亿元。

未来物联网行业将向着多元方向发展

标准化是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是希望在早期主导市场的行业领导者之间的一场斗争。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百家争鸣,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现。因此在未来可能通过不断竞争将会出现限数量的供应商主导市场,类似于现在使用的Windows、Mac和Linux *** 作系统。

合规化同样是当下物联网面临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数据隐私问题。目前数据隐私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各种用户数据泄露或被滥用的事件频发,特别是Facebook的丑闻引发了全球担忧。

因此在未来,我国各种立法和监管机构将提出更加严格的用户数据保护规定,,用户的敏感数据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多重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趋势来看,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强。连接技术不断突破,NB-Iot、eMTC、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全球商用化进程不断加速;物联网平台迅速增长,服务支撑能力迅速提升;

区块链、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题材不断注入物联网,为物联网带来新的创新活力。受技术和产业成熟度的综合驱动,物联网呈现“边缘的智能化、连接的泛在化、服务的平台化、数据的延伸化”等特点。

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作者:郑琼洁 刘 勇

近年来江苏省物联网产业规模保持25%以上的增长率,物联网产业整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19年,全省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近7000亿元,形成了以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为代表的物联网产业结构。其中,应用层的占比不断增加,涌现出一批有技术、有市场、上规模的物联网企业,全省物联网企业已超3000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40余家,从业人员达到30余万人。江苏物联网产业发展先发优势不断凸显、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不断凸显、产业布局持续优化、产业链条不断延展、骨干企业的龙头效应不断显现,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在国际物联网产业标准制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已成为江苏产业发展的高地和区域名片。

与此同时,有三大因素制约江苏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一)技术与市场对接不畅,骨干企业创新带动力不强

近年来,江苏物联网企业数量迅速攀升,物联网技术研发能力也大幅提升,但从企业的盈利情况看,有近五成的中小企业处于亏损或不盈利状态,这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的技术与市场无法实现有效对接,存在技术市场化和应用推广难的问题。从江苏物联网产业的总体来看,其产业总体规模和企业的规模较小,缺少产业发展带动力强的上游骨干企业,尤其缺少“专尖特精”的物联网企业。骨干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在传感器环节,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骨干企业,在系统集成环节,缺乏具有软硬件、网络、平台、应用流程耦合的一体化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大型服务商。同时龙头和骨干企业与产业链相关企业合作不够紧密,技术与市场对接不畅,许多物联网产品和技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核心技术链和产业链尚未形成,整体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核心技术亟待突破,标准化建设有待加强

江苏虽然是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先行区和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区,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规模化产能较小、核心技术不强、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感知与智能处理产业与国外差距较大。核心芯片、基础性系统、基础性架构等关键领域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中高端传感器依赖进口,智能处理和云计算的基础架构由发达国家主导,缺乏能实现硬件、物联网、网络、平台、应用和业务流程端到端大系统综合集成企业,智能和微型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射频识别(RFID)、地理位置感知等感知技术,以及近距离无线通信、低功耗传感网节点、人机/机器智能交互(M2M)终端、异构网络融合、网络管理等传输技术、基于MEMS 工艺、薄膜工艺技术形成的敏感芯片等相关技术研发水平和标准制定工作落后。物联网的整体研发能力不强,大多数领域的核心技术尚处在研发阶段,从物联网核心架构到各层的技术体制与产品接口大多未实现标准化,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标准化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研发投入力度不够,创新人才不足

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需要投资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在研发资金投入方面,与广东(深圳市、广州市)相比,江苏每年对物联网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力度不大,对物联网企业研发支撑不足,同时与广东企业(腾讯、华为、中兴等企业)相比,江苏物联网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整体较小。在创新人才支持方面,与广东相比,江苏物联网产业发展人才引培力度较小,同时也存在着人才引培政策制度不完善和不够落地、对稀缺高端人才的招引和需求量最大的中端人才的引流不足、一流的人才梯队缺失等问题。

为此,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推动江苏省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增强龙头效应,打造产业核心技术创新高地

一是打造一流物联网创新企业。大力支持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企业进行产业前瞻性与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试点创新,鼓励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一批物联网行业的龙头和骨干企业,突出龙头骨干引领作用,建设一流创新企业。通过“以评促建”和“以评促改”,完善企业的评价考核体系,加大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程度、研发成果质量、创新辐射带动作用等指标的权重,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研发支出结构,联合高校院所加强“卡脖子”技术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提升攻关引领能力。二是建设物联网产业重大创新平台。强化企业主体创新地位,鼓励重点领域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企业开展协同创新,重点在物联网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加快建设江苏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先进封装与系统集成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对接,协同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三是提升物联网产业链协同能力。壮大产业集群,带动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强化企业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围绕“卡脖子”技术攻关,支持民企广泛参与龙头、骨干企业和高校院所等牵头的项目,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形成强协同、弱耦合的创新生态。根据任务体量和条件要求,鼓励民企牵头申报。同时,通过完善 科技 创新政策,加强创新服务供给,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引导民企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小而美、小而精”的 科技 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与“国家队”之间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


(二)强化技术与市场协同,搭建 科技 创新协同攻关体系

攻破物联网关键技术,提升物联网产业核心能力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社会 中介服务机构和个人等的创新行为主体,以及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协同实现。一是提升技术体系化能力,实施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的系统性战略布局。面对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在推进物联网技术跨界创新时,应从战略高度、以战略思维系统谋划 科技 创新布局,优化 科技 计划,形成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的系统性战略部署路径规划,形成多维度、多循环的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和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格局。二是提高组织体系化能力,打通知识突破与商业实现的价值链接。对于物联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要 探索 大纵深、跨学科的研发模式,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拓展包括产业大基金在内的各类创新投资渠道,实现集科学发现、技术跃升和产业化方向于一体的突破,实现知识突破与未来面向商用生态的有效衔接。聚焦全球竞争的源头技术供给,不仅是追逐“国际发表热点”,更需要形成核心技术突破后的持续改良机制,及时跨越技术商用的成熟度阈值。实现知识突破与商业实现的价值衔接,需要改革当前重大 科技 创新工程的组织实施方式。三是鼓励重大攻关计划的创新单元之间的知识共享。鼓励物联网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形成协同互动。在核心技术攻关上,借鉴重大公共创新平台的成功经验,制定权责分明的知识产权共享和保护机制,鼓励各类战略 科技 力量形成优势资源平台的吸引力和合作凝聚力,引领对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共性技术的持续攻关。

(三)加大要素投入,优化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环境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政策。统筹利用现有资金资源,加大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支持。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 探索 建立国家物联网产业专项投资基金。鼓励运用政府和 社会 资本合作模式,引导 社会 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深化产融合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商业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推动政策性银行在国家规定的业务范围内,根据自身职能定位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股权抵押、知识产权质押业务,试点信用保险、 科技 保险,研究合同质押、资质抵押的法律地位和可行性。二是完善人才引育体系,打造人才技术梯队。鼓励高校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培育物联网和信息技术人才力量和后备干部。支持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到企业任职或兼职,选聘优秀 科技 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实现人才双向流动。鼓励产业园区、企业、实训(实习)机构,以及江苏高校、职业(技工)院校,联合或独立开展江苏物联网集群产才融合示范基地评估,打造一批特色化示范性物联网学院、物联网实训(实习)基地。三是加大对外宣传,提升政策效度。通过举办展会、大赛等多种形式搭建企业技术交流平台为本地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力争更多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创新平台落户江苏,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导向,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对外推广重点项目、产品,帮助企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彰显全链扶持和分类施策原则,不断提升新政策的覆盖面、含金量、精准度。

作者单位:南京市 社会 科学院、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江南大学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

本文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21年第3-4期合刊


《中国发展观察》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编辑出版,是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的综合性半月刊,开设有战略、宏观、区域、世界、法治、 社会 、文化、前沿、产业、智库论坛等栏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权威性、可读性。《中国发展观察》在学术理论界、各级党政机关以及企业家阶层拥有广泛而稳固的读者群,并被中国 社会 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重要机构和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权威数据库列为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22号院亦城财富中心A座7层(邮编:100176)

网址:>重点向大家推介四个产业。
(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发展和转型升级,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有了进一步提高。整车方面:现有投资65亿元的江西大乘汽车,该项目仅用13个月的建设周期就实现了第一辆整车下线;拥有完整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一体化生产线,有各类配套核心零部件研发和生产能力,以及完备的“三电”领域技术储备,产能规划年产20万辆乘用车、商用车及关键零部件。改装车方面:现有钧天汽车、金驰汽车2家改装车生产企业,产品涵盖SUV、商务车以及各类专用改装车辆。特别是钧天汽车改装福特F150系列“勇猛者”,已广泛应用于公安、消防和应急救援系统。新能源汽车方面:2019年8月,我市引进了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投资115亿元,年产5000辆新能源大客车及底盘生产项目,这将进一步丰富我市汽车种类,填补我市客车制造领域的空白,为我市汽车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汽车零部件企业方面:现有各类企业50余家,主要产品有发动机、驱动桥、汽车底盘以及冲压焊接件和小总成功能件等。其中,江铃底盘驱动桥、巨晟实业减震器、荣成机械转向悬挂系统等在国内同行业处在领先的位置。在新能源动力电池方面:以迪比科集团、铜博科技等企业为龙头,发展石墨稀钛酸锂、三元系、磷酸铁锂等新能源动力电池,已经形成了包括正负极材料、电子级铜箔、电解液、动力锂电池等比较完整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链。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支持汽车产业发展,今年7月份出台了《关于支持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从土地、资金、人才、税收等方面提出了29条扶持措施,助推汽车产业发展壮大。我们规划以大乘汽车为龙头,积极引进配套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引进战略投资者,充分用活用好宝贵的改装车资质资源,提升改装车发展水平,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二)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市近年来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型新兴产业,汇集了森鸿科技、德义半导体、赛华科技、联创恒泰光电、华显电子等相关企业100余家,主要产品涉及新型电子元器件、半导体材料、精密电子接插件、智能手机显示屏、通信设备和数码产品等类别,并延伸到高端服务器、固态硬盘、智能芯片、3D曲面盖板、5G通信元件等五大系列近千种规格。当前,我市正致力打造沿海发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最佳承载地,把向莆经济带建成电子信息产业带。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我们规划重点培育大数据基础硬件产业,发展高性能低功耗服务器、海量存储设备、下一代网络设备、软件定义网络(SDN)设备、模块化数据中心成套装备等云端设备制造。加快物联网设备制造产业发展,支持发展传感器、射频器件及中间件、智能仪器仪表等物联网感知产品制造,打造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大力推动北斗导航产业落地,以国家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工作为契机,发展手持导航仪、行车记录仪、导航地图、导航芯片、导航模块等导航产品生产,促进北斗导航与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融合发展。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产业,推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防丢设备等消费类可穿戴产品和生物医学传感器、监控类、安防类产品制造和应用。强化电子专用材料主导地位,重点发展发展硅材料及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高端发光二极管(LED)封装材料、芯片材料和高性能陶瓷基板、高热导率陶瓷材料、片式超薄介质高容电子陶瓷材料等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材料,引导印刷线路板、光伏以及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和绿色发展。加快打造智能通信设备制造基地,以面板为中心,建设“材料-面板-整机”纵向产业链,积极引进手机研发中心,推动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促进智能通信设备产业在我市的聚集。并积极抢占VR产业发展先机,重点发展建模设备、三维视觉显示设备、交互设备等虚拟现实硬件设备制造。我们诚邀电子信息行业精英围绕上述方向,找准切入点,落户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助推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三)文化旅游产业。抚州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目前,我市拥有国家5A级景区1家、国家4A级景区17家,其他A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224家,实现国家4A级景区县县全覆盖。抚州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临川文化积淀深厚。“才子之乡”是临川文化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和曾巩,著名词人晏殊、晏几道父子,著名哲学家李觏、陆九渊,“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等名儒巨匠是临川文化的优秀代表。抚州市还拥有广昌孟戏、宜黄戏、南丰傩舞、抚州采茶戏等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生态环境清新优美。抚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614%。先后荣登中国大陆城市“氧吧”榜首和“2016年最美中国榜”。抚州风光如画,处处是景。大觉山、军峰山、麻姑山、大华山,风光秀丽,洪门湖、九龙湖、潭湖、白马湖、神龙湖,碧波荡漾。资溪的大觉山峡谷漂流被誉为“亚洲第一漂”。三是古村古镇乡愁悠远。抚州是名副其实的古村古镇博物馆。现有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1个中国传统村落、1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83个省级传统村落,最具代表性的有乐安流坑古村、金溪浒湾古镇、广昌驿前古镇、金溪竹桥古村、黎川古城、黎川船形古屋等。四是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抚州有“曹洞宗祖庭”曹山寺、“江南皇家寺院”疏山寺、“江西尼众佛学院”大金山寺、马祖道一道场正觉寺等佛教千年古刹。有道教天心派祖庭乐安华盖山、神霄派祖庭南丰军峰山、北帝派发源地崇仁相山,还有全国第三大的圣约瑟天主教堂。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旅游产业跨越发展计划、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推进民宿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引进和打造了润达温泉小镇、崇仁山凤小镇、临川仙盖山、资溪野狼谷等一批优质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呈现热潮涌动的良好态势。特别是重点打造的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项目,经过四年时间的建设,已推出玉隆万寿宫、文昌里古街、中国戏曲博物馆、大型实景演出“寻梦牡丹亭”等多个优质景点,吸引了传统手工艺、酒店民宿、文化创意、美食餐饮、休闲娱乐等五大类业态进驻。我们热忱欢迎和鼓励有实力、有创意、有资源的文化企业积极参与文昌里街区的招商引资和运营管理,共同努力把文昌里打造成全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地、旅游升级的引爆点、昌抚合作的连接带、对接南昌的后花园。
(四)数字经济产业。近年来,我们把数字经济产业作为跨越发展、弯道超车的突破口,大力培育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业态,具备了一定的后发优势。主要有三大优势:一是基础设施优势。抚州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三个大数据中心城市之一,在全省率先实现光网全覆盖,大数据“高速公路”对接全国。先后组建了抚州中科院数据研究院和抚州市数字经济投资发展公司,规划建设了卓朗信息产业园、森鸿科技产业园、众智科技园、创智科技园4个信息产业园。二是产业基础优势。我市先后引进建设了政务云、商务云、超算云“三朵云”。抚州中科曙光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是我省第一个采用“企业主导投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建设的城市云计算中心。抚州创世纪超算中心总投资200亿元,一、二期16万台服务器已上线运营,三期超级计算中心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届时将成为规模和效率国际领先的超级计算服务中心。抚州卓朗云计算数据中心总投资45亿元,一期760台服务器全部部署上架,项目全部建成并运营后,总量达4700个机柜,满足国际T3+、A类标准,将成为立足抚州、服务江西、面向全国的中部地区第一的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此外,电子商务、科技金融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网库集团、松鼠拼拼、趣分期网贷、盈盈易贷、微贷网、51xyk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先后落户我市。当前,我市正在规划建设一条数字街区,浪潮集团、中科曙光、九次方公司、360公司、海康威视、国网亿力公司、江苏运时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和抚州中科院数据研究院、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中心江西(抚州)开放实验室、抚州新经济产业园、全省教育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等机构已确定入驻数字街区。数字街区将作为我市大中小型数字经济企业的集中落地区,成为全市数字经济的聚集高地,实现数字经济集聚发展。三是扶持政策优势。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云计算建设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实施意见》《抚州市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专门制订了《抚州市互联网产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符合要求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科技金融、数字创意等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发、创新和运用的关键性企业和项目,给予土地、用电、税收、总部经济租房补贴、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等方面的奖励扶持,对承担各类国家计划及项目建设任务并在抚州实施的互联网企业,最高提供100万元的配套支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2805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