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23:《2023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大富科技(300134)、梦网集团(002123)、共进股份(603118)、胜宏科技(300476)、润和软件(300339)、立昂技术(300603)等
本文核心数据:物联网产业规模、竞争格局、发展前景预测等
产业概况
1、定义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
2、产业链剖析:共有四大层面
所谓产业链,是以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是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的一个功能链结构模式。
从产业链条来看,物联网的产业链条由上而下可以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层级。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加大了对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的限制,不断扩大实体清单,影响了中国一些科技主导型企业的发展,这从侧面警示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的脆弱性。物联网通过传感器把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联系起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其中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源头,已经成为各种应用能力所需的数据来源所在。目前中国国内也涌现出了一些传感器芯片重点生产企业,如:高德红外、西人马、士兰微、敏芯微电子、博通、全志科技、大唐微电子、复旦微电子等。
行业发展历程:处于市场验证期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
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因特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发展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大力推进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十四五”期间,明确新基建,还要让5G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并且5次提到关于物联网的规划发展,除了划定数字经济的7大重点产业外,其余4次提到的场合均体现出对物联网发展重点的表述。
十四五规划中划定了7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这7大产业也将承担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超过10%目标的重任。
产业发展现状
1、中国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
全球物联网仍保持高速增长。物联网领域仍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GSMA发布的《The mobile economy
2020(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达到120亿,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规模将达到246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我国物联网连接数全球占比高达30%,2019年我国的物联网连接数363亿。而根据2021年9月世界物联网大会上的数据,2020年末,我国物联网的数量已经达到453亿个,预计2025年能够超过80亿个。
2、应用层与平台层价值最高
从产业链价值分布看,应用层和平台层贡献最大的附加值,分别占到35%左右,传输连接层虽然重要,但产值规模较小;底层的感知层元器件由于种类众多,产业价值也较大,占到20%左右。
3、物联网应用者使用情况调研
微软发布的第三版《IoT Singal(物联网信号)》报告显示,2021年物联网的应用持续保持增长。91%的受访组织是物联网应用者。
物联网项目可分为四个阶段:学习、试验/概念验证、购买和使用。2021年,29%的物联网项目处于学习阶段;处于试验/概念验证阶段的项目比例仍保持不变,2020年和2021年均为25%;处于购买阶段的项目比例增加了1%,从2020年的21%增加到2021年的22%;处于使用阶段的项目在2020年和2021年保持稳定,均为25%。
4、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突破25万亿
目前,物联网已较为成熟地运用于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等。近几年来,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广扶持下,物联网产业逐步壮大。再加之近几年厂商对物联网这一概念的普及,民众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整体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在176万亿元左右,2020年根据赛迪公布的数据,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达到214万亿元左右。初步统计,2021年市场规模为263万亿元。预计未来三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仍将保持18%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物联网市场投资前景巨大,发展迅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产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北京物联网相关项目最多
工信部共公开2批《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公示名单》,结合2批的项目名单分析,目前中国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北京、浙江、广东和山东。
2、企业竞争:各个行业的企业在相关领域有所布局,以龙头企业间的竞争为主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以“数字化”和“智慧化”为主。根据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来看,企业在各自行业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有所布局。
互联网周刊发布了2021物联网企业100强,榜单显示华为排名第一、海尔智家、海康威视位居第二和第三,小米集团、中兴通讯、大华股份、阿里云、联通数科物联网、科大讯飞、神州控股进入前十,依次排名第4-10名。
产业发展前景:物联网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1、发展前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物联网占比逐渐上升
物联网是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中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前瞻认为未来6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7年市场规模超过7万亿元。
根据信通院于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9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中产业物联网和消费者市场各占一半,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产业市场,产业物联网的连接数将占到总体的61%。由此来看,未来产业物联网的市场发展潜力大于消费物联网。
2、发展趋势:重点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分工协作格局将进一步显现
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空间演变将呈现出三大趋势: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提及,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重点。他表示将会邀请台湾生产RFID、传感器和条形码的厂商和中国移动合作。运用物联网技术,上海移动已为多个行业客户度身打造了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业务管理于一体的整套无线综合应用解决方案。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移动目前已将超过10万个芯片装载在出租车、公交车上,形式多样的物联网应用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确保城市的有序运作。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车务通”全面运用于上海公共交通系统,以最先进的技术保障世博园区周边大流量交通的顺畅;面向物流企业运输管理的“e物流”,将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货况信息、车辆跟踪定位、运输路径选择、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等服务,大大提升物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此外,在“物联网”普及以后,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为产业开拓了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有100万辆汽车,如果我们只在1万辆汽车上装上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很不错,具体如下:
1更安全的保护措施。在新技术出现之初,它的技术力量几乎都集中在创新上,导致监管水平低下,这就使业界的兴奋、激进和政策、监管的滞后常常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物联网设备和基础设施的价格下降,企业在物联网设备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这种创新和应用一旦普及,各种新技术的风险也突显出来。
2更普遍使用智能消费品设备。IoT所覆盖的行业人群广泛,从智慧交通、智能物流、医疗、农业、能源等行业应用,到私人智能家居、个人、智能汽车等应用,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提高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将是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巨大提升。促发展。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是国内运营商成立的第1家专业化经营物联网的公司,注册地在重庆市南岸区,为中国移动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建设在重庆地区是为进一步促进重庆和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
重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世界温泉之都。同时也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政治、文化、 科技 、教育、艺术等中心。中西部水、陆、空型综合交通枢纽。重庆拥有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渝新欧国际铁路、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万州综合保税区、过境72小时内免签,进口整车、水果、肉类等口岸。拥有这些条件,重庆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发展都会特别好。
重庆,被国家定位为超大城市,就整体城市发展而言,重庆与成都组成成渝城市群,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就整体经济发展而言,重庆与武汉、上海共同构成长江经济带,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是功能性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是中西部地区水、陆、空型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庆的经济发展也特别好,经济增速领跑全国,我相信重庆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但是,我们仍然要正视事实。看清重庆发展的不足。 我们要清醒的看到,重庆仍处于欠发达阶段,仍属于欠发达地区,正处在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形成内生增长机制的“四个关键节点”,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重庆离一线城市距离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已经有部分媒体提出了“新一线城市”这个概念,重庆也在其中,说明重庆近年来的发展还是得到了认可。成为一线城市还是大有可能的
我是在四川长大的,在重庆读的大学,说实话,在得知要去重庆的时候,对于一个成都都没去过几次的人来说,我还是很震惊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去大城市了。中国总共就4个直辖市,所以自然的认为重庆很厉害。
但是在重庆呆了快10年了,我认为重庆的发展并不好,距离真正的一线城市也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重庆对外地游客而言,是一座大城市,是一座闻名全国的网红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灯火璀璨,但这种都是表面光鲜而已,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谈。
人均收入随着重庆的楼价一波疯涨,现如今在重庆生活的性价比是比较低的。典型的高消费,低收入的城市,很多人在吐槽房价的上涨和工资的上涨是成反比的。
重庆gdp总量的数据在全国排名很靠前,可是算人均收入的话,那就是很差了,重庆的就业水平事实上比沿海地区的一些小城市都低
同一个行业同一个职位,比隔壁成都的薪资都要差好几百,之前在大学的时候,去过深圳一个小镇打工,月薪四五千,租个单间500,回头看重庆,租单间至少七八百一月吧,市中心区的怎么都要上千了。
薪水呢,打工的话普遍都在三四千的水平,跟许多县城一个水准。
教育在教育层面,重庆的幼儿园,中小学校许多全是私立的。我同事2个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是也在渝北中心买个房子,但是这一切随着孩子的出生都变了,幼儿园平均学费都在2500以上,想报名公立幼儿园,却说要提前1年通宵排队报名。
甚至还听一个宝妈说,怀孕的时候就要去报名了,不然就没名额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不协调的发展。
对一座城市而言,普通百姓关注的并不是摩天大厦有多少,gdp信息有多么的好看,他们只关注这座城市是不是能安居乐业,重庆在这些方面是不够的。
人才吸引力当初大学毕业的时候,班上很多同学都志气满满的说着,要在重庆打出一片天,10年过去了,还留在重庆的屈指可数。没有办法,重庆的公司给出的工资真是太低,并且是低了许多。就连我,也被朋友劝了无数次了。
重庆假如发展得好,那为何这么多重庆人要离乡背井去外地混饭吃呢?回头看,你在重庆又能碰到好多个在重庆打工的江苏人,或是浙江人呢?
很多人会说,重庆是因为面积太大,周边贫困区县太多,拉低了发展,但是不可否认上面的一些基础问题也是存在的,也掣肘了重庆的发展。
真心实意期待重庆能发展得越来越好。重庆之前的一路向北,取得了巨大成功,而现在国家号召的成渝城市群一定是重庆未来发展的风口。
重庆向西配合成都东进,打破了以往各自发展各自的情况,“双城记”连城一片,发展动力十足,重庆西站的开通必将是下一个发展的重大信号。
结语:在重庆呆了快10年了,也算是我的第2个故乡了,挺喜欢重庆的。网上有很多的成渝之争,实际真的没有必要,川渝本是一家人,和和气气多好,只要是在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逐步提高就行!
最后说一点,重庆的日均公共交通客流量数据,表现是在一线水平的,这也是最令我相信重庆潜力的一点,有人才会有发展,如何吸引人才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我是湖南人,不站在成渝角度看问题, 我的观点是:重庆经济总量已经具备一线城市的实力,但是因为体量太大,人口太多,特别是贫困人口占比较大,拖了后腿,在人均GDP, 科技 ,创新能力,本土知名大企业,居民人均收入,政府财政收入等等各项指标离一线城市差距都还太远,甚至低于很多新一线城市,比如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等。 所以重庆还需要继续努力,如果重庆可以加强和补齐这些方面的短板,我认为重庆一定可以成为一线城市! 但是我非常认可重庆取得的经济成就和脱贫攻坚做出的成绩,简直太赞了!
我去过全国很多城市,也关注过城市发展状况,在所有城市里,可以说重庆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划是最困难的,全国没有一座城市是像重庆那样建立在高低不平的山上的。
我去过重庆,当时就被那种很魔幻的场景震撼到了,觉得太神奇了!轻轨从楼房里穿过,下个地铁站要坐几分钟电梯,上个地铁站要爬好多层楼,到处是高架和桥梁,城市基建实在是比其他城市更费劲多了,相比重庆,成都的平原真的太幸福了!
我专门了解了一下,重庆每一届ZF都大力兴建基础设施,基本上从没有中断过,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发展经济,必须兴建基础设施,这样才可以引进投资,引进企业,增加就业,我可以这么说,重庆ZF是最努力的政府,而且是最有明确方向的ZF,他们知道发展经济需要什么。
观点:重庆暂时不是一线城市,但是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未来必将成为一线城市。 我将从重庆受四川成都限制40多年的 历史 展开,重庆如何从政经文教完备的西南局中央直辖市,沦落成为四川省内单一的重化工业基地? 01
《一线城市》概念,最早来自房地产领域,指的是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房价,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
另外四个城市的薪资待遇、发展机遇、物质条件等也是全国独一档,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近些年,杭州、重庆、成都、武汉、南京、青岛、天津、合肥等城市发展较快,房价、经济等快速增长,人才、资本、资源加快集中,已经成长为区域性的重要中心城市。
02 重庆当然可以。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副国级兼任书记,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战略资源。
重庆是内陆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工业、商贸等规模都是内陆城市第一,经济硬实力强劲。
重庆文化 旅游 业发达,山水码头文化、民国陪都文化、巴渝民族文化、三峡移民文化、现代都市文化等融为一体。
其 旅游 接待人数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旅游 收入高居全国城市第二,百强餐饮品牌数量全国城市第二,消费总额全国城市第三。
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软件应用、生物工程、大数据等前沿 科技 领域,相对杭州、武汉、成都、西安等城市,重庆前些年暂时发展缓慢。
但是近些年,重庆官方几乎每周,都会会见国内外一流的高校、院所、机构、央企、国企、外企等主要负责人,为重庆引智引才助力,重庆的 科技 领域正在加速弯道超车。
03 制约重庆发展的枷锁正在逐步解开。在四川省管辖的40多年,重庆由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教齐全的西南局中央直辖市,沦落为四川省内单一的重化工业基地,工厂、院校、大区机构、科研院所等大量搬迁至成都。
后几十年还要受到制约,中东部和国家下放到四川的重大项目,几乎全都集中在成都周边,公共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重庆的发展。
重庆恢复直辖市以来,前后获批北部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两江新区、自贸区、渝新欧铁路、果园保税港区等重大项目,还有11家总领事馆和300家世界500强企业入渝,这些都是在四川省辖期间想都不敢想的。
04但是统管西南地区重大事项的部门,包括中建、中交、中铁、中能、中水、中电等西南分局和总部,以及重大项目的规划、勘察、设计、建设、管理、监督等分部分局,由于 历史 原因,几乎全都集中在成都。
尽管表面上只是国家派驻下辖地方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四川成都户籍,或者在四川成都有着大量利益关系,实际上已经同四川成都紧密捆绑,制约同四川成都竞争巨大的对手重庆,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随着重庆经济 社会 发展势头的逐步增强,川渝双城经济圈合作的逐步展开,重庆对解开身上枷锁的呼声会越来越高涨。 如果重庆发展的枷锁完全解开,重庆会迎来新生,重庆会成为西部绝对的中心城市,中国的一线城市。
不可能的,重庆恢复直辖重立直辖市之初的任务就是建设超大型生态和谐城市群。
这明显可以看出重庆的发展就不可能按北京那种摊大饼的方法使劲修,也不可能深圳那种30年新建一个城市,更不可能像隔壁成都那样修空城。
要知道重庆在建国初期可是中国最大最完善的工业城市,就算成都搬走了一半工业、教育和医疗又被国家放一边自生自灭,东三省也追了十几年才追上。
不过由于给成都输血、文革、被国家冷落、安置三峡移民、接管四川贫困县、改革开放较晚等种种原因导致重庆的发展耽搁了几十年,到1978年重庆才真正开始高速发展。
不过不能忘记目标,依旧要朝着建设超大型生态和谐城市群的目标前进,要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就不能盲目跟风那些不用脑子思考问题就下的行政文件,不能盲目复制那些假大空的做法,不能盲目竞争一些虚假的排名,这样做既是对国家负责也是对百姓负责。
所以重庆不可能去竞争那些无所谓的名号的,会坚持走生态和谐城市群的道路,当然这也不是像某些地方那样一刀切的查环保,重庆在保证工业、农业的同时逐步提升森林面积和完成工业、农业转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时势造英雄。天津,上海也是近代才进入全国前列的。深圳更是从改革开放后才腾飞,从渔村变成一线城市。重庆直到90年代GDP总量都是全国前四,远超现在的一线城市广州。所以再发达的城市不努力也会落后,再落后的城市只要努力也会赶上来。我们既要正视差距,同时也不妄自菲薄。重庆的基础条件起码在二线城市里不算差,只要有好的政策和环境,通过努力是完全能更进一步的。相比很多特区,城市,国家给重庆的政策并不算特别突出,也没有很多的国家扶持资金和项目。比如深圳,天津等。国家给了天津这么多国家大项目,重庆好像还没什么特大国家项目落地。反倒是在众多国家优先发展区域,城市里,重庆负担最重。承担了1600万人口,6万余平方公里土地的欠发达地区(涪陵,万州区除外)的脱贫,扶贫任务。重庆政府没有四处张扬,重庆人也没叫苦连天,朝国家要着要那。我想给北京,上海这么大的贫困区域,也不会轻松,人均GDP也会大幅度下滑。从钓鱼城,到陪都,再到现在的直辖,重庆从来就没有轻装前行过,从来都是肩负重担,负重前行,但也从来没有逢人便说,没有四处招摇,没有八方宣传,没有主动向国家要政策,要补贴,谈条件。低调,实诚的重庆人不负国家,不负国人,埋头苦干,力争上游。一线不一线不重要,人民的生活,成为国家的大后方,作为战略性基石才是重庆的天然责任所在。
我在上海过五六年,现在在重庆学习,我觉得上海规划好,整齐,干净,平整,而重庆城建比上海宏伟,高大,恐怖,立体,坐轻轨像是过山车一样紧张,开车没走过平路,全是坡,动不动就是一个上坡,下雨路滑都上不去,上海呢,节奏快,但是单调,重庆节奏相对来讲慢一些,但是像活在游乐园一样,动不动一个长梯就是世界第一,相对来讲我还是喜欢重庆,至于北京深圳,就那样吧,2个小时我都横穿深圳了,没意思,感觉太小,再精致也就那样了,除非扩大,而北京,地铁我就没坐过位子,我是江苏人,讲的还算客观
1997年重庆恢复直辖后,城市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工业基地得到全面改造升级,政府对重庆未来发展科学合理布局,城市投资环境全面改善,吸引了大批投资和项目落地重庆,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经济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经济规模不断壮大,GDP从直辖时全国省级单位排名24到现在排名第16,人均GDP从直辖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8%到现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国省级单位人均GDP排名第8名,数据可以证明直辖后的重庆得到全面发展,并带动贫困库区全面脱贫,GDP城市排名超过广州进入全国前4行列,重庆的进步得到国家的高度认可,国家对重庆有很高的期望,国务院城市总规中就明确,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 科技 创新中心,重庆要加快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国际大都市形象,并提出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结合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要求重庆做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支撑作用,充分发挥西部最大超级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重庆对自身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并科学合理的规划,相信未来重庆会发展得更好,重庆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去年二产增加值重庆超过广州3000亿,超过成都5000亿就是最好的城市实力体现,强大的城市实力也是未来发展的底气和后劲,重庆不像某些城市靠忽悠神吹炒作靠嘴巴吹实力,当然重庆未来发展还需要努力带动库区一起致富,这点不像其他城市可以轻装上阵,更不像省会城市有集中全省资源的优势,但重庆有实力又信心做好西部领头羊作用。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6年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100强排名”,重庆2016年GDP总量为17010亿元,同比增长107%,位列全国第6位!由此可见,就经济总量而言,重庆还是很有一线城市的范的。但重庆人口众多,负担重,底子薄,工业基础扎实,经济 社会 发展潜力巨大。就中国目前发展而言,我认为中国至少需要达到20-30个超大城市,吸纳5个亿的人口,80-100个大城市,从而使主要城市吸纳10个亿的城市人口,是比较合理的。从国家城市布局而言,西部仅有成都,重庆,西安这么少的超大城市显然是不合理的,西部还需要更大的发展。一线,二线城市的提法我认为不太贴切。目前的北上广深,我认为跟重庆,成都,杭州,武汉相比,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和明显的优势。
重庆的日均公共交通客流量,表现在一线水平的,这也是重庆特别有一线潜质的能力。
重庆直辖头十年,其注意力都在解决“脱贫攻坚”的目标,当然其发展的速度是有目共睹的。
为解决农村农民进城,重庆首 创“地票”制度,这也是平衡了各方利益啊。
估计到现在都没几个弄明白,重庆为什么有这么多商品房用地指标,首功就在于“地票”。
在当时的环境下,农民要进城,农村的老宅基本闲置。
与其让它慢慢损耗,既浪费又可惜,还不如换两个小钱。
一开始,宅基地复垦搞得如火如荼,所以重庆的“地票”应运而生。
其运作模式就是:农民出让宅基地 复垦 然后卖出复垦指标 再交易到主城商品房的用地指标中去。
总体上农耕用地没变,同时又解决了城市商品用地的囧境。
也就是在那十年,重庆主城一路向北的造城运动,几乎没有受到多大阻力。
并且用地成本,比其他地方要低廉许多,所以才吸引到更多外来投资者入驻重庆。
这也是为何重庆的房价,与生活、生产条件同等的城市相比较,要便宜很多。
当然,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因素——规模宏大公租房也功不可没。
回到题主所问的问题,重庆会不会成为一线城市
顺其自然吧,有了基础自然就会梧桐树,有了梧桐树还怕引不来金凤 凰
当金凤 凰成群结队涌来之日,也就是重庆成为一线城市之时!
弱弱地问一句,图其虚名有意思吗,“一线城市”真的狠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 社会 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同时也促使各产业加快转型。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数字化手段”已影响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十四五”规划再次强调了数字化和 健康 中国建设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随着《生物安全法》的出台,生物安全被正式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国民 健康 、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催生了一大批致力于以 科技 创新解决民生困局的生物安全企业。作为全球领先的物联网生物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尔生物以物联网 科技 赋能 健康 生态圈构建,引领数字化转型驶入生物安全赛道。
加码新基建:
打造 健康 生态圈
日前,海尔生物正式发布全球首个物联网生物安全云生态。基于用户对生命 健康 的需求,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以网器为基础链接场景,通过生态共创的方式,海尔生物不断创新迭代物联网生物安全场景解决方案, 探索 构建生物安全大数据中心,不断加码国家生物安全新基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低温存储龙头到物联网生物安全解决方案服务商,海尔生物已走出了一条中国 科技 企业创新的引领之路。截至目前,海尔生物共计拥有288项专利,34项美国能源之星认证,牵头或参与起草9项国家、行业标准,1项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上月底,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浚院士等十余位行业专家鉴定下,海尔生物智慧疫苗网、智慧血液网等四项科研成果获得国际领先认证。
在不断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海尔生物立足物联网 科技 生态战略,拥抱新发展格局,通过生态共创的模式吸引全球优质资源不断耦合。进博会期间,海尔生物一天之内联合珀金埃尔默、赛诺菲巴斯德两家生物安全领域顶级资源,分别就诊断和生命科学领域、疫苗智慧管理与服务达成战略合作,实现了生态边界的进一步拓展。
编织民生网:
创新数字化应用
目前,基于生物安全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海尔生物的场景服务已触达生物样本安全、血液安全、疫苗安全、药品及试剂安全以及实验室安全等生物安全的各个领域,通过输出可持续迭代的全场景物联网解决方案,编织成一张以数字化为基石的生物安全大网。
海尔生物智慧血液网就是物联网技术与生物安全 科技 结合的一个缩影。通过搭载RFID无线射频、智慧芯片等技术,智慧血液网让每一袋血液都有了自己的“身份z”,让从采血端到用血端的全流程血液信息可实时追溯,解决了用血时间长、用血安全无法保障、血液无法调配等问题。日前,海尔生物通过整合重庆三大伟业在全系列采浆产品上的优势资源,将场景服务从以前的医院、血站延伸到了采浆站,成为包括血站、医院、采浆站等在内的血液安全全场景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血液网已在北京、上海、天津、青岛、长沙等多个城市落地应用,保障血液的存储安全和科学规范使用。
在疫苗接种领域,海尔生物创新“海乐苗”智慧疫苗网,人、机、苗互联互通,确保“人不错、苗不错”,实现了精准取苗零差错、问题疫苗秒冻结、追溯接种全过程,破解了疫苗接种“最后一公里”难题。聚焦偏远地区接种困难的现状,海尔生物迭代推出全球首个移动接种平台。目前,“海乐苗”智慧疫苗网已累计覆盖全国近2000家接种网点,并与深圳、青岛联合共创城市智慧疫苗网,为全市百姓和儿童筑起安全接种屏障。
物联网时代,用户体验为先。海尔生物在 探索 物联网转型的道路上始终以用户需求为驱动,通过生态共创,进行 科技 创新和场景迭代。生态无界,进化不止。未来,海尔生物将不断释放生物安全生态活力,让生命 健康 数据流动,创造用户最佳体验。
2006至2020年,物联网应用从闭环、碎片化走向开放、规模化,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等率先突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不断提升,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截至到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发展到15万亿元。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各类政策大力发展物联网行业,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物联网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和发展意见,从土地使用、基础设施配套、税收优惠、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工业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应用试点和示范,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达万亿元。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超预期增长,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广成效突出。在网络强国、新基建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加快推动IPv6、NB-IoT、5G等网络建设,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逐步开始规模化应用,5G、车联网等领域发展取得突破。
政策推动我国物联网高速发展
自2013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国家鼓励应用物联网技术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途径,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我国物联网行业呈高速增长状态 未来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自2013年以来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一直维持在15%以上,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随着物联网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经从2013年的489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5万亿元。
虽然我国物联网发展显著,但我国物联网行业仍处于成长期的早中期阶段。目前中国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5%,创新活力突出,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巨大。
物联网作为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
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的驱动下,2020年GSMA移动经济发展报告预测,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9%左右,202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目标16亿元,按照目前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态势,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有望超预期完成;预计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将超过27万亿元。
未来物联网行业将向着多元方向发展
标准化是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是希望在早期主导市场的行业领导者之间的一场斗争。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百家争鸣,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现。因此在未来可能通过不断竞争将会出现限数量的供应商主导市场,类似于现在使用的Windows、Mac和Linux *** 作系统。
合规化同样是当下物联网面临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数据隐私问题。目前数据隐私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各种用户数据泄露或被滥用的事件频发,特别是Facebook的丑闻引发了全球担忧。
因此在未来,我国各种立法和监管机构将提出更加严格的用户数据保护规定,,用户的敏感数据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安全化是指预防物联网软件遭受网络黑客攻击,在未来,以安全为重点的物联网设施将受到更多的关注,特别是某些特定的基础行业,如医疗健康、安全安防、金融等领域。
多重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趋势来看,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强。连接技术不断突破,NB-Iot、eMTC、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全球商用化进程不断加速;物联网平台迅速增长,服务支撑能力迅速提升;
区块链、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题材不断注入物联网,为物联网带来新的创新活力。受技术和产业成熟度的综合驱动,物联网呈现“边缘的智能化、连接的泛在化、服务的平台化、数据的延伸化”等特点。
——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