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下称:国网公司)2019年初发布的1号文件中,着力于构建“三型两网、世界一流”的能源互联网被排在年度重点工作首位,即由承载电力流的坚强智能电网与承载数据流的泛在电力物联网共同构成能源流、业务流、数据流“三流合一”的能源互联网。
国网公司提出,要在未来几年继续建设运营好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不断提升能源资源配臵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同时,充分应用“大、云、物、移、智”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通信技术,打造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应用便捷灵活的泛在电力物联网。
从对这份文件的解读中,我们可以发现:坚强智能电网侧重于发输电侧,如特高压建设、新能源(风,光等)建设等,而泛在电力物联网则侧重于电力需求供给侧,旨在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更好地满足用户对能源的多种需求。
基于这个背景,“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概念被首次提出,而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则成为落实国网公司“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战略目标的核心任务。
扩展阅读《“泛在电力物联网”究竟是什么?》网页链接
院校专业:简史 青海师范大学坐落于西海锁钥、海藏咽喉的高原古城西宁,始建于 1956 年,初名青海师范专科学校, 1958 年升格为青海师范学院, 1984 年更名为青海师范大学。 1997 年后,青海教育学院、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海省水利学校、青海省银行学校陆续并入,共同组建形成了新的青海师范大学。,地位 历经 66 年的开拓进取,学校已形成具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完备教育体系,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 10 大门类,是一所具有教师教育、民族教育和高原地域特色的文理工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单位”、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民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全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院校。,校园 青海师范大学现有城西和城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近 1500 亩。其中,城西校区近 200 亩,建筑面积 13 万平米,绿茵葱茏、古朴典雅、学脉绵长,主要承担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与培训职能。城北校区 1300 多亩,建筑面积 3371 万平米,设施先进、现代开放,布局恢宏,于 2016 年 10 月落成启用,主要承担本科生教育和学术交流职能。两大校区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协同发展,共同构成了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彰显高原风光的现代大学校园,是读书治学立教的理想之地和教育沃土。,校友 已培养毕业生 12 万余人,涌现出大批优秀教学能手、科研学者、管理人才、商务精英,在各类岗位上尽显师大学子笃实敬业、开拓创新的时代风采,为人类文明进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 在校学生 19081 人,其中,本科生 11665 人、硕士研究生 2636 人、博士研究生 238 人,留学生 22 人,函授生 4520 人。,学科 4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7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1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24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0 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中国史、地理学 2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 1 个国内一流学科, 3 个省内一流学科, 13 个省级重点学科。,专业 61 个本科专业,其中, 4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1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23 门省级精品课程。获批 9 个国家级一流专业, 7 个省级一流专业。,教员 现有教职工 1290 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033 人。其中,正高级职称 169 人,副高级职称 389 人,博士生导师 47 人 , 硕士生导师 293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0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 人 ,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 人。拥有 1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1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9 个省级教学团队。 5 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19 人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9 人入选青海省优秀专家, 8 人入选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40 人入选青海省“ 135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人才计划 , 228 人和 9 个科研团队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 4 个教学科研团队 6 次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学校双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3 人,讲座教授 62 人,客座教授 94 人,合作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73 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17 人。群英荟萃的优秀师资为持续推进学校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学院 现设有民族师范学院、历史学院、文学院、新闻学院、教育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等 19 个学院。,科研院(所) 学校设有青海省人民政府 - 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两d一星”精神研究院、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等 3 个研究机构,各学院设有青藏高原社会历史研究中心、班禅研究院、青藏高原体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藏文信息研究中心等 29 个研究机构。,平台 现有教育部“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教育部“藏汉双语理科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藏区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民委“藏汉双语人才培训基地”,五省区藏汉双语理科师资培训中心,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高原能源产业与生态研究中心,被授牌为“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青海基地”。建有省部共建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以及青海省青藏高原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藏文信息处理与机器翻译实验室、青海省物联网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等 13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有青海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培训中心、青藏高原文化研究所等 6 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及“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4 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奖励 先后承担 800 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 2 项国家“ 863 ”项目, 3 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 973 ”项目。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输入编码方法研究》成果,作为合作完成单位的《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及可持续管理技术创新和应用》《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等 3 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玛钦藏文平台、字库以及藏汉英电子词典》和《藏汉(汉藏)机器翻译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成果,作为合作完成单位的《青海湖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湿地恢复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分别获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商法学 > 在法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创新》《以创新驱动构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文体 学校深入挖掘根植青海大地的红色教育资源和新青海精神,建有“两d一星”精神研究院和“两d一星”精神展览馆,创编弘扬“两d一星”精神的话剧《永怀之歌》,喜获第六届全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奖”,入选第五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形成了“一院一馆一剧”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格局,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载体和校园文化品牌。高原体育运动教育训练特色突出,文学院学生李春秀勇夺 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 10 公里竞走铜牌,体育学院学生切阳什姐喜获 2012 年伦敦奥运会女子 20 公里竞走金牌,尹顺金同学力摘 2013 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马拉松赛金牌。学校高水平女子篮球队先后 18 次获得 CUBA (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西北赛区冠军和 3 次 CUBA 亚军, 1 次全国大学生超级联赛冠军和 2 次亚军, 1 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亚军和 2 次季军,并夺得 2010 年世界大学生篮球运动会冠军和 2017 年世界大学生篮球联赛总决赛季军,是一支享誉全国高校的篮球运动劲旅,为国家和青海省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 4 银 6 铜,全省 8 金 11 银 10 铜,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银奖 1 项、铜奖 2 项、优秀奖 1 项,在“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5 项,省级一等奖 3 项。,合作 学校大力推进宽领域、多渠道的国内与国际合作,与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建立“团队式”对口支援合作关系,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美国普渡大学、韩国国立顺天大学、马来西亚伊德里斯教育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积极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交流、科研合作共享等活动,助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综合实力实现了新跨越。,附校 学校建有四所附属实验中学(含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和一所附属实验幼儿园,其中附属实验中学、附属实验第二中学、附属实验第三中学总占地面积 23167 亩,共有教师 498 人,学生 7143 人,均属 12 年一贯制省级一类学校,是推动青海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师范生培养培训的重要实践实训基地。,梦想 奋进新时代、发展新师大、实现新梦想,全体师大人将始终以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求实创新、开放自信的时代风采,弘扬“勤学修德、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和“感恩奋进、追求卓越”的新师大精神,坚守师范初心为党育人、担当树人使命为国育才,为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水平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其他信息:1、北京“211工程”高校名单: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天津“211工程”高校名单: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LoRa和NB-IoT同样都属于LPWAN(低功率广域网络),是对目前网络通信的补充,主要用于物联网领域,例如“共享单车”“智慧农业”等领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覆盖范围广”、“低功耗,待机时间长”、“布置成本低”,技术本身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主要是应用的区别。NB-IoT利用的是运营商专有频谱,是需要给运营商定期交钱的,LoRa需要自己进行网络建设,但是建成之后不需要再交钱,所以2017年开始国内3家运营商都开始建设NB-IoT网络,当时工信部的发文是要“到2020年,NB-IoT网络实现全国普遍覆盖”,本来以为NB-IoT网络会在国内大获全胜,可是现在已经2019年底了,3家运营商对NB-IoT网络的建设都已经减缓。因为NB-IoT的基站不像手机基站那样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要覆盖的,一般是在有需要的地方才覆盖,运营商也要算投入产出比,所以目前实施的NB-IoT项目很多都发现网络覆盖不够好,还有很多的项目运营商会转用2G网络去代替NB-IoT。对于很多需要LPWAN的应用,如智慧农业、智慧电网等覆盖范围非常广、传输点位不多的项目,运营商是不会去专门建基站的,这种情况就非常适合用户自己利用LoRa去建设物联网络。个人认为LoRa会比较适合物理网应用,但是NB-IoT和LoRa会在非常长的时间里边共存,直到下一次的技术革新。截至2020年底,根据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规划,我国已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在“十四五”阶段中,我国将重点发展智能电网新能源体系建设。
智能电网建设规划实施以来电网投资额一直维持较高水平
2009年,中国正式启动智能电网计划,自此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拉开了序幕。中国的智能电网被定义为“坚强的智能化电网”(Strong & Smart Grid)。在“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国家电网公司首次提出了中国的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并确立了总体发展目标。国家智能电网规划的出台,不仅拉开了智能电网建设的序幕,更引领了我国电网系统的不断升级与建设发展。
在我国发展的早期阶段,我国电网在智能化投资的比例较低,但是随着智能电网的推进,智能化投资在电网投资中的比例显著提升。按照我国最初的规划,智能化投资在“十二五”期间的年均投资额是第一阶段的一倍,占电网投资比例也由62%提升到117%。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展开,智能化投资将明显增加,二次设备投资占比将由目前的不足5%提升至12%-15%。根据规划,2009-2010年、2011-2015年以及2016-2020年三大阶段我国电网计划投资额分别是5510亿元、15000亿元和14000亿元,其中智能电网计划投资额为341亿元、1750亿元和1750亿元。
自2008年实施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以来,我国电网投资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从2010年的341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373亿元,年均增速72%。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不论是社会形态和电网生态都对给电网企业及电力行业带来全新的挑战。积极转型,由粗放式发展转向集约化发展模式,正成为电网企业长期发展的首要任务。
2019年,电网投资进一步受到管控,全年电网工程投资完成额仅为4856亿元,同比下滑962%,为近四年最低。电网公司推行精准投资,意在压减低效投资。电网严控投资主要压的是基建,包括输电、变电、架空线入地,还有收益低且不能计入输配电价的储能,包括发电侧的抽水蓄能和电网侧的电化学储能。2020年电力设备行业受益 “新基建”,国家电网2020以来已经两次追加年度电网投资至4600亿元,发力特高压及电力物联网。
2020年智能电网引领提升阶段基本完成
根据规划,截至2020年,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引领提升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基本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四五”着力构建现代新能源体系建设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发布,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成为了我国下一阶段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而在现代能源体系的框架下,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等智能电网相关推进政策也在《纲要》中有所体现。
——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电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