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35岁、具有多年互联网经验的中年人,成为了HR们不愿意接纳的对象。
常青这段时间筛掉了不下五十份简历,大部分是因为“裁员潮”从大型互联网公司出来的中层管理人员。她是一家创业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所在的公司近期刚刚融完千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
CEO给她的要求是:公司需要很多人,但不要那些刚从大厂出来的中年人。“油、工资太高、不经打,背后的生活担子太重影响工作状态。”常青这么形容他们。
常青的公司更愿意选择刚毕业一两年,有基本的职场经验,好学勤奋,并且体力好,“有韧性,还便宜”的新人。
不仅是创业公司,常青表示,她所在的人力资源行业群里,四处都在谈论最近的简历取舍。不少被“嫌弃”的,都是以往各大互联网公司争抢的简历——他们都有类似的标签:“来自大型互联网公司”、“管理级别人员”、“薪资要求高”、以及,“接近35岁”。
30-35岁可能是互联网人最焦虑的年龄段。
美国职场调查机构PayScale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苹果的员工平均年龄是31岁,Google的是30岁,而Facebook和LinkedIn的员工则只有29岁。在中国,这个数字更小,腾讯和华为等企业的平均年龄仅为28岁左右。
“结构优化”是取代“裁员”的一个更美好的词汇。但被优化的,往往也是那批中年人们。从2015年到2018年,阿里巴巴进行了近17次的“人才结构调整”——调整后,80后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占到了80%,此外还有5%的90后管理者。
2017年,华为发生“集中清理34岁以上交付工程维护员工”的风波,尽管华为事后否认了此事,但无论如何,这又点燃了一次中年互联网人的焦虑与危机。
不雇佣中年人,这笔帐对于企业来说并不难算。常青表示,雇佣一个来自大厂的互联网中年的成本,能够雇佣两个新人,并且后者的生产效率更高,可塑性更强。
在这场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结构优化”中,大批有经验的中年互联网人被淘汰,而另一方面,企业依旧在斥资重金吸纳新的人员。
7月23日,华为总裁办发布了一封邮件,宣布对8位2019届的应届博士生实行年薪管理制度,最高的有201万,最低的接近90万。
那些被“优化”的互联网中年们,身上背着家庭的重担,也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沉淀,裁员潮之后,他们却只能另觅他路。
互联网浪潮依旧澎湃,但这些“中年人”,到底去了哪里?
今年过完春节,36岁的程雷回到阿里上班,但迎接他的不再是开门红包,而是HR的召见。
他本应在年后续签合同,但HR以他已经超龄,不适合运营岗接下来的工作节奏为由,建议不再续签合同。
这是典型的劝退,并且拿不到任何的赔偿金,合同到期是最好的解约手段。
程雷失望但也不意外,因为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接到新的项目了,做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基础维护的工作。离开阿里的那一天,程雷想到了他刚接触互联网的2000年。
彼时北京四环还没建成,三环的房价也只有几千元。但那一年,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年份——网易、新浪、搜狐等在这一年上市,中关村诞生了百度,腾讯QQ的人数突破了十万大关。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变成了抢手货,每个人手上至少两三个offer可以选择。
选择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和现在大部分的年轻人一样,加入一个新兴产业,是值得期待的事情,没人想过什么叫做“年轻饭”。
手里有本事,到哪里都不会差,总有公司会争着要,当时的程雷是这么想的。
没想到才不到20年时间,他便离开了互联网。
“闭着眼睛躺在床上什么都不敢想,但每天都有钱在从口袋里流出。”程雷这么形容。
跳槽也不是不可以,但能够以相同的薪资接纳程雷的公司已经越来越少了。和上文的HR常青形容的一样,大部分企业在运营岗位更偏体力好、能加班,并且反应速度更快的年轻人。此外,程雷在阿里形成的工作方法,也未必完全适用于不那么流程化的创业公司。
他迫切需要一个出口,来转移他每年近60万的硬性成本支出。最后,程雷选择的出路是,卖保险。
这条出路听起来不算光鲜,但却成为了程雷最大的救命稻草。直到真的进入保险公司之后,他才发现与自己类似的人有那么多。
去年9月,中国太平洋保险和普华永道的《中国保险消费者白皮书》中指出,近年来中国保险业出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的保险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对全国保费的贡献率接近一半。
已婚有子女的家庭风险意识更强,目前保险主要客户群体在30岁至40岁,80后人均保单2张;90后则更多,达到近4张保单的平均水平,但中国市场还远未饱和。
保险代理人的门槛也在逐步提高。仅2017年一年,友邦保险称,其菁英计划人才共4283人,其中大专学历751人,本科学历2869人,硕士学历641人,博士学历22人,其中海归170余人。此外,许多代理人此前的职业是医生、财务、互联网高层、甚至律师。
保险行业的收入采用最原始的提成方式,每签下一份保单,代理人可以提成该保单的一定比例的保费作为抽成,签单越多收入越多。
如果能够介绍新人加入团队,且人数达到一定标准,则有机会在保险公司内部升级称为经理、甚至总监,这些级别意味着你不再单纯通过签单抽成,而是成员所签下的每笔新单,都能给团队带来一部分抽成。
朋友圈和各大微信群是这些代理人们的主战场。和以往的人海战术不同,这批更高素质的中年人们加入保险行业后,会采用一种更缓和的方式吸引人买保险或者加入销售团队。
“在朋友圈分享公司内部培训课程、保险案例和不同险种的科普,可以让你的朋友知道你已经开始卖保险,等他们有需要的时候会来咨询你。”程雷说道。
程雷打算继续在保险行业做下去。对于他来说,跨过了心里这道障碍,真的进入这个行业,似乎也像是给自己的投了一份保。
另一些互联网的中年人们则选择自立门户。
某些程度来说,他们算得上看透了职场的本质。“哪怕跳槽,依旧面临着被人选择,被人淘汰的命运。到了这个年纪,在人生的很多选择上已经很被动,不想在工作上再被动了。”今年接近40的陈晨选择了创业。
2019年,电子烟大火,陈晨在去年年底考察了一波电子烟供应链,最后接受了前东家的裁员。转头他写了一份电子烟的BP,在今年年初拿到了几个知名基金的A轮融资。
陈晨以前也考虑过创业,但一直犹豫不决,他相信雷军曾说过的“顺势而为”,如果你没有踩到行业的风口,那么很可能最后是怀才不遇的结局。一个身担家庭重任的中年人,是断然不能接受这样的风险的。
但这一次的公司裁员,也让他不得不做出这个选择。
真正自己做公司让陈晨有了不同的感受。他认为,以往在企业里只能做一些螺丝钉级别的事情,并且长时间兜转在汇报关系中,创业能够换取更大的决策自由。
“风险更高,责任更大,但是如果这个年龄再不拼搏一把,可能以后都没有机会了。”陈晨说道,相比跳槽,能够真正的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或许是这些离开互联网的中年人们最根本的诉求。
创投行业也出现了某些程度上的优化调整。华创资本的熊伟铭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现阶段的VC投资会更谨慎,并且更加看重核心 科技 的开发。
在中国做电子烟行业,颇有当时copy to china的形势——国内市场有巨大空间,产品复购率和毛利高,基本上很难有机构对靠谱的创业公司say no。
“世界永远在变化,稳定永远是暂时的。”陈晨表示,互联网行业的多年从业经验唯一留给他的,就是拥抱变化。
程雷和陈晨所代表的,仅仅是两类互联网中年们的出路。他们重新审视传统行业在变革中所存在的新机遇,以及经济形势变化后的新创业机会。
除此以外,也有许多一二线城市的互联网人选择回到老家重新择业,或者选择非一线城市再次创业。随着《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落下,未来还会有不少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互联网正在经历周期震荡,但在其他行业,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岗位。
在智联招聘与美团点评共同发布的《2018新职业人群工作生活现状调研报告》中指出,截止到2018年,以月收入5000元以上为基准线的新职业人群当中,薪资收入前三名的新职业是宠物医生、健身教练和调酒师。
离开互联网的中年人们并没有离开职场。在人生的重大关卡,经济周期和企业变革给他们带来了变化,而此时,也需要他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真正的价值。
相比工作,这种中年人们在这个节点,可能更需要思考的是事业。
从这个角度来看,离开,有时候也往往意味着新的开始。
(应受访者需求,文中常青、程雷、陈晨为化名)
作者 | 周继凤 唐亚华 李秋涵 魏婕 金玙璠 苏琦 黎明
编辑 | 金玙璠
“早安,打工人”、“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
最近“打工人”这个词火爆网络。茶余饭后,微信聊天中,甚至表情大战里,随处可见“打工人”的身影。不少人将“打工人”看作是自己的真实写照,“打工人”甚至成为了互联网人在面临职场困境和生活重担时的一场 娱乐 狂欢。
相比“社畜”、“奋斗逼”、“007”中夹杂着被压榨、低人一等、听天由命式的丧与无力感,“打工人”似乎多了点“人间清醒”、“你我都是劳动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味道,也更能描述奋斗者的奋斗气质。
你是怎么看待打工人这个词的?今天,我们和不同职业的互联网打工人一起聊聊他们的职场生涯。
有的人认为打工人就是“工具人”,劳动成果得不到尊重;有的认为“打工”意味着没有说“不”的权利,被迫接受外行指导内行,不敢反抗领导定下的过重的“KPI”;也有人一边吐槽一边打工,把苦中作乐当成打工人的必备技能;还有人觉得劳累和奋斗是打工人的常态,于是坦然接受每天打工到半夜回家;有的已经身为公司联合创始人,却做着秘书+销售的工作,到头来还是个打工人……
更重要的是,这些互联网打工人还有着明显的年龄焦虑,担心自己被后浪拍在沙滩上,到了35岁连工都没得打。
阳洋 | 28岁 某互联网用户运营
这是我打工五年在北京的第三份工作,上一份有些“划水”,这一份让我感觉到,我是真正的“北漂”。
“北漂”对我来说,有打工人的辛酸,但是一个励志的词。以我们长辈那代人来看,到北京就是去“打工”,这个词有点贬义,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在哪里都是工作,有些自嘲。但你要相信付出了,是会获得回报的。
我是一个不懂得拒绝的“打工人”,很听话的,老板让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不管多晚,任务都要完成。
我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运营,日常工作是招募学生用户。老板给定了一个比较重的KPI,加班到11点是常有的事, 我不会认为是KPI高、工作要求不合理,只是有时候会想,“为什么我完不成”,会容易自我怀疑 ,焦虑到担心任务完成得不好就会被裁掉。
在转正前我真的很焦虑。当时任务是拓展60位用户,这就需要和一个学校社团达成合作,首先得找到一个社团的两位核心成员。任务截止最后一天,我还没有找到那两个人,我在公司死命地找,各种加QQ、打电话联系人,晚上11点公司没人了我还在找。最后终于找到了,但已经来不及了,KPI没有完成。
这意味着,我很可能转正失败,那天晚上我很丧。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我会选择睡一觉,醒来再做,但很多时候睡不着,睡着了也会立马被惊醒,我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捋一捋工作下一步到底还能怎么做 。
写转正评估的时候,真的有些心酸。好在我的小组长对我挺照顾的,他告诉我没事,之后再找人就行,我才顺利留了下来。
这样的压力也让我能力进步,让我感到踏实。我很期待年底项目圆满完成,能获得一个优秀团队的奖励。当然,这都是外在的,我更希望获得肯定。 作为一个打工人,我已经很久没有这种充实的,想要肯定自己的时候了 。
我知道互联网职场人的35岁魔咒,其实我也没有想一直做这行,不想一直打工的。我就想在未来两年里,靠打工攒一些积蓄,去一个二三线城市,开一个酒吧。酒吧不用很大,四五十平米就行,邀请一些歌手驻唱,我自己也会d吉他唱歌,没事就交点朋友,想起来就觉得很美好。
圈圈 | 33岁 某互联网上市公司市场负责人
为什么叫“打工人”?你打得过工人吗?一个996社畜,就算打得过,还要出误工费。
好了,玩个谐音梗。我打工10年了,还是很普通、不敢随便辞职的那种,在非头部互联网公司,做非核心业务,是个非核心员工,这个概括准确又心酸。
这是个5%和95%的世界, 如果你属于5%,你在参与甚至决定这个世界的走向,但如果你属于95%,你只能是打工人 。
在工作中,我被提醒是“打工人”的瞬间有很多。
我们公司部分高管或老员工有股票,公司定期会发邮件提醒大家交易窗口期是什么时候,说白了就是股票可以变现。这个邮件是发给所有人的,但我并没有股票,每次看到通知邮件的时候就很扎心。
我们做市场的,经常需要参加行业活动的晚宴, 但是只有老板能上桌,我们工作人员只能站在一边饿肚子 。
还有一次,老板约我们到外面谈方案,下午就去了,后来闹得有点不愉快,我们被老板批评责问。当时都晚上七八点了,老板说要跟下一个项目组对方案,就让我们走了,周围也没什么可吃的,我们干了一天活,就这么饿着肚子回家了。 老板有情绪自由,我们没有,我们只是“工具人”,劳动成果得不到尊重,这是老板和打工人最大的区别 。
在互联网公司打工,心酸和苦闷是常态。我一个在阿里的朋友说,如果35岁还没有到P8,就会被认为是成长性不够而淘汰。 不是我们有年龄焦虑,是互联网行业对年龄敏感和不友好,尤其是对女性 。
我们只能自我激励:生活里80%的痛苦来源于打工,但是我知道,如果不打工,就会有100%的痛苦来源于没钱,所以在打工和没钱之间,我选择打工。打工可能会少活十年,不打工你一天也活不下去。
离35岁还有两年,我现在会留意出路,做两手准备。很多人做微商、卖保险,我觉得也不丢人。以前我看到这种完全不关心甚至很排斥,现在也会去留意这些,包括开网店、经营小红书,我会想如果换我会怎么做,怎么把自己的工作经验用到里面,也会研究别人是怎么成功的。 只要能带来收入和增长的都是好事,为此,我可以放下身段 。
田亮 | 27岁 广告公司AE
打工人说的就是我。“打工人”这个词火起来,也是因为今年找工作艰难,竞争压力大。实际上也是说明,白领和体力劳动者一样,都是普通劳动者。
我们相当于是为老板跑腿的,整天忙忙碌碌,最辛苦的是我们,但最后可能是老板买了劳斯莱斯,而我们呢,也就赚了老板的一个零头。
各大公司对接媒体的渠道非常多,所以没有看家本领的广告公司,很难生存下去。身处其中的广告人,竞争压力格外大。
我自己是AE(客户经理),需要自己厘清各个行业的情况,拓展资源建立人脉,懂得social,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还得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比如直播带货很火,不少客户都想进入,我们就必须快速了解这一行,给到客户想要的东西,更要找客户签单,然后做执行。
我们有季度KPI,大家为了拿到客户,费劲了心思。现在一个客户身边有十多家广告公司在等着,拿下一个客户难上加难,我现在谈的这个客户,从去年9月份接触到今年10月份才正式谈。我一个同事听说一个潜在客户第二天过生日,当晚蛋糕店都关门了,他挨个敲门敲了十几家蛋糕店,终于有一家破例答应赶制出一个蛋糕。我同事第二天用这个蛋糕给客户办了一个简易的生日party,客户真的被感动到,立马签下了单子。
作为乙方,我们基本上有求必应 。遇到紧急或大的项目,经常熬夜通宵,有好几次我凌晨三四点钟改完方案,第二天七点钟爬起来给客户送资料。很多杂事也要干,有一次客户需要一些纸箱子,是我撸起袖子带头粘纸箱子做物料。
我每天穿着西装奔波在各个会场、写字楼里,但时常在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空间,哪怕是一小块隔间。对我来说,即将到来的30岁就是一个坎,在北京奋斗了几年,但感觉无论是薪资还是事业都没达到预期。
三十而立,我还远远没有立住。每天都很忙,但是产出反而不尽如人意,现在有些迷茫、有些疲惫,不知道还要不要继续在广告行业里打工。
小鹿 | 25岁 互联网公司创投项目经理
大家其实都是打工人,只不过阶层不一样,老板也是为了自己的人生打工。
每天早上九点左右,我会在闺蜜群、同事群里发,“早安打工人,今天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也会用“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这个梗互相激励,开启被“压榨”的一天。
李佳琦和薇娅10月20号直播那天,我在直播间蹲到凌晨1:30左右,买到了该买的东西,然后洗了把脸,继续坐在电脑前,把没做完的工作做完才去睡。 那一刻觉得自己真是打工人本人,一边要省钱,一边完成工作才能睡觉 。
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但是每天都在学习。我之前没有什么商务经验和创投背景,一开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跟上同事的脚步,后来老板就会把很多项目和活动交给我负责。
期间我真的压力很大,哭了好几次,真的是分分钟想辞职的状态。记得一次活动当天,我是负责人,早上6点起床,早饭也没吃,冒着暴雨坐一个多小时地铁赶到活动场地,给嘉宾们准备早餐。全部都准备好之后,自己饿得要死,那时候觉得自己哪是社畜,就是奴隶。
但是后来,老板说我这几个活动完成的非常好,比他预期的还要好,我突然就觉得之前的那些经历也没那么艰难了。
苦中作乐是一个成熟的打工人必备的技能。 我们同事间有一个吐槽群,有的时候老板一边开会,大家一边打字吐槽,有时候还会不由自主地笑出来,然后要立马憋回去 ,因为被老板发现又是一顿骂。我们同事私下非常团结,周末经常约着看、吃饭、唱歌,一起排解压力。
虽然在不断成长,但年龄焦虑越来越明显。昨天凌晨一点多,我写PPT的时候还在想,我到了35岁之后,该走向哪个地方?
根据我之前找工作的经历,职场对女性并不友好。有面试到最后一轮,因为我有男朋友就把我pass掉的,也有要求以拼酒去拿订单的。我想了两种方式,在互联网公司做一个中层,或者去创业。因为市场总在不断地涌现新需求,以后如果有好的项目我可能会考虑创业。
苏达熙 | 25岁 大厂UI设计
我经常问自己“累吗?”累!累就对了,因为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我从加入这家公司起,基本没有十点半下过班, 常态就是每天打工到半夜11点回家 。
公司不会要求你加班,只会告诉你“这些东西什么时间要”,你到时间给到就行,所以都是自觉式加班。
但回想一下, 我刚毕业那会,心气高,那时候干平面设计,不愿意做量多、又没什么水准的图 。
“打工人”梗火了以后,我有时候工作群里会发“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打工才是”的表情包,我更多是给朋友发,一早会发“早安打工人”的图, 吐槽工作的时候,就发一个“加油,打工人”互相激励一下 。
现在整个团队忙了两个多月,APP终于要上线了,你觉得它结束了,但其实是另外一个开始,马上又要开始迭代优化,或者直接开始新的项目。我的工作是卡在产品和技术中间,产品经理给的东西,我要尽量往前赶,给技术开发留时间。
这是一个专业人应该有的态度,但是就怕小公司分工不明确或工作协作不好,产品经理和技术的时间很富裕,但是设计卡在中间,留的时间特别短,东西又要得急。
我之前的公司对设计并不看重,而且也不懂。现在的公司就很好,比如产品经理没想到的,但我做设计,通过反推发现有逻辑不通的地方跟他沟通,可能他就会接纳我的意见。
但是另一面, 在大厂工作压力很大,因为身边的同事都特别厉害,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
其他从大厂出来的同事都做过独立项目,我上一份工作是在小公司做平面设计,工作内容属于前不用管,后不用管,只管中间环节,比如告诉我“需要一个什么图”,我就去做,每天就是改图。
我转行做UI设计,相当于从头再来,领导带着走一遍之后,基本要自学逻辑。我和现在同事的工作经历、工作经验甚至工作能力都不同,每天会处在焦虑中,其实很影响工作状态。
但只要在职场一天就有一天的焦虑, 就算开公司当老板也是做乙方,一样是打工人 。除非有一天我退休了,可能才能摆脱。有因就有果,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退休前把基础打好。
唯一的不满足是,我现在因为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谈恋爱,好在父母也不催了,也让我好好搞事业。
阿乐 | 28岁 金融上市公司产品经理
我对打工人的表情包挺无感的,因为 心里早就默认自己是进城务工的打工人了,像咱们这种三线半小城的“乡镇男孩”,还需要再集体自嘲吗 ?
特别是当你身处一家大公司,公司的喜,跟你没有关系,公司一旦业绩不好,你会是第一个感受到——因为福利或年终奖立马见少。
再加上我是产品经理,大家都听过这么一句话——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当任何人似乎都能给你提一堆想法,而这些其实都在你规划中或是脑海中,但因为种种合规的要求或其他原因不能做的时候, 看着“外行指导内行做事”,你也就只能自嘲“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了 。
打工人,不代表工作不认真或不上心, 主要是没有主导权和选择权,没有说“不”的权利,有的时候更怕自己不被需要 。
我在一家上市的金融公司工作,做的是面向内部的系统,相对C端产品来讲,用户量不是特别大,数据和反馈也不会特别直观。公司又偏销售导向,业务偏线下,线上系统本就不是最主要的部分,客户有什么问题会直接找业务经理或理财师,大家对APP的需求不是特别高。
抛开协作难、互相扯皮这类大公司病,我们组面向整个事业群,需要和不同的业务线对接,这会造成一个问题:我们常做规划,但规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两个月前订好的方案,产品上线时,业务推进的形式从A变成B,公司业务先行,我们就很被动。
同时,但凡涉及到金融的业务,合规永远是第一要素,那产品部门几乎没有发挥的余地,上面怎么规定交易流程,我们就怎么做。久而久之,公司的疑难杂症就全部推到我们组了,我现在的工作状态是“非正常产品经理”。
互联网聚集起来的更多是新兴人类和新兴行业,当我身边越来越多00后入行,甚至比我工资还高,压力自然就有了。
我不能一辈子都画原形,产品总监就那么几个,加上产品经理本身就是一个新兴行业, 现在超过40岁的产品经理几乎没有。35岁以后我会怎么样,向上走应该怎么走?其实整个行业都还在 探索 。
我现在已经很久没有过彻底放松的时间了,就算是假期,脑子里还会想着工作和家里的琐事。 最近最轻松的一次,是蜜月旅行中吃到了一顿非常好吃的钵钵鸡 。 美食 治愈心灵,远离工作,那边物价又低,那一刻真的放空了一次。
季鹏 | 34岁 某互联网公司早期员工
五年前,一个老朋友给我打电话,要我来北京,说他创业了,公司未来要上市,邀请我加入。当时我在一个二线城市打工,打了好几年打不动了,一激动,就加入了。
当时公司没几个人,大家不领工资,估计是为了激励我们几个早期加入的朋友,给了我一个“联合创始人”的身份,以及很少的股权。当时我觉得自己开始创业了。
干了这么多年,公司倒是没上市,项目倒是黄了不少。更关键的,我觉得自己不是创业者,而是一个打工人。
以前我以为我是来改变世界的,是站在台上发表演讲的,是在年轻员工面前吹牛的,后来事实是,我每天要给CEO做PPT,出去跑业务,给客户端茶送水,给公司员工点外卖,甚至办公室的保洁也是我来负责。 最开始是让我负责市场,但其实什么都做,除了拍板做决策的不是我 。
一回老家,家里人问我在北京做啥生意,平时都干啥,我说有时候要做PPT,还要出去跑客户。他们问,你这不是秘书+销售吗,当老板还做这些?我说我不是老板,我只是个打工的。
创始人很强势,我们这些所谓的联合创始人,打工心态很严重。毕竟,公司不是你注册的,商业模式不是你想出来的,主要的资金也不是你提供的,你也只有很小比例的股份。 你是在给自己创业,给别人打工 。
以前我印象中的打工,是扛着铺盖坐绿皮火车去大城市搬砖,现在我觉得,大城市里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打工。现在生活节奏太快,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每个人就像一颗螺丝钉,在其他人给你设定好的轨道里行走,这是大部分人的生存现状。
来北京之前,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了好几年,做到了业务岗的中层,在南方一座小城市买了房。本来是打算回老家的,在小城市当个公务员,上上班、喝喝茶、吃吃海鲜,还是挺惬意的。在家里你自己就是老板,即便是出去上班,大家都是当地人,生活节奏很慢,也不会有那么严重的压榨感。来北京后,熟人 社会 变成了陌生人 社会 , 社会 分层更加明显,也没有那么浓的生活气息。
在北京漂了这么多年,一转眼快35岁了,创业啥也没创出来。回老家,打工也打不了了,考公务员受年龄限制,都只招年轻人。更关键的是,创业听起来有光环,家里人觉得你自己当老板了,做大生意了,未来就是上市公司老板,现在回老家去,总有一种败退而归的感觉。
我也想过退出,找一家互联网公司正儿八经地打工,但35岁的互联网人,在大城市的互联网世界里没有任何优势,后浪早就把你拍在沙滩上了。
题图来源于深燃。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圈圈、阳洋、田亮、小鹿、苏达熙、阿乐、季鹏为化名。
文/感姐谈个人发展35,职场上敏感的数字。某些招聘信息中的年龄分水岭,裁员标准中的年龄分界线。这周的所见所闻,都和35+有关。今天就来写一篇职场中的35岁。
1年龄危机是现实,阿里35+面临失业?
周一时,朋友给我发了一个知乎热帖——如何看待网传阿里巴巴蒋凡要求尽快实现P8全员35周岁以内?
事情是这样的。
网传阿里的淘宝兼天猫总裁蒋凡要求,公司内部P8级别尽快实现全员35周岁(85年后),这意味着35岁了还没达到P8级别,就有可能被优化。(阿里P8级别是高级专家的专业级别,相当于M3级别的资深经理,工作年限大概6-12年,年收入150万级别,在国内互联网行业妥妥高收入)。
很多人揣测这是阿里在试水,也有传是阿里高管要求P8必须是85后。35岁的“职场老人”,没混上去,可能要凉凉了。
不过,在这个帖子下,阿里巴巴立马做出了回应,澄清了“阿里巴巴集团从来没有任何对职级的刚性年龄限制,更没有任何人做过类似要求,在阿里巴巴,无论是招聘还是晋升,从来没有涉及年龄的规则”。
从阿里的回应来看,没毛病,话说得很妥当,当然也很官方。不过互联网的就业大环境大家都心照不宣,很多公司“心中理想”的人才模样是26-28岁的主管,28岁-30岁的经理,32、33的总监。
对这则帖子的反应,有悲观的——“以后法定退休35岁,大家不结婚不生孩子,钱差不多够花”;“所以还生什么二胎,等着更容易被30岁的替换失业吗?”,也有客观分析原因的——“程序员为什么被q打出头鸟?一是工作性质,开发的人数要远远多过开发后维护的人员,二是由于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事情被计算机做了(程序员开发了更省力的程序,所以只需要更少的人力,奉献了自己的饭碗)。还有就是程序员的薪资收入很高,企业出于人力成本的考虑,也不会手软。”
“ 事可能是假的,但互联网行业的大经济周期,以及30+程序员的危机感,还是通过这次事件暴露无疑 ”,这是众多评论中的一条,评论的很现实。
话说回来,大家对高科技名企、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招聘“年龄歧视”格外关注,还是因为这些公司社会知名度高,影响度广。其实别的行业未必多好,都说“不拘一格降人才”,公务员、教师考试不也是截止到35岁,90年代国企大批效益下滑,40以上就让下岗的也不是一家两家。
在经济繁荣的时候看到人才紧俏,以为凭借着大学学历,一些技能和努力,就能保证职场长青,这和只要买房就能升值赚钱,犯的是同一个错误。有这种想法,不是企业太残忍,而是我们太天真。
一场寒冬,就足以清醒。
2职场中年人,曾经香饽饽,如今遭嫌弃?
这周和一位老朋友见面聊天。朋友离职半个多月,海投简历却没有收到面试通知,没办法,期望薪资只好一降再降。
做了十多年的招聘,带过团队,曾经一天面试N多人,忙得喝不上水的招聘老司机,却因为今年40,被企业拒之门外。好在来北京早,买了房子,房贷基本还完。但上有老,下有小,“要一直找不到工作,孩子的补课费要发愁了”。
我建议她往猎头方向看看,因为她的招聘经验非常丰富,对各种招聘方式和渠道也很精通,老本行相对好转。她也拜托了朋友,看看家附近的创业公司要不要人。“实在找不到工作,就去做保险”,最后,她有点无奈地说。
客观的说,我这位朋友“条件”不差。十多年做招聘和招聘管理,经验相当丰富,所在的互联网、教育行业又都是热门行业,孩子就要念初中了不用太 *** 心,也没有要二胎的想法,况且薪资要求不高(和毕业3、5年的年轻人差不多),这样“性价比”高的,怎么就入不了企业的眼呢?
这就要说到招聘的实质了。很多人觉得我能力不错,薪资要得也不多,应该马上就能找到工作啊。这是个人感觉,但能不能找到工作,看得是人才供需。
一个人好不好找工作,取决于几个因素。所在地区放出的职位数、竞争者人数和你的竞争力。
第一,所在地区放出的职位需求多不多。
2019年我们的GDP增速在放缓。Q1是64%、Q2是62%、Q3是60%,后续的增速也许还会越来越低。在这种增长趋势下,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存量竞争,所以小公司会越来越难生存。新兴的小公司减少,必然带来岗位需求量减少。
第二,所在地区竞争者人数多不多。
一个岗位需求放出来,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竞争,肯定和几个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同。以下这张图是智联2019秋季人才市场的数据图。
拿北京来说,北京的职位数不少,但竞争的人数更多,所以竞争难度非常大,平均一个岗位有117人在竞争。这是很明显的“买方市场”。既然人多,那企业就会挑剔了。所以才会出现年龄卡(35岁以上不要,甚至30岁以上不要);学历卡(必须统招本科,甚至有的公司要求第一学历必须985、211);经验卡(行业经验、同岗位经验、必须 *** 作过某项目经验)等,总之希望人才进来,完全不需要适应,最好严丝合缝的满足岗位需求。
第三,你的竞争力如何。
你32岁当上经理,其他应聘者还有30岁就是总监的;你是硕士,其他应聘者还有海外留学硕士的;你是本科,其他应聘者还有985、211的;你有某某经验,其他应聘者还有大型知名企业某某经验……在竞争激烈的城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3被“边缘化”的35+,何去何从?
国外曾经做过一组调查,看看各个年龄段的人幸福感如何。结果发现:二三十岁的人幸福感比较高。但过了30,幸福感开始逐渐下降,然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徘徊在谷底,直到55岁以后,幸福感又开始回升,60多岁、70岁,反而是一生中幸福感最高的时刻。
这并不难理解。30+、35+,开始面临身体慢慢走下坡路,40-50岁,工作的压力和焦虑、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经济的重压都像大山一样压着中年人。
抱怨租房贵、工作忙的25岁,体会不到被催婚、没积蓄没房30岁的难;以为人生到了至暗时刻的35岁,也体会不到40、50岁身体骤变、精力不济还要面对父母年老甚至过世、孩子青春期矛盾重重的苦。
人生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中年人要面对的尤其多。
危机重重的35+们,该何去何从?
1、认识到把命运系在某家公司、某个工作上,风险太大,及早做规划。
提高竞争力也好,做管理也好、转型也好、做副业也好、创业也好,都需要提前规划和行动。这就需要认识自己、了解市场的发展、了解趋势,了解大众的需求变化。在有工作的时候,千万别觉得有工作万事无忧,一定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提前做一些尝试,能力也好、资源也罢,都行动起来去提升,去争取。这一点,不仅适用于30、40岁,20多岁的年轻人如果能早点有这个意识和行动,到30+,肯定会从容很多,焦虑感也会小很多。
虽然很多人面临失业的痛苦,找工作的艰难,但我也见过平时善于积累,抓住机会,成功走上创业或自由职业道路的人。
2、即使年龄大、竞争力不强了,也绝不自暴自弃。
我见过30多岁遇到挫折从此一蹶不振很多年的案例,到最后家人、社会包括自己都不认可,每日活在痛苦中,也给周围的人带来痛苦和矛盾。人生的真相本来就是:活着有很多的难,也有很多的苦。除了自己想站起来,没人能真正帮到。没有好工作,没有好项目,就降低要求,从能做的做起。有些时候,高薪资是某个新兴行业带来的红利,当红利过了之后,不免要面对现实。这个要认清。
不管是创业、转行、副业、兼职,改变都很难。陷于当下的痛苦,和主动求变的艰难,你,想选择哪个?
3、早点有自己的生活哲学和智慧。
学会从艰难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在艰难的时间里能自我激励,自己给自己鼓劲,不管用什么方法。经济顺风顺水的时候,按部就班,不加思考的生活就能过上差不多不错的日子;但这样的日子是经不起风雨的。一辈子会遇到的挫折很多,学会乐观有智慧的应对,人生,才会舒服。这一点最虚,却是我们最应该修炼的。
4、合理消费,经济上做好规划和保障。
幸福=能力-欲望。
想要就得买,当下开心,却养肥了欲望。以后,买回同样的东西带来的快乐,就没有之前大了,这就是边际效益递减带来的感受。更不要说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带来的经济压力了。有时,我们真该问问自己:买这些东西,真的带来快乐了吗?和别人攀比消费,真的高人一等吗?其实,懂得克制欲望,过着相对简朴的生活,但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会真的受到他人真心的尊重。
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20岁的时候,觉得35岁很遥远,其实不过就是转瞬之间的事。35岁,是当下职场的魔咒年纪,这是残酷的现实。但35岁,也可能迎来新的职业发展机遇,是人生的崭新起点。
35岁,心智已成熟,经历过或大或小的风雨后,开始逐渐明白那句励志箴言——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
把握好自己的35岁,为“不惑”的40岁做好准备。
我是感姐,一名职业发展咨询师,“工作有成就感,生活有幸福感,收入有刺激感,人生有意义感”——四感新人生的提出者和践行者。
曾经的我,遭遇职场天花板,也曾为职业生涯何去何从焦虑,迷茫。
现在,我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职业咨询师,咨询案例100+;除了一对一咨询,还开启了自己的训练营、职业生涯课;写作方面,5个月粉丝从200到7000+;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出版……
在35岁的人生“下半场”里,我不再只满足于有一份收入还可以的工作。我期望帮助像曾经的我一样迷茫、焦虑的人,找到方向,不断成长,走向新人生。
我的咨询对象和学员中,有成功开启副业的宝妈;有重新找到方向的职场管理层;也有3个月内收入提升6倍的职场中年人。
我是感姐,你身边专业、靠谱、有温度的职业咨询师。
如果你有职业困惑和迷茫,欢迎私信,赠送你《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手册》,希望对你有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