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链计划”起源于2015年。在一次演讲中,马斯克表示:Space X将发射12000颗近地卫星群,为全球用户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星链计划”的收入会被用于火星移民计划。
刚开始,谁也没把“星链计划”当回事。毕竟,从1957年人类第一次发射卫星到2015年,58年时间一共才上天了25000颗卫星。
马斯克一张口就是12000颗,占了人类卫星总数的一半,按照常规推算没有20年的时间,马斯克根本不可能完成“星链计划”。
然而,令所有人没有的是,“星链计划”恐怖的发展速度。2018年-2019年,星链计划进行了三次小规模测试;2020年,星链计划步入正轨,全年发射14次火箭,单个火箭搭载60颗卫星;2021年,全年发射19次;截至今年5月,不到半年时间已经完成了14次发射,预计今年发射总数将超过30次。 明年,马斯克的规划是每周发射一次。
短短两年半的时间总共发射48次火箭,看似遥不可及的星链计划,已经在全球部署了2651颗卫星!以现有发射速度计算,2025年12000颗卫星将全部发射完毕。
或许,连马斯克也没想到,计划竟会如此顺利,他迅速调整了卫星数量,进一步提出要在全球部署42000颗卫星。美国通信委员会已通过了这一请求。
他拍摄的照片显示,在夜间,马斯克的卫星群在某个轨道上,呈“一字长蛇阵”闪闪发光,首尾相连几十公里,密度之高,快形成一条直线了。
这就是马斯克的恐怖之处,外界都以为他在吹牛,而他一次次把吹过的牛变成现实。
有人测算过,星链计划占据的近地轨道(200公里-1300公里)的高度,最多容纳60000颗卫星,马斯克打算一人独占42000颗。
未来,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时,每时每刻都有他的卫星在我们头顶飞过。
在普通人看来,需要至少20年时间完成的计划,马斯克用5年即可完成,如果我们再对此不闻不问、无动于衷,可能会输掉这场正在进行的太空竞赛。
马斯克发射这么多卫星究竟想干什么?他自己的说法是为全球消费者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
以我们现在用的宽带为例,绝大部分家庭宽带用的是地基光纤,光纤埋在地下,接入各个家庭。
手机的无线网络,用的是基站信号,基站又细分成很多种,有适合人口密集地区使用的宏基站,有适合地广人稀地区使用的微基站。
反正光纤和基站都建在地上,属于地基通讯,这是当今宽带服务的主流形式。
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是天基通讯,要把基站建在宇宙中,从太空直接向全球用户提供宽带服务。
这么做的好处是,摆脱了地形的限制。我们知道,很多偏远地区地广人稀,铺设光纤或建宏基站的成本太高,微基站带宽又有限,地基宽带无法解决使用需求。
星链计划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天高任我飞,毫无限制地向地面提供宽带服务。
目前,2600多颗星链卫星已在32个国家开展宽带业务,14万用户接入了星链。使用星链宽带的用户需花499美元购买一个信号接收器和99美元/月的宽带费。由此推算,马斯克能赚6900万美元的宽带费。
这部分钱根本不够覆盖星链计划的成本。据了解,一颗星链卫星的成本为50万美元,一箭60颗,一年发射3000颗,要15亿美元,单次火箭发射又要花100万美元,要52亿美元。
一年总共花费20亿美元以上,6900万美元的收入如何维持?
有人说,马斯克有特斯拉的资金支持。抱歉,特斯拉和Space X是两家独立的公司,财务上无法相互支援。马斯克给出的说法是,靠融资,星链计划最快将在今年单独拆分上市。
可市场真的认可这个计划吗?很难讲。从速度上来讲,星链宽带的延迟是20毫秒,地上的5G延迟仅为1毫秒;
42000颗卫星总带宽为84万Gbps,5G速度标准是1Gbps,这意味着,星链仅能同时为84万名用户提供5G速度的服务,如果想要增加用户数,星链宽带必须减速至3G或4G。
北京邮电大学的教授吕廷杰客观地评价说:“星链计划在通讯技术上毫无创新,马斯克仅仅是在了一个比较空闲的通讯频段。”
投资人会为一个落后于5G、服务用户数量有限的计划投钱吗?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马斯克声称“星链是商业计划”难以自圆其说。
马斯克为何执意推动在商业上很难赚到钱的星链计划?因为背后有美国政府的支持。
公开资料可查到的官方支持者有: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空军。
通讯委员会补贴了星链886亿美元;美国航天航空局是星链母公司Space X最大的金主,每年给Space X 几亿美元的业务做。而美国空军更是要求星链 探索 为战斗机提供网络服务的可能性。
星链计划可在太空和地面为美军提供支持。
在地面,42000颗星链卫星可提供更精准、快速的全球定位服务。传统的GPS定位属于高空定位,美军利用24颗漂浮在20000公里以上的卫星定位,民用误差10米,军用1米。
星链建成后,可轻松达到现有军用标准,且GPS系统不具备宽带链接功能,星链的带宽可让美军真正达到一体化、信息化作战标准。
尤其是为美军战斗机提供宽带支持。众所周知,以F22为代表的5代战机与4代最大的区别是信息化程度高,五架飞机组成的作战小队共享一个数据系统,互通作战数据。
例如,前方飞机雷达发现了敌机,相距十几公里以外的队友也会得到信息,比用传统的无线电通讯喊话准确多了。
五架F22战机能覆盖1000公里的空域,靠的就是信息化能力。星链计划刚好能为美军战机提供宽带支持,在各个战机中传输战斗数据。
在太空,星链计划堪称星球大战计划的翻版。上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计划发射1700颗携带导d的卫星,用于从空中拦截敌国的战略导d。
一般而言,战略导d从地面发射后会在太空飞行很长一段距离,然后再进入大气层,对目标实施打击。
传统拦截技术只能在导d刚发射和再入大气层时进行拦截,在太空中飞行的导d几乎无敌。
星球大战计划向太空发射携带导d的卫星,就是要实施太空拦截,构成美军全方位的拦截能力。
据说,拦截成功率高达999%。里根骄傲的宣称:“星球大战计划一旦成功,核战争不但可以打,而且美军一定能打赢!”
后来星战计划因费用太高+苏联解体取消了。如今,星链计划给了星战计划重生的机会。
当年,星战计划被取消的重要原因是技术研发和卫星发射费用太高,美国人玩不起了。经过30年的缓慢研发,美军在太空武器上已有了长足进步,在卫星上携带导d不再是难题。
唯一横在美军面前的问题是发射卫星。五角大楼一直抱怨NASA卫星发射费用太高,NASA也是有苦说不出,他们的发射服务商是大名鼎鼎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军工复合体的大佬,军工复合体每年吃掉天量财政,一颗螺丝钉都卖2000美刀,发射个火箭不得收费几个亿?
Space X的横空出世打破了僵局,马斯克成功降低了发射费用,单次发射仅需100万美元,一颗卫星造价仅50万美元,价格比洛克希德厚道多了。
去年,马斯克还收购了一个微型卫星公司Swarm,这家公司造的卫星价格,仅有现在卫星系统的1/400!42000颗星链计划总费用仅需300亿美元。
美军对此非常有兴趣。即使现在星链卫星没有武装导d,不排除未来技术彻底成熟后,美军让马斯克在卫星上装上导d。
再者,现有的星链卫星都装备了推进器,可以在轨道上自由运动。如果以后爆发太空战,马斯克可以指挥自己的卫星群主动撞击他国卫星。
去年,星链卫星曾两次从500公里的轨道,突然失控,冲向300公里的我国空间站。幸亏我们的空间中提前做了规避动作,才避免了事故。
一次发生是偶然,两次呢?马斯克对此事件没有任何解释!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或许,马斯克刚刚提出星链计划时,真的是为了抢夺天基宽带的市场,为火星移民计划积累资金。
而五角大楼从中察觉出了军事价值,便与马斯克展开合作,不然很难解释,一个并不赚钱的商业项目为何会有80亿美元的融资?为何星链计划的发射会越来越频繁?很多事情,初心是好的,走着走着就变了味。
作者:江左佑安
参考资料:
《SpaceX再发53颗星链卫星,五天发射三批星链》澎湃新闻
《美航天局担忧“星链”计划或致近地轨道“严重拥堵”》界面新闻
《挑战Space X“星链”计划 亚马逊斥资百亿美元建设卫星互联网》财联社
《SpaceX首度伸出并购之手:涉足超小型卫星赛道,能解星链规模之忧?》有牛 财经
《马斯克宣布“星链”Beta测试即将结束,未来收入有望超过SpaceX火箭发射业务》牛 科技
《美国SpaceX已部署近600颗“星链”卫星 却存在五大局限》环球网
《被神化的马斯克背后:在这一点上值得警惕》胡凌;北京大学法学院
《星链计划正在“占领”太空》观察者网
《星链计划那是司马昭之心,我们该如何应对?》抖音“高盖伦”
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一方面,科技探索的成功或失败会对市场信心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股票价格。例如,SpaceX 的成功发射和回收重型运载火箭 Falcon Heavy,曾经对特斯拉的股票价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股票市场的波动也会对科技公司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科技公司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股票市场的繁荣或萧条会对其融资能力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的发展。
总的来说,科技探索与股票市场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联系。然而,这种联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公司的经营状况、市场竞争、投资者信心等等。因此,投资者需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变化做出理性的决策,以保护自己的投资。
更多美港股上市企业行情资讯,也可以参考BiyaPay一键查询。BiyaPayBiyaPay已取得美国证监会(SEC)旗下的RIA牌照,能为用户提供最大的便捷程度,无需专门申请一个海外银行,可以通过充值USDT方式,既可实时参与美港股和数字货币交易。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
首先,意味着航天可以商业化。Space x 成功的意义在于降低了商业发射火箭的成本,火箭发射后可以回收,由此带来航天产业,比如航天私人旅游,航天运输,甚至移民迁徙前瞻性强的事情。航天这种高大上的产业终于能让民众亲身体验。Space x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福特,第一辆汽车的发明很重要,但却是福特成功让汽车生产标准化,让人类进入汽车时代。而且火箭回收技术无疑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大幅的节约了成本,为大太空探索时代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其次,全世界,基本都是相关部门在 *** 作这个航天领域(火箭发射),甚至有很多小国家甚至都上不了太空。而space x作为私企(虽然有NASA的技术帮助)发射了还能回收火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航天领域的成本,这是一个里程碑。
再则,SpaceX“龙”飞船发射成功开创航天新纪元,离马斯克的“火星梦”也不会很远离。美国NASA)与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联手的商业载人航空计划(CPP)的首次载人试航成功,也开启了全球商业载人航天新时代。SpaceX、蓝色起源等航天企业则是完全掌握在马斯克、贝索斯等这些资本大亨手中。无论是载人龙飞船亦或者猎鹰9号火箭箭体全部由SpaceX公司研发、生产、总装。
另外,这也是航天史上载人飞船首次搭乘可回收火箭进行载人发射,过去航天飞机虽然亦可回收,但是航天飞机发射中所依赖的火箭箭体及发动机是不可回收的,每次发射都是金钱的味道。可回收火箭比起一次性火箭通常有发动机节流、运力不完全释放等挑战。
最后,就当下来看,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的意义:即SpaceX载人发射成为美国航天改革彻底胜利标志。
2020年1月16日11时02分,我国首颗通信能力达10Gbps的地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首发星发射升空,本次执行任务的火箭是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银河航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鸣表示:“从首发星开始,银河航天将跨出“太空互联网”的第一步,未来银河航天将通过规模化研发和生产低成本、高性能的5G卫星,构建太空互联网,弥合数字鸿沟,让5G卫星网络连接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5G来临将会激发更多应用场景和需求,5G通信卫星将会成为未来通信网络的有效补充。低轨宽带卫星不仅拉近了卫星与地球的距离,更消弭了数据鸿沟,实现天上、地下畅快通信。为了全世界的流畅通信,银河航天做了哪些工作?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刻画了古时通信的真实场景,一封锦书聊慰亲友间的相思之情。自从1984年,美国著名发明家马丁·劳伦斯·库帕(Martin Lawrence Cooper)发明了第一代移动电话,人类通信自此开始进入无线移动时代。
当世界上第一颗通信卫星升入太空,人们从此开启了新的信息通道,“地球村”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不过,由于地面基站以及卫星技术的限制,通信信号并没有覆盖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由于基站建设成本过高,地面网络建设大多设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这便是偏远乡村或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未接入网络的原因。
地轨宽带卫星的接入便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银河航天的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鸣表示:“美国同行们经过测算,如果用三维太空互联网的方式有机会把网络建设投入降低到1%的规模,原来2万亿可能仅需几百亿就能搞定。”
正因如此,国内外企业逐渐布局低轨宽带卫星。2019年5月24日,首批60颗“星链”Starlink 星座 卫星被成功送入太空,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正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11月,SpaceX公司进行了星链卫星的第二批发射。SpaceX递交的“12000颗卫星 星座 ”计划写道,这些卫星分别分布在340公里、550公里和1150公里三个低轨道。
2019年3月,美国商业航天领域最受瞩目的公司之一OneWeb也成功发射了6颗互联网卫星。徐鸣透露道:“整个5G卫星形成真正网络覆盖大概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目前计划第一批 星座 是144颗卫星。未来,银河航天会从144颗卫星升级到800多颗卫星,甚至升级到2800多颗卫星。”与国外相比,银河航天的卫星发射进度的确慢于Starlink和OneWeb。那么,带着互联网基因的银河航天将会在未来激烈的太空竞争中发挥怎样优势呢?
轨道与频谱是通信卫星正常运行的关键要素,Starlink和OneWeb集中发射卫星并推出规模庞大的低轨卫星系统方案便是依靠先发优势抢占有限的低轨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整个低轨宽带卫星领域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参与者“圈地跑马”意图十分明显。
2017年国外巨头开始筹谋低轨宽带卫星的时候,徐鸣便意识到这个行业已经时不我待,2018年便辞去猎豹移动总裁的职位,组建团队创立银河航天。
自2014年国家开放航天领域,允许市场化手段进入这一行业,这个行业的创业者都怀着曾经的“梦想”选择了创业这条路,徐鸣也是如此。不过,二次创业的他清楚地知道创业之路很残酷。于是,他早早做好了功课,他“2018年的时候,OneWeb对外公布的数据是75Gbps的通信频率,如果我们也做的话一定会出问题,于是,首发星并选择做10Gbps。”
“先走一步”是银河航天应战的第一步,同时,银河航天在频谱资源抢占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银河航天发射的低轨宽带卫星并没有选择OneWeb和Starlink选用的KA和KU频段,而是选择频段更高的Q/V频段。
选择Q/V频段意味着银河航天获得了更宽的通信频段并且能够携带更多信息。众所周知,频段越高便越怕障碍物,对技术的要求也会更高。银河航天合伙人、卫星技术专家张世杰透露:“我们在研制卫星的时候便考虑到障碍物的问题,并且解决了技术难关。”
除了资源抢占方面,银河航天也充分考虑到“太空污染”的问题。此颗低轨宽带卫星采用了电推进的方式,可以自行爬升和下移,有效地解决太空空间占用与污染的问题。
作为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商业航天的初创公司对人才储备格外关注。而且,太空互联网领域更是要求技术能力的全面性,徐鸣在构建团队的时候也考虑到这一点。因此,银河航天的研发人员由航天、互联网、通信或电信以及工业生产等四大块组成。据了解,Starlink团队的人员结构也是这样安排的。
在商业航天领域,美国的确与中国有着较大差距;在“太空互联网”领域,美国与中国的差距逐渐缩小。2018年12月22日,航天科工集团成功发射虹云工程首星。2018年12月29日,航天 科技 集团推出的鸿雁 星座 首颗试验星“重庆”号成功发射升空。
在太空互联网的竞争中,既有国外的有着多年经验的商业航天公司,又有着国家主导的企业,国内初创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的确很残酷。对于未来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徐鸣的想法是:“创业最重要的事是选择一条长且宽的赛道,在这个赛道中坚定地跟着用户的需求走,做用户真正要用的东西。“
因此,选择合适的落地场景十分重要。据了解,低轨5G宽带卫星可以作为地面通信补充,为网络覆盖不足的偏远、欠发达地区以及近海海域和岛屿提供天基5G通信网络;为飞机、船舶、高铁等大型移动平台提供高速、稳定、低延迟的卫星网络连接服务。
在5G通信网络领域,5G卫星能够用更低的成本完成部署工作。据InternetWorldStats统计,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互联网普及率为517%,意味着全球仍有一半(约30亿)的人口未实现互联网连接。徐鸣“我国家建设4G网络大概花费了2万亿人民币,太空互联网提供了新的网络基础设施。把30亿人囊括其中,这便是互联网公司寻找的下一个10亿用户的机会也是太空互联网未来。”
在卫星网络连接服务方面,航空领域市场广阔。航空业内曾预测,到2022年,全球装配机载卫星上网设备的民航飞机将达到11000余架次,其中19%的飞机属于亚太地区航空公司,尤以中国为主要增长地区。由此可见,中国民航领域将是太空互联网另一大应用市场。
银河航天透露道,银河航天除了5G 通信网络和卫星网络连接服务,还会为企业、政府等各类机构的设施场所,提供稳定、安全的专属卫星通信网络;在地震、泥石流等区域性灾害时,为灾区提供快速及时的应急网络接入服务;还能在极端、恶劣环境下,为科学考察、探险等活动的提供网络服务。据悉,正在南极探险的中国科学探险家温旭便是采用了银河航天现有的通信手段与国内保持着联系。
面对这样一个有前景的应用市场,任何一位创业者都会坚持走下去。对于商业航天领域的创业者来说,卫星研制到发射是一个及其烧钱的过程,初创公司势必会历经一段艰苦岁月。对于未来,徐鸣说到:”很多人往往会高估未来2-3年的变化,很有可能低估未来10年的发展。”因此,未来的胜利者会属于“相信未来”的人。
马斯克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不太爱讲武德,没事干就爱破别人创造的世界纪录。这不,昨天Spacex以 一箭143星打破印度2017年创造的一箭104星世界纪录 。
或许有人会说,这种一箭发射一大堆小卫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且发射到太空只是增加“太空垃圾”而已。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看看。
一箭多星是指一艘火箭发射时候,搭载多颗卫星(载荷)并将其送入轨道,是一种优越的发射方式。掌握一箭多星技术,意味着掌握分导Hd头、发射技术和火箭与卫星分离技术上的新突破。目前世界上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只有美、俄、欧、中、印度及日本。
1、美国:世界首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是美国,1960年就成功发射过一箭两星,2013年达到一箭29星,昨天的 一箭143星 ,再次创造新的纪录。
2、俄罗斯:前苏联是第二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俄罗斯最高纪录是2014年"第聂伯"火箭创下的 一箭37星 的纪录。
3、中国:我国在1981年成功实施了一箭多星发射,最高纪录是2015年“长征六号”的 一箭20星 。
4、印度:2017年2月,印度创造了 一箭104星 的世界纪录。
有部分人对一箭多星(特别是小卫星)技术嗤之以鼻,认为其没什么技术含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一箭多星发射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同一个轨道的多星释放,另一种是不同轨道的多星释放。
前一种方式 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注意重点: 相对 ),除了火箭需有足够运载力外,还要考虑多载荷对火箭重心及稳定性的影响,火箭、卫星之间的无线电相互干扰问题。另外最关键的是要掌握“星-箭分离”技术,让其按顺序精确分离进入各自运行轨道,不发生碰撞。
后一种方式 就比较难一点,除了上面的问题外,还需要在不同轨道面多次点火,这对火箭运载能力、发动机、控制要求都更加复杂,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就更少了。
不过客观来说,一箭多星技术虽说也是技术的更新和突破,但还算不上里程碑性的技术变革,属于量变级的技术进步。
一箭多星发射的卫星大多都是近地轨道的微小型卫星,功能较少,寿命较短。不过如果定义小卫星都是“太空垃圾”,那就太过武断了。毕竟卫星这东西,够用就可以,没有必要追求大。随着技术进步,现在几公斤的卫星,都比以前几十公斤的卫星功能更加强大。
由于小卫星大多都是低轨卫星,会受到稀薄大气的影响,一旦失去动力将很快坠入大气层烧毁。而我们所说的太空垃圾,主要是指航天器的碎片,中高轨道的报废卫星等。
另外,卫星太多对地面观测太空有影响是肯定的。但是这种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地 面四通八达的公路及 汽车 、城市彻夜明亮的灯光、弥漫整个地球的无线电波 ,这些都是恒古未有过的改变,对原有生态环境影响是巨大的,但只是发展潮流,我们只能规划和适应。
一箭多星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大幅度降低卫星发射成本,降低发射卫星的入门槛。 不但大国可以发射卫星,小国、企业、高校,甚至于一些个人组织都可以发射自己的卫星。这对于全民进入航天时代, 探索 太空、百家争鸣,都是极为有利的。
本次Spacex一箭143星发射,属于 一箭多轨 的发射方式,载荷总重量大约5吨多。除了近地轨道的133颗客户卫星,还有10颗极地轨道的星链卫星(据说要进行激光星间链路测试)。
如此多的卫星分离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设计,何况还要涉及二级再次点火,其技术难度不言而喻。另外,本次猎鹰9号还携带了一个叫做SHERPA-FX的“转移级”,在其上面还载了18颗小卫星,与主火箭分离后将继续飞行,然后再释放载荷,相当于一个“三级”火箭。
2019年,重型猎鹰完成了一次号称极其困难的一箭三轨发射,三个轨道分别是LEO 300 x 860 km x 285 deg,LEO 720 x 720 km x 240 deg,MEO 6000 x 12000 km x 450 deg。这次发射有多困难, 马斯克表示是Spacex有史以来最难的一次发射 !
科学 探索 无止境,不但是要超越竞争对手,更难的是 不断超越自己 。
1971 年4 月前苏联发射的“礼炮”1号是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由于它所处的轨道较低,在太空中只运行了几个月。美国发射的第一座空间站是“天空实验室”,1973 年~1974 年,有 3 名宇航员在上面工作了171 天。
服役时间最长的空间站是前苏联于 1986 年发射的“和平”号空间站,它绕地球运行了76000 多圈,最后一批宇航员于 1999 年离开“和平”号空间站。
“和平”号空间站由各个舱段组合而成,重约 125 吨,主体部分由 6 个对接口,两个生活舱,一个盥(guan)洗室和两个小的个人舱组成。
在一般空间站里,你分不清哪儿是上,哪儿是下。但“和平”号空间站却与众不同,你会发现“地”上铺着地毯,“墙”上挂着画,“天花板”上安有灯。
宇航员波利亚科夫(Valery Polyakov)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创造了在太空连续生活将近 438 天的世界记录。
目前正在建造的国际空间站(ISS)将在 2004 年全部完工。
2000年1月,第一批宇航员进入国际空间站。
建成后的国际空间站长 108 米、宽 90 米,重450 吨。
1973 年发射的美国空间站“天空实验室”运行至 1979年。
前苏联发射的“和平”号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空间站,它已于2001年3月南太平洋预定海域顺利坠毁。
#SpaceX载人火箭发射成功#
文/荀诗林
“任何足够先进的 科技 ,都与魔法无异。”
这是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作者)曾说过的一句话,而被马斯克本人所理解的意思就是,“搞发明应该很酷吧”。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和理解,这位“钢铁侠”的梦想才得以实现。
北京时间5月31日凌晨3点23分,在全球观众围观中,载着两名宇航员和一只恐龙玩偶的SpaceX龙飞船,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成功发射,乘“猎鹰9号”火箭飞往国际空间站。
这是自2011年航天飞机停运以来首次有宇航员在美国本土升空,同时也是 历史 上首次由私人公司将宇航员送入太空。载人航天是航天领域难度最高的任务,此前只有三个国家苏联/俄罗斯、美国和中国拥有这项技术。
一家美国商业航天公司成为载人航天领域的第四位玩家,民营航天公司也可以发射火箭了?这其中的商业商业逻辑又是怎样的?我国的民营商用航天又发展到哪一步了呢?
美国的SpaceX
要知道,连登月第一人都曾否定马斯克和他的SpaceX。
早在2012年的时候,SpaceX就通过同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合作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科研和关键补给。但是,当马斯克刚刚拿到这笔货运合同订单的时候,“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和“登月最后一人”塞尔南在新闻发布会上公然反对NASA,质疑将订单交给如此“不靠谱的企业”。
当时,马斯克对此回应:“我人生中最失望的是阿姆斯特朗和塞尔南并不欣赏SpaceX,他们在我小时候给我埋下航天的种子,我为这个梦想放弃了很多商业机会,如今SpaceX终于拿到NASA订单了,他们竟然还不欣赏、不看好我,我会继续努力证明给他们看的。”
从这一事情可以看出,在美国,航天行业内的前辈是并不看好SpaceX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SpaceX作为一家民营公司又是如何实现载人航天的呢?
科技 研发工程师郑楠对笔者表示,美国方面相关政策比较好,航天招标甲方单位经费充足,而且美国航天院校及职场人才 历史 积累储备较大。
国内商业运载火箭研发商星河动力CEO刘百奇介绍,美国在1962年颁布《国家通信卫星法》鼓励商业航天的发展,1984年《商业太空发射法案》允许私人发射火箭,其中对NASA的要求就是要实现协助商用太空,这就意味着NASA不仅可以扶持商业航天公司,还可以将部分任务外包给他们。1990年《发射服务购买法案》、1994年《商业遥感法案》、1998年《商业空间法》、2015年颁布的《鼓励私营航空航天竞争力与创业法》等,进一步从政策立法上鼓励并保护商业航天的发展。
“既可以借助民间力量发展美国航空事业,又能产生商业效益,是美国政府鼓励商业航天发展的原因所在。”
直到2011年的时候,美国服役了30年的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退休,而如果美国方面短期内还想送宇航员到达空间站,只能选择俄罗斯的航空飞船“联盟号”。而有趣的是,在2008年以前,联盟号每座票价不超过2000万美元,还包括训练、救援等服务,但是也许是意识到了美国方面打的如意算盘,等到2018年的时候,每座报价已经近9000万美元了。
基于这种情况,2014年,美国推出了商业航天员计划(CCP),其中明确规定,NASA将委托SpaceX和波音开发和测试新的宇宙飞船。
这也就意味着美国民营商用航天合理合法,并且会得到美国政府方面的支持。
烯牛数据显示,自从2008年第一笔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以来,SpaceX目前已完成了至少13轮以上融资,总融资金额在40亿美元以上。
如果还要说SpaceX为什么可以成功,马斯克对于太空的热爱可能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2014年的时候,马斯克在中国参加极客公园的奇点大会上曾被问及为什么“那么执着”地要做SpaceX这种高风险的事情。马斯克给出的回答是:“我小时候很爱看科幻小说,我一直觉得 探索 太空是一件极其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我做火箭这件事情真的不是因为我自己想要上太空,我想要上去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我觉得如果不能让普通人都进入太空,人类就还是永远被锁定在地球之上。”
实际上,除了马斯克之外,国外还有很多私营企业家对航天事业感兴趣,包括亚马逊贝索斯的蓝色起源、英国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银河、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投资小行星。郑楠介绍说,除了SpaceX这样已经成长为巨人的航天公司外,蓝色起源、火箭实验室等航天企业,从技术实力和进度上来说,都领先国内民营公司很多。
中国的SpaceX在哪里?
“同美国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相比,商业航天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
根据刘百奇的介绍,从时间节点上来看,2015年是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破土之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正式出台为民间航天事业带来了春风。
根据我国航天官方之前公布的数据来看,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到2013年,我国航天事业一共花费了约390亿元人民币。2017年,NASA出过一个报告,估计中国航天预算仅在20亿美元左右。
而NASA在2018财年的预算审批过程中,国会最终拨款高达207亿美元的预算,这还不包括美国军方的天量预算和各大航天公司的自身投入。
从这一系列数据对比来看,实际上我国航天事业投入同美国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但是,郑楠也补充到,虽然我国民营商用航天同美国有着较大差距,但是中国各类型资本对于高新 科技 ,尤其是类似航天这类领域的投资热情较高,有着很多初创企业,“比如星际荣耀与蓝箭航天先后完成了甲烷发动机试车”。相比之下美国民营航天企业发展过程中被华尔街资本苛刻要求过,一度始终处于濒临破产的边缘。
刘百奇对国内航天市场进一步阐释,根据各公司官网统计的中国商业卫星 星座 计划,约有累计178吨的发射需求,假设平均履约周期为7年,则每年运力需求为25吨。而根据截至2020年2月,航天 科技 集团官网披露的2021年长征火箭搭载余量来看,仅有约5吨。据此初步测算,2021年将有20吨的运力缺口,这部分需求将亟待商业发射新力量来形成有效补充。
“起步晚,资金和专业人才缺口是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但机遇也同时存在,结合新基建政策,如今又顺应5G时代,大量商业卫星亟待发射。”
天眼查数据显示,成立于2018年2月的星河动力在去年12月完成了15亿元的Pre-A轮融资,目前已经布局了固、液两型火箭,首枚固体运载火箭“谷神星一号Y1”将于今年8~9月发射入轨。液体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将于2022年底~2023年初尝试首次发射。
至于商用航天到底能不能成为一门好生意这个问题,郑楠表示,最重要的是看人类能不能走向低成本进入太空的时代。“SpaceX独创的一级火箭可回收技术、整流罩回收技术等,大幅降低了航天发射的成本,从目前来看这会成为未来航天的一个大趋势。从纯商业角度来说,当一种 科技 产品门槛资费大幅降低的时候,那么就有可能迎来大规模商业化的可能性。”
“为了确保我们的子孙万代能够延续生存,人类必须勇敢地迈出地球的摇篮,将自己的足迹踏上其他的星球,成为跨星球栖居的物种。”
也许,只有拥有马斯克这般的情怀,我们的民营公司才能实现载人航天吧!
(校对:彭玉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