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家居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智能家居发展前景如何,第1张

随着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已经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由于智能家居系统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轻松、有序、高效的现代生活环境,因此已经成为房地产商追逐的热点。在未来,没有智能家居系统的住宅将像今天不能上网的住宅那样不合潮流。相信不远的将来,智能家居一定会更好地造福人类。而中国智能家居的发展前景也是很广阔的。
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曾说,人类在经过农耕、工业、电气化等时代后,将进入关注梦想、精神和生活情趣的新社会。1984年首栋智能建筑在美国康乃迪克州哈特佛市出现,全世界争相建造智能家居的序幕也从此揭开。未来家居、建筑将在不断智能化中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当您外出忘记关灯或空调等电器,拨个电话即可关掉家中所有电器;当您外出忘记关窗、没有收衣服,拨个电话即可关闭家里所有的门窗并把衣服收好;当家里有不速之客闯入,家里的警报就会响起,并准确告知您窃贼目前的位置;无论您在世界任何地方,只需打开电脑联网,即可监视到家里每个角落目前的情况…… 您也许要说这些都是科幻和小说里的场景,现实生活中哪里会有这样的事情?事实上,科技的力量把科幻故事变成现实,这就是家居智能化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2006年4月国家主席胡访美期间参观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私人豪宅。这座豪宅是比尔·盖茨耗费巨资,铺设了52英里电缆,历时4年才建成的,它将房内的所有电器设备连接成一个绝对标准的家庭网络。这次参观,可以说指明了我国住宅智能化今后发展的方向——房地产。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需求的增长以及信息化对人们传统生活的改变,对智能化住宅小区的需求日益强烈,市场的潜力也日益增长。中国智能家居的发展正在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
2006年8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智能家居高峰论坛”专家学者云集,共同探讨未来中国家居智能化发展的方向。论坛上,有关专家介绍说,智能家居、智能建筑以现代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网络通讯、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以计算机为核心,通过通信网络为支撑,综合运用了现代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将消防报警、安全防范、宽带、中央空调、综合布线等系统融为一体,为住户提供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居住环境。他指出,在中国,智能建筑也有了初步发展,但远不如想象中的乐观。尽管在建设投资和数量有着惊人的增长,但是建筑本身的实际内容有诸多问题:工程建设水平不高、工程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智能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有的建筑完全是跟风而上,名不副实。家居智能化和家电自动化有明显的区别。
在住宅中为住户提供一个宽带上网接口,电饭煲可定时烧饭煲汤,录像机可定时预录预定频道的电视节目,这些仅仅是家电自动化,是智能家居的前提和条件,实现智能化还需在家电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家居网络化,通过芯片对各种记录、判别、控制、反馈等过程进行处理,并将这些过程在一个网络平台实现集成,能按人们的需求实现远程自动控制。因此,标准版的智能家居只需一个遥控器便可实现所有自动化功能。智能化服务于人们的居家生活,体现了目前最高和最新科技的水平,更全面、更富有人性化。
长期从事智能家居行业研究的清华大学杨士元教授在论坛上对比分析美国、韩国等国家智能家居发展历程,对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提出了独到见解,他认为智能化要从家庭的智能化开始,逐步演变到住宅小区的智能化。他介绍,智能化家居装修需要四个步骤:
1 先设计配置以下子系统:家居布线系统、家庭局域网络及宽带网、电话通讯系统、家庭办公系统、可视对讲(门铃)系统、智能灯光控制、家庭安防系统、家庭娱乐系统。
2 设计配置与所在小区结合安装的智能化子系统:小区报警系统(家庭报警点或接口)、三表抄送系统、小区物业管理系统、小区宽带增值服务(网上教育、网络游戏、VOD点播、网上购物等)。 
4 可以选择安装的其他家庭智能化设备和产品:家庭中央空调、整体厨卫产品、环境控制产品。
智能化家居的装修核心则是综合布线,杨士元教授认为实现智能家居必须满足具有家庭网络总线系统的条件;能够通过这种网络(总线)系统提供各种服务功能的条件;能与住宅外部相连接的条件。因此,家庭智能化装修的核心是家居综合布线系统。布线设计应以实用为主,适当超前。在选择信息点及线缆时必须要有前瞻眼光。例如,家中的紧急呼救信息点就应该多设一些,可以有备无患;厨房要多设CO、煤气等探头;主卧则要设有数据宽带、AV、语音电话、传真、VOD点播、安防等六个以上的插座。至于电器产品则可以随时增减、调整更换。
综合布线的施工方式基本与家中电线暗埋墙内的隐蔽工程相似。一般来说,经济型的智能家居综合布线的材料费用约为60元/平方米。目前,一般新建住宅中的电话、电视、宽带等项目的敷设费用大约1500元/户。智能家居装修只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配线箱、部分五类线、AV线以及必要的电器产品的费用。也就是说实现智能化家居只比普通的家庭装修多花4000~5000块钱。
智能家居是住宅智能化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国的智能家居市场有三个特点:一是市场潜力大,现在的房地产业在全国的发展都很火爆,作为其下游产业,智能家居市场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第二点就是产品多,厂家多,大部分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地。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形成规模化。第三,就是目前国家对智能家居行业还没有实施统一的行业标准,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各自为政,按自己对市场的理解来开发产品,相互间的产品不具备兼容性,这种局面有点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的感觉。
因此,今后几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会进入一个行业整合阶段,最终可能会出现几家规模比较大,品牌影响力好的厂家。从产品角度来讲,以后的智能家居产品会朝着实用化、傻瓜化( *** 作简单)、模块化的方向发展,所谓模块化就是产品开发商把智能家居产品做成模块化的,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任意搭配。这样不仅可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而且可以节约成本,也可以节约不必要的端口模块的浪费。

《菲利普·迪克作品集(全5册)》([美国] 菲利普·迪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44ux

书名:菲利普·迪克作品集(全5册)

作者:[美国] 菲利普·迪克

译者:陈灼

豆瓣评分:93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0

页数:1204

内容简介:

《少数派报告》内容简介:

《少数派报告》结集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最具代表性的九个短篇:《第二代》、《冒名顶替》、《规划小组》、《少数派报告》、《战争游戏》、《啊,当个布洛贝尔人!》、《死者的话》、《全面回忆》和《电子蚂蚁》。菲利普迪克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光怪陆离的想象在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独树一帜。他的短篇小说情节跌宕,很多故事的架构都勘称一绝。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内容简介:

核战后,放射尘让地球上的动物濒临灭绝,地球已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为了鼓励残存的人口移民,政府承诺,只要移民到外星球,就可以为每个人自动配备一个仿生人帮助其生活。仿生人不满足于被人类奴役的现状,想方设法逃回地球。

主人公里克•德卡德是一名专门追捕逃亡仿生人的赏金猎人。在一次追捕行动中,里克遭遇了新型仿生人前所未有的挑战。九死之后,能否一生?在与仿生人的接触和较量中,里克发现自己对仿生人的看法和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究竟是福还是祸?

《尤比克》内容简介:

乔•奇普为格伦•朗西特的反超能咨询公司工作,保护人们免受通灵师和先知的心灵窥探。在一次前往月球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朗西特的行动组遭遇埋伏,朗西特身亡。行动组成员迅速将朗西特的遗体送往苏黎世的亡灵馆冰冻冷藏,并试图与他的大脑取得联系。然而,不仅没有成功联系上朗西特,行动组成员还发现,钱币、香烟等物品均在发生退转,时光似乎在倒流。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高城堡里的人》内容简介:

《高城堡里的人》以《易经》牵引情节,通过对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的穿插描述,讲述了一个反转过来的“历史”——同盟国在二战中战败,美国被德国和日本分割霸占,探讨了正义与非正义、文化自卑和身份认同,以及法西斯独裁和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后果。

《流吧!我的眼泪》内容简介:

10月11日,杰森•塔夫纳还是一个拥有三千万粉丝的大明星;10月12日,他却躺在一家破旅馆的房间里,还被抹去了所有个人资料。在一个缺乏身份z明就是犯罪的国度里,他不得不在混沌中摸索,全力追踪事实真相。

《流吧!我的眼泪》描述了一个国民警卫队和警察专制统治下的社会,内中交织着名人效应、基因改造、时空扭曲和泛滥毒品,探索了爱和人性的本质。于1975年获得坎贝尔奖,并获雨果奖和星云奖提名。

作者简介:

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美国科幻文学界的传奇人物,在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独树一帜。共出版44部长篇小说和121个短篇小说,曾获雨果奖和坎贝尔奖。作品集中探讨“何为真实”以及“个体身份建构”。盛名经久不衰,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包括《银翼杀手》、《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等,一再催生票房新高。以其名字命名的菲利普•K迪克奖是美国科幻界的主要奖项之一。

译者简介:

《流吧!我的眼泪》译者:陈灼

1983年生。2003—2004年任《电脑报》编辑、记者。曾出版作品《上帝掷骰子:欧美角色扮演游戏史》,译著《托尔金与世界大战》。现在上海,任2K China游戏设计师,参与开发了《席德梅尔的文明:变革》等产品。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译者:许东华

计算机科学博士,目前在纽约从事互联网技术工作。兴趣广泛,尤酷爱科幻,曾为网上中文读者介绍许多英文科幻名篇。后应邀翻译了阿西莫夫经典名著《基地》,以及《氢墙》、《金雕传说》、《嘎嘎语之谜》等科幻佳作。

《尤比克》译者:金明

199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后留校任教于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翻译研究所,所授课程以英语专业的翻译课为主。工作后陆续翻译了一些作品,比如郭建中教授主持的科幻小说翻译,之后翻译了《麦克米伦百科全书》(部分)、《闪光摄影》、《简单的力量》、《沃尔玛帝国》等。

《高城堡里的人》译者:李广荣

任教于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曾翻译出版科幻小说《侏罗纪公园》、《消失的星期天》,帮助吕叔湘先生完成哲学名著《有效思维》的翻译工作,并参加《中国语言文化背景汉英双解词典》的英译工作。

《少数派报告》译者:周昭蓉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赴美华盛顿大学学习会计,现在美国会计事务所工作。资深科幻迷。

含水率高。乌金木含水率高,很容易变形:很难适寸冷过热的环境这就给施工工艺增加了难度,所以乌金木家具每件都要独立完成。南洋迪克是陕西南洋迪克家具制造有限公司成立的实木家具制造品牌,由周小利与吴富相联合创立。

自计算机发明以来,就与物理学接下了不解之缘,两门学科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物理学的进步使计算机硬件得以发展,计算机的升级也帮助物理学前进。
但是如果没有物理学在近代史上的飞速发展,就不会有近代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的诞生。
电子管的发明是革命性的,在此之前想要制造出电子数字计算机可以说是不可能的,这项发明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后“真空管”发明了“继电器(二进制)”与“电容(起滤波作用)”等物理元件的使用也更加推进了电子计算机的进步。
真空管时代的计算机尽管已经步入了现代计算机的范畴,但其体积之大、能耗之高、故障之多、价格之贵大大制约了它的普及应用。直到另一种革命性物理元件的发明“晶体管”,它的发明使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ENIAC发明之后的时间里,计算机的发展是飞速的,这个飞速的发展历程到了今天依然在延续。这个历程中物理学的影响成为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会按照历史的发展历程来探讨。
关键词:物理学,计算机发展,晶体管,集成电路
正文:
在1900年之前的计算机,都是基于机械运行方式,尽管有个别产品开始引入一些电学内容,却都是从属与机械的,还没有进入计算机的灵活:逻辑运算领域。而在这之后,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就开始了由机械向电子时代的过渡,电子越来越成为计算机的主体,机械越来越成为从属,二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计算机也开始了质的转变。
1906: 美国的Lee De Forest发明了“电子管”。电子管,是一种最早期的电信号放大器件,被封闭在玻璃容器,基本原理是借助电场的大小变化,来控制真空管内自由电子的运动。
电子管计算机也称第一代计算机,它的特点是 *** 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而编制的,每种机器有各自不同的机器语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使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储存数据。
确立了模拟量可变换成数字量进行计算;形成了数字计 算机的基本结构,确定了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首创使用阴极射线管作为字符显示器。
由于电子管的种种缺陷(体积大、功耗大、发热厉害、寿命短、电源利用效率低、结构脆弱而且需要高电压源等缺点),第一代计算机很快就被新一代的计算机所取代,而这种替代正是由于物理技术的革新!“晶体管”
晶体管
是一种固体半导体器件,可以用于检波、整流、放大、开关、稳压、信号调制和许多其它功能。晶体管作为一种可变开关,基于输入的电压,控制流出的电流,因此晶体管可做为电流的开关,和一般机械开关(如Relay、switch)不同处在于晶体管是利用电讯号来控制,而且开关速度可以非常之快,在实验室中的切换速度可达100GHz以上。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线路的计算机,取名“催迪克”(TRADIC),装有800个晶体管。
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使用的是“定点运算制”,参与运算数的绝对值必须小于1;而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增加了浮点运算,使数据的绝对值可达2的几十次方或几百次方,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实现了一次飞跃。同时,用晶体管取代电子管,使得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大大减小,寿命延长,价格降低,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
由此可见晶体管的出现又是一个帮助计算机出现重大革新的发明!
晶体管的发明
晶体管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当时工程师利莲费尔德就已经取得一种晶体管的专利。但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制造这种器件的材料达不到足够的纯度,而使这种晶体管无法制造出来。
由于电子管处理高频信号的效果不理想,人们就设法改进矿石收音机中所用的矿石触须式检波器。在这种检波器里,有一根与矿石(半导体)表面相接触的金属丝(像头发一样细且能形成检波接点),它既能让信号电流沿一个方向流动,又能阻止信号电流朝相反方向流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贝尔实验室在寻找比早期使用的方铅矿晶体性能更好的检波材料时,发现掺有某种极微量杂质的锗晶体的性能不仅优于矿石晶体,而且在某些方面比电子管整流器还要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少实验室在有关硅和锗材料的制造和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这就为晶体管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为了克服电子管的局限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贝尔实验室加紧了对固体电子器件的基础研究。肖克莱等人决定集中研究硅、锗等半导体材料,探讨用半导体材料制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
1945年秋天,贝尔实验室成立了以肖克莱为首的半导体研究小组,成员有布拉顿、巴丁等人。布拉顿早在1929年就开始在这个实验室工作,长期从事半导体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逐步认识到半导体中电流放大效应产生的原因。布拉顿发现,在锗片的底面接上电极,在另一面插上细针并通上电流,然后让另一根细针尽量靠近它,并通上微弱的电流,这样就会使原来的电流产生很大的变化。微弱电流少量的变化,会对另外的电流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是“放大”作用。
布拉顿等人,还想出有效的办法,来实现这种放大效应。他们在发射极和基极之间输入一个弱信号,在集电极和基极之间的输出端,就放大为一个强信号了。在现代电子产品中,上述晶体三极管的放大效应得到广泛的应用。
巴丁和布拉顿最初制成的固体器件的放大倍数为50左右。不久之后,他们利用两个靠得很近(相距005毫米)的触须接点,来代替金箔接点,制造了“点接触型晶体管”。1947年12月,这个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半导体器件终于问世了,在首次试验时,它能把音频信号放大100倍,它的外形比火柴棍短,但要粗一些。
在为这种器件命名时,布拉顿想到它的电阻变换特性,即它是靠一种从“低电阻输入”到“高电阻输出”的转移电流来工作的,于是取名为trans-resister(转换电阻),后来缩写为transister,中文译名就是晶体管。
由于点接触型晶体管制造工艺复杂,致使许多产品出现故障,它还存在噪声大、在功率大时难于控制、适用范围窄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肖克莱提出了用一种“整流结”来代替金属半导体接点的大胆设想。半导体研究小组又提出了这种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 1950年,第一只“面结型晶体管”问世了,它的性能与肖克莱原来设想的完全一致。今天的晶体管,大部分仍是这种面结型晶体管。
计算机的又一次革新!集成电路出现了!!
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采用一定的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一起,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上,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成为具有所需电路功能的微型结构;其中所有元件在结构上已组成一个整体,使电子元件向着微小型化、低功耗和高可靠性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它在电路中用字母“IC”表示。集成电路发明者为杰克·基尔比(基于硅的集成电路)和罗伯特·诺伊思(基于锗的集成电路)。当今半导体工业大多数应用的是基于硅的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引出线和焊接点少,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等优点,同时成本低,便于大规模生产。它不仅在工、民用电子设备如收录机、电视机、计算机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军事、通讯、遥控等方面也得到广泛的应用。用集成电路来装配电子设备,其装配密度比晶体管可提高几十倍至几千倍,设备的稳定工作时间也可大大提高。
集成电路计算机
60年代初期,美国的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引发了电路设计革命。随后,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以每3-4年提高一个数量级的速度增长。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r)是做在晶片上的一个完整的电子电路,这个晶片比手指甲还小,却包含了几千个晶体管元件。1962年1月,IBM公司采用双极型集成电路,生产了IBM360系列计算机。一些小型计算机在程序设计技术方面形成了三个独立的系统: *** 作系统、编译系统和应用程序,总称为软件。值得一提的是, *** 作系统中"多道程序"和"分时系统"等概念的提出,结合计算机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得用户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家中使用远程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的特点是体积更小、价格更低、可靠性更高、计算速度更快。
集成电路的出现时革命性的
集成电路,现代计算机插上腾飞的翅膀,尽管晶体管的采用大大缩小了计算机的体积、降低了其价格,减少了故障。但离人们的要求仍差很远,而且各行业对计算机也产生了较大的需求,生产更能更强、更轻便、更便宜的机器成了当务之急,而集成电路的发明正如“及时雨”,当春乃发生。其高度的集成性,不仅仅使体积得以减小,更使速度加快,故障减少。人们开始制造革命性的微处理器。计算机技术经过多年的积累,终于驶上了用硅铺就的高速公路。
计算机未来的发展
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将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尽管受到物理极限的约束,采用硅芯片的计算机的核心部件CPU的性能还会持续增长。作为Moore定律驱动下成功企业的典范Inter预计2001年推出1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并预计在2010年推出集成10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其性能为10万MIPS(1000亿条指令/秒)。而每秒10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将出现在本世纪初出现。超高速计算机将采用平行处理技术,使计算机系统同时执行多条指令或同时对多个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改进计算机结构、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关键技术。
同时计算机将具备更多的智能成分,它将具有多种感知能力、一定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除了提供自然的输入手段(如语音输入、手写输入)外,让人能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各种交互设备已经出现,虚拟现实技术是这一领域发展的集中体现。
传统的磁存储、光盘存储容量继续攀升,新的海量存储技术趋于成熟,新型的存储器每立方厘米存储容量可达10TB(以一本书30万字计,它可存储约1500万本书)。信息的永久存储也将成为现实,千年存储器正在研制中,这样的存储器可以抗干扰、抗高温、防震、防水、防腐蚀。如是,今日的大量文献可以原汁原味保存、并流芳百世。
新型计算机系统不断涌现
硅芯片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硅技术越来越近其物理极限,为此,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正在加紧研究开发新型计算机,计算机从体系结构的变革到器件与技术革命都要产生一次量的乃至质的飞跃。新型的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在21世纪走进我们的生活,遍布各个领域。
继由于电子管的种种缺陷(体积大、功耗大、发热厉害、寿命短、电源利用效率低、结构脆弱而且需要高电压源等缺点),第一代计算机很快就被新一代的计算机所取代,而这种替代正是由于物理技术的革新!“晶体管”
晶体管
是一种固体半导体器件,可以用于检波、整流、放大、开关、稳压、信号调制和许多其它功能。晶体管作为一种可变开关,基于输入的电压,控制流出的电流,因此晶体管可做为电流的开关,和一般机械开关(如Relay、switch)不同处在于晶体管是利用电讯号来控制,而且开关速度可以非常之快,在实验室中的切换速度可达100GHz以上。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线路的计算机,取名“催迪克”(TRADIC),装有800个晶体管。
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使用的是“定点运算制”,参与运算数的绝对值必须小于1;而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增加了浮点运算,使数据的绝对值可达2的几十次方或几百次方,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实现了一次飞跃。同时,用晶体管取代电子管,使得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大大减小,寿命延长,价格降低,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
由此可见晶体管的出现又是一个帮助计算机出现重大革新的发明!
晶体管的发明
晶体管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当时工程师利莲费尔德就已经取得一种晶体管的专利。但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制造这种器件的材料达不到足够的纯度,而使这种晶体管无法制造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4000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