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入侵给我国草原牧区造成的灾害有哪些

寒潮入侵给我国草原牧区造成的灾害有哪些,第1张

寒潮入侵给我国草原牧区造成的灾害有哪些

(3)寒潮带来的暴风雪会覆盖草场,造成雪灾
您好,答题不易
如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入侵我国的有害生物有哪些?造成的危害?

克氏鳌虾、牛蛙,豚草等,克氏鳌虾、牛蛙繁殖力强,破坏生态,豚草贫瘠土地

动物造成的灾害有哪些

蝗灾动物造穴导致的决堤,鼠害杀人蜂等等

马里温岛的猫灾
马里温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小岛,1945年,南非的第一支探险队来到这里,随船来的几只老鼠也悄悄溜上岸,到了1948年,老鼠成了岛上的霸主,探险队运进了5只猫捕鼠,可是海鸟的味道比老鼠好,猫不抓老鼠却吃鸟,结果猫繁殖到2500只,鸟遭殃了,一年被吃60万只
夏威夷的蜗牛灾
20世纪30年代,一些商人把非洲的大蜗牛运到夏威夷群岛,供人养殖食用有的蜗牛长老了,不能食用,就被扔在野外,不到几年,蜗牛大量繁殖,遍地都是,把蔬菜、水果啃得乱七八糟人们喷化学药剂,连续15年翻耕土地也不能除净
华盛顿州的金鱼灾
美国人长期从日本进口金鱼,1973年,一些金鱼无意间掉落华盛顿州的水里,然后大量繁殖,几年后,金鱼霸占了10个湖泊;湖中的鳟鱼无法与金鱼夺食物,大量减产,杀鱼剂又杀不死金鱼,渔民叫苦连天
西班牙的螃蟹灾
1976年,西班牙从美国引进5万只蟹苗,放养在一条河的三角洲几年,繁殖到几亿只,而当地每年最多只能捕400万只,供人食用稻田里的水顺着密密麻麻的蟹洞漏干;螃蟹吃掉水中的鱼虾、水草、浮游生物,稻苗,鱼绝了,鸟没有吃的,也不在这里停留了

马里温岛的猫灾
马里温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小岛,1945年,南非的第一支探险队来到这里,随船来的几只老鼠也悄悄溜上岸,到了1948年,老鼠成了岛上的霸主,探险队运进了5只猫捕鼠,可是海鸟的味道比老鼠好,猫不抓老鼠却吃鸟,结果猫繁殖到2500只,鸟遭殃了,一年被吃60万只。
夏威夷的蜗牛灾
20世纪30年代,一些商人把非洲的大蜗牛运到夏威夷群岛,供人养殖食用。有的蜗牛长老了,不能食用,就被扔在野外,不到几年,蜗牛大量繁殖,遍地都是,把蔬菜、水果啃得乱七八糟。人们喷化学药剂,连续15年翻耕土地也不能除净。
华盛顿州的金鱼灾
美国人长期从日本进口金鱼,1973年,一些金鱼无意间掉落华盛顿州的水里,然后大量繁殖,几年后,金鱼霸占了10个湖泊;湖中的鳟鱼无法与金鱼夺食物,大量减产,杀鱼剂又杀不死金鱼,渔民叫苦连天。
西班牙的螃蟹灾
1976年,西班牙从美国引进5万只蟹苗,放养在一条河的三角洲。几年,繁殖到几亿只,而当地每年最多只能捕400万只,供人食用。稻田里的水顺着密密麻麻的蟹洞漏干;螃蟹吃掉水中的鱼虾、水草、浮游生物,稻苗,鱼绝了,鸟没有吃的,也不在这里停留了。

参考资料:

《中国儿童报》第1634期

人为造成的灾害有哪些

大气层空洞扩大,水污染严重……总之,人类是最危险的动物!

人为原因造成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据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动力成因概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有:
1、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2、开挖边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设中,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滑坡。
3、山区水库与渠道渗漏,增加了浸润和软化作用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
4、其它破坏土质环境的活动如采石放炮,堆填载入、乱砍乱伐,也是导致发生地质灾害的致灾作用。
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方法有埋桩法、埋钉法、上漆法、贴片法、群测群防法等。
地质灾害线上监测(威海晶合)方法在网际网路、物联网、云端计算的基础上,依靠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GIS技术和网路技术,实现雨量管理、预警分析、灾害管理、地图管理、系统设定等功能。
目前已经基本建立起资料库,正在不断完善中。

人为造成的地球灾害有哪些

乱砍滥伐引起的水土流失,植被减少,最终形成的泥石流 应该算是其中的一种

近几年来,台湾地区先后发生了多次大灾难,其中有些是单纯的人为事件,如空难,火灾和车祸等有些则可称为自然灾害,乃自然事件所引发的,包括山崩造成的林肯大郡倒塌,贺伯台风带来的土石流灾害,横行各地的口蹄疫事件,汐止的基隆河大淹水和百年来最严重的921集集大地震等等不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即使是自然灾害,也无一例外地夹杂程度不一的人为成份换言之,不少自然灾害亦包含了若干人为因素的作用,其实是自然和人为两种力量互动的结果
严重自然灾害不但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有时更会造成社会的混乱,甚至 的崩溃,明代崇祯年间,全国大旱,加上蝗虫和瘟疫肆虐,1556年更发生数十万居民丧生的陕西大地震,以致「饥民遍野,饿殍塞途」,最后集结为流寇,揭竿起义,明朝也因此而走向穷途没路即使在近代,类似的情形也经常重演,譬如孟加拉在1970年为一台风侵袭,死亡人数多达二十万,因而,促成该区脱离巴基斯坦统治宣告独立;1980年义大利南部一次大地震,使全国经济变得萧条,从而造成 垮台凡此可见天灾和人祸总是相互激化因此,古人就有「人祸诱发天灾,天灾加剧人祸」的说法再以洪水灾害为例,固然主因是降水在空间和时间上不平衡,常常是由大量降雨和持续豪雨所致,但全面分析其发生的成因后,都会发现:上游滥伐森林,破坏植被,不当开垦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围湖造田,霸占河道,与水争地所导致河道堵塞等也都是使灾情扩大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对于每一种灾害,既要从自然因素方面,又要从人为因素方面,分别去追究原因,才能更有效地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而其中,由于经济发展而使地表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和变得脆弱,更是人类所必须努力改善的方向这就说明了在对抗灾害的工作上,不但需要加强地科,地理和科技教育,也需要借助环境教育以唤起大众对环境应有认知和关怀
二,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的关系
环顾全球,自然灾害似乎有几个明显的趋势(见图1),首先是自然灾害的危害面积的蔓延扩大,尤其是水,旱灾更是如此;其次是发生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另外,其危害程度则日趋严重,生命财产的损失有逐渐上升的倾向由台湾多年来报章中有关自然灾害报导看来,亦有类似情形(黄朝恩,1998)根据联合国统计,1970至1990年全球各种自然灾害使280多万人丧生,受害人多达82亿,经济损失超过一千亿美元,其中有五十四次列为严重自然灾害,其死亡20015万人其中地震灾害二十次,死亡115万人,对人类的威胁可见一斑是以联合国将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定名为「国际减灾十年」(IDNDR),希望能透过全球一致行动,以有效的方法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冲击减到最低程度
上述灾害之日趋严重,当然不能说与自然灾害本质上的改变完全无关,但是站在自然规律上而言,自然现象的表现多属一种常态的表现环境变迁固有其可能,这种变迁却常常是渐进的,而不是短短数十年间便可察觉到它的急遽改变的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这种灾害变本加厉,应与人类对环境利用模式和大肆破坏有关由于人类长期盲目开发环境资源,对大自然作出超限利用和过度需索,以致产生许许多多变异型的「自然」灾害其中若干完全因为人的因素而造成的灾害,包括各种污染和全球性环境变迁(如全球增温,臭氧层耗损)在内,可称为人为型环境灾害(man-made disasters)至于其因人类不当活动而激化的灾害,在原有预见的灾难上增加其规模,幅度和频率,称为诱发型自然灾害(man-induced disaster),人类活动常可使得环境不断恶化,一方面使环境的脆弱性变得显著,自我调整能力转趋薄弱,一方面使人类自身抗灾的能力亦日益下降,再一方面许多人类破坏环境的过程本身就是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在这些多重因素的效应下,自然灾害的层出不穷和快速增长当然成为意料中事
表1 中国历史旱涝重灾频数的比较表
朝 代






灾次/年
06
16
18
32
37
38
表1列出了中国从隋唐以来,全国发生旱涝灾的频数比较(周立三,1989),即可看到这种诱发型自然灾害的日趋严重性而其原因显然包括,是由于各地长期开发下,森林饱受破坏,生态逐渐失衡,土层 ,控水能力变差,一经大雨就可导致山洪暴发,干季则缺少基流(base flow)补注,以致无论旱涝均与时俱增
总而言之,随着人口的恶性膨胀,随着经济的超限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被破坏,并且直接或间接引起灾害的发生,或加剧灾情,增高成灾的频率而环境的恶化亦造成对生产力的削弱,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此外,全球环境的恶化己接近人类难以承受的边缘,再不注意力求更正之道,人类将给自己造成极大危害因此,我们必须紧记三个很基本的观点:
第一,人类生存环境既是被动地接受自然灾害的场所,又是主动地为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的背景条件这不仅表现在较脆弱的环境系统对自然灾害有较大破坏性响应;更重要还表现在:环境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将有直接的反馈作用
第二,环境恶化所引致的灾害对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之危害,并不比纯自然灾害为小,其灾难性后果的广泛性和持续性也更大以致环境恶化造成诱发型自然灾害,堪称当今最严重的全域性性的慢性灾害
第三,环境恶化包含着极大的人为因素今天人类之所为,大大地影响子孙后代的利益,如果沿负面的方向继续下去,它将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发展令人担心的是,这种人为型和诱发型的灾害很可能比纯自然灾害有更大的危害范围,严重性也大得多须知道,纯自然灾害很难让它不来,但人类所激化的灾害却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止其恶化所以,人类亟需全力加以处理,以应付该问题的急迫性
三,诱发型灾害的特性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准,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型别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今天,人类加以开垦,搬运和堆积的速度已经逐渐相等于自然地质作用的速度,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一项巨大的营力,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反过来又影响到自身的福祉
我们和地球环境之间,无疑有在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如果对地球环境的客观认识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和盲目的行为,将致使诸多事与愿违的反馈给人类社会,从而腐蚀了人类长久建立起来的文明基础这种恶果,想必不是人类所欲看到的而举凡这类因为人类活动而诱发产生的灾害,一概可称为诱发型自然灾害,以与纯自然灾害相对显然;在人类「减灾」愿景中,控制诱发型灾害,更是迫切可行的一环,因为这类灾害是可以透过人类的努力而得到大幅的减轻的然而,由于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和科技的限制,诱发型灾害却似乎有增无减,而且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可见诱发型灾害的彻底了解和谋求对策已是当今人类当务之所急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诱发性灾害在许多情况下与纯自然灾害具有类似的控制和特征,而且二者也常常相互叠加但二者也有其不同之处,包括下列几方面:
(1)诱发型灾害发生的原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不相协调———人类活动型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诱发型灾害型别甚多,且形成机制各异,但其共同原因则是人类活动的盲目性和非理性,因活动和环境之间的不相协调所生,例如平原区和海岸地带的地层下陷是由于过量超抽地下水所引起的,矿区的塌陷是由于采空后失稳造成的,山崩和土石流是人类为了开垦或搬动土石而破坏了天然岩土平衡而发生的这些现象,有的已被认识,有许多至今尚未能够有效掌握
(2)与纯自然灾害相比,诱发型灾害强度虽较低,频度却大,危害性亦严重-根本上说,人类今天改造自然的能力已经很大,但仅是自历史相比较,若与自然力相比,则还是无法相提并论,一次八级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可相当人类几年的总用电量这也说明了人类可能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而无法抑制其根本原因不过,诱发型自然灾害却在频度和严重性两方面毫不逊色这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广度和速度已有超过自然力的趋势,更超越了自然灾害原有的区域性规律,也就是说,许多原本不该发生某类灾害的地区也己有可能成为新灾区;其次,诱发型灾害多发生于人口密集,社经高度发展的地区,故其危害性甚大
(3)诱发型灾害具有可防止性———由于本型灾害主要是人类活动盲目性和不科学性所引起的,显然是可以防止的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人类却一方面藐视自然力,另一方面因社经原因而忽视自然力,才会导致日益增多的诱发型灾害所以,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眼前的长期课题和头等大事,也是极需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课题
四,诱发型灾害的社会因素———以水灾为例
人类的许多活动,皆可削弱自身的防洪能力例如:上游筑堤,减少了蓄水面积,使下游流量增大;在行水区人为设障,使河道防洪能力降低;超抽地下水,引致都市地层下陷;都市的发展,使处于洪氾区的人口和财产迅速增加;植被的砍伐和破坏,降低了集水区的水源涵养能力,并导致水土流失,河沙遽增,不但增加了洪峰流量,又造成河床淤积;人类的不少行为,更可影响气候,使大洪水的出现机率倍增上述种种情形,在台湾地区均甚普遍,以致近年来,水灾受灾面积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水灾损失也在加重,并未因为工程措施的强化而减轻其中最值得注意的社会因素包括下列三项:
森林滥伐严重:森林堪称绿色水库,一万公顷的森林所贮蓄涵养的水量,约略相当一座三百万立方公尺库容的水库但在长期经济挂帅的政策下,原本葱郁苍翠的台湾山林,也不断在萎缩,除了砍伐森林作为木材外,更普遍的是开发山坡地过程中,为了种植各种作木而大肆破坏树木森林锐减一方面在暴雨后不能蓄水于山,使洪峰来势凶猛,增加了水灾频率;另方面则加重了水土流失,使库容大减,河床抬升,行水剖面缩小,降低了调洪防洪的能力
都市扩张迅速:在经济成长和都市化过程的双重影响下,急增的人口被迫向生态敏感的边际土地(如河川地,山坡地)进军,出现「与水争地」的情况,而必要的防洪设施又未必跟得上这快速的步伐,当然会加重了洪水损失民国87年的汐止基隆河水患,就是因为长期的开发和社群建设,河道淤塞,加上居住在低洼的河摊地为数众多,终于在强度惊人的台风暴雨侵袭下重创此外,建地扩张下,不透水地面也同时激增,暴雨后地表汇流速度加快,迳流系数随之增大,洪峰时间提前,洪峰流量倍增
盲目开发河川资源:沿着各大河川,常可看见滥采砂石和乱倒垃圾的景象,皆代表了民众对土地的不珍惜和唯利是图,这种短视的行为使河川的水文特性趋于不稳定和不明确,洪水来时也因而更难控制再者,为了发展养殖渔业,解决鱼塭用水,大量抽水地下水,则造成了难以收拾的地层下陷问题,使水灾范围急剧扩大,也同样代表着人类对资源的不当使用,终而尝到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苦果
五,诱发型灾害的种类和对策———以岩石圈为例
对于诱型灾害的分类,仍少有系统的分析,通常是按照形成机制与纯自然灾害一起进行研究下面试以岩石圈(地质,地形环境)为例,将相关诱发型灾害作一初步分类,并凭此提出一些减灾对策初步想法,以供讨论诚然,防止诱发型灾害的根本办法是停止人类一切活动,显然这却是不可能办到的停止人类活动的盲目性,增强科学性,严格按照合理程式进行开发,利用,施工和管理应为防止本型别灾害的普遍适用原则,已由正反两面大量例项所证实
(1)移动土石所引起的诱发型灾害———移动土石是人类活动中很重要的一环,无论修路,采矿,建筑,运河,开隧道,兴建都市,开发能源等各种活动都需要搬动大量土石,从而引致山崩,地滑,走山,塌陷和土石流等灾害民国86年8月发生的汐止林肯大郡崩塌,就是因为后山的顺向坡,曾被移动,在温妮台风的豪雨下,大幅崩落而酿成的要避免这些灾害因人类活动而被激化,只有靠人类的自觉,在工程活动中注意防治边坡不稳的后果,当然,山崩防治法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也是十分重要的
(2)改变地下流体所引起诱发型灾害———人类移动地下流体活动主要有抽取地下水,开采石油和抬升地下水位由此诱发的灾害是地层下陷,地裂缝和土层溼陷等,造成地基失稳,如果土壤因而液化,更会在大地震中产生更大的灾难台湾西南海岸,就有不少地区,因为长期超抽地下水供鱼塭之用而引起地层下陷,造成国土的沦亡因此,预先调查清楚大地的潜在规律和特征,评估其承载能力,作为规画资源利用的基础,慎加考虑成本效益概念,并落实于防治措施,法规条例和管理策略之拟订,实为必要的手段
(3)触发性诱发型灾害———人类活动偶可使得处于临界状态的自然环境发生急剧变化而发生灾害例如水库的诱发性地震,爆破造成大型的雪崩等;己有不少例项其中水库的诱发地震己有深入研究,得知本类灾害的防治与前两种有着明显的差异,因为特定的地质环境常是其发生的大前提所以,慎选工程地点,控制工程规模具有关键的意义
(4)工程失败所造成的诱发型灾害———人类进行各种工程活动的目的原是为了兴利除弊,但工程一旦肇事却带来钜大的灾难,而且工程越浩大,损失越重,例如水库崩溃,堤防决堤,大楼倒塌等可见工程安全是人类进行建设时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但不幸的是人类时常有意无意吞食自己所酿成的苦果,像义大利在1963年发生的瓦昂特大坝溃决,死难者达2,600人,印度的莫维尔水库溃堤时更造成近四万人的罹难,皆是人类无法忘怀的惨痛教训
(5)灾前准备不足所激化的灾害———所谓防患于未然,人们如能在灾难降临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当能减轻灾情;反之便会因为防灾抗灾之准备不够而导致承灾能力薄弱,任由天地摧残譬如民众不知避开生态敏感区或灾害风险潜在区(包括活断层两侧,土石流经常发生之谷口位置,土壤液化带,断崖或陡坡下侧,洪氾地区等),建商盖屋时偷工减料,科学家预警和规划能力薄弱, 法令不周或执法不严等等,皆具有人谋不臧成分,激化原有的天灾,灾情雪上加霜,而人类自应负担部分咎由自取的责任
六,结论
减轻灾害损失是全人类在踏入二十一世纪前夕共同的愿望人们除了要努力强化防灾,抗灾,救灾的手段外,也要防止人类活动所诱发的灾害,设法对自身行为作出调整,把盲目,短视,不科学,不合理的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而其中过程,除了专家学者必须积极对这方面的理论加以探究外,也应过各种方法加以宣导和教育,尤其对环境保护,生态保育和认识法制方面,更需要藉学校和社会教育去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强化全民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有效的增进大众抗灾能力唯有全体国民能自觉地建立起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对人类反扑的程度由此可知,环境教育在整项工作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寒潮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入侵我国?

北方强冷空气暴发南下,所经之地出现剧烈降温大风的天气,降温达到一定标准时称之为寒潮。中国气象局对寒潮的定义是:24小时内平均温度下降10℃以上,同时最低气温达5℃以下。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气候差别很大,因此各地气象台还可根据,本地气候特点制定本地区的寒潮标准。
造成寒潮天气的主要原因,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寒潮和强冷空气通常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大风对沿海地区威胁很大,如1969年4月21日~25日那次的寒潮,强风袭击渤海、黄海以及河北、山东、河南等省,陆地风力7~8级,海上风力8~10级。此时正直天文大潮,寒潮爆发造成了渤海湾、莱洲湾几十年来罕见的风暴潮。在山东北岸一带,海水上涨了3米以上,冲毁海堤50多千米,海水倒灌30~40千米。
寒潮爆发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表现为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在内蒙古草原则为大风、吹雪和低温天气。在华北、黄淮地区,寒潮袭来常常风雪交加。在东北表现为更猛烈的大风、大雪,降雪量为全国之冠。在江南常伴随着寒风苦雨。
寒潮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不小。如1987年11月下旬的一次寒潮过程,使哈尔滨、沈阳、北京、乌鲁木齐等铁路局所管辖的不少车站道岔冻结,铁轨被雪埋,通讯讯号失灵,列车执行受阻。雨雪过后,道路结冰打滑,交通事故明显上升。寒潮袭来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大风降温天气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风、哮喘、心肌梗塞、心绞痛、偏头痛等疾病,有时还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
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对社会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气象台一旦释出寒潮警报,人们对此要引起重视。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据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动力成因概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有:
1、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2、开挖边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设中,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滑坡。
3、山区水库与渠道渗漏,增加了浸润和软化作用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
4、其它破坏土质环境的活动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载、乱砍乱伐,也是导致发生地质灾害的致灾作用。
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方法有埋桩法、埋钉法、上漆法、贴片法、群测群防法等。
地质灾害在线监测(威海晶合)方法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基础上,依靠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GIS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雨量管理、预警分析、灾害管理、地图管理、系统设置等功能。
目前已经基本建立起数据库,正在不断完善中。

爱立信展示的这个山体滑坡监测及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蜂窝物联网的传感设备。蜂窝物联网的广覆盖、低功耗、低成本的特点使得大量传感设备的部署成为可能。通过基于蜂窝物联网的大量传感设备来监测山体的异常情况,实时接收处理传感器信息,及时预警可能被灾害影响到的区域的人员采取防护和避险措施。该系统可以准确、实时地在指定区域进行报警,相对于目前的预警手段,具有更精确、迅速以及高效的特点。

2017中国国际通信展上,爱立信联合中国移动展示了地质灾害预警物联网用例——山体滑坡监测及预警系统。该系统是爱立信与中国移动在"5G联合创新项目"的一个合作案例。近期,爱立信将携手中国移动研究院及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灾害频发地区进行系统试点。基于中国移动全球最大的LTE网络和正在部署的蜂窝物联网络,山体滑坡监测及预警系统可以成为国家公共安全预警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我国广大山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是最为常见的灾害。据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1-2016年我国发生地质灾害7万余起,造成2400余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亿元。目前山体滑坡灾害的监测设备部署复杂、成本较高,且缺乏快速有效的报警提示方式。利用基于蜂窝物联网技术的传感器,结合基于LTE的快速预警方式,我们可以实现对山体滑坡的监测和预警,有效地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主任兼中国地质调查局"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首席专家李媛表示:"蜂窝物联网 '广覆盖、低功耗'的特点特别契合地质灾害监测的需求,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广大山区通讯信号较弱和传统监测设备需额外配备供电装置的问题,如果相关设备成本能进一步降低,实现大面积部署,可以显着提升我国的地质灾害监测水平。将小区广播引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不仅使预警手段更加多样化,也提高了预警效率。下一步我们将联合爱立信、中国移动进一步完善本系统,并着手开展相关设备野外环境适用性研究,共同推进蜂窝物联网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

爱立信东北亚区执行副总裁方迎表示"物联网技术在推动各行业数字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爱立信提供领先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与各个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展开广泛合作。此次携手中国移动及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自然灾害预警领域打造新型应用案例,推动国家公共安全预警系统智能化。爱立信期待三方在后续的合作中实现更多新突破。"

在推动物联网发展的进程中,爱立信始终保持领先,从推动蜂窝物联网主流国际标准形成,到打造领先的解决方案——全球化终端连接管理平台和物联网加速引擎。从提供车联网应用商店能力、物联网大数据分析能力等,到打造广泛的物联网应用案例。此外,爱立信还推出了一体化物联网服务。我们志在携手客户与合作伙伴,努力创建共赢的物联网生态圈,加速物联网的普及与大发展。

(温馨提示:请在WiFi下观看)
40年前国门打开,加快了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学术与技术交流,20世纪80年代初,地理信息系统被引进中国。张新长作为中山大学GIS专业的创办人之一,他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我喜欢做科研,更喜欢搞教育,也喜欢放思想。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做一点点事是我最大的心愿。”
近期,新浪广东邀请了广州大学百人计划领军人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广东省培养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张新长教授做客直播间,分享了他个人在地图学及地理信息科学领域上不断作出贡献的故事。
张新长做客新浪广东直播间
从零开始 坚守一生
张新长作为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届高考生,对高校生活有着满腔热血。他一开始报考了武汉测绘学院的航空摄影测量专业,幻想着能够在飞机上拍摄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还未开始正式录取前,由于练就一手好字的张新长获得了学校招生老师的青睐,凭借优异的成绩,直接被录取到了地图制图专业。
录取结果公布后,张新长觉得,虽然没有实现进入航空摄影专业学习的愿望,但是能用自己手中的绘图笔去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自此以后,张新长便开始了在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学习、钻研,至今40年间,他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孜孜不倦地追求,也为自己的学术生涯交付了一张张完美的答卷。
创办GIS专业 填补学科空白
1994年,张新长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调职中山大学,主持创办了中山大学地理信息系统(GIS)本科专业,填补了中山大学地理学科没有GIS专业的空白。张新长表示,如果中山大学不开设GIS本科专业,就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快速发展,中山大学的地理学就不可能上到更高的平台。
张新长坦言道:“我在地理信息科学方面真正的起步,其实是在第一次出国学习GIS应用开始,那是我在地理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上的一次巨大转折。”
1997年,张新长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东伦敦大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张新长发现了“新大陆”,英国人已经通过Arc/Info软件进行地理空间分析了。在这个软件的支持下,当地人想要买房便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区域分析,买家提出自己的各类意见后便能在线进行空间分析。如果在中国的模式下,只能通过手工画图,把相关对应的区域都画出来,再让买房的人去看看选择哪里的房子,这是个十分耗费工作量的事情。Arc/Info软件这种叠置分析的功能让张新长十分震惊。然而,震惊之余,张新长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技术学到手。在英国一年的时间里张新长便不断钻研,把Arc/ Info软件研究得一清二楚,包括它各种分析工具、模型、算法,都一一摸透,为他此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回国后,张新长却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作为一个新开设并且不被学校看好的专业,想要添置一台设备可以说难上加难。但是张新长没有因此放弃,他用自己工资卡里的8000多元买了一台计算机,每天不停歇地编程,把打印出来的地图带到课堂上向学生们展示,让学生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他心里一直坚持着一个很强烈的想法:“要让中国的学生掌握最现代的科学技术,能够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山大学GIS专业从无到有,24年的时间里逐步发展壮大,这与张新长教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与时俱进 从传统课堂到慕课
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MOOC(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公开课程,最早于2011年在美国开始,2012年教育部瞄准了这个教育发展方向,开始把MOOC引入中国的教学平台。张新长激动地说道:“当时一听到有这个课程,我整个人都为之沸腾,这正是一个可以把我在教学与研究成果奉献给全国高校的GIS学子的渠道!”张新长表示,在此之前,想要传播自己的教学思想,只能通过写书出版,而现在中国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使得全国各地的学生能直接在线观看课程了。
作为中山大学最早开展MOOC教育的老师之一,谈及录制课程的心得时,张新长表示,课程是面向大众的,设计课程的第一要义便是大众化。讲师的语言要幽默,传达知识的时候深入浅出,让学生感觉到你是具有创新思想的人,传授的知识能引导他以后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工作,这样才有用。当然仅仅大众化是无法保持受众观看兴趣的,还需要在课程当中加入一些科学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并且要让这些科学的理念通俗化,易于理解。张新长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目前在提到云计算、云平台这个概念时,如果以“计算机如何进行网络构建”来讲解的话,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很难听懂的。此时,应该需要用一种浅显的、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一些相对晦涩深奥的概念,让更多的人听得懂。
为了上好MOOC课程,张新长丝毫不敢松懈。讲一堂在线课程,需要拿出平时讲十堂课的精力来做准备,导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概念、每一处知识点都要非常清晰、正确。每一个专业概念,张新长都会与他的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团队核实,再把整理后的知识点相互融合。尽管过程耗费极大精力,但张新长乐此不疲:“老师的天职就是传授知识,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做一点点事便是我最大的心愿。”如今,张新长教授的《数字城市》精品课程在“爱课程网”上全国99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已稳居理科课程排名第一位。中国大学MOOC上主讲的《地理信息新系统概论》在线开放课程也获得了教育部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称号。
互通互融 助力社会发展
近几年GIS的发展已经走上快车道,在许多行业深入应用,定位、导航、自动驾驶、政府决策等诸多方面都在发挥其作用。张新长表示,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这些新技术的相继问世,很好地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进行结合互通,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已经跟很多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融合到一起。如今,GIS技术仍在不断地进行改进、完善,未来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哪里出现地灾,哪里需要应急,利用GIS就能马上进行定位分析,快速地对险情做出应急措施。
张新长说道:“哪一天大家不再大谈GIS技术了,那就说明我们这个学科成熟了,我们的技术才是真正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里,融入到科技的核心中了。我相信这一天终会到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4000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