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大赛由省作协、福建师大文学院、海峡文艺出版社、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等共同主办。据主办方介绍,大赛总奖金高达60万元,其中特等奖奖金20万元。大赛将于今年12月28日全面启动投稿,于2011年9月10日截止投稿。
参赛方式以中文书刊网原创平台上传报名投稿,分征稿、初评、复评和终评等环节。
中文书刊网(>2023117。
即日起可以在南京晨报客户端爱南京APP下载两岸征文电子证书
本次征文由福州市教育局、福州日报社、罗源县政府联合主办,以一家亲同圆梦为主题。活动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经过各校初步筛选,来自全市300余所中小学的6800余篇文章参加评选。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你们好!
在人民网7月14日电 香港《文汇报》今日发表署名曾文仲的评论文章说,要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识两岸文化异性,寻找两岸文化的共同性。特别是在妈祖文化、关公文化、南音、戏剧、旅游诸方面加强合作,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在新的领域推动创新。海峡两岸本同根,血脉相连一家亲;一衣带水一线牵,两岸携手情更深。愿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在求同存异的氛围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文章说,台湾本省人大部分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厦门闽南金三角。可以说,台湾的文化和福建的闽南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联系,台湾讲的地方方言也是以闽南话和客家话为主。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近代史中,在荷兰人统治下长达38年,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也有50年,台湾光复之后,国民党时期也有50多年,所以,多元文化在台湾和谐共存,从人们的思维、语言诸方面都有了台湾的特色,这一切都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的,这也是台湾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大差异,这是事实,也是绝对不可否认的。
但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台湾大部分的人信仰佛教,特别是福建妈祖,中国历史上的关公在台湾信徒甚众,由于台湾的地理环境,信仰妈祖的是海洋文化的最大特征,妈祖作为沿海人民的保护神,在台湾大受崇拜,这也是海峡两岸文化的最大共同点,我们要充分寻找两岸人民大众都能接受的共同之处,和风细雨多做台湾人民的工作,特别是以文化作为切入点,润物细无声,让广大的台湾民众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光辉。
一道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两岸人民的情与缘,更阻挡不了两岸人民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愿望。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以来,福建省凭藉闽台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大批台湾同胞到福建寻根问祖、旅游观光、兴办实业,推动了海峡两岸人民的相互往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这一祥和的氛围对于同根同族的两岸骨肉同胞都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当你走在台北街头,看看快乐的人群从身边经过,听着从霓虹灯下飘来的少男少女们的轻声细语,还有酒店服务员的亲切与殷勤,你也许会发现,其实,台湾每一个人都在做着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因此,你的内心就会充满了欣喜,因为,这才是台湾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所以,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台湾,用心去品味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台湾的兄弟姐妹,多找共同点,或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台湾,一个令人难忘又神往的台湾,这对于我们多做台湾人民的工作是很有裨益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的文化不能说都一模一样,现实是肯定存在着差异,我们要找到差异,更要寻找共同的地方。而我们共同的价值就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观,不论是祖国大陆或者是在宝岛台湾,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都比较认同,也有深刻的认识。我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更深深体会到这些共同价值观对文化的创新,企业的发展,两岸的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台湾云门芭蕾舞就是以传说中的故事,结合西洋的芭蕾舞惟妙惟肖演绎得令人神往,而我们福建惠安女的舞蹈也是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惠安女的服饰,风俗习惯,劳动场景再现了惠安妇女独特的精神风貌。这两者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说明海峡两岸的文化既有各自的特色也有许多共同的支点。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海峡午报》的推出实现了东南卫视在台海新闻栏目在全天时段中的合理分布,标志着东南卫视在午间和晚间两个台海新闻栏目带状通栏的构建基本完成。
海峡午报》在延续《海峡新干线》特色的同时,更注重时效,更关注台湾岛内的经济、社会和民生,用生动、鲜活的两岸资讯展示台海焦点与岛内百态。
《海峡午报》的推出实现了东南卫视在台海新闻栏目在全天时段中的合理分布,标志着东南卫视在午间和晚间两个台海新闻栏目带状通栏的构建基本完成。实证分析海峡西岸与东岸经济发展现实,研究推进海峡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事实,寻找海峡经济区作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的有效路径,得出海峡经济区形成发展取决于海峡两岸经济的整合程度与融合密度的结论。
作为海峡两岸最大的民间交流盛会,第十届海峡论坛5日在福建厦门拉开帷幕。
从2009年创办至今,十年来,海峡论坛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面向青年、面向基层,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特色鲜明。
十年来,海峡论坛每年都吸引上万名两岸基层民众和各界人士参加。大家共叙亲情乡情,共谋民生福祉,共圆复兴之梦,极大地促进了两岸同胞的情感交融和心灵契合。
面向基层 共叙亲情乡情“海峡论坛是专门为两岸民众开展交流、增进了解、加强合作而打造的新平台,面向两岸基层民众,强调平等参与互动。论坛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代表性之广泛前所未有,可以称之为两岸交往史上的一个创举。”第一届海峡论坛上传递的这番理念,令大陆新娘卢月香印象深刻,她把这段话写进了论坛十年征文里。“一道海峡连两岸,进进出出一家人。”卢月香说,“从前我们带着姐妹一起参会,后来姐妹们带着家人一起参会。在论坛上我们探讨妇女发展与中华文化,探讨如何在两岸社区治理中贡献更多"她力量"。”
海峡论坛“海纳百川”,台湾同胞不分党派、行业、地域、老幼,都可以参与到两岸大交流的进程中来。第一届海峡论坛涉及经贸、旅游、教育、农业等20多个界别和行业;第二届海峡论坛在此基础上又增加10个交流界别;第四届海峡论坛第一次把两岸不同民间信仰的宫庙代表汇聚到一起,第一次举办两岸婚姻家庭论坛;第五届海峡论坛举办两岸公益论坛、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等活动;第九届海峡论坛恰逢两岸开启民间交流30周年,高秉涵等两岸交流亲历者聚焦台海变迁,畅谈心路历程。“海峡论坛的一大特色是广泛性,两岸各行各业的人士都来参加,无论是探讨文创旅游,还是交流基层发展经验,大家都能实现良好互动。”中国国民党青年工作总会副总会长吴雨霖说,海峡论坛是民意汇聚的盛会,继续增进交流合作是两岸民众共同的期待。
面向青年 共启活力热力“时代考验青年,青年创造时代。”这是台湾屏东县青年创业协会理事长曾维广在第六届海峡论坛大会上的发言。
第六届海峡论坛最为亮眼的两个特色,是向基层扎根和更加注重青年交流。新增的三项活动之一就是首届海峡两岸青少年新媒体文创论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年热词。
借助第六届海峡论坛,借助大陆“双创”浪潮,曾维广改变了人生轨迹。瞅准大陆消费升级的商机,当年底他在厦门创办台式餐饮品牌,后来又搭建服务平台,帮助更多台湾品牌进入大陆市场。“大陆经济水平提升很快,我在大陆交了很多朋友,大家互通信息,携手奋进。”曾维广说,这些“共同记忆”有助于两岸青年增进“心灵契合”。
青年已成为海峡论坛上当之无愧的主角。第七届海峡论坛在“关注青年、服务基层”的主题下,出台实施一批促进闽台交流合作的“政策红包”;第八届海峡论坛新增“乐业两岸,创享未来”青创先锋汇、台湾专业人才对接等活动,助力台湾青年在闽就业创业;第九届海峡论坛新增金点子创意大赛、新青年新世代第七期领袖特训营等,青春热力十足,努力贴近青年、服务青年。
在5日举办的第十届海峡论坛·第十六届海峡青年论坛上,生于1985年的台胞曾子芸说,父亲来大陆13年,从事农业循环经济,自己来大陆也已2年,希望能够接班。“台湾年轻人需要把心胸进一步打开,走出来,在大陆找到更大的舞台。”
重在落实 共谋民生福祉“截至目前,海峡论坛共发布了138条对台惠民政策措施,两岸各领域各行业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取得了丰硕成果。”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海峡论坛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钟志刚说,海峡论坛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合作参与机构最多、活动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民间色彩最浓的海峡两岸交流盛会,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海峡论坛给两岸大合作、大发展提供了崭新平台。第一届海峡论坛公布了两岸直航和“大三通”等八项惠台措施,两岸经贸关系迎来加速发展期;第二届海峡论坛上,民航局推出促进海西与两岸航空运输发展的七条新举措,“降票价”让台胞们欢欣鼓舞;第三届海峡论坛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正式颁布、两岸签订ECFA起步实施的大背景下举行,公布的惠台措施涉及旅游、航空、出入境、海西和平潭规划等;第七届海峡论坛上,大陆宣布对台胞往来大陆免予签注,实行卡式台胞证,台胞“说走就走”的愿望成为现实……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月,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经商中组部等29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第十届海峡论坛将把推动这些措施在福建全面落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各活动主承办单位将在族谱对接、社区共建、乡镇对接、科技交流、人才引进、项目投资等行业领域,达成对口签约合作协议,促进论坛各项交流活动向合作成果转化,让台湾民众有更强获得感。
“这么多政策颁布、落地,坚定了我们在大陆发展的信心。”全国台企联副会长、17创联盟加速执行长林子凯说,很多朋友向他咨询相关政策信息,大家都想来这里寻找共同打拼的伙伴,“因为这里有属于台湾年轻人的未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