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互联,从广义上来讲,是将人,流程,数据和事物结合一起使得网络连接变得更加相关,更有价值。从而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机遇。而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将人与身边的万物都用一条看不见的线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物联网,它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网络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而在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联网,就是智能家居。
可以回想一下,如果时间回到十几年前。像现如今这样,只需动动嘴,就可以 *** 控家中一切的场景只会出现在科幻中吧。但放在现在,这样的场景,可能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据今年最新的一份关于智能家居的报告显示,我国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历经以单品终端为主的智能家居互联网时代,以多终端协作连接为主的智能家居移动互联网时代和以家居体验一体化为主的智能家居物联网时代。时至今日,已有多家巨头纷纷入局布局智能家居。
万物互联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安全隐患。据360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333%的厂商在产品出厂时完全不考虑安全因素、约半数用户不及时升级不打补丁等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着IoT设备的安全隐患。针对此类问题,360推出了家庭安全大脑,其包括两层含义,抽象概念来说,360家庭安全大脑负责协调家庭防火墙、家用摄像头、可视门铃、AI音箱、扫地机器人、儿童手表等硬件产品,通过运算、协调和存储,让用户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各种设备的管理可以做到看得懂、听得清、摸得着、会沟通;具象概念来说,360家庭安全大脑就是一个软硬件结合的产品,它通过处理门铃、摄像机、防火墙等产品的数据,实现设备之间的协同联动。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边缘计算等IT技术的快速发展,支撑了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快速落地。作为“新基建”的重点方向之一,工业互联网发展已经进入快轨道,将加速“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并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型 IT 技术与传统工业 OT 技术深度融合,使得工业系统逐步走向互联、开放,也加剧了工业制造面临的安全风险,带来更加艰巨的安全挑战。CNCERT 发布的《2019 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指出,我国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均攻击次数达 90 次/日。
工业互联网连接了大量工业控制系统和设备,汇聚海量工业数据,构建了工业互联网应用生态、与工业生产和企业经营密切相关。一旦遭入侵或攻击,将可能造成工业生产停滞,波及范围不仅是单个企业,更可延伸至整个产业生态,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创,影响 社会 稳定,甚至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近期便有重大工业安全事件发生,造成恶劣影响,5 月 7 日,美国最大燃油运输管道商 Colonial Pipeline 公司遭受勒索软件攻击,5500 英里输油管被迫停运,美国东海岸燃油供应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美国首次因网络攻击而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
以下根据防护对象不同,分别从网络接入、工业控制、工业数据、应用访问四个层面来分析 5G 与工业互联网融合面临的安全威胁。
01
网络接入安全
5G 开启了万物互联时代,5G 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使得海量工业终端接入成为可能,如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AGV 等这些高价值关键生产设备,这些关键终端设备如果本身存在漏洞、缺陷、后门等安全问题,一旦暴露在相对开放的 5G 网络中,会带来攻击风险点的增加。
02
工业控制安全
传统工业网络较为封闭,缺乏整体安全理念及全局安全管理防护体系,如各类工业控制协议、控制平台及软件本身设计架构缺乏完整的安全验证手段,如数据完整性、身份校验等安全设计,授权与访问控制不严格,身份验证不充分,而各类创新型工业应用软件所面临的病毒、木马、漏洞等安全问题使原来相对封闭的工业网络暴露在互联网上,增大了工控协议和工业 IT 系统被攻击利用的风险。
03
数据传输及调用安全
云计算、虚拟化技术等新兴IT技术在工业互联网的大规模应用,在促进关键工业设备使用效率、提升整体制造流程智能化、透明化的同时,打破原有封闭自治的工业网络环境,使得安全边界更加模糊甚至弱化,各种外来应用数据流量及对工厂内部数据资源的访问调用缺乏足够透明性及相应监管措施,同时各种开放的 API 接口、多应用的的接入,使得传统封闭的制造业内部生产管理数据、生产 *** 作数据等,变得开放流动,与及工厂外部各类应用及数据源产生大师交互、流动和共享,使得行业数据安全传输与存储的风险大大增加。
04
访问安全
工业互联网核心的各类创新型场景化应用,带来了更多的参与对象基础网络、OT 网络、生产设备、应用、系统等,通过与 5G 网络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更加高效的网络服务能力,收益于愈发灵活的接入方式,但也带来的新的风险和挑战,应用访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针对上面工业互联网遇到的安全问题,青云 科技 旗下的 Evervite Networks 光格网络面向工业互联网行业,提出了工业互联网 SD-NaaS(software definition network & security as a service 软件定义网络与安全即服务)解决方案,依托统一身份安全认证与访问控制、东西向流量、南北向流量统一零信任网络安全模型架构设计。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借助 SD-NaaS 构建动态虚拟边界,不再对外直接暴露应用,为工业互联网提供接入终端/网络的实时认证及访问动态授权,有效管控内外部用户、终端设备、工厂工业主机、边缘计算网关、应用系统等访问主体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访问行为,从而全面提高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防护能力。帮助企业利用零信任网络安全防护架构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让 5G、边缘计算、物联网等能力更好的服务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基于光格网络 SD-NaaS 架构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大体可以分四个层面:
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网络安全接入
首先 SD-NaaS 平台引入零信任安全理念,对接入工业互联网的各类用户及工控终端,启用全新的身份验证管理模式,提供全面的认证服务、动态业务授权和集中的策略管理能力,SD-NaaS 持续收集接入终端日志信息,结合身份库、权限数据库、大数据分析,身份画像等对终端进行持续信任评估,并基于身份、权限、信任等级、安全策略等进行网络访问动态授权,有力的保障了 5G+ 工业互联网场景下的终端接入的安全。
最小权限,动态授权的工业安全控制
其次针对工业互联网时代下的工控网络面临的安全隐患,SD-NaaS 零信任网络平台提出全新的控制权限分配机制, 基于“最小化权限,动态授权”原则,控制权限判定不再基于简单的静态规则(IP 黑白名单,静态权限策略等),而是基于工控管理员、工程师和 *** 作员等不同身份及信任等级,控制服务器、现场控制设备和测量仪表等不同终端的安全策略,不同工控指令权限,结合大数据安全分析进行动态评估及授权,实现工业边界最小授权,精细化的访问控制。以此避免工业控制网络受到未知漏洞威胁,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阻止 *** 作人员异常 *** 作带来的危害。
端到端加密,精细化授权的数据防护
工业生产中会产生海量的工业数据包括研发设计、开发测试、系统设备资产信息、控制信息、工况状态、工艺参数等,平台各应用间有大量的数据共享与协同处理需求,SD-NaaS 平台提供更强壮的端到端数据安全保护方法,通过实时信任检测、动态评估访问行为安全等级,建立安全加密隧道以保障数据在应用间流动过程的安全可靠。同时生产质量控制系统、成本自动核算系统、生产进度可视系统等各类工业系统之间的 API 交互,数据库调用等行为,SD-NaaS 平台可实现细颗粒度的 *** 作权限控制,对所有的增删改查等动作进行行为审计。
采用应用隐藏和代理访问的应用防护
最后 SD-NaaS 平台采用 SDP 安全网关和 MSG 微分段技术实现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隐身和安全访问代理,有效管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网络边界及暴露面,并基于工程师、 *** 作员、采购、销售、供应链等不同身份进行最细颗粒度的动态授权(如生产数据,库存信息,进销存管理等),对所有的访问行为进行审计,构建全方位全天候的应用安全防护屏障。
基于光格网络 SD-NaaS 解决方案,我们在工业视觉、智能巡检、远程驾驶、AI 视频监控等场景实现安全可靠落地;帮助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打造支撑制造资源泛在连接、d性供给、高效配置的工业云平台,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 探索 工业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新模式和新业态。
SD-NaaS 最佳实践:
申请使用光格网络产品解决方案
点击申请使用光格网络产品解决方案
物联网的三大特征为感知物体、信息传输、智能处理。
“一句式”理解物联网:把所有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即物物相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应用案例:
物联网传感器产品已率先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防入侵系统中得到应用。机场防入侵系统铺设了3万多个传感节点,覆盖了地面、栅栏和低空探测,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
ZigBee路灯控制系统点亮济南园博园。ZigBee无线路灯照明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是此次园博园中的一大亮点。园区所有的功能性照明都采用了ZigBee无线技术达成的无线路灯控制。
扩展资料:
随着电子化、智能化发展,人们进入万物互联时代。但是,随着物联网连接设备数量激增,黑客也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一领域。
首先,物联网设备内置的安全性薄弱,安全更新时有时无,一些规模较小的制造商生产的设备更是如此。其次,用户往往不会主动更新设备。此外,物联网设备存在于网络外围,导致用户和企业经常忽视它们。
上述几点原因为黑客植入恶意软件提供了可乘之机,通过安装僵尸恶意软件,降低设备处理能力,网络罪犯就可以借此牟利。
目前,还有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认为恶意软件只能制造小麻烦,不是真正的威胁。毕竟,恶意软件没有试图窃取信息,只是减慢它们的速度,降低它们的性能。
但事实上,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些恶意软件很可能成为启动其他攻击的后门,威胁更多设备安全。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全面推进,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信息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别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间接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疫情防控、复产复工、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取给予关键支撑。但是人们在享受信息和数据公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却忽略了信息数据的安全保密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正在对信息系统的健康发展带来日益严峻的挑战,网络安全事件的影响力和破坏不断在扩大。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工作涉及政治、国防、经济和科技等领域,关系到国家安全与利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系统安全越来越体现为国家战略安全。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技术、新情况、新形势、新问题不断涌现,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同样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任重而道远。
1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面临的形势挑战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大国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信息系统面临的复杂性凸显、安全威胁的多样性增大、安全保密挑战的严峻性加剧,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尖锐,面临的问题更加的突出。
①境外情报机构加紧对我实施“陆、海、空、天、网”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的信息监控和情报窃取。这些窃取手段不断翻新,窃密的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构成严重威胁。②由于长期的和平建设环境,我们部分人员安而忘危、思想麻痹,敌情观念淡化,保密意识缺失,对技术的泄密风险不懂不学,日常工作中,仅关注信息系统的便捷性,而忽略了安全性。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是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的内涵更加宽阔、主体更加多样、领域更加分散、载体日趋数字化,同时,信息公开利用的速度和保密管理能力建设发展不协同。④我国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薄弱,大多是在别人的核心技术上进行拓展,从底层缺乏自主核心技术,贴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管理带来新的安全保密隐患[1]。
2信息系统在运用中存在的安全保密隐患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增加了信息系统的信息泄密渠道,同时也加大了数据泄密的风险,为了实现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首先需要了解信息系统存在哪些安全隐患。
(1)物理安全隐患。物理安全是整个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大多重点关注计算机系统设备、网络设备和存储设备的实体安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攻击手段的提升,物理安全的外延也随之扩展。例如信息设备产生的电磁、声、光等信息(号),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和防护,在一定距离内可以被相应设备截获,进而通过还原信息,造成泄密;另外,打印、复印或复制等形成的信息载体,如处理不妥当,也可以通过专用工具进行检测恢复。
(2)软硬件设备安全隐患。目前我国高端处理器芯片大多依赖于进口,信息系统中使用的基础软件,如 *** 作系统、数据库、设计软件、数据运算等,基本都依赖进口国外产品,攻击者容易利用“后门”或者系统漏洞,实施窃密攻击,大致我国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长期处于被动防御阶段。同时,由于系统开发人员个人技能水平、系统开发过程管控不严谨、测试方案不完善等问题,也可能导致系统中存在漏洞,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带来隐患。
(3)内部人员安全隐患。一是内部人员误 *** 作:未严格按照信息系统保密管理要求,数据导入导出时,将病毒、木马带入系统,造成系统数据篡改、数据失窃等威胁;二是安全保密管理人员失职:未能妥善管理信息系统存储介质、移动设备等,造成设备遗失,导致信息系统数据外流;三是内部人员恶意攻击:利用管理漏洞、系统漏洞、防护薄弱环节、屏幕录制等获取系统数据,向外部企业或情报机构泄露。
(4)外部网络攻击隐患。窃密者利用信息系统安全脆弱性和漏洞,以远程方式向信息系统或系统内用户终端发起攻击,获取信息系统的重要信息、影响信息系统关键功能的正常 *** 作、控制信息系统内关键主机等。外部网络攻击,可以造成信息被窃取、系统可用性被破坏、系统数据被篡改、产生网络欺骗以及被入侵控制等隐患。
(5)新技术安全隐患。一是云计算方面:云计算发展趋势迅猛,但由于成千上万的用户隐私、企业商业秘密、政府敏感信息等都存储在云端之上,其势必成为全球黑客、敌对势力的核心攻击目标;二是物联网方面:由于物联网相关支撑技术的脆弱性,以及体系存在的漏洞,为安全攻击提供了新的可能,如攻击者恶意修改网络设备信息,导致敏感数据和用户数据丢失、业务终端或通过大规模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是系统中断运行;三是大数据方面:数据安全边界被打破,数据管理主体的风险防控能力被大大削弱,随着数据资源的经济价值越发凸显,针对数据的攻击、窃取、滥用、劫持等活动持续泛滥;四是人工智能方面:由于人工智能能够使计算机模仿人类的思考方式去完成任务,一旦受到干扰或滥用,会让保护信息安全面临更大风险;五是区块链方面:尽管区块链不断得到研究、应用,但在技术层和业务层都还面临诸多挑战,如算法安全威胁、共识机制面临51%攻击、本土化挑战等[2]。
3全方位加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效能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的攻击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危害性也日益突出,因此,面对世情、国情、技术等持续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还需要继续加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工作,全方位提高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效能。
(1)大力推进基于国产自主可控设备的网络建设。面对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的核心技术、关键设备的切实需求,国家主管部门已组织相关研究机构,与产业集团通力合作,开展国产自主可控CPU芯片、BIOS固件、 *** 作系统、安全中间件、数据库、办公软件、办公自动化设备等在内的自主可控计算平台的技术体系和完整产业链布局。虽然说,当前的国产设备性能与现有进口设备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基于国产自主可控计算平台的技术体系,是构建我国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基石,发展过程中,必然面对阵痛期,我们应充分理解、大力支持,用包容心态推进基于国产自主可控设备的网络建设。
(2)大力推进重要场所物理安全综合防护体系建设。重要场所如中心机房、重要办公室、重点库房、中心会议室等,是集中处理声、光、电磁数据等信息的重要部位,更是电子数据集中存储、输入、输出的核心,需要依靠多种技术进行综合防护。其中,对于视野内非可控区域可视探的外窗,应采取光泄露防护措施、声泄露防护措施;对于各种穿过重要场所的管道(包括通风管道、金属桥架等)需采取隔声隔震动防泄漏防护措施;对于重要场所出入口,还应采取门控、监控等技防措施。除此之外,在重要场所的管理制度和维护人员方面也应不同于其他区域,建立更具针对性的管理要求,形成全面、统一、综合、立体的防护体系。
(3)大力推进保密技术检查取证和安全测评。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利益和企业生存发展,对信息系统开展保密检查、安全保密测评和风险评估,是加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的重要措施,通过对信息系统安全保密运行状况的检查评估,可以为管理部门和系统使用单位实施的风险管控措施提供直接依据,实现防患于未然。
(4)大力推进新技术新应用与安全保密管理研究。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万物互联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催生着新的信息系统应用形态。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对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工作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他们既会对原有安全保密防护体系形成巨大冲击,也会推进信息系统安全保密防护理念、技术措施、管理体系的推陈出新,促进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不断迭代升级[3]。
2006至2020年,物联网应用从闭环、碎片化走向开放、规模化,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等率先突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不断提升,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截至到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发展到15万亿元。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各类政策大力发展物联网行业,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物联网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和发展意见,从土地使用、基础设施配套、税收优惠、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工业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应用试点和示范,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达万亿元。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超预期增长,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广成效突出。在网络强国、新基建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加快推动IPv6、NB-IoT、5G等网络建设,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逐步开始规模化应用,5G、车联网等领域发展取得突破。
政策推动我国物联网高速发展
自2013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国家鼓励应用物联网技术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途径,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我国物联网行业呈高速增长状态 未来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自2013年以来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一直维持在15%以上,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随着物联网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经从2013年的489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5万亿元。
虽然我国物联网发展显著,但我国物联网行业仍处于成长期的早中期阶段。目前中国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5%,创新活力突出,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巨大。
物联网作为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
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的驱动下,2020年GSMA移动经济发展报告预测,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9%左右,202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目标16亿元,按照目前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态势,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有望超预期完成;预计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将超过27万亿元。
未来物联网行业将向着多元方向发展
标准化是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是希望在早期主导市场的行业领导者之间的一场斗争。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百家争鸣,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现。因此在未来可能通过不断竞争将会出现限数量的供应商主导市场,类似于现在使用的Windows、Mac和Linux *** 作系统。
合规化同样是当下物联网面临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数据隐私问题。目前数据隐私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各种用户数据泄露或被滥用的事件频发,特别是Facebook的丑闻引发了全球担忧。
因此在未来,我国各种立法和监管机构将提出更加严格的用户数据保护规定,,用户的敏感数据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安全化是指预防物联网软件遭受网络黑客攻击,在未来,以安全为重点的物联网设施将受到更多的关注,特别是某些特定的基础行业,如医疗健康、安全安防、金融等领域。
多重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趋势来看,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强。连接技术不断突破,NB-Iot、eMTC、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全球商用化进程不断加速;物联网平台迅速增长,服务支撑能力迅速提升;
区块链、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题材不断注入物联网,为物联网带来新的创新活力。受技术和产业成熟度的综合驱动,物联网呈现“边缘的智能化、连接的泛在化、服务的平台化、数据的延伸化”等特点。
——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