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在互联网的困局

华为在互联网的困局,第1张

1、 在互联网行业,并非主营业务相同才叫竞争关系。 这跟我们说阿里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腾讯是一个道理。没人觉得阿里能做出微信一样的产品(之前做了类似产品也彻头彻尾的失败了,也没人觉得腾讯能打造一个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之前试图打造也失败了,改为投资京东)。但基本公认,阿里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腾讯,其次是百度。之所以他们是竞争关系,那就是在产业链维度,双方激烈的抢占下一个产业链风口,比如:移动支付、打车服务、共享服务等。同时在产业链覆盖的维度看,双方的产业链重合度越来越大,只是在各自的产业链环节,各有优劣,也就使得双方的产业链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海外国际市场也是类似,谷歌主业是搜索,但对他威胁最大的竞争对手却是做电商的亚马逊,做SNS的facebook,做手机的苹果。他们也是在进行产业链竞争。谷歌主导的安卓生态在与苹果的竞争,亚马逊通过的智能语音音箱,切入AI终端领域与谷歌竞争。 所以华为优势主营的网络管道业务虽然与互联网公司的当前主营业务不同,并不意味双方不是竞争关系。也正是我们拥有我们优势的管道业务,才有资格跟这些互联网巨头竞争,否则连资格都没有。 我们去和互联网公司竞争,也不是说要做和互联网公司一模一样的产品,我们能做个vmall自娱自乐,但很难再做个电商平台。我们也可以玩玩espace,但连公司自己人都懒得用于社交,指望把espace做成微信规模,基本上也是痴人说梦,我们甚至连这个梦都没做过。 华为和互联网公司竞争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类似,是全产业链的竞争,产业链控制权的争夺战。另外,除了产业链的竞争,还有人才维度、融资维度、企业效率维度、经营成本维度、资源维度等方面的竞争。 

2、 在为何非要与互联网公司竞争而不是合作的问题上,我的观点是面向未来,与互联网公司,只有通过竞争获取产业链控制点,才有合作的基础,否则连合作的基础都没有。合作的本质是利益的交换或为了共同利益而投入。想跟人家平起平坐,那就拿出你自己的实力来,没有那个资格的话,那就只有听人指示,任人摆布的命了。互联网公司愿意指使或摆布的往往都是些SME小伙伴,对于不太听话的大块头,要么就是把这些大块头切成小块,要么就是把大块头的油水榨干。这种大块头的未来标杆就是富士康。如果华为有能力且有意愿通过跟富士康激烈竞争,在未来能够跟富士康平起平坐,能分得上游产业链扔给下游的一杯羹。那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所说的华为与互联网公司是竞争对手的观点,是彻头彻尾错误的。

3、 华为靠无线与网络技术壁垒能否守住江山?难。 华为不去主动攻击(业务扩张)或学习改变,而是依靠运营商牌照壁垒以及自己的无线与网络技术这些管道壁垒是否能守住江山呢?。 快速浏览了能搜到我司内部公开的运营商经营与未来发展的MI洞察材料(如:2017 CSPA关键发现等材料),结合自己的理解,有几个结论或观点:

31、如果电信运营商仅提供网络管道服务的话,即使未来的超宽带时代,运营商的整体收入并不会有太大的增长。 因为带宽增长的同时,价格也在下降(虽然有图表显示带宽会增长跑赢降价,在竞争市场环境下,本人不表赞同能跑赢)。即使有增长,也会非常缓慢。运营商纯网络收入增长缓慢,那么华为在网络领域的收入也会增长缓慢,甚至在经历完运营商建设周期后,会陷入停滞或负增长。

32  “极简网络”的发展让我司无处藏身。 极简网络由SDN衍生,理念和商业运作模式是来自互联网和软件公司。其技术目标是软硬件解耦,硬件成本透明,软件成本可无限摊薄,并且通过开源,让其成本接近于0。成本等于0很多人不认可。但从推动者的商业目的考虑,他们至少希望把网络的市场空间由微软公司的体量做成红帽公司的体量。现在微软市值大约6000亿美金,红帽市值约200亿美金,差了多少倍呢?1/30(这个观点可能很多人不认同,会拿出第三方分析师的种种数据说市场会很大)。而且从产业链的重新整合角度看,在极简网络时代,硬件希望由富士康这样的公司生产,而软件直接由网络运营商开发和维护。中间并不太需要过去的网络设备提供商。我们公司自己是肯定不希望极简网络时代早日实现的,但互联网公司甚至电信运营商都可不是这么想。极简网络时代的实现速度很可能就是华为纯管道业务的塌陷速度。这个速度由不得我们说了算的,我们只能和思科联手成为这个极简网络时代发展的阻力,尽量减缓其实现。我司在SDN上曾经很消极,在极简网络上也会很消极,反对者会找出一万个理由说极简网络时代不会快速到来,我们有多么多么高的技术壁垒,我不反对这些技术壁垒,但通过技术壁垒逆潮流而动也是事实。逆潮流而动,我司最大的顾虑无非是除了管道业务,我司还没有其他的业务收入能支撑这么大的盘子。无论我们是否同意,我们都已经走在被颠覆的路上了,哪怕是自己颠覆自己。

  4、 电信运营商的互联网式的转型,对我司的影响。

41  部分电信运营商正在转型为垂直整合型的互联网厂商,这会逼迫我们转型。 以AT&T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都在尝试像互联网公司那样进行垂直的产业链整合,当然反对者也可以说AT&T学习的不是互联网模式,总之在进行垂直产业链整合是事实,目前与时代华纳的合并交易还在进行中。目前电信运营商的垂直整合主要是向上的整合居多。这种整合的结果,那就是电信运营商面向最终用户的收费模式将发生变化,由按带宽(流量)收费,改为按内容(应用服务)收费或像互联网那种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猪买单的收费模式。比如阿里声称IaaS未来是免费的。这些新收费模式,给华为这种底层设备供应商带来的一大转折就是,网络建设和供应由直接的价值创造中心变成了成本中心。从内容和应用收到的钱,被底层网络和设备所抵消。既然变成成本中心,那么降低网络建设成本的诉求就会变得越发强烈,这个压力势必传导到华为这样的管道供应商头上。

42  部分运营商选择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也会逼迫我们转型 运营商在与互联网厂商抗争失败后往往与转而选择与互联网厂商合作。这貌似与华为无关,但在笔者看来,这比电信运营商垂直整合对华为的威胁更大。因为运营商与互联网厂商的合作从早期的内容合作,一旦成功,势必走向深入,所谓的走向深入,无外乎从上向下走,自然就会触及到华为这些管道供应商在电信运营商的利益。前文所说的极简网络时代,可能因为电信运营商自身的技术能力,很难推进华为、思科、爱立信这种传统管道供应商做出快速改变(他们可能只是磨洋工,口头高声讲,实际能拖尽量拖)。但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厂商合作后,就会形势大变。互联网厂商可是拥有技术实力的,特别是软件能力,而且具备强大的向下垂直整合能力(这是本文忌讳使用OTT的原因,用OTT这个名词本身就是对互联网公司的蔑视)。IBM、Oracle、EMC这些公司几十年积累的技术门槛,被互联网公司不到5年就彻底突破和颠覆了,难道咱们电信行业的技术门槛比IOE这三巨头还高么?通过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有了电信运营商的牌照、网络运营和市场的巨大利益诱惑,以互联网厂商的实力突破电信技术门槛(甚至直接收购电信设备供应商)应该是难度不大的。有目共睹,现在爱立信、诺基亚等电信设备供应商的股价一路下跌,越来越便宜了。BAT与联通战略合作后,还没注入技术,只是玩玩互联网思维,玩玩大小王卡,用就让联通4G用户在半年时间激增了2000多万户,估计再这么下去中移动都快哭了,华为估计也不会因此太高兴。阿里及互联网公司与中国联通在新业务领域几乎在开展全栈合作。联通也似乎完全放弃了央企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全线拥抱互联网,互联网兄弟说怎么玩,他就怎么玩。

43  华为如果至今还回避互联网转型,那么在电信运营商转型中的新业务合作中的定位和角色就非常尴尬了。 在与运营商在新业务领域的合作中,华为似乎有三种角色可以选择:选择一、视而不见;选择二、做新业务的软硬件提供商;选择三、与电信运营商做新业务的联合运营。 “视而不见”肯定不是华为的风格。 华为首选选择了第二个,做新业务的软硬件提供商,这一定位本身就是把自己直接被定位成了成本中心,然后其劣势凸显。互联网类的新业务的本质是运营,而且向用户提供接近免费的服务,所有软件和底层设备都要为免费服务,竭尽所能压低成本,但还要保持高效的运营。无论华为产品与人力的成本,还是敏捷度跟提供互联网业务的友商比起来估计都不敢恭维,最直接的表现似乎就是业软产品线的一败涂地。 第三个选择,即华为与运营商联合运营,类似CLOUD BU在公有云领域与运营商的联合运营,与互联网厂商直接竞争,那就是要把自己打造成互联网公司,这基本上无需分析了。只是说,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云计算只是其众多新业务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其他的互联网业务需要拓展,华为还在犹豫不决。

44  关于我们看好的大视频业务 笔者的观点是,无论未来视频有多大,电信运营商都需要从视频内容入手进行运营。视频业务目前是半传统与半互联网化的。半传统的意思是,在有线网络视频方面,电信运营商首先抢夺的传统广电运营商的饭碗(欺负不了互联网,那就先欺负传统行业的小弟),获得新增长。在移动视频部分则是主要与互联网公司展开争夺或合作。与互联网公司在视频领域的争斗用带宽流量做补贴,自然有其优势,但和前文分析的一样,这让带宽流量成为成本中心(这跟电信运营商补贴卖手机似乎有点异曲同工之处)。当前,互联网厂商在积极的介入视频内容的制作,视频终端(含VR/AR)的普及。互联网厂商的介入让视频内容产业互联网化会不断加速,电信运营商在视频内容争夺上与互联网公司激烈竞争或深度合作是已经发生并不断深化的。华为目前积极布局的是视频底层相关处理技术,对视频内容制作和互联网化的运营,是不是还是主要体现在给客户讲的主打胶片里?在电信运营商大视频内容业务运营与发展上,华为是不是还是想一直站在幕后,默默的看着电信运营商暴露在互联网厂商的炮火里或者被窝里? 

45  我们再看一下物联网。这个让电信运营商每次一提,眼睛就放光的未来业务,而且所能看到运营商相关的文章,每每写到物联网,就像整个物联网产业链早已被电信运营商收在囊中的感觉。但至今电信运营商只是物联网产业链中负责网络联通的一个小环节(5-15%的价值空间),也似乎是不争的事实。肉没有吃到嘴里的时候,永远不要相信那肉是属于你的。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以及传统企业都在布局物联网业务。互联网公司应该心知肚明,要想控制物联网的产业链,就要摆脱电信运营商的掣肘。在物联网领域,互联网公司和电信运营商的激烈竞合(不仅仅是竞争还有合作)在所难免。华为又希望把电信运营商推到前台当炮灰么?因为自己不是互联网公司? 

46 笔者观点:实际上在大视频和物联网这两大电信运营商未来的黄金板块上,华为的角色选择并不多,要么作为成本中心的技术和产品供应商,被逐步排挤出局,或挤压成富士康;要么转型为互联网企业跟电信运营,在IPD变革的时候,我们提出了削足适履,向当时会跳舞的大象学习,穿美国鞋走中国路,如今我们再一次削足适履,向代表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联网公司学习,又何尝不可呢?
46  笔者观点,实际上在大视频和物联网这两大电信运营商未来的黄金板块上,华为的角色选择并不多,要么作为成本中心的技术和产品供应商,被逐步排挤出局,或挤压成富士康;要么转型为互联网企业跟电信运营商联合运营,抢得这两大板块更大的蛋糕。当然,也可以选择自己直接成为视频和物联网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相抗衡。    5、 从互联网公司的维度看与华为的竞争。 51 互联网公司一直在试图进入通信领域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facebook和谷歌建设各种稀奇古怪的通信网,到亚马逊直接铺设通信光缆,自研芯片。微软的SKYPE和微信蚕食的则是语音、短信以及视频通信的业务。阿里实际上也很激进,我看MI的调研数据,2014年就成立阿里通信,之后与亚信战略合作,收购中兴软创,入股中国联通,布局物联网软硬件和生态平台等等。在整合完运营商之后,以阿里等互联网公司的资金实力,入股或控股中兴乃至收购之,都不是没有可能。 互联网公司为何非要进入通信领域?因为电信运营商的宽带接入包括对互联网公司的收费,以及对个人用户的收费,以及未来对物联网终端的收费,都是互联网公司业务增长的拦路虎,恨不得早点除之而后快(把成本压到最低,最好免费)。面向5G超宽带时代,互联网公司在通信领域的投入只会不断增强,不会减弱。我们天天喊大视频和物联网,难道互联网公司不是天天盯着这两块蛋糕么,难道他们不知道在大视频和物联网时代,网络成本将成为其互联网运营的最大成本么。

52 华为看不上互联网公司与自己能够形成威胁的地方也正是因为看到互联网公司进军通信业务所遭遇的挫折,比如谷歌光纤业务的终止。至今也没看到互联网公司染指5G的标准和专利。但这不等于互联网厂商放弃了通信市场,放弃了与华为以及电信运营商这些电信企业的竞争。

53实际上互联网公司才不会傻到现在就跟华为这样的通信设备供应商硬碰硬了(只有我们自己总觉得,只要人家没跟我们硬碰硬,那就不叫竞争关系),真到硬碰硬的时候,那肯定是人家以绝对优势兵力碾压我司的时候。

54互联网公司的一般做法有两种,一种是蚕食策略,一种是绕道策略。 所谓的蚕食策略是建立在内部自产自消基础上,这和华为当初的自研服务器发展策略类似。互联网公司对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几乎都是免费的,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压低服务的成本,当有了互联网厂商自身的规模优势,他们对互联网服务下层的任何产品的自研,都会大幅削减运营成本。这也是他们自研的内在动力,首先自研的就是软件,之后是所有数据中心硬件和终端。在网络设备方面,互联网公司首先关注的自身数据中心内网络设备的自研,在2014年前后,百度就研发成功了数据中心交换机,使其数据中心网络成本下降了80%。如今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内部自研化改造基本完成,开始随着全球业务的扩张,开始改造其自己数据中心之间的互联网络,为此他们跨过运营商自己铺设光纤网络甚至海底光缆(Amazon)。全球跨数据中心网络铺设完成后,互联网公司下一步要做的,自然就是消除数据中心到终端之间的网络成本了。实际谷歌的光纤(+Wifi)计划就是为这条路走的。只是最终遇到了障碍,我没有看到终止的原因,但可以想象在西方国家土地私有化,铺设光纤是很困难的。在中国只要有牌照反而很容易,国内的互联网厂商BAT现在都不需要自己铺设光纤了,因为已经入股联通,他们所需做的,就是大幅降低联通的运营成本,来降低他们给联通的转移支付成本,电信运营商基础网络的最后一公里基本上就可以打通了。至于发展用户,那正是互联网厂商的拿手好戏,然后用用户数量增长反哺联通。 在海外,facebook甚至不惜代价要发射通信卫星,美其名曰社会责任,让边远地区人口接入互联网,笔者不懂技术,在笔者看来这实际应该是探索新型无线网络覆盖技术,这实际上是互联网厂商的第二个策略,绕道策略,一旦成功,则可以在全球规模覆盖。除了facebook这种可能绕道策略,互联网公司的在其他绕道方式的创新能力和失败容错能力是绝对不能低估的。而华为往往认为,互联网公司某次尝试失败就会彻底失败了,按我司习惯思维,失败后,项目负责人连同那个业务部门就都被干掉了。实际上我们要看到互联网公司要进入通信领域的决心。只要他们认准这个方向,一个项目的失败又算什么呢,他们还会继续想其他办法。笔者在这里开个脑洞,举个例子(实际不一定如此)。比如,我们在5G时代,传统电信设备供应商所设计的无线网络应该是(骨干网+5G网络基站)的星状结构覆盖模式。而互联网厂商很可能会利用物联网终端高密布局的特点,利用类似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思想,利用P2P的模式,由智能移动终端和物联网终端直接通过无线或有线相互联接起来,构成一个去中心无状态全网状网络,而且此网络通过类区块链技术保障通信安全。这种布局在人口高密的城市最容易被实施,从而把运营商从城市宽带业务里挤出去,把需要昂贵部署成本的边远地区的网络覆盖留给电信运营商建设和运营(或直接通过卫星来覆盖边远地区)。这个P2P网络哪怕只是互联网公司用于对超宽带时代网络接入的补充,都够电信运营商受的。我司如果有此类的想法,估计首选要做的是赶紧进行专利布局然后束之高阁了(因为不会通过设备销售给自己带来销售收入)。实际此类网络的价值关键是在网络所承载互联网或物联网业务的运营环节,通过运营实现收入,以及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完善与不断优化,光技术布局形成不了啥太大的壁垒和价值。 还有个大家已知的绕道方式。当互联网公司无法解决针对当前芯片厂商(如Intel)和网络通信厂商的短期技术垄断时,互联网公司还在积极准备下个更远布局的绕道措施,我们能看到的就是投资布局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技术,这个在我司看来(赚钱)还遥不可及的技术。互联网公司并不缺融资渠道,而且其融资主要依靠的就是愿景融资,一个公司的市值往往反应的是投资者对该公司的远期愿景的投票,所以对这种愿景性投资,并没有太大的资金困难。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阿里、谷歌等厂商投资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就不是个市场宣传的嘘头了,而是通过更远的一跳来解决现在无法实现的产业链整合问题。反正失败了也不会损失他们自己个人的钱。

  6、 与互联网公司正面竞争对华为的价值和风险

61 价值部分:通过积极参与产业链价值再分配,给自己争取更大的一块蛋糕,更多的是未来自己的长期生存;通过垂直的产业链整合(或反整合),获取相对稳定、长期的收入来源,通过向互联网公司学习,进行内部优化,让组织继续保持活力,让公司持续保持竞争力;

62 风险部分:商业模式复杂化,让经营风险更加不可测;与互联网公司竞争之路并不平坦,互联网公司对高风险的追利特性及与风险资本的结合,会让华为暴露在更多风险与不确定之中。需要华为配合与互联网的竞争模式,在局部乃至全部进行一场类似当初IPD变革一样进行大的内部组织、流程、企业文化、业务领域乃至分配制度等变革。既然是变革,变革自然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垂直的产业链整合,势必引起反垄断机构的关注,也会涉及一些灰色地带,垂直的产业链整合,让华为与客户(运营商及企业客户)、消费者、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复杂和微妙,关系处理难度增加。

  7、 结语:总之,不管我们自己是否愿意,互联网公司与华为公司的全面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已经在进行当中,这是由不得我们的。我们积极的去应对这个竞争,总比我们被动的响应效果会更好

现在正是公司的业务的稳健期和上升期,是转型的好机会。如果在业务收入下滑的时候进行转型,那阻力会更大,顾忌会更多。 ·        在IPD变革的时候,我们提出了削足适履,向当时会跳舞的大象学习,穿美国鞋走中国路,如今我们再一次削足适履,向代表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联网公司学习,又何尝不可呢?

我们看到的好消息是CLOUD BU和消费者BG的部分业务与组织已经在向互联网经营模式转型,这说明公司至少在变革转型方面是开放的。不知道最需要向互联网转型的软件产品线为啥不转向为互联网运营商或与电信运营商联合运营。虽然这种产品线\BU级的转型跟笔者期望的集团转型相差甚远。但至少是个开始吧,希望CLOUD BU和消费者BG的互联网业务部门能早日成功,以便于在全集团复制和推广

谢谢您的问题。在携号转网过程中,选择中国移动还是中国电信一定要比较服务。

警惕各种误导 。现在关于携号转网的误导性宣传很多,不同指标对比结果不一样。有人将携入用户总量与携出用户总量对比,就推断中国电信是携号转网最大赢家,是比较片面的。如果从携出用户、携入用户对全量用户的占比,中国移动还是稳居老大。中国移动的基数决定了任何比重都是大数。这种守着一个标准判断运营商优劣,是低水平的竞争。所以,不要为了携号转网而转网,运营商难有天翻地覆的差别。

运营商考核压力山大 。为了稳住用户、携入用户,运营商各层级管理人员受考核压力,难免会设置障碍限制转出。比如有网友反映,某运营商临时赠送话费,分10个月返还。还有人反映,中国电信赠送流量优惠包(12个月),只因为发过短信查询是否符合携号转网条件。而且,取消流量必须到营业厅取消。所以,不要觉得转入的运营商就强于转出的,大家都难免有小手段。

还是看服务。 短期的用户流转数据有影响,但对评价运营商没有太大帮助,也决定不了市场格局。数据是动态的,运营商也是需要改进的。从长远看,携号转网之后,拼的是服务质量、网络质量,我个人的判断是,根据自己需求,查询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本地建设5G网络的布局与进度,咨询享受的5G套餐性价比是否符合自己需求,仅此而已。拍着脑袋告诉您中国电信好、中国移动不好,有点想当然。
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在回答之前要分析一下你为什么要携号转网?是因为信号质量问题,还是因为收费问题,还是因为家庭需要等。

首先,如果觉得移动信号质量不好,这恐怕看看是否是用户个人问题了,建议不要携号转网。因为中国移动是三大运营商中移动网络信号质量差不多最好的一个了,中移动也是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最多的运营商,有9亿多用户。所以,如果是手机通话质量问题 ,建议检查一下自己的手机是否有故障,方法很简单,就是把手机卡换一部手机测试一下就行了。如果检查不是手机问题,那可能就是附近移动公司基站的问题,有可能是用户所处地带属于网络盲区或信号覆盖不好,建议打10086申诉处理。

其次,如果觉得家庭宽带网络质量问题,这又要分成两种情况来看。一种情况,可能是用户自己的家庭宽带网络与设备问题,用户可直接找自己小区接口的技术服务人员进行处理,也可以打10086或去附近的移动营业厅去反映处理。另外一种情况,可能是中国移动固定网络宽带建设的 历史 原因,不像联通、电信,他们在2008 年重组的时候合并了中国最大的两个固定网络运营商,其中联通合并了网通,而电信本来就是固网起家的,而中国移动原来是专做移动通信的,08年并入的铁通的固定网络相对较弱,所以中移动的家庭宽带体验可能不如电信与联通的。

第三,如果认为是套餐资费问题,这就要看用户个人的选择了,其实三大运营商的资费和用户的实际收益不会差很多,不然用户会用脚投票的。

最后一种情况,就是用户个人其他原因进行转网了,比如用户手机号码是移动的,而家庭其他成员的号码是电信的,为了享受家庭通话套餐的优惠,可能需要做转网到电信的处理。

另外说一下“携号转网”的时间,据报道7月23日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表示,目前已有5个试点省市(天津、海南、江西、湖北、云南五省市)完成了230万用户的携号转网工作,而最新进展是12月1日将全国范围内执行《携号转网服务管理规定》。建议大家可以在携号转网技术实施稳定后再进行转网 *** 作。

应邀回答本行业问题。

携号转网已经在全国实行一段时间了,但是携号转网除了最开始的时候还比较热闹之外,实际选择的用户并不是很多。

至于要从中国移动携号转网到中国电信,具体好还是不好,还真的很难一概而论。

携号转网本身,其实对降低通信费用没有很大的作用。

中国有三大运营商,其中中国移动以往给人的印象是套餐费用比较高。但是随着携号转网开始,中国移动的套餐价格也开始了松动,套餐价格也降低了不少。

尤其是当你申请携号转网的时候,中国移动也会推荐给你更便宜的套餐来阻止你转网,这些套餐平时你可能也无法享受。

而且,现在工信部禁止运营商针对携号转网进行营销,携号转网之后的套餐选择,真正的更廉价的其实也没有,除非你原来有一张电信卡,你转成副卡,除此之外你的通信费用也很难有很大幅度的降低。

中国三大运营商信号覆盖其实也不平衡。

中国有三大运营商,现在我们主要使用的是4G网络。就4G网络本身而言,现在中国移动的4G网络,全国来看依然是最好的。中国移动现在是中国唯一的TDD/FDD混合组网的运营商,它的4G基站最多,外加上现在他也有低频的B8基站覆盖,也解决了一些深度覆盖的问题。

城市室外覆盖,三家现在差距不大。个别区域,略有区别,这个还是要根据个人所在位置来判断,如果是信号问题的话,可以去询问一下周边使用电信卡的用户。

携号转网,其实还不如新开一张卡。

中国三大运营商,套餐种类很多。价格最便宜的套餐,其实是某些省份或者是地市推出的优惠套餐,就这点来说,携号转网用户其实也是无法办理的。

就现在来看,如果是价格问题的话,更便宜的做法其实是保留原来的手机卡,降成最的可办理的套餐。去上网找一张可能归属地是外地的手机卡,不过注意要选择带语音的手机卡,物联网还不那么靠谱的。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携号转网没有双卡双待省钱,而且还要麻烦一点儿。

总而言之,携号转网在中国其实并不是刚需,就现在阶段来看,如果对电信比较心仪的话,个人倒是建议你去办理一张新卡,这种优惠的幅度会更大,携号转网其实没有那么划算。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喜欢的可以关注我,谢谢!

认同我的看法的请点个赞再走,再次感谢!

这一次携号转网,电信还真的是获益匪浅,因为根据工信部的消息,截至2019年11月26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转入的占比是493%、281%和226%。这个数字一比较,你就知道了电信是这一次携号转网的最大收益者。

相比之下,电信为什么这一次的用户这么多呢?我们试着分析下:

在这些情况下,大家愿意选择电信。可是,电信也非是最好的选择,运营商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润,其实电信的资费并非是最便宜的,甚至现在和宽带联合的融合套餐,反而电信的价格最高。我办理的100M的电信宽带价格为58元每月,赠送100M的宽带,我们可以看看移动和电信:

200M的宽带:

电信,139元,赠送了300分钟通话和20G的流量以及200M的宽带

移动,98元,赠送了300分钟通话和30G的流量以及200M的宽带:

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移动的套餐更为便宜一些,而电信却相对比较贵,移动为了防止别人携号转网,确实花费了很大的力气。虽然移动的资费更便宜,来留住顾客,但是大家还是会担心套路,这就是为什么移动目前还是有很多用户要离开的原因。

我是2002年用的移动号,用的时间比较长,后几年就改套餐8元,做副卡,2020年转了电信,电信有活动,每月150分钟通话,还不错,前段时间移动外包打电话说129的套餐5折用两年被我拒绝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现在的三大运营商中也是存在非常重要的一个业务,那就是携号转网业务的正式开展办理,其实对于携号转网来说,用户方面所能够得到的好处还是比较多的,那么下面和大家一起来说说携号转网到电信上会是怎么样的一种体验。

对于电信的运营商来说,其实个人的看法是在宽带领域有这不错的表现,因为在三大运营商中电信的宽带一直都是价格比较贵,但是网络速度稳定而且也不存在延迟等问题。

但是电信的手机流量套餐则是比较种类少一些的,而目前最为重要和划算的一款电信套餐就是电信9元王卡套餐,其套餐每个月只有9元的资费,这对于很多的用户来说,都是非常的实惠便宜的。

其套餐内包含有每个月3GB的流量资费和每个月100分钟的免费语音通话时间,这些资费对于用户来说其实已经完全能够满足自己的日常需求。

下面在和大家一起来说一说携号转网到电信后的一些用户体验,其实这个还是比较不错的, 电信的基站设备也是要比较多的,所以能够保证电信的信号是没有任何问题所在的。

最后,对于说用户现在将移动的手机号转网到电信方面的话,用户的整合体验还是不错的,而且流量套餐也是能够满足用户需要,那么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咱们一起探讨!

工信部在2019年年底落实了携号转网的业务,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现在手机号码都是和yhk、贷款、各类网站绑在一起的,如果销户的话,会给自己带来太多的麻烦。所以,携号转网确实是一个真正让用户获利的利民政策。在不改变手机号码的情况下,可以在三大运营商之间相互转网,用户选择套餐的机会更多了。

我在12月底将自己的两张移动号码转入了电信,目前已经使用了近1个月了。简单说一下自己的转网流程和用户体验。

1 查询转网资格

用户编辑短信“ CXXZ#姓名#证件号码 ”至运行商查询,移动发送至10086,联通发送至10010,电信发送至10000。短信发送完毕,会收到运营商发送来的查询结果。如果没有合约、不欠费的话,基本上都是满足携转资格的。

2 获取转网授权码

满足了携转资格后,用户编辑短信“ SQXZ#姓名#证件号码 ”至运行商查询,移动发送至10086,联通发送至10010,电信发送至10000。短信发送后,会收到当前运营商发过来的授权验证码,将该授权码提交给新运营商的业务办理人员即可。必须要注意的是,该授权码只有1个小时的有效时间,建议到了能办理携转的营业厅后再发送授权码短信。

3 新网络激活和退费

授权码提交后,转网就办理完成了。这时候起到下一个整点前,原来的运营商网络还是可以用的,只有整点过了之后新网络才能生效。给其他网络的号码打电话通话时间超过30秒即可激活。新网络生效后,即可到原来的运营商营业厅去退费。运营商直接给我退的现金,过程非常顺利。 退费余额三年有效 。

4 电信网络的体验

携转后,用户最关心的就是用户体验。我使用了近1个月的时间,使用正常,没有出现异常信息。我已经验证过了各网站、APP的验证码,接收正常。银行、公积金等的催还贷款短信正常。就连之前买过东西的淘宝店铺的推销短信都是正常的。

移动携号转网到电信,不知道楼主是处于什么方面的考虑。

携号转网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方面的考虑:信号、宽带、资费、服务。 1、信号:

从全国整体来看,中国移动的信号相对于好些,联通电信的相对弱些,不过具体的还是得看自己所在的具体位置和经常活动的范围,因为信号是由周边的基站和楼宇内的室分系统提供,没有一家运营商能够说自己的信号在哪里都很好。用手机,最基础的服务就是信号,所以在想转网之前一定要先考察一下,自己经常活动的范围想转的那家运营商的信号怎么样。

2、宽带:

现在虽然4G速度够用,5G更快,而且也商用了,但是还是需要一条宽带才更方便。如果想转网,需要提前了解一下自己家里或者经常活动的地方,有哪家运营商的宽带覆盖了,优先选择有宽带覆盖的运营商,办理宽带套餐,加上手机套餐费,整体资费会更划算。

3、资费:

现在5G时代,三家运营商为了全力建设5G,都不再打价格战,三家资费基本一致,所以,如果是为了资费便宜而更换运营商,那就大可不必,因为工信部已经明确的要求三家运营商禁止对携号转网的用户进行优惠政策。

4、服务:

三家的服务都不错,具体的服务,整体来说,中国移动的电话客服更好些,中国电信的宽带工维服务更好些。

具体的来说,不同时间,不同地方,不同区域的三家运营商政策和服务都不太一样,没法同一而语。现在如果携号转网,6个月内都不能再转网,所以想转网时,一定要先做好对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三思而后行。

[号卡情报局]独特见解: 携号转网的“好”与“不好”取决于携号转网后是否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包括手机流量套餐,资费,服务,福利活动等各方面权衡。 不管是移动转电信也好,三大运营商之前相互转网也好,原理都是一样。

1、什么是携号转网?

了解携号转网的原理及其携号转网条件和流程后,可以通过携号转网查询自我是否符合携号转网条件, 对于不符合携号转网的小伙伴想要携号转网也就不存在任何意义了。

2、为何要携号转网?

首先,我们 携号转网的目的是什么 , 是因为目前所属的运营商的网络不好?还是信号太差?还是手机流量套餐资费过于昂贵?亦或是运营商的服务态度不行?

我们得多问问自己为何要携号转网, 携号转网中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在哪里 ,因为罗列到这些点才能让自己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对某方面的诉求点。才能权衡携号转网给我们自己带来什么的利弊。

3、携号转网能带来什么?

结合2中自己的目的和不满意的点, 来权衡我们携号转网能带来什么 。比如你目前所在的信号比较差,你希望携号转网后信号变好,是否真的会变好呢?

比如你目前认为所在的运营商的服务不好,套路多,携号转网后这个情况是否会改善?

对于题中所涉及的移动转电信的问题也即上文说的目的是什么,能带来什么。比如你认为目前移动存在哪里不足,是“坑”多,服务差,还是其他原因。 把所有所认为的不足点和转到电信能带来的点都权衡去分析。

结论:关于移动转电信好不好,我个人认为我们需要从携号转网的目的,能够带来什么来综合分析。 如果分析后,发现自己带来的东西更多,更为满意,那么就按携号转网的条件走流程即可,肯定是可以达到你的需求,毕竟你已经提前权衡过。如果说分析后,发现自己带来的东西更少了或者不一定很满意或者没有特别的优势,那么就建议你还是不要携号转网了。如果说你是对流量套餐不满意,也可以在当前所在运营商中更新为新的套餐,只要套餐符合自己的需求即可。

楼主您好!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近期也有很多的客户来过来咨询,因为携号转网业务近期已经陆续在全国开放,现在很多的客户都在观望,现在我把电信的使用感知来和楼主说一下,希望给楼主一些参考。

电信的融合产品非常优惠

电信的产品,最为划算的就是家庭融合,也就是一家人,比如3张卡或者5张卡可以实现套餐的整体共享,不再需要每张卡单独付费,而且流量、语音都是可以共享的,这类融合的套餐是我选择电信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且现在电信的融合不仅仅是手机卡的融合,还包括了家庭宽带,很多的融合套餐都是包含100M以上的宽带的,这样就给我们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电信的宽带质量非常好

这个相信大多数人都有体会,电信宽带宣传的带宽是不打折扣的,宣传100M的宽带,一般都能测速到90多M,使用感知非常好。我原来使用的某家运营商的宽带,宣传100M,用起来测速不到20M,这就很尴尬了。

另外电信的骨干网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很多 游戏 用户的感知会很好,因为很多的服务器都是部署在电信的IDC机房中的,只有电信用户的访问速度才是最快。

电信的智能产品较为丰富

目前电信也在主推“智能宽带”的概念,打造了一系列的智能产品,比如千兆路由器、看家摄像头等,这些为家庭化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便捷。

1、有研新材:

有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研新材”),原名有研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独家发起,以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3月成立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有研新材主要从事稀土材料、光电子用薄膜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稀有金属及贵金属、红外光学及光电材料、光纤材料等新材料的研发与生产,是我国有色金属新材料行业的骨干企业。

2、欧比特: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3月在珠海特区创立,是首家登陆中国创业板的IC设计公司,是我国“军民融合”战略的积极践行单位。

主要从事宇航电子、微纳卫星星座及卫星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的研制与生产,服务于航空航天、国防工业、地理信息、国土资源、农林牧渔、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智慧城市、现代金融、个人消费等领域。

3、盈方微:

上海盈方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盈方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670”)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张江高新园区,在深圳、台湾、香港设有研发中心或分公司,是一家专业集成电路设计和智能影像算法研发的公司,专注于应用处理器和智能影像处理器SOC及应用平台的设计和研发。

盈方微电子在多核高性能CPU/GPU架构整合、超低功耗架构、超高清视频编解码、高性能ISP图像信号处理器、智能视频分析和机器视觉算法等核心技术研发处于业界领先水平,产品主要应用于视频监控、数码相机、虚拟现实、车联网、物联网、平板电脑、智能机顶盒等领域。

作为中国领先的SOC芯片设计公司之一,公司始终秉承着“诚信、优异、协作、价值创造”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以全球化的发展视野,在芯片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开发上紧密结合,致力于推动中国在移动多媒体和智能影像领域的不断向前发展。

4、海特高新:四川海特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民营航空维修企业,也是中国综合航空技术服务类上市公司。

公司主要从事航空机载设备、航空测试设备、高端装备的研发制造;航空机械、电子设备测试与维修;航空发动机维修;飞机机体大修及改装工程;飞行员、空乘人员和机务人员培训;航空融资租赁;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通用航空服务;燃机工程等。

5、中科曙光: 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在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推动下,以国家“863”计划重大科研成果为基础组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高性能计算、服务器、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领军企业。

中科曙光是高性能计算机(超级计算机)领域的领军企业,2009-2016年连续8年蝉联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100排行榜市场份额第一。

曾首度将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带入全球前三名之列,已掌握了高性能计算机一系列的核心技术并逐步实现了产业化,为推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重大科学装置、行业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资料来源:有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概况

参考资料来源: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简介

参考资料来源:INFOTM-关于盈方微

参考资料来源:海特高新-关于我们

参考资料来源:中科曙光-公司介绍

首先澄清一点,高通不生产任何通信设备,三大运营商选择高通主要是需要高通的基带芯片、射频模组等设备。至于为什么不选择华为,原因很简单。华为的基带芯片等5G测试设备还不如高通。
可正当华为5G技术被多个西方国家联合抵制时,有消息传出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先后与诺基亚签订共约240亿的订单。
该消息的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在这个中美贸易战的关键时刻,连国内的运营商也抛弃华为去投奔美国,实在令人行不通。不过这笔者看来,三大运营商之所以选择诺基亚,是因为诺基亚能带来更多的利益。毕竟诺基亚一直是通讯行业的老大,技术实力是肯定过关的。
其实早在央视点名批评运营商“为了赚钱而赚钱”开始,很多人就对三大运营商失望了。笔者用的是移动号码,几年以来的账单和套餐几乎都没看懂过。什么明明没有开通流量,用完之后10元1M等新闻层出不穷。做为数一数二的国企,三大运营商显然没有尽到自己应该尽的责任。
不过我们并不需要为之担心,5G网络是一个很大的系统,运营商肯定不会傻到只和诺基亚合作。并且,国家肯定不会置之不理。最核心的部分敢不支持华为国家分分钟让你倒闭!
高通这是哪里冒出来的,高通虽然5G方面很厉害,但是没有具体的生产设备,哪里来的供货商,如果说是关于5G芯片和射频模组之间的测试倒是很有可能。因为关于通信,目前来说的有能力接受5G订单的应该只有华为、中兴、信科、诺基亚、爱立信等企业。
之前人们对于三大运营商选择诺基亚记忆犹新,中国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与诺基亚、爱立信等国际通讯设备供应商签署了总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协议,其中包括5G网络规划和建设的相关内容。其中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没有和华为合作。
虽然和华为、中兴具有几乎相同实力,但诺基亚、爱立信其实在某些5G技术上更优于华为,例如,5G网络的整体规划、网络的智能化管理等,所以中国移动早就和诺基亚签署了5G网络的合作协议,这个协议更像是一份咨询服务合同,中国移动也有自己的5G规划和技术团队,其实这个协议的目的应该就是博采众长,形成比较优化的规划方案。毕竟中国的运营商建立的5G网络采用独立组网模式,属于风险较大的一类,不像美国、韩国等已经开启商用的是非独立组网的“无线宽带”模式,投资少、风险小。所以中国三大运营商和诺基亚、爱立信的合作除了一些软硬件采购外,更多的是规划方面的。而这个方面谁又能说华为和中兴没有参与呢?只是它们没有披露而已。
世界上任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都需要进行招标,我们的国企管理更加如此,招标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招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能够获得多家供应商参与,避免被一家供应商垄断,在中国三大运营商的招标中通常是多家供应商中标的,国际上的大项目也是如此。当前,中国三大运营商的5G项目建设还处于试验阶段,明年将进入试商用建设阶段,所以说中国的5G项目顶多处于竞标前期阶段,因而谈不上中国三大运营商5G网络用了诺基亚,没有用华为的说法。届时招标过后就会看到多家供应商会进入供应商清单,可以想象华为、中兴、信科、诺基亚、爱立信都将是清单的成员,至于具体设备的额度分配就没有那么公开透明了
很多人奇怪三大运营商为什么没有和华为合作,其实只是华为虽没有宣称在国内获得了哪个具体5G项目(当然试验项目有很多),但是它已经获得了中国移动香港公司的5G建设项目,这是确定的。另外,2018年11月20日华为于伦敦宣布:已经获得了全世界22个5G商业合同(集中于欧洲、中东、中国),并已有超过一万个5G基站的出货,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是华为被禁后的一次爆发。同时华为说还与全球154家运营商中的50多家进行着5G试商用(5G试验),如果将22加上50正好是154的50%,虽然不能说华为能够全部拿下这后面50个项目,但至少会有希望拿到很高的市场份额,而且这是全世界的。

而且最近又有和葡萄牙合作,所以目前已经有23个5G的合同啦!
关于很多人说的为什么三大运营商不和华为合作,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而是采用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而且之后中兴和华为必然会参入到其中的,毕竟关于5G不是一家就够了,反观国外的5G建设也是如此,很多国家,包括现在华为合作的对象,也有很多现在也在和诺基亚合作,所以总体来说的话,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而关于和高通的合作,这其实也是必然的,毕竟华为是做处理器的,关于基带方面方面以及万物互联方面,最后其实还是要和三大运行商合作的,但是供货这个词用在这里不是很恰当。
回答完毕
这完全不是楼主写的那样,国内三大运营商不可能只选诺基亚一家,当然也不可能只选华为一家,是有比例的,理由主要有三点,

一、国家不允许,三大运营商是国企,采购是必须招标的,不可能只选一家,只招一家还招什么标。

二、三大运营商都只能选华为,意味着华为垄断,三大运营商都要看华为的脸吃饭,怎么可能,一般供货商靠甲方吃饭的,现在反过来。

三、互惠互利,这个互惠互利是国际性的,大家相互做生意,换取国内华为,中兴等通信供货商的国际市场,你都不让人家进来,人家也可以不让你进去,当然美国等几个国家除外。
在这顺便说一下,华为以前并不强,为什么能做大,这儿指的是通信设备供货这块,售后服务确实不错,随叫随到,没有推辞,加班加点,不用怎么 *** 心。华为拼的是售后服务这块。

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问题,就是想通过不存在的虚假事实来捧高通5G技术先进。事实呢?高通今年在中国的5G一败涂地:
众所周知,高通是一家 科技 公司,主要以通信专利、基带、移动处理器为业务,其主要产品就是手机处理器,业内俗称买处理器送基带。而电信运营商主要是以建设通信网络与服务通信用户为主,其上游需要的合作伙伴主要是能为其搭建通信网络的,主要有华为、中兴、大唐、诺基亚、爱立信等企业,4G如此,5G也是如此。一句话总结,高通主要合作伙伴是手机企业,而三大运营商合作伙伴主要是建设基站的公司。因此,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不可能选择高通作为5G供应商,高通没这个业务也没这个技术。

根据中国移动公布的2019年年初5G组网建设文件,可以发现移动的5G设备主要是来源华为、中兴、爱立信、诺基亚与大唐,其中华为有250个,大约占了总数40左右,是5G建设的大户。

除了5G基站,在5G测试设备上,华为也是最大的受益者。9月的中国移动招标显示,移动采购了25万台的华为5G终端,一个是5个CPE Pro,一个是华为Mate20 X 5G版。此前,移动也采购了一些OPPO、vivo、小米的5G手机,主要也是用于测试,这些机型中是真有高通的X50基带,但并不是与高通直接合作。
什么叫端到端,简单说就是能建设5G信号的发出机器,也能建设5G信号的接受机器。在5G从基站到手机方面,华为是目前唯一一个能提供完整方案的。如5G基站方面,华为自研了天罡5G基站芯片,手机方面华为自研了巴龙5000 5G芯片,以及最近的麒麟990 5G芯片,其中巴龙5000 5G芯片就是那款用在Mate20X 5G版上面的芯片,不仅是第一款支持NSA+SA双模的芯片,还是唯一一款支持毫米波的芯片。至于麒麟990 5G,刚刚发布的Mate30系列5G版也会使用,是全球首款SOC集成5G基带。

所以可以简单总结下,题主的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假问题",国内三大运营商的5G建设跟高通没啥关系,有关系的则是高通的5G基带在手机上的运用,可惜X55基带还在PPT中。至于运营商5G供应商,这几年全球都是华为、爱立信、诺基亚前三,其他的也不用多说了。

这个问题就尼玛找骂的,你觉得哪个皇帝会一直把大权放在某一个丞相或者某位阁老身上?平衡不要了吗?还有,运营商5g配件供应的名单你知道吗?不知道别尼玛瞎比比!!!思科爱立信诺基亚倒是有,高通真没听过中标。也许我孤陋寡闻了。你不就是想说运营商太辣鸡,不支持国产,或者华为太垃圾,运营商都不要?这两个目的达到其中之一,你都算成功了!前段时间的那份网友学历水平我觉得差不多,大多数本科都达不到,不要说本科,我现在觉得初中都够呛。毕竟鱼龙混杂,内部势力交错黑,完了还有美狗掺杂其中。

应邀回答本行业问题。

高通不生产任何通信设备,三大运营商的5G供货商不可能包含高通。

可以给国内的三大运营商提供基站、核心网等设备的基本也就是上边的五家通信制造业的设备生产商有可能,而高通绝对没有通信设备生产,不知道这个5G供货商从何而来?
高通的5G基带芯片将会被国内很多手机厂家采购,而高通的射频模组也将同时推出,必然需要和国内三大运营商之间进行合作测试,以便于后期的入网。这些合作主要是集中于未来的5G手机之中。
由于目前5GNR标准还没有制定完成,后续的涉及到物联网的URLLC(超高可靠低时延)以及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的标准要在2020年才能出台。不过以高通目前在物联网领域的地位,预计在未来的5G时代,高通依然很大概率可能成为三大运营商的物联网模组的提供商。
按照惯例,中国三大运营商的5G相关基站、核心网等设备依然会集中于华为、中兴、信科、诺基亚、爱立信这五家之中,并且由于信科重新回到基站核心网的提供商队伍,预计中国国内提供份额将会占比在70%左右。也就是说主要的三大运营商的5G设备提供商将会是国内厂家为主。

如果三大营运商都选择高通,没有华为的份,那美国为什么要动用国家力量,一家打压华为不够,还要拉帮结伙打压华为?

如果高通好,为什么华为设备在全球卖的这么火,市场占有率这么高,难道别人都是傻子?

你说的三大营运商都选择高通,意思是没有华为的份,是伪命题,是胡说八道。

只有一种解释,你是汉奸,你是走狗,你是高通,你是苹果,你是美国代言人。
这个问题有些高深,我的言论也就是自己的想法,勿喷!

首先纠正一下,这里的5G供货商是指高通的X50芯片,而大家所认为的供货商是指设备商(华为、中兴、诺基亚、爱立信等)

为什么三大运营商会选择X50芯片呢,我认为:
不能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我相信华为、中兴等还是有机会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毕竟目前三大运营商和华为还是有合作的!
“网络极客”,全新视角、全新思路,伴你遨游神奇的网络世界。

具体的事由还得从5G芯片的专利投票事件说起,华为因为一票之差落选。
当时也正因为投票门事件,导致国内某家企业千夫所指;

好吧,看看三家运营商和高通合作的是那些方面,高通每年能从中国赚取多少好处?

目前,全球5G专利共计5124项。

简单点说,以后每制造一部5G手机,将要给高通公司提供5%份额的专利费;

初步推算,高通公司每年从中国拿走的专利费在500亿左右。
本次华为在5G专利投票中的失利,您怎么看?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因为高通最牛逼

芯片巨头高通公司是全球3G、4G与5G技术研发的领先企业

创始人艾文·雅各布斯博士(Dr Irwin Mark Jacobs)麻省任教13年,搞卫星通信技术咨询17年,然后1985年创立了高通。

从1989年高通(高质量通信)开始推广CDMA,CDMA在1993年成为行业标准 到 2016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宣布推出5G,展示了高效实现每秒数千兆比特数据速率和低时延的创新5G设计,一直被追赶,从未被超越。

行业标杆不仅仅是3G 4G 5G调制解调器通信技术

高通的CPU基本都是自主或半自主架构(华为海思CPU是arm架构),从Scorpion到Krait再到Kyro内核(骁龙835/845)接近3g的主频,和10纳米的工艺引领业内(骁龙855将到达7纳米工艺)。

高通的GPU Adreno GPU 从骁龙820/821的Adreno 530到845的Adreno 630 已经是业内最高性能 。

高通的AI第三代 Qualcomm® Hexagon™ 685 DSP 支持成熟的终端人工智能处理,打造更丰富的摄像头、语音、扩展现实和 游戏 体验。

高通还可实现一系列前瞻功能,如AR、VR、MR(混合现实)、XR(沉浸式扩展现实)。
参考我的文章>

区块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什么计算系统

区块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什么计算系统,区块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分布式计算系统,区块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什么计算系统,区块链技术利用的是“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的

区块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什么计算系统1

区块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什么计算系统

区块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分布式计算系统;从应用视角来看,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

本文 *** 作环境:windows7系统、Dell G3电脑。

区块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分布式计算系统。

什么是区块链?

从科技层面来看,区块链涉及数学、密码学、互联网和计算机编程等很多科学技术问题。从应用视角来看,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这些特点保证了区块链的“诚实”与“透明”,为区块链创造信任奠定基础。而区块链丰富的应用场景,基本上都基于区块链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协作信任与一致行动。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区块链(Blockchain),是比特币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同时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批次比特币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防伪)和生成下一个区块 。

比特币白皮书英文原版 其实并未出现 blockchain 一词,而是使用的 chain of blocks。最早的比特币白皮书中文翻译版 [9] 中,将 chain of blocks 翻译成了区块链。这是“区块链”这一中文词最早的出现时间。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9年1月10日发布《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自2019年2月15日起施行 。

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区块链的安全风险问题被视为当前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大短板,频频发生的安全事件为业界敲响警钟。拥抱区块链,需要加快探索建立适应区块链技术机制的安全保障体系。

类型

公有区块链

公有区块链(Public Block Chains)是指:世界上任何个体或者团体都可以发送交易,且交易能够获得该区块链的有效确认,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共识过程。公有区块链是最早的区块链,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区块链,各大bitcoins系列的虚拟数字货币均基于公有区块链,世界上有且仅有一条该币种对应的区块链。

联合(行业)区块链

行业区块链(Consortium Block Chains):由某个群体内部指定多个预选的节点为记账人,每个块的生成由所有的预选节点共同决定(预选节点参与共识过程),其他接入节点可以参与交易,但不过问记账过程(本质上还是托管记账,只是变成分布式记账,预选节点的多少,如何决定每个块的记账者成为该区块链的主要风险点),其他任何人可以通过该区块链开放的API进行限定查询 。

私有区块链

私有区块链(Private Block Chains):仅仅使用区块链的总账技术进行记账,可以是一个公司,也可以是个人,独享该区块链的写入权限,本链与其他的分布式存储方案没有太大区别。传统金融都是想实验尝试私有区块链,而公链的应用例如bitcoin已经工业化,私链的应用产品还在摸索当中 。

特征

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不依赖额外的第三方管理机构或硬件设施,没有中心管制,除了自成一体的区块链本身,通过分布式核算和存储,各个节点实现了信息自我验证、传递和管理。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

开放性。区块链技术基础是开源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因此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

独立性。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类似比特币采用的哈希算法等各种数学算法),整个区块链系统不依赖其他第三方,所有节点能够在系统内自动安全地验证、交换数据,不需要任何人为的干预。

安全性。只要不能掌控全部数据节点的51%,就无法肆意 *** 控修改网络数据,这使区块链本身变得相对安全,避免了主观人为的数据变更。

匿名性。除非有法律规范要求,单从技术上来讲,各区块节点的身份信息不需要公开或验证,信息传递可以匿名进行 。

区块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什么计算系统2

区块链作用

1 区块链中的数据存储:块链式数据结构

在数据存储方面,区块链技术利用的是“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的。块链式结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铁链子,每一环我们可以看作是一个区块,很多环扣在一起就形成了区块链。

和普通存储数据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区块链上,后一个区块里的数据是包含前一个区块里的数据的。

2 区块链中的数据更新: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

在数据更新方面,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

每生成新的区块(也就是更新数据的时候),都需要通过一种算法获得全网 51% 以上节点的认可才能构成新的区块,说白了就是投票,超过半数人同意就可以生成,这就使得区块链上的数据不容篡改。

这一点我们可以把区块链理解成一个人人可以记账的账本,那么共识算法就是大家讨论、投票产生的、一致赞同的记账办法。

3 区块链中的数据维护:密码学

区块链利用密码学的方式来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其所应用的密码学原理主要有哈希算法、Merkle 哈希树、椭圆曲线算法、Base58 等。这些原理,其实呢,都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运算以及换算,来保证区块链上数据安全。

4 区块链中的数据 *** 作: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是由计算机程序定义并自动执行的承诺协议,说白了,就是用代码执行的一套交易准则。

好比你在自动零售机买可乐,点击购买按键,付款后会自动掉出一瓶可乐给你。智能合约的突出优势就是,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由信任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二、区块链的作用

从区块链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它的一大特征就是可信任,最重要的是它还具有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匿名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它能够应用到许多行业,解决这些行业的痛点,赋能实体经济,这才是区块链逐渐被认可的原因。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员李广乾表示,“中国区块链的应用已从金融领域延伸到实体领域,电子信息存证、版权管理和交易、产品溯源、数字资产交易、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区块链技术已开始与实体经济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产业区块链”项目,迎来产业区块链“百花齐放”的大时代。

接下来我们举几个区块链应用的领域,帮助大家理解区块链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1、 商品溯源

在我国,电商巨头京东,以及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在区块链商品溯源方面都有一定的落地。电商企业通过开放区块链服务平台,帮助企业部署商品防伪追溯,已广泛应用于奶粉、保健品、大米等产品。2018 年“双 11”,通过区块链实现了来自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 15 亿件商品的溯源。

2 电子政务

基于区块链技术,能够解决传统电子政务面临的痛点,将政府、金融、监管等机构加入到区块链生态系统中,实现数据的共享。基于区块链的可追溯性,能够保证数据安全不被篡改;同时,由于在区块链系统中,维护数据安全的是各个节点,这样一来,政府事务便更加公开透明,便于监督。

根据链塔智库的报告,目前我国共有 17 项区块链电子政务应用,分别涉及七大细分场景:政府审计、数字身份、数据共享、涉公监管、电子票据、电子存证、出口监督等:

3、 电子发票

区块链电子票据已经成为区块链技术应用案例最多的应用场景。

去年 8 月 10 号,“全球第一张区块链电子发票”在深圳落地,腾讯金融科技为底层技术提供方。一年以来,深圳开出的区块链电子发票已有 800 万张,5300 多家企业或机构开通了区块链发票。

这些企业或机构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银行、地铁、出租车、金融保险、零售、地产、旅游、酒店餐饮等领域。人们只需要携带手机、依据手机上的支付记录,就可以实现随时开具区块链发票。

4 供应链金融

金融的核心是“信用”,无论是贷款也好,还是融资也好,都离不开“信用”。区块链提供的“去中心化”思想正是解决信任问题的最合适的技术。分布式存储模式,能够推动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方面的信用信息共享,为企业和银行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渠道。

三、区块链新浪潮开启,人才缺口大

我们可以发现,区块链正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近几年,我们看到全球很多高校也已经开设了区块链相关的课程,区块链学习和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这也正反映了当前市场对区块链人才的需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4355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