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不忘“中国元素”|不忘初心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不忘“中国元素”|不忘初心教育创新,第1张

高校是影响中国信息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信息化的水平和质量,最终都依赖于高校研究和培养学生的质量。怎样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创造出一流的学术成果,并将之落地是每个教育人应该反复思考的问题。

今年夏天很多地区都达到了40度以上的高温,不过比起炙热的天气,信息化教育似乎更热。全国百所高校的教师们并没有在家享受暑假,而是分别奔赴信息教育论坛。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信息化教育似乎成为现在高校最大的课题。就在这金秋8月,两场关于教育领域的会议纷纷召开,它们分别从两个角度探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一个是从产学研出发突出教育创新;一个是如何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变革。

优质资源短缺
信息化带来变革

8月24日,2010年“信息化实践创新与发展暨高校信息类相关学科建设论坛”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举办。国务院参事曲维枝、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海关总署顾问杨国勋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的数百名教师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在会议之前,曲维枝专程参观了银川周边的学校,她发现有些偏远地区中小学的计算机设施还很落后,一方面有网络问题,另一方面老师的相关技能也跟不上。“邓小平同志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我们觉得,信息化也要从小抓起。”曲维枝认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
“高校是影响中国信息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信息化的水平和质量,最终都依赖于高校研究和培养学生的质量。”周宏仁表示,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内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投入有几百亿元,但是设计和咨询都是国外咨询公司。他认为,要在未来改善这种情况,就要依靠自己培养的人才。
为了适应信息化的要求,许多高校逐步调整和充实了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统计,2005年〜2007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不断增长,已有9000多名博士、6万多名硕士、65万多名本科和超过131万名专科毕业生,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在校生总规模达到了2898万人,增长了38%。
根据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部分高校还试办了36所软件学校,建立了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应用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80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9个,支持国家信息技术产业的研究和产业化发展。
此外,信息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教育方式的重大变革,不仅出现了新的教学模式,许多国家还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
曲维枝表示,一是在教学方式上,通过构建基于网络化的教学体系,从以教师“教”为主变成了学生“学”为主,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学习到互动式学习进而转变为主动式学习;二是在教学资源上,通过构建智能化的资源整合平台,提升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使优质资源以更低成本、在更广范围内让更多的学生共享;三是在管理上,通过构建服务于招生、教学、科研、评价、生活、教学监管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化系统,实现管理的扁平化和高效率,使学生可以容易地接触到跨界、跨校的学习环境。
我国自1993年启动中国教育与科研网建设工作以来,通过“985工程”、“211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在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总投入已接近2000亿元,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取得显著进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服务本土需要
加强“中国元素”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国青教授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管理学的教学主要是照着西方的教科书讲;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出现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实践也出现了,所以在教材上既借鉴西方又结合中国的情况;近十来年,随着新兴IT的出现,管理中的中国实践越来越浓重,中国式管理元素占据了教学的主要内容。
周宏仁认为,学科建设一定要服务于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研究和把握国际、国内信息化发展的形式、趋势、热点和问题;包括本学科但不限于本学科;研究和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和现代化发展的信息化需求;研究中国信息化发展中各种紧迫问题的解决方案。
“中国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可以在某些领域引领创新。中国的信息化实践在全球绝无仅有,高等学校的教材中,应该总结这样的案例,从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中吸取营养,促进学科建设。”周宏仁表示,特别是最典型、最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金字工程,应该写入教材。
因此,为了加强高校信息类学科的建设,2007年由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联合教育部、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成立了“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系列教材”编委会,结合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和需求,梳理信息化的知识体系,通过我国信息化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充实和完善我国信息化教学的框架体系,提高我国信息化教材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根据当前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系列教材”先开发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三个本科专业高等学校教材,目前教材编写和出版工作已进入尾声,已经出版三十余本教材,将在今年年末出版全部四十五本教材。
事实上,教育部门也渐渐明白,死板的“应试教育”已经越来越束缚广大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所以,近年来国外开放式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国人的推崇。周宏仁也表示,教育在探索创新模式的同时要不忘本土经典元素,因为教育最终服务的还是中国的社会建设。
而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日益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这种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助推了中国教育的创新性。

硅谷模式
很难简单复制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里,诞生了Google和雅虎。那么在中国的校园里会诞生什么”在8月19日的“2010英特尔中国大学峰会(Intel China Academic Forum,ICAF)”上,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首先向全国百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教育专家们抛出了这个问题,而他身后的会议背板上赫然写着本次论坛的主题――“教育成就创新”。
在两天的讨论中,这个问题在所有老师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第一次参加“英特尔中国大学峰会”。自2003年举办以来,ICAF已经成为国内产业界和高校、学术界深入沟通和合作的平台。这次,再次触及到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在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移动事业部产品及研发总监魏文的团队里,每年都有很多实习生,他们来自不同国家,魏文则从中观察中国与美国教育的不同。他发现,美国的实习生最大的特点是喜欢挑战和冒险,从骨子里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教育成为每一个年轻人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它的结果。”魏文认为,研究创新应该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如何提高学生在校教育的有效性,另一个是如何创造出教育创新的文化。
“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产学研相结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教育处副处长吴爱华表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事实上,目前全球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如何以信息技术助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高科技公司能够更好地将自身专长与教育界需求融合在一起。
“我十年前第一次访问中国的大学,那时学校的物质条件和设备没有现在优越,研究也不如现在丰富,但研究人员都很踏实。而现在高校里,踏踏实实搞研究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学生都跑到中关村创业去了。”十年来,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总经理梁兆柱的这种感受越来越明显,学生的创意源源不断,脑子变得灵活,一有了成果就迅速想到产业化和潜在的市场利益。
“这一方面是一种进步,另一方面又难免使研发氛围变得浮躁。”梁兆柱认为,产业化需要很长的过程,把美国硅谷几十年的历程简单压缩到三五年是不现实的,因此IT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和共建,对于创新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鼓励创新
教学结合实践

在会场上,一个独特的皮影戏表演的系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同学基于英特尔凌动处理器,设计出的皮影表演系统,让中国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嵌入式系统重新焕发新的光彩。这个设计在“2010年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要想创新就要鼓励学生学习新的东西,鼓励学生学习是为了探索未知世界,而不只是简单地灌输知识。”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教授蒋宗礼认为,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性,不仅要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和竞赛,提高实践的能力,还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把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尽快地引入到教育体系中。
“英特尔正在从课程建设、合作研究、教师计划和学生支持四个方面,全面深入地支持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杨叙表示,未来,还将把英特尔投资部门和英特尔中国投资基金与高校研究和产业孵化结合,帮助学生将创新成果在市场上实现产业化。
针对目前最热的物联网和嵌入式计算,英特尔2009年启动了基于凌动平台的英特尔嵌入式大学计划,目前已支持26所中国高校开设了基于凌动平台的嵌入式课程,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并提供师资培训。其中,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基于凌动处理器的绿色集群服务器探索”备受关注,与武汉大学合作的“基于凌动平台的无线网状网研究与应用”已经成功应用在鄱阳湖的生态监控期,铜及金、砂、铁矿矿井数字通信系统上。
目前,英特尔已与国内逾百所大学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合作。2007年还启动了“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面向普通高等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工程等相关院系,支持高等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促进信息产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与高校相应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截至2009年,在该项目的促进下,英特尔联合各大学共立项课程41个,其中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的四门课程经推荐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A 求两篇农业概论的论文~ (二选一) 1 湖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之我见 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与对策

我也在找,这个问题提得好,有同感

B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概论结课论文

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五、论文写作提纲
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第三,要考虑论文提纲的详略程度。论文提纲可分为粗纲和细纲两种,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点,不涉及材料和论文的展开。对于有经验的论文作者可以采用。但对初学论文写作者来说,最好拟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不但提出论文各部分要点、而且对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所反映,写作时即可得心应手。
六、执笔写作
执笔写作标志着科研工作已进入表达成果的阶段。在有了好的选题、丰富的材料和详细的提纲基础上,执笔写作应该是顺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内容当然要充实,但形式也不可不讲究,文字表达要精炼、确切,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一定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用陈述句表达,减少或避免感叹、抒情等语句以及俗言俚语,也不要在论文的开头或结尾无关联系党政领导及其言论或政治形势。
论文写作也和其他文体写作一样,存在着思维的连续性。因此,在写作时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使思维活动连续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气呵成。对于篇幅较长的论文,也要部分一气呵成,中途不要停顿,这样写作效果较好。[2]
C 王万章老师的农业工程概论论文交到哪里

这个来中国农业文摘没有检索到,后自边的农业工程倒是有。是农业领域的期刊,偏向的是农业机械方向,关注国内农业机械化发展和技术研究,同时所刊内容也利于促进机械化进度。刊号是11-6025/S。这些是简单介绍,详细资料可在期刊vip上搜一下《农业工程》国家级期刊农业论文发表。当然,也可也直接到“农业期刊”分类下看到更多的期刊及介绍。都是可以参考了解的。如果要往农业期刊上投稿自己的论文,还是找编辑沟通了解哪几个是可以投稿的。

D 南农农业概论论文怎么写

序抄一些,然后书翻到哪抄一些第一段的句子。字好看点就好。

E 南京农业大学美学概论论文

根据要求,参考课本,网上拷贝,凑够5000字(我记得我当时要5000),就完事儿了。
只可惜我的已经删掉了,否则直接发给你。

F 有南京农业大学公选课选茶学概论的没求课程论文!

我选的茶文化。。。是开卷~ 问问学长学姐吧~ 爱莫能助啊哥们

G 观光农业概论毕业论文怎么写

看题目有没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指题目
中的关键字词,比如说一篇文章叫做《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你不可以大
量笔墨来写我多么崇拜这个人,喜欢和崇拜是不同的情感。《奶奶的微笑》题眼在于微笑。

H 《中国农业概论》的读后感怎么写

第一,这本书对我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这本书是第二版,增加了很多内容。实际上这3年来,中国农村信息化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个进步的很重要的原因不同于金农工程。金农工程只是对农业体系,而且国家项目批的钱比我们预期要少得多,金农工程主要是搞农业信息,而农村信息化发展特别快。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当初做过分析,就是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办参与推进农村信息化,使很多运营商、企业,还有各部委,都关心和支持农村信息化的工作。所以,我当时说了一句话,信息产业部参与推进农村信息化,使中国的农村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为过去我们一直在做农业信息化的工作,下的功夫比较大,而农村信息化比农业信息化范围更广一点,各个部委都为农村、三农服务,而且都建设了自己的相应体系,如农村的商业信息服务体系、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体系、教育特别是远程教育系统建设,还有党建的、科技的信息服务体系,等等。

农村的经济实际上和整个社会是一样的,它涉及到各个领域,这样对于农村信息化的总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这几年出现了大量的案例,各个省都有各自的农村信息化的做法,有的叫模式,有的叫系统,都出了自己的方案,而且效果也大不一样,因为各省的做法不一样。前年我和方瑜还有另外几个信息化委员会的专家去评估宁夏的信息化模式,因为宁夏申报国务院成为第一个中国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当然,还要进一步考察宁夏模式的结果。但是,宁夏这个方案确实设计得很好,是低成本、高效率的。但还有其他省的模式,投入了大量的钱,做了很多年的建设,但是这些系统的建设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对此可能需要做一些系统的总结。《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一书是想在这方面做出一些系统的总结,我想可能在今后几年,特别是最近这三年,农村信息化的案例还是很丰富的。所以如果要对这本书予以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的话,除了周宏仁主任讲的量化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我希望在案例分析上还可以进一步再做些工作。

第二,对我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探索。理论探索是比较难的,大家知道,真正说到信息化的理论,特别是农村信息化的理论,可以说是刚刚起步,也很难。什么是农村信息化的理论,我想应该是研究农村信息化变化的规律,我们能不能够找到和明确地探索出中国或者全球的农村信息化变动的规律,这一点是很难做的,我们为此做了很多年的工作。我是从事农业科学技术信息的,当时我下了很大功夫,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业信息管理博士学位点。但是,当时国务院学位办批复博士学位点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有在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几年来,我们培养了一批批博士生,出了一大批博士论文,出了一些学术专著。但是回过头来一看,我觉得我们在本学科领域的理论还是没有说明白。就是说对于农业科技信息的变化、运动规律,并没有提出很明确的定义。我们做了很多的创新,但这些创新也都是局部的,在整体上没有,所以还谈不上理论。但是我认为,《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这本书进行的探索,在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做得有理。一方面是理论创新。农村信息化的创新,实际上有3个类型,我归纳了一下,第一个是原始创新,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工作,从大量的中国的农村信息化的实践,上升、总结、提升到理论层面,这是他一个创新的范畴;第二个,他运用了公共的信息化理论和国外的信息化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实践,这是引进创新,这也是一种创新,虽然与原始创新不一样,但也是做了不少的工作;第三个是集成创新,就是说把大量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能够共同包括的信息理论、各国的信息化发展的理论方法,进行集成。但是,这种集成创新的难度比较大,照理说最难的应该是原始创新,但是,我们原始创新的基础比较好,因为中国这几年花了大量的钱投入到农村信息化,有大量丰富的实践,有30多个省、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国家的信息化管理部门,上面还有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其中有大量的实践工作可以进行研究创新。当然,集成创新,作者还可以继续做出努力。因为,在他一本书里,把3个方面的创新都做到,这本来就很难了。另一方面,在理论创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因为理论离不开方法,过去我们研究农村信息化的方法,多讲技术支撑方面的方法,强调农村信息化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数据库系统的技术,等等。而它真正的系统管理不是指行政管理,它本身既然是一个系统,它既有技术支撑,又有系统本身的管理。那么在这个方面,要用边缘科学、管理科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来借鉴分析农村信息化实践;在这个基础上再提高,可能能概括出一些理论来。

1986年
1986年2月20日,国务院国函(1986)25号文批复国家计委《关于建设国家经济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若干问题的请示报告》,批复认为:“七五”期间,国家只能建设一个系统即国家经济信息主系统。为了加强经济信息管理,确定组建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委托国家计委代管。
该报告是国务院批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文件,它回答了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围绕主系统建设有关部门间的争论,并采取了必要组织措施和相应的资金投入(“七五”期间国家预算内投资35亿元),为今后的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
根据国务院国函(1986)25号文,经请示国务院领导同意,当年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管理领导小组,其组成名单如下:
组长:宋平
副组长:张寿成员:朱镕基(经委副主任)
李铁映(电子部部长)
于广沛(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刘鸿儒(国家物资局副局长)
胡邦定(国家物价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办公地点设在国家计委。
5月7日下午,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同志主持召开国家经济信息管理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出席了会议。张寿和周宏仁同志向领导小组汇报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组建国家信息中心的设想以及召开全国信息工作会议和筹建中国信息协会的建议等问题。领导小组同意这些设想和建议。本次会议是组建国家信息中心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宋平同志主持和关心下,国家经济信息中心筹建工作进展顺利。
1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国家经济信息中心的机构设置:
1、国家经济信息中心为事业单位;
2、下设办公室、综合部、计算机与通讯部、经济信息部、经济预测部、数据库与程序库管理部、信息科学与应用研究所;
3、编制暂定为570人(含现有编制320人)。
1987年
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经济信息中心正式成立。下午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出席会议的有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同志,国家计委副主任柳随年同志和国家计委副主任张寿同志。
12月27日,国家计委计人[1987]2470号文批准成立中国信息技术总公司。1988年6月28日,国家工商管理局正式批准登记注册。
1988年
2月29日,国家计委和劳动人事部联合发文,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省辖市计委(计经委)和劳动人事厅(局),根据国务院国函[1986]25号文件的精神,抓紧组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省辖市的经济信息中心,以统一规划和领导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统一管理国家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6月14日,根据新的《国家计划委员会“三定”方案》(已经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原“国家经济信息中心”更名为“国家信息中心”,由新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归口管理。
1989年
2月25日,因注册资金不合国家规定,国家计委以计办[1989]120号文,批准国家信息中心关于撤销中国信息技术总公司的报告。同年12月经全国清理整顿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1989]6号文正式批准撤销。
1992年
8月13日,国务院经贸办正式批准成立中国国信信息总公司,1993年10月18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批准注册登记。
1993年
7月,为顺应中国信息化发展浪潮创办中国信息大学。
10月28日,国家计委同意成立国家信息中心国际信息研究所。
12月25日,鉴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原国家物价局归并入国家计委。经国家信息中心与原国家物价局价格信息中心负责人商定,同意价格信息中心成建制归并入国家信息中心,名称改为“国家信息中心价格信息中心”。并入后的价格信息中心维持其原有职责,所担负的工作任务不变。
1994年
9月14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国家信息中心“三定”方案。
新的“三定”方案规定,国家信息中心主要有两方面职责:一是协调管理,二是服务。协调管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和运行;配合政府主管部门搞好全国经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全国信息服务业管理。
机构及领导职位设置:
国家信息中心设领导职数8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4人,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各1人。
信息中心内设局级机构8个,配备领导职数27人,(其中正局职8人,副局职18人;党委专职副书记1人)。
各部门设处级机构47个,领导职数115人,(正处职47人,副处职68人)
1997年
1月15日,经国家计委人事司批准,由《经济与信息》杂志社与《中国剪报》社合并成立国家信息中心媒体发展中心。其职责和任务是:做好国家信息中心所属媒体的规划协调;促进各媒体间的联合经营;提高媒体质量和规模效益。
媒体发展中心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信息中心对媒体发展中心的工作进行重大决策,聘任中心负责人,高新民同志担任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漳河、乌家培同志担任副主任委员。
11月7日,经研究决定,成立国家信息中心媒体发展中心视听传媒部。
附录:国家信息中心主要人事任免情况
1、2月28日,国家计委发文,经国家计委批准:任命程建林同志为预测部副主任,张加强同志为办公室副主任。
2、3月5日,国家计委发文,经国家计委党组批准:任命曾安平同志为价格部主任。
3、3月19日,国家计委发文,经国家计委党组批准:周起凤、刘海宽同志退休。
4、6月13日,国家计委发文,经国家计委党组批准:齐顺忠同志退休。
5、11月11日,国家计委发文,经国家计委党组批准:免去丁巧民同志国家信息中心办公室主任并退休。
1998年
1月5日,国家计委关于王春正等九名同志任免的通知。
通知说,国家计委党组会议于1998年1月4日讨论通过了下列九名同志职务的任免:
王春正同志兼任国家信息中心主任;
刘鹤同志任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常务、正司级);
徐漳河、王长胜、胡小明、杜链同志任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杨学山同志任国家信息中心总经济师(正司级);
免去高新民同志的国家信息中心主任职务;
免去李正男同志的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职务并退休。
7月16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党组讨论通过《国家信息中心机构改革思路和方案》。机构改革的具体设想: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进行内部机构改革;第二步进行分配和财务制度改革。
机构改革后拟设置8个部门:办公室、计划财务部、公共技术服务部、经济预测部、发展研究部、价格信息部、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部、信息资源开发部。中心内部行政人员从128人减少到58人,现职部门司局级干部人数从27人减少到24人,处级设置有所减少;事业编制人员总数不超过定编数量,面向市场的业务部门扩大队伍,采用企业编制。
9月28日,国家计委关于张加强等16名同志任职的通知。通知说,国家计委党组会议于1998年9月24日讨论通过了下列同志任职:强加强、周琪-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兼任计划财务部主任;刘强、沈解伍、张晓玲-计划财务部副主任;宁家骏、方小任-公共技术服务部副主任;程建林-经济预测部主任;徐宏源、步德迎-经济预测部副主任;马欣-发展研究部副主任;徐鲁溪、史如心-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部正、副主任;徐愈、陈海阳-信息资源部副主任。
11月12日,《国家信息中心机构改革文件的汇编的通知》印发。该通知包括以下四个附件:⑴国家信息中心机构改革思路和方案;⑵国家信息中心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实施办法;⑶国家信息中心处及其以下工作人员聘任制实施办法;⑷国家信息中心各部门主要职级和机构设置。
1999年
4月2日,国家计委下达关于程建林同志职务任职通知。国家计委党组会议讨论通过,任命程建林同志为驻日本大使馆经济参赞,免去其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职务。
5月21日,成立离退休干部处问题。根据工作需要,国家计委人事司批准中心成立离退休干部处,暂与人事处合署办公,会议研究批准聘任李文清同志为离退休干部处处长。
6月2日,张新红同志赴淄博市挂职锻炼。根据国家计委人事司有关选派干部挂职锻炼的要求,经中心主任会议研究,决定派遣中心计划财务部计划管理处处长张新红同志参加计委统一安排的挂职锻炼。经国家计委人事司与淄博市委组织部联系,淄博市委决定,张新红同志挂职任淄博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时间一年)。
2001年
国家计委人事司颁发文件,原国家物价局价格信息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价格信息部)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由国家计委直属。
2002年
6月13日,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兼国家信息中心主任王春正同志和委人事司副司长贾建华同志到国家信息中心宣布了委党组中心领导班子人事调整的决定。王长胜同志被任命为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主持常务工作)、沈大风同志被任命为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2003年
2月18日,中心聘任李伟利同志为信息资源开发部经济咨询中心评估诊断部副主任,免去其产业与市场分析部副主任职务。
2月19日,中国信息协会召开会长会议,王长胜同志担任中国信息协会法定代表人和常务副会长。
3月7日,中心根据机构设置和人员变动情况,为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开展,对战略研究小组成员进行了相应调整。调整后的战略研究小组组员如下:
领导小组组长:王长胜
副组长:沈大风
成员:张加强、张新红、刘强、宁家骏、方小任、范剑平、徐宏源、陈海阳、徐长明、朱毅、李凯、周琪、聂林海
工作组组长:张加强
副组长:张新红
3月24日,聘任蒲宇飞同志为办公室研究室主任,免去其信息网络评估部网络评估处处长职务。
4月14日,根据国信字〔2002〕1号文《国家信息中心机构设置方案》确定的原则,决定撤销国家信息中心服务中心,有关业务并入北京市江信达信息技术服务公司。
5月13日,聘任祝宝良同志为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兼宏观经济处处长。聘期从2003年5月13日起至2005年8月31日止。
5月26日,根据中心主任会议决定,北京赛威斯物业公司董事会聘任张加强同志为赛威斯物业公司总经理,解聘周琪同志物业公司总经理职务,改任为三里河三区新区改造筹建办副主任。
3月7日,经北京泰信邦计算机系统网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会研究并报中心主任办公会议批准,同意北京阳光数据公司将其在北京泰信邦计算机系统网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10%的股权无偿转让给中国国信信息总公司,北京泰信邦计算机系统网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股东变更为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国信信息总公司,股权结构9:1。
6月10日,中国信息大学举行股权转让签字仪式。中心退出重组后的中国信息大学。
7月4日,聘任李新友同志为公共技术服务部首席工程师兼电子政务规划处处长,汪钟鸣同志为网络技术总监,吴亚峰同志为电子政务规划处副处长;聘任单立坡同志为信息网络评估部网络评估处副处长。
7月4日,中心主任会议决定沈大风同志为担任昌黎干部培训基地法人代表。
7月14日,为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经发展研究部申请并报中心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发展研究部电子政务规划研究室更名为电子政务研究室,编制不变。
7月14日,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心在电子政务方面的工作力度,中心决定成立电子政务规划处,机构和人员编制在公共技术服务部编制内解决。
7月17日,经中心主任会议研究决定,原隶属信息大学的“汉语言教学部”划归信息资源开发部媒体中心管理。
8月15日,根据《中国剪报》社申请,中心决定,拟将中心主管的《中国剪报》的主办单位由国家信息中心媒体联合委员会和常州市经济委员会变更为《中国剪报》社,并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申报。
9月9日,中心颁布了《关于第一批办理国家信息中心及所属公司投资、参股公司撤销、合并、解散、股权转让工作及相关事宜的通知》(国信字[2002]46号)。12月,北京英孚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撤销;2003年3月,国信创灵和苏州软件公司转让。3月,新国信公司所属的润福达工贸中心停止经营,办理注销手续;国信天合科技有限公司办理转股;北京中房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国信普瑞德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停止经营,办理撤销手续。
9月24日,中国信息协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信息协会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会员代表会”,宣告电子政务专委会成立。
11月7日,中国信息协会CIO分会成立。该分会是民政部批准的唯一一家CIO(首席信息主管)社团。
11月17日,CA互联互通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及工程管理办公室成立,领导小组组长王长胜,副组长杜链、宁家骏,刘强、吴亚非、陈跃进等同志及北京CA、上海CA、天津CA、吉林CA、福建CA和中国电信CA的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工程管理办公室,吴亚非同志任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负责CA示范工程建设中的日常管理工作。
12月26日,王长胜同志兼任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站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4394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