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10共有家庭版、专业版、企业版、教育版、移动版、移动企业版和物联网核心版七个版本。
1、家庭版Home
Cortana语音助手(选定市场)、Edge浏览器、面向触控屏设备的Continuum平板电脑模式、Windows Hello(脸部识别、虹膜、指纹登录)、串流Xbox One游戏的能力、微软开发的通用Windows应用(Photos、Maps、Mail、Calendar、Groove Music和Video)、3D Builder。
2、专业版Professional
以家庭版为基础,增添了管理设备和应用,保护敏感的企业数据,支持远程和移动办公,使用云计算技术。另外,它还带有Windows Update for Business,微软承诺该功能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控制更新部署,让用户更快地获得安全补丁软件。
3、企业版Enterprise
以专业版为基础,增添了大中型企业用来防范针对设备、身份、应用和敏感企业信息的现代安全威胁的先进功能,供微软的批量许可(Volume Licensing)客户使用,用户能选择部署新技术的节奏,其中包括使用Windows Update for Business的选项。作为部署选项,Windows 10企业版将提供长期服务分支(Long Term Servicing Branch)。
4、教育版Education
以企业版为基础,面向学校职员、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它将通过面向教育机构的批量许可计划提供给客户,学校将能够升级Windows 10家庭版和Windows 10专业版设备。
5、移动版Mobile
面向尺寸较小、配置触控屏的移动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和小尺寸平板电脑,集成有与Windows 10家庭版相同的通用Windows应用和针对触控 *** 作优化的Office。部分新设备可以使用Continuum功能,因此连接外置大尺寸显示屏时,用户可以把智能手机用作PC。
6、移动企业版Mobile Enterprise
以Windows 10移动版为基础,面向企业用户。它将提供给批量许可客户使用,增添了企业管理更新,以及及时获得更新和安全补丁软件的方式。
7、专业工作站版Windows 10Pro for Workstations
Windows10 Pro for Workstations包括了许多普通版Win10 Pro没有的内容,着重优化了多核处理以及大文件处理,面向大企业用户以及真正的“专业”用户,如6TB内存、ReFS文件系统、高速文件共享和工作站模式。
8、物联网核心版Windows 10 IoT Core
面向小型低价设备,主要针对物联网设备。目前已支持树莓派2代/3代,Dragonboard 410c(基于骁龙410处理器的开发板),MinnowBoard MAX及Intel Joule。
:Windows 10是美国微软公司研发的跨平台及设备应用的 *** 作系统。是微软发布的最后一个独立Windows版本。Windows 10共有7个发行版本,分别面向不同用户和设备。
截止至2018年3月7日,Windows 10正式版已更新至秋季创意者10016299309版本,预览版已更新至春季创意者10017120版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Windows 10
在任何领域,底层基础设施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数字化 社会 ,半导体、 *** 作系统则是整个数字化生态的底层基础设施。中国在芯片和 *** 作系统上实现突破,不仅关乎国家安全,也与中国的数字化产业发展潜力息息相关。
就像一颗大树一样,根扎的越深,树才能长得越高,枝叶才能更加茂盛。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鸿蒙的确是国之重器。上至国家部门,下至黎明百姓,都对鸿蒙寄予厚望。
需要指出的是,鸿蒙一直宣称自己是面向物联网的 *** 作系统,与安卓系统有本质的区别。事实也的确如此,鸿蒙并不是在重复造轮子,而是下一代 *** 作系统。 鸿蒙对标的不是谷歌安卓,而是谷歌的物联网 *** 作系统Fuchsia OS 。那么,鸿蒙与目前的 *** 作系统相比,先进在哪里,鸿蒙是否就是未来 *** 作系统的终点呢?
这篇文章,我们将讨论鸿蒙与目前 *** 作系统的主要差别,描绘鸿蒙想要实现的“理想国”。此外,鸿蒙目前还只是一个半成品,更先进的 *** 作系统,是云 *** 作系统。接下来,我们将展开讨论。
说明:目前很多云厂商都宣称自研了云 *** 作系统,他们所谓的云 *** 作系统,实际上是云资源管理平台,不是真正的 *** 作系统。什么才是云 *** 作系统,目前还不能给一个完整的定义。不过,真正的云 *** 作系统应该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可以直接调度CPU,控制CPU计算进程;融合了目前的计算节点管理与单服务器 *** 作系统,在云数据中心实现计算资源的自由调度;整个 *** 作系统横跨云服务器、边缘计算服务器、智能设备三端,实现云边端的协同; *** 作系统上的应用程序主要部署在云服务器,基于云原生实现应用开发,并且一处开发,一处部署,多端接入,多端应用。
我们从 *** 作系统的本质入手来讨论其演进的内在逻辑。大体上看, *** 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架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下, *** 作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计算、存储、网络和I/O设备;对上,则支撑应用软件,协助应用软件调用计算、存储等软硬件资源。 *** 作系统还通过I/O设备实现人机交互。比如,电脑的人机交互就是鼠标+键盘作为输入,屏幕作为输出;手机的人机交互,主要的输入和输出介质都是屏幕。此外,还有摄像头、扬声器等输入输出设备。
*** 作系统的演进,核心就是针对不同的终端计算设备,来变革对软硬件资源的调用方式,更好的支撑上层应用软件,提供更友好的人机交互方式。
对数据的计算、存储、传输,是整个计算体系的核心,计算机的发展也都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来开展的。总体上,计算体系的演进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芯片本身提供的计算能力在飞速发展, 以前是CPU的摩尔定律主导,现在则是以AI为核心的异构计算挑大梁,终极形态就是量子计算芯片 。存储芯片也实现了很大的技术进步,存储能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传输技术尤其是无限传输技术的进步,则改变着整个计算体系的资源组织方式。最典型的就是数据传输能力的提升,拉近了数据中心与智能终端的“距离”,催生出云计算这种新的计算资源组织方式。云计算并没有提升整个体系的计算能力,而是通过重新组织提升了整个体系的资源利用效率。
传输能力并不是线性增长,而是阶梯式发展的。无限通信技术历经1G/2G/3G/4G,目前正在进行5G通信网络的建设。几年之后,整个 社会 的数据传输能力会得到一次质的飞跃。在整个计算体系中,计算、存储、传输是紧密相关的,传输能力的提升会改变计算、存储资源的组织方式。更大的带宽、更低的延迟,进一步拉近了数据中心(包括边缘计算中心)与智能终端的距离,计算、存储资源会在智能终端和数据中心之间进行重新分配。 一旦整个传输网络可以支撑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之间进行大量数据的实时传输,那么计算、存储资源就会向云端集中,终端则“退化”为一个人机交互界面 。手机、电脑的核心是人机交互,只需要保留屏幕、键盘、鼠标等输入输出设备和数据传输设备,无需再保留CPU、存储芯片(即使会保留部分计算、存储能力,低端芯片就完全够用)。智能终端输入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计算、存储,然后传输到终端进行显示。
面对数据中心-智能终端组成的新计算体系,计算、存储、I/O进行了重新分配,在物理上分离开了。这个时候, *** 作系统就需要横跨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根据需要调用相应的计算资源。并且,由于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承担了大部分的计算、存储功能,对数据中心资源的调配则成为新 *** 作系统的核心。相对而言,对电脑、手机这些终端的调配则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相对于安卓 *** 作系统,鸿蒙并不是重复造轮子,是有重大创新的。最核心的创新就是致力于通过软总线来替换硬总线。在以前的 *** 作系统中,无论是电脑端的Windows系统,还是手机端的Android、IOS系统,在通信线路上都是硬总线。在一整个电路板上通过物理的实体电路来连接各个计算单元(包括计算、存储、I/O),实现各部分数据的传输。
实体电路在空间上有很大限制,如果能够通过无线电磁波来进行各个计算单元的数据传输,就可以在空间上大大解放智能终端。各个计算单元不再必须安装在一个电路板上,在空间上可以实现分离。如果再通过标准化将各个计算单元进行解耦,进而实现不同计算单元的自由组合,这一下子就打开了智能计算的想象空间。如果将几台电脑、手机放在一起,对于以前的 *** 作系统,这些智能设备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系统 *** 作一台设备,不同设备之间没有联系;而 对于鸿蒙 *** 作系统而言,他们不再是独立的设备,而是一堆可以利用的计算单元,是一堆CPU、存储,系统可以根据需要来自由组合这些计算单元 。比如,要运行一个大型 游戏 ,一台电脑的配置不够,就调动周围几台电脑、手机的CPU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共同支撑计算需求。
除了对计算、存储资源的自由调度,软总线技术在I/O设备上有更大的应用潜力。过去几十年,由于芯片制造工艺的快速发展,总体遵循摩尔定律,计算机在CPU、存储上取得很大的提升,以至于现在一台手机提供的计算能力,就超过以前的超级计算机。但是,在I/O设备方面却进展缓慢。除了键盘、鼠标、屏幕,电脑上就增加了一个摄像头和扬声器。很长一段时间,更高像素的摄像头是智能手机厂商之间实现差异化的关键。 如果把智能计算设备与人进行类比,CPU相当于大脑,各种I/O设备相当于四肢,则计算机可谓一直处于“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状态 。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不同计算单元需要用硬总线来进行连接。比如,手机摄像头必须要安装在手机上,因而摄像头不能做的很大。如果通过软总线技术,如果把摄像头“拆下来”呢?智能手机只承担核心的计算、存储、显示、交互功能,其他功能通过各种专用设备实现,然后通过电磁波将专用设备与手机连接起来,这些专用设备就像“装在手机里”一样。这种情况下,手机摄像头就解除了物理限制,可以把像素做的很高,甚至与单反相机媲美(事实上,可以直接将单反相机与手机连接起来)。更进一步,为什么不能将手机、电脑与天文望远镜连接起来呢?通过手机、电脑 *** 控望远镜,把看到的美景实时记录下来,还可以分享给好友,或者进行在线直播。
通过软总线技术,鸿蒙 *** 作系统可以让计算机的“四肢”异常的发达。 鸿蒙系统可以“穿透”智能设备,直接利用设备内部的计算、存储、感知单元。在鸿蒙的“眼里”,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智能设备,而是一堆可以自由组合的计算模块。 手机、电脑,可以很轻易的与打印机、摄像机、微波炉、电视、空调、洗衣机、冰箱、 汽车 、电表、水表、体重秤、跑步机等设备进行连接。手机是“大脑”,其他设备则是“四肢”。
为什么以前没想到要用软总线来代替硬总线呢?因为以前的无线通信技术很不成熟。总体上看,通过物理线路来进行数据传输,在带宽、传输速度上还是有很大优势。软总线要替换硬总线,就必须要扩大数据传输的带宽,同时提升传输速率,降低延迟,这也是华为鸿蒙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鸿蒙只能说还在路上,软总线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要完美替换硬总线,依然还有一定距离。
依据相关数据,目前华为鸿蒙的软总线,已经达到18G的带宽、10毫秒延迟、35%的抖动。 10毫秒的延迟,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不高的业务场景还可以接受,但对于一些实时控制系统显然还是不够的。所以,鸿蒙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把数据延迟压下去,把带宽提升来。 这肯定是有很大的技术难度,会涉及到WIFI、蓝牙等通信协议的大幅度修改。如果上述技术指标能够接近硬总线,鸿蒙软总线所带来的优势就会得到释放。依据华为内部的说法,他们目前正致力于攻克分布式计算,有望将软总线的时延压低到微秒级。如果真的可以实现,那鸿蒙必将大放异彩,中国的国产 *** 作系统也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我们拭目以待吧。
虽然鸿蒙相比于上一代 *** 作系统,已经实现了很大的进步(或者说致力于实现很大的进步,关键在于软总线是否能在时延、带宽上赶上甚至超越硬总线)。但是,鸿蒙很可能不是下一代 *** 作系统的理想形态。与鸿蒙相比,云计算 *** 作系统更具有发展潜力。
那么,云 *** 作系统与鸿蒙 *** 作系统的关键区别是什么呢?
鸿蒙虽然比安卓更进一步,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本地化的 *** 作系统,核心功能也是调配终端设备的计算资源。 所以,鸿蒙需要安装在手机、电脑、电视这种终端设备上。与之相比,云 *** 作系统则是安装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上。或者说,云 *** 作系统的主体在服务器上,终端设备上的系统只是起辅助作用。
云 *** 作系统的核心也在软总线(我们暂且将其定义为软总线,即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连接不同计算单元),只是其软总线的载体是5G构建的广域网;与之相比,鸿蒙软总线的核心是蓝牙、WIFI等近场通信构建的局域网。在传输领域,有线宽带和无线通信是竞合关系。在无线通信内部,1G~5G网络,也和蓝牙、WIFI存在竞合关系。上一代主要是4G网络与WIFI的竞争,下一代则是5G网络与WIFI的竞争。总体上,大家更看好5G网络。云 *** 作系统将主要建立在5G基础上,有线宽带、WIFI、蓝牙也会发挥作用。
数据的计算、存储由数据中心(包括边缘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来完成,智能终端主要保留两个功能,数据收集和人机交互。云 *** 作系统横跨云端服务器和智能终端来实现资源调配。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5G网络在带宽、时延、稳定性这些技术指标上能否达到硬总线的水平。与4G基站不同,5G将是宏基站与微基站(甚至更小的皮基站)相互配合,微基站或者皮基站其实就相当于室内WIFI。 从理论上来看,核心光通信网络+5G宏基站+5G微基站+皮基站,是可以实现对整个数据传输链路的全覆盖的。云 *** 作系统也必然是基于5G,将5G通信网络作为其“软总线”的载体。
当然,以上只是对理想情况的设想。 目前,无论是5G还是云计算,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5G技术还没成熟,5G网络覆盖也远未完成。尤为关键的是,5G网络在带宽、延迟这些技术性能上与硬总线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总体上看,5G和云计算的技术发展很快,协同效应越来越明显。 通过5~10年的时间,5G的带宽、延迟指标会得到大幅度提升,5G网络的建设也基本成熟。再加上边缘计算的发展,云数据中心-边缘计算中心-智能终端,将形成紧密配合的计算体系,届时就可以支撑云 *** 作的发展。
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加入实现了云 *** 作系统,整个计算体系会面临什么样的变革。云 *** 作与原来的 *** 作系统有什么不同,与鸿蒙所代表的物联网 *** 作系统又有什么不同。云 *** 作系统可以实现鸿蒙系统的一系列设想,而且可以比鸿蒙做的更好。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下一代 *** 作系统一定是面向物联网的,需要基于物联网设备来进行设计。在物联网领域有一个根本的难题——如何平衡设备智能化与成本控制?
某种程度上,计算能力就是智能程度。一个设备能够提供的算力越强,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越多。计算能力的主要载体是芯片,越强的芯片越贵。 按照以往的逻辑,要对一台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核心就是通过嵌入更强大的芯片来让其具备计算能力,这必然会大幅增加设备的成本。
在为物联网设计 *** 作系统时,有两个因素需要重点考虑:
物联网设备数量巨大,因此必须降低成本。 如果每台物联网设备都安装芯片,这样的成本是难以承受的。试想一下,台灯、冰箱、空调,甚至水表、电表,都安装CPU和存储芯片,这些设备的价格必然会大幅度上升(目前物联网设备中的各种嵌入式芯片计算能力较弱,比电脑、手机芯片所能提供的计算能力小很多,因而其智能化程度有限)。
物联网设备的核心在于感知和控制,不在于计算。 未来,不仅家庭里会有各种智能设备,城市中也会密布各种传感器来监控城市的水、电、气等供应体系的状态。这些物联设备,核心作用是传感器和控制器,一方面将感知到的图像、电压等数据传入系统,另一方面依据指令来进行相应的 *** 作,比如关闭阀门、调整摄像头角度等。
基于物联网设备的特点,要解决上述成本与智能化的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计算与感知、 *** 控分离开来:物联网终端承担数据感知和 *** 控的功能,把数据计算功能放到云端或者边缘计算端来完成。通过云 *** 作系统,物联网设备可以安心做“四肢”,而将“大脑”放在云端或边缘端的服务器上。物联网设备上不用安装昂贵的芯片,依然可以获得强大的数据计算能力,以此来实现低成本的智能化改造。
将数据计算功能从物联网终端剥离出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推动物联网设备在计算上的标准化。
我们知道, *** 作系统跟计算芯片是高度耦合的。电脑上的微软 *** 作系统+英特尔芯片,手机端的安卓系统+高通芯片都是如此。 *** 作系统往往与芯片相互配合,共同演进。无论是英特尔的电脑芯片,还是高通的手机芯片,都是高度标准化的。与之不同,物联网设备中的嵌入式芯片却是各式各样、千差万别,这就为 *** 作系统的发展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如果在芯片上不能实现统一,要用一套 *** 作系统去适配多种多样的物联网芯片,系统性能必然会大打折扣。
如果通过云边端协同的方式,把物联网设备的计算芯片统一放到云端或者边缘端的服务器上,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服务器上的芯片是可以做到高度统一的,云 *** 作系统只需要适配云服务器上的芯片。 *** 作系统是调用硬件资源来完成计算任务,如果将计算任务集中到云端,那就屏蔽了本地终端设备的差异性。在云 *** 作系统看来,无论是电脑、手机、平板还是车机、电视,本质上都是一块屏幕, *** 作起来都一样。
鸿蒙+物联网嵌入式芯片,只是一种过渡方案,终极方案还是云 *** 作系统+云端标准计算芯片的方式。当然,实现上述的云边端协同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未来几年内,物联网上的嵌入式芯片依然会是主流方案。 这种情况下,华为的鸿蒙系统就不得不要去兼容各种各样的嵌入式芯片,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不过反过来看,通过鸿蒙系统来倒逼物联网芯片的标准化,也可以推动我国芯片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这也算鸿蒙的一大贡献。
以上从硬件计算资源的调度方面来分析云 *** 作系统的优势。下面,我们从应用软件的角度来看看云 *** 作系统可能的未来。
在计算架构中, *** 作系统与芯片耦合,应用软件则与 *** 作系统耦合。同样的一个应用软件,如果要从一个 *** 作系统迁移到另一个 *** 作系统,需要重新开发。比如电脑端的微信和手机端的微信,虽然功能都一样,腾讯却要要基于Windows和安卓系统开发两次。同样在移动端,微信也要基于苹果的IOS系统再开发一次。 功能都一样,却因为不同的 *** 作系统重复开发多次,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试想一下,面对各式各样的物联网设备,如果软件厂商也要对不同的设备进行多次开发,那简直不能忍受。
所以,一次开发,多端适配,是物联网 *** 作系统的刚需,这也是鸿蒙尽力要实现的目标。 *** 作系统是与计算芯片耦合的,面对多样化的嵌入式物联网芯片,鸿蒙必然要做出一些个性化适配,上面承载的应用软件也要做出相应的适配,这会增加一些开发难度。如果强行屏蔽底层芯片的差异,很可能会损害系统的性能,表现出来就是系统容易卡、稳定性差。
如果是云 *** 作系统,由于计算芯片本身就是统一的,云 *** 作系统主体部署在云端服务器上。相应的,上层应用的主体也部署在云服务器上。终端设备就是一个人机交互界面,大部分情况就是一块触摸显示屏(在部分场景中再加上语音交互)。终端智能设备是一个访问云端应用的入口。无论是从手机、电脑还是电视、车机,甚至是从电冰箱、电梯广告屏幕上访问,接入的都是云端的同一个应用软件。这天然就没有应用适配的问题。
鸿蒙想要实现的是一处开发多端部署。而云 *** 作系统可以实现的是一处开发,一处部署,多端应用。这种方式,在应用软件的标准化、性能表现等方面,比多端部署的方案更优。
我们以一个应用场景来举例说明:
华为鸿蒙项目负责人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提到,鸿蒙的目标是让应用跟着人走,而不是锁定在特定的设备上。比如,当用户用手机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时,不用一直拿着手机,当用户走到客厅的时候,视频电话就自动接到电视上。这如果能实现,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现在的 *** 作系统,别说手机和电视打通,就是手机与平板电脑都不能打通。
在这个方案中,手机和电视都安装了鸿蒙系统,这毕竟是两个独立的设备,视频应用需要从手机传到电视上。我们用传球来做类比:面对一个运动的人,如何更好地把球传到他手里呢?目前的安卓、IOS *** 作系统,球只能锁定在一个人手里,如果用户离开这个是没办法拿到球的;鸿蒙要实现的是,有多个人进行相互传球,当用户离开A走到B附近时,A就把手里的球传给B,然后B再把球传给用户;云 *** 作系统的解决方案是,球依然只在A手里,但A站的比较远,传球能力很强,无论用户走到那里,他都可以把球直接传过去。这样,就省去了中间把球从A传到B的过程。
目前,云计算的重心,已经从基础设施的虚拟化转向云原生应用的开发。云原生应用的目标就是一处开发,多端应用。 届时,本地终端是只是一个网络接入和人机交互的设备,并不需要部署应用。每个人有特定的应用账户,这个账户与其生物特征绑定(比如人脸、指纹),从任何终端都可以轻易接入云端应用中心,真正实现应用随人走。
电脑、手机作为个人应用的私密性将大大降低。每个人的电脑、手机之所以私密性强,最关键的是很多数据存储在本地端,并且,每个人下载的应用软件也不同,桌面的布局也独具特色。自己电脑用习惯了,别人的电脑用起来就总会感觉别扭。在云 *** 作系统时代,这一切都会改变。本地终端几乎不再存储数据,别人拿着你的电脑,只要不能登录你的账户,也看不到你的任何信息。此外,云端不仅存储个人数据,也会存储你的电脑和手机桌面,你安装了什么软件,这些软件如何布局的,都可以完整的还原出来。
电脑、手机本质上就是一块屏幕,跟安装在 汽车 、冰箱、洗衣机上的屏幕没什么区别,都只是接入云数据中心的一个入口而已。 当你自己没带电脑,借用同事电脑办公时,只需登录自己的云端账户,同事电脑桌面立马跟你的一模一样。用完退出账户之后,你的一切使用记录在本地端都消失了(实际上本地端本来就没有做任何数据记录,只是一个显示屏)。你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你和你的同事都没有数据安全的担忧。
更进一步的,大部分设备都退化为屏幕后,设备本身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整个智能硬件的商业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革。手机、电脑终端由于不再追求高配置的计算和存储芯片,成本大幅度降低,进而这些电子产品的价格大幅度降低。原先6000元的电脑、手机,也许只需要2000元。另一方面,消费者虽然不需要买芯片,但需要为使用芯片付费。依据对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消耗量,以及使用的时间来进行付费。比如,用1000元的手机可以玩王者荣耀,看4K,但是每小时需要付费1元钱。 与企业端的云服务类似,个人消费者市场也全面进入云服务时代。
这对于用户也是有好处的:在C端的计算领域也实现“以租代售”,不用一次性付出几千元来购买昂贵的电子设备,有助于改善用户现金流;用户可以获得几乎无限的计算能力,突破单台设备的算力限制。当需要运行大型 游戏 的时候,可以获得超高的算力配置,并且只为这一段时间付费。单个用户只要愿意付费,可以通过获得目前超级计算机一样的计算能力。
如果将应用部署在云端,实现应用随人走,届时,各种触摸屏可能在城市中随处可见(毕竟,只是一块屏幕,成本比电脑要低很多),这些屏幕可以作为共享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方式,在任何屏幕上便捷地登陆自己的云端账户,将这块屏幕变成自己的计算机。使用完毕退出账户后,设备上不会留有任何痕迹,也没有数据泄露的风险。这对于经常需要移动办公的人而言,会带来巨大的便利,他们不用再背着一台电脑到处跑,因为“电脑”随处可见,用完即走。
综上, 鸿蒙比目前的安卓系统更进一步,但依然不是最终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云 *** 作系统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的,5G网络要足够成熟强大,云边端协同体系已经完备,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鸿蒙系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案。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在云 *** 作系统领域,都有哪些玩家。大体来看,云 *** 作系统会有三类玩家:以往的 *** 作系统企业,领先的云计算企业,互联网应用巨头。
*** 作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微软、谷歌、苹果这类 *** 作系统厂商,在云 *** 作系统领域依然会是重要玩家,并且,他们依然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微软,其服务器 *** 作系统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会慢慢向真正的云 *** 作系统演进。华为目前已经推出了鸿蒙,虽然鸿蒙不是终极的云 *** 作系统,但却是目前最好的物联网 *** 作系统。通过鸿蒙进化成云计算 *** 作系统,也比安卓等系统更方便。并且,鸿蒙在软总线技术上有积累,再加上华为领先的5G,华为云也具有不熟的实力,因而华为鸿蒙是未来云 *** 作系统的有力竞争者。
除了 *** 作系统企业,头部云计算巨头也是未来云 *** 作系统的有力竞争者。(再次说明下,目前云厂商所声称的云 *** 作系统,实际上是云资源管理平台,还不是真正的云 *** 作系统)。阿里云、AWS、谷歌云等,将其目前所谓的云 *** 作系统进行升级,做成真正的 *** 作系统,也未可知。
此外,还存在一类云 *** 作系统玩家,那就是个别互联网应用巨头。最典型的就是腾讯(微信),其次是阿里巴巴(钉钉)。以微信为例,通过小程序,把自己变成一个应用开发平台,微信本身 *** 作系统化。微信账户就是云 *** 作系统的账户,登陆微信然后打开各种小程序,跟登陆云桌面打开各种应用软件类似。因此,微信也是 *** 作系统的重要玩家。此外,钉钉也在逐步把自己变成开发平台,也在 *** 作系统化。
在未来的云 *** 作系统之争中,中国将是美国的有力竞争者。国内华为、阿里巴巴、腾讯,都将是重要玩家。可以预见,未来的 *** 作系统,不再只是美国的企业的天下。中国 *** 作系统的自主化,是值得期待的。
文:凝视深空 / 数据猿
微软公司宣布,侯阳博士将接替柯睿杰担任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领导微软在大中华区的战略、销售和市场运营。在公告中,微软对于侯阳的评价颇高,“侯阳是一位成功的创新变革型企业领袖,在科技行业的生态合作伙伴建设和本地市场战略洞察等方面,具有远见卓识。作为一位进取型的商业领袖,侯阳在商业运营、产品优化、销售,以及合作伙伴与客户关系等方面有着独道的成功经验。同时,他善于通过战略思考与高效执行的平衡,推动业务的大幅增长。正如微软在评价中所提及的,侯阳曾先后在高通美国和中国公司工作八年有余。加入微软前,他担任高通全球高级副总裁,带领高通中国半导体事业部实现了快速发展,创下了三倍速的营收增长。
主要职责本地市场和侯阳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合作伙伴拓展能力,是微软本次换帅的关键词。微软亚洲区总裁Ahmed Mazhari称:“他在科技行业的生态合作伙伴建设和本地市场战略洞察等方面,具有远见卓识。”Ahmed Mazhari表示,侯阳在商业运营、产品优化、销售,以及合作伙伴与客户关系等方面有成功经验,相信侯阳的领导下微软大中华区将会把握住未来高增长的机遇。
不难看出,微软希望通过侯阳在销售、运营方面的经营,进一步扩张中国市场。
2020年,微软曾有两个季度Azure云计算业务增速低于50%。2020财年第四财季财报显示,微软Azure云计算业务营收增长了47%,是多年来增幅首次小于50%。增速放缓的趋势在2021财年第二财季财报中改变,增速再次变为50%,但微软需要继续扩展市场。
而中国云市场仍有大量空间。2020年8月,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CIO)发表机构观点称,预计在未来3至5年,中国云和数据中心市场平均年增长达到25%至30%。瑞银财富指出,目前中国企业的云采用率也相对较低,约在50%左右,而发达市场的云采用率在70%以上。
阔别2任,再次迎接中国籍高管资料显示,侯阳博士生长于中国沈阳,曾先后获得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美国密歇根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而且,这位年轻的80后高管是「空降」到来的,这种情况在微软,极为少见。加入微软之前,侯阳博士曾先后在高通美国和中国公司工作了八年有余。
作为高通全球高级副总裁的他,曾带领高通中国半导体事业部实现了快速发展,创下了三倍速的营收增长。再此之前,他在美国麦肯锡公司任职五年,领导技术事业部的工作。微软亚洲区总裁 Ahmed Mazhari评价侯阳为「一位成功的创新变革型企业领袖。」侯阳博士的空降释放出两个重要的信号:一是微软在中国区高管团队正在年轻化,更加贴近中国年轻用户的需求,加快中国区Surface和正在增长的游戏业务的拓展。
2019年9月,中国联通和高通物联网联合创新中心在南京正式揭牌并投入使用,在揭幕仪式上,侯阳表示,5G与4G有两大明显区别:第一、中国在5G产业链上走到全球的前列,甚至比发达国家领先。第二、过去我们连接人与人,未来5年我们要连接物与物。这是一次大变革的时代,在物联网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市场中充满机会,可以给更多的产业链伙伴带来创新机会和发展空间。在高通中国的高管团队中,侯阳则相对比较年轻。他是80后,生长于中国沈阳,曾先后获得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美国密歇根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在加入高通之前,他曾在麦肯锡的技术部门工作了五年。
此外,空降派在微软中国区的历史上也不多见,而侯阳就属于纯正的空降派,也是连续两位外籍CEO之后,微软在中国区回归中国籍CEO的领导。侯阳接替的柯睿杰是一名已经加入微软将近30年的老兵,他曾任微软法国区总裁,也是中国区历史上第二位外籍CEO。另外则是,侯阳在高通成功带领团队提升了高通在中国5G市场的份额,不仅仅和三大运营商都维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包括小米和OPPO在内的手机厂商也都采用了高通的5G芯片解决方案。在娱乐化内容方面,侯阳帮助高通进入了由工信部指导建立的腾讯电竞技术联盟,拓展了高通“5G+游戏娱乐”的朋友圈。侯阳的到来,也是微软在中国区释放高管团队年轻化建设的信号,更加贴近中国年轻用户的需求,加快Surface和正在增长的游戏业务在中国的拓展。
入华30年,新的「中国模式」或将开启?微软公司由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创始于1975年,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州大西雅图地区的雷德蒙德市,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其主要产品为Windows *** 作系统、Internet Explorer网页浏览器、Microsoft edge浏览器及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套件。
1992年,微软在中国北京设立代表处。1995年,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从1992年至1995年是微软在中国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微软主要是发展了自己的市场和销售渠道。从1995年至1999年是微软在中国发展的第二阶段。微软在中国相继成立了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和微软亚洲研究院这三大世界级的科研、产品开发与技术支持服务机构, 微软中国成为微软在美国总部以外功能最为完备的子公司。2000年开始,微软进入了在中国发展的第三阶段。微软中国加大对中国软件产业的投资与合作,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中国IT产业发展自有知识产权。2006年4月,微软得到了一个17亿美元大单!中国本土四大PC厂商(TCL、同方、方正、联想)联手采购正版 *** 作系统,这是微软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取得的最大一笔销售大单。2009年,就在瞩目的「Window 7」发布同时,另一款具有变革性意义的「微软中国7」也诞生了。2017年7月,微软宣布与百度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汽车。2020年1月: 微软终止了对Windows 7的支持,该 *** 作系统于2009年启动,但仍在中国广泛使用。2020 年8月:8月2日,微软确认正在与字节跳动进行谈判,表示愿意以收购TikTok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业务。无论如何,微软都是我们最熟悉的外企之一,它进入中国之早,其Windows系统也让我们倍感熟悉。比尔·盖茨曾17次到访中国,其中不乏早期一些令人愤怒的言论,但目前看来,他的态度似乎是中国的老朋友,包括疫情期间对中国的赞扬以及tiktok风波的「援手」。去年11月,盖茨在接受采访时还对美国华为禁令表示反对,并称中国会在很多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公司。而另一边,微软也在与中国企业进行着密切的合作。新一轮的人事变动意味着新的战略,一位中国出生的新CEO,又会带来哪些微软的「中国模式」呢?
您好,以下是知名度较小的高新技术企业:1腾讯科技:腾讯科技是一家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一家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电子商务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3百度:百度是一家以搜索引擎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搜索引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4英特尔:英特尔是一家以芯片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芯片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5谷歌:谷歌是一家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6微软:微软是一家以软件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软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7苹果:苹果是一家以硬件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硬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8IBM:IBM是一家以软件和硬件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软件和硬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9华为:华为是一家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10索尼:索尼是一家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电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① 物联网需要学什么课程
大学四年多了去了。大一、大二和普通的计算机学生学的一样,只是专业概论不一样。大三会有专业课比如嵌入式、传感网、专业英语等很多的课
② 物联网工程需要学哪些课程
物联网工程需要学的课程:
物联网工程导论、嵌入式系统与单片机、无线传感器网络与RFID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物联网安全、物联网体系结构及综合实训、信号与系统概论、现代传感器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技术、 *** 作系统等课程以及多种选修课。
物联网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管理学、软件开发等多方面知识。作为一个处于摸索阶段的新兴专业,各校都专门制定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物联网课程扩展阅读:
典型应用:
智能家居
目前智能家居才刚刚兴起,物联网10时代的核心将会是“技术”,国内绝大部分传统厂商比较缺乏的是软硬结合的开发实力。
因此在这一阶段,氦氪想做的是先用一整套高效快速的解决方案帮助厂商们打好地基。而在智能家居市场的地基初步打好后,物联网20时代的核心会转移到“服务”上,比如:
电商、音乐、社交方面的互联网服务;
数据运营中心,提供数据存储、挖掘、智能算法等服务,协助市场运营、了解用户偏好等;
智慧控制系统,包括AI、语音识别、手势交互等;
安全系统,提供通讯、数据存储安全安全保障;
视频云,提供大数据量的图像、以及图像识别服务;
这时,这类“服务”将会成为氦氪关注的重点。苏立挺告诉我,目前他们已经基本完成了物联网10阶段想做的事情,正在向市场推这套智能硬件解决方案,同时他们也开始进行了物联网20阶段的一些服务开发。
在采访过程中,苏立挺多次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物联网发展的最终核心是云端技术的比拼 。也正因为此,氦氪在自己的云端服务上加重了对可拓展性、兼容性、以及自由度的打磨。
③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主修课程有哪些
大体上都差不多是这些课程吧: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无线传感网络概论,TCP/IP网络与协议
,传感器技术概论,嵌入式系统技术,RFID技术概论,工业信息化及现场总线技术,M2M技术概论
,物联网软件、标准、与中间件技术
。
更多高校物联网相关信息欢迎访问飞瑞敖网物联网信息论坛查看!
④ 物联网应用技术学什么课程
物联网
学习课程:
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导论:了解物联网之RFID、M2M、传感网、两化融合等技术与应用。
物联网工程概论:全面了解物联网基本知识、技术体系以及相关理论,对物联网关键技术进行学习,如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M2M技术等。同时应对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技术、安全技术也进行深入学习。
C语言程序设计:物联网涉及底层编程,C语言为必修课,同时需要了解OSGi,OPC,Silverlight等技术标准。
Java程序设计:Java技术建议重点学习和掌握。物联网应用层,服务器端集成技术, 也建议了解和学习。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物联网的底层单片机及其相关应用技术,包括控制、多媒体等。建议重点学习。
无线传感网络概论:学习各种无线RF通讯技术与标准,Zigbee, 蓝牙, WiFi等等。
移动通信技术:学习目前主流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工作原理、网络架构、网元功能、业务流程等,例如LTE,5G等等。
蜂窝物联网技术:学习当前主流蜂窝物联网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例如NB-IoT,LoRa,Sigfox等等。建议重点学习。
TCP/IP网络与协议:TCP/IP以及OSI网络分层协议标准是所有有线和无线网络协议的基础,Socket编程技术也是基础技能。
嵌入式系统技术:嵌入式系统是物联网感知层和通讯层的重要技术。
传感器技术概论:物联网专业学生需要对传感器技术与发展,尤其是在应用中如何选用有所了解,但不一定需要了解传感器的设计与生产,对相关的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等有深入了解。
RFID技术概论:RFID作为物联网的主要技术之一,需要了解。
工业信息化及现场总线技术:工业信息化也是物联网主要应用领域,需要了解。
⑤ 物联网学些什么
物联网专业是一门来交源叉学科,涉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管理学、软件开发等多方面知识。作为一个处于摸索阶段的新兴专业,各校都专门制定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个学校的课程不一样,但学习的范围差不多,学生需要学习包括计算机系列课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模拟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物联网安全技术等几十门课程,同时还要打牢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另外,优秀的外语能力也是必备条件,因为目前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国家,学生需要阅读外文资料和应对国际交流。网站域名选top。
⑥ 物联网应用技术应该要学习哪些课程
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版无线传感网络概论、 TCP/IP网络与协议、嵌入式系权统、传感器技术概论、RFID技术概、工业信息化及现场总线技术 、M2M技术概论、物联网软件、标准、与中间件技术
⑦ 物联网课程包括哪些
物联网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管理学、软件开发等多方面知识。在课程方面创客学院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程序设计语言C、数据库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系统、HDL及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数据融合理论与技术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⑧ 物联网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什么
这些课都与你的专业密切相关,但是物联网专业面很宽,其相关技术主要集中在通回信网络、计算机答和自动控制这三个大专业中。常人学好一个专业就很不容易,你需要学好三个专业的内容,这当然很难。因此,你感到无所适从也很正常。你想要有所突破,记得做好两件事:一是抽空参加思科或者微软的认证考试,增强通信网络或者计算机方面的实践能力,二是积极参加实践性课程或者课外实践活动,做一些简单的传感测控系统,通过实践理解自动控制原理。从具体应用的角度就比较容易理解啥是物联网。
⑨ 物联网专业需要学习什么课程
课程1、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导论
使用电子工业出版社《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等等教材。
在学完高等数学,物理,化学,通信原理,数字电路,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原理等课程后开设本课程,全面了解物联网之RFID、M2M、传感网、两化融合等技术与应用。
课程2、C语言程序设计
使用清华大学出版社《C语言程序设计》等教材。
物联网涉及底层编程,C语言为必修课,同时需要了解OSGi,OPC,Silverlight等技术标准。
课程3、Java程序设计
,使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程》等教材。
物联网应用层,服务器端集成技术,开放Java技术也是必修课,同时需要了解Eclipse,SWT,
Flash,
HTML5,SaaS等技术。
课程4、无线传感网络概论,使用
无线龙通讯科技出版社《现代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短距离无线通讯入门与实战》等教材。
学习各种无线RF通讯技术与标准,Zigbee,
蓝牙,WiFi,GPRS,CDMA,3G,4G,5G等等
。
课程5、
TCP/IP网络与协议
,《TCP/IP网络与协议》,清华大学出版社,等教材。
TCP/IP以及OSI网络分层协议标准是所有有线和无线网络协议的基础,Socket编程技术也是基础技能,为必修课。
课程6、嵌入式系统技,
《嵌入式系统技术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等教材。
嵌入式系统(包括TinyOS等IoT系统),是物联网感知层和通讯层重要技术,
为必修课。
课程7、传感器技术概论,
《传感器技术》,中国计量出版社,等教材。
物联网专业学生需要对传感器技术与发展,尤其是在应用中如何选用有所了解,但不一定需要了解传感器的设计与生产,对相关的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等有深入了解。
课程8、RFID技术概论,《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等教材。
RFID作为物联网主要技术之一,需要了解,它本身(与智能卡技术融合)可以是一个细分专业或行业,也可以是研究生专业选题方向。
课程9、工业信息化及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等教材。
工业信息化也是物联网主要应用领域,需要了解,它本身也可以是一个细分专业或行业,也可作为研究生专业选题方向。
课程10、M2M技术概论
,
《M2M:
The
Wireless
Revolution》,TSTC
Publishing,等教材。
本书是美国“Texas
State
Techinical
College”推出的M2M专业教材,在美国首次提出了M2M专业教学大纲,M2M也是物联网主要领域,需要了解,建议直接用英文授课。
课程11、物联网软件、标准、与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技术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电子工业出版社,等教材。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应用,软件是灵魂,中间件是产业化的基石,需要学习和了解,尤其是对毕业后有志于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学生[4]。
⑩ 物联网专业学习哪些课程
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导论 C语言程序设计 、Java程序设计 无线传感网络概论 TCP/IP网络与协议 嵌入式系统技 传感器技术概论 RFID技术概论 工业信息化及现场总线技术 M2M技术概论 物联网软件、标准、与中间件技术
国内外著名的软件开发公司有哪些?
软件开发公司排名一直是一个比较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因为每个软件开发公司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但是通过一些共同的性质和条件我们也可以大致判断出一些较好的软件开发公司特点,今天小编就介绍一下国内比较好的软件开发公司排名。
第一名:北京华盛恒辉科技有限公司
互联网是个神奇的大网,大数据开发和软件定制也是一种模式,这里提供详细的报价,如果你真的想做,可以来这里,这个手及的开始数字是一伍扒中间的是壹壹三三后的是泗柒泗泗,按照顺序组合起来就可以找到,我想说的是,除非你想做或者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如果只是凑热闹的话,就不要来了。
上榜理由:华盛恒辉是一家专注于高端软件定制开发服务和高端建设的服务机构,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全面、系统的开发制作方案。在开发、建设到运营推广领域拥有丰富经验,我们通过建立对目标客户和用户行为的 分析,整合高质量设计和极其新技术,为您打造创意十足、有价值的企业品牌。
第二名:北京五木恒润科技有限公司
上榜理由:五木恒润拥有员工300多人,技术人员占90%以上,是一家专业的军工信息化建设服务单位,为军工单位提供完整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公司设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工会等上层机构,同时设置总经理职位,由总经理管理公司的具体事务。公司下设有研发部、质量部、市场部、财务部、人事部等机构。公司下辖成都研发中心、西安研发中心、沈阳办事处、天津办事处等分支机构。
第三名:广州市酷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推荐理由: 酷蜂涉及行业领域: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微信二次开发、电子商务ERP、移动办公OA、社交应用、电子商务系统、O2O商业系统。业内独创“7+6”商业模式,打造完整的供应链体系;2011年前:酷蜂经历了320多项目,其中失败案例接近300项,失败率达80%;2011年底至今:公司新开发服务项目超过400个, 其中成功率高达80%。公司开发服务项目共计720个。
第四名:深圳市千佰特科技有限公司
推荐理由:千佰特科技是一家以营销策略 创意设计 实力技术 专业服务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创建于2008年,公司先后在广州、重庆、西安、贵阳先后成立分公司。致力为企业提供全面的网络宣传与技术应用整体策划方案,真正实现企业互联网信息智能化,提高企业在网络科技时代的市场竞争力。
第五名:深圳市凯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推荐理由:凯亿科技是一家提供专业物联网、互联网技术服务的软件孵化公司,公司理念创新超前,与时代接轨,旗下多家品牌子公司,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定制商业服务,节省成本,解决行业痛点,致力于系统集成、网站开发、WEB应用、App开发、云计算、微信小程序、智能硬件对接、互联网+等软件应用解决方案。搭建源代码开发资源整合下载平台,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提供专业、专项的服务。公司团队100余人,80%以上为技术人员,其中37人具有10年以上开发经验,2016年曾提交区块链模板专利认证,其中包括金融、生态农业、电商、教育。
以上是对目前国内比较好的一些软件开发公司排名介绍,软件开发公司都在自己比较擅长的领域做着自己擅长的事,通常专注某一个领域,会让软件开发公司更具有专业性和可靠性,这也是如何选择一个靠谱的软件开发公司的一个指南。
沃尔顿链团队由一群专注于物联网和区块链、RFID技术先驱者及实体企业经营管理,营销运营,财务类专家组成。团队成员来自中韩两国,涵盖企业、学术、投资三届精英人士,践行区块链技术向物联网的拓展,这必将成为时代变革的领导者。1、发起人
都相赫(韩国):韩国籍,中韩文化交流发展委员会(文在寅总统自 营机关)副会长,韩国标准产品协会理事,韩国中小企业委员会城南市会长,韩国NC科技株式会社会长。IT TODAY新闻社资深大记者,NEWS PAPER经济部门大记者。韩国电子新闻社(ET NEWS)理事。
许芳呈(中国):中国籍,企业管理专业毕业,七匹狼公司供应链管理总监,天使投资人。
2、高级顾问
金锡基(物联网):韩国籍,韩国电子行业的****,工学博士(毕业于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教授,曾任职于贝尔实验室、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担任过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副总裁,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资深专家,IEEE 高级会员,韩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副会长,韩国半导体科学家及工程师协会主席。 发表学术论文 250 多篇,拥有发明专利 60 余项。
朱延平(区块链):中国台湾籍,工学博士(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台湾云端服务协会理事长,中兴大学资讯管理系主任。曾获得台湾教育部青年发明奖,台湾十大资讯人才奖。多年来对区块链的应用有着深入的研究,带领区块链技术团队开发系统应用于健康大数据和农业溯源项目。
3、首席专家
莫冰(物联网):中国籍,工学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研究教授,中山大学特聘研究员,物联网专家,集成电路专家,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IEEE会员。发表论文2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18项。 2013年开始接触比特币,比特时代、韩国korbit最早的用户之一。2013年作为韩国高丽大学的技术负责人,与三星集团合作完成“基于对等网络的多传感器数据交互及融合”项目。致力于将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相结合,打造可真正商业化应用的公共链。
魏松杰(区块链):中国籍,工学博士(毕业于美国特拉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网络空间安全工程研究院核心成员,硕士生导师。区块链技术专家,研究领域为计算机网络协议与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发表论文 20 多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在美国期间,曾经就职于谷歌、高通、彭博社等多家高科技公司,担任研发工程师和技术专家职务,具有丰富的计算机系统设计、 产品开发和工程项目管理经验。
4、核心团队(部分):
单良:毕业于KOREATECH(韩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风险投资专业博士,韩国株式会社沃尔顿链科技公司代表,NHTECH中国部经理,在韩博士生联谊会经济组组长。
林和瑞:在诺基亚、微软工作多年,负责硬件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工作。2014 年开始创办多家物联网企业,布局物联网行业产业链。开发的产品和服务得到市场认可。
赵海明:成均馆大学化工导电高分子专业博士,韩国BK21th 导电高分子项目核心成员,韩国京畿道传感器研究所研究员,韩国NCTECH 环保科技公司研究员,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常年从事韩国半导体、传感器等方面等技术转移工作。
刘才:工学硕士,具有十二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验证经验,对RFID 芯片设计全流程、SOC 芯片架构、数模混合电路设计等具有丰富的实际项目经验,包括算法设计,RTL 设计,仿真验证,FPGA 原型验证,DC 综合,后端PR,封装测试等。曾带领团队完成多款导航定位基带芯片,以及通信基带芯片的开发,完成过AES、DES 等加密模块设计,曾获得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精通区块链底层共识机制的原理和相关非对称加密算法。
杨锋:工学硕士,曾工作于中兴通讯,人工智能专家,集成电路专家。十二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架构设计、验证经验;五年人工智能,遗传算法方面研究经验。曾获得深圳市科技创新奖;对RFID 技术、区块链底层架构、智能合约、各类共识机制算法原理和实现有深入的研究。
郭建平:工学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IEEE 高级会员。集成电路领域专家,在IC 设计领域已发表40 多篇国际期刊/会议论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6 项。
以上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