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人口现状
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就称之为老龄化社会。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78亿,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1326%,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了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据全国老龄委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到2020年将达到245亿,到2050年将超过4亿;到2030年和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分别超过20%和25%,我国即将成为高度老龄化的国家。
(二)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3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在这3种模式构成的体系中,家庭养老作为传统的养老模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养老院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则严重滞后。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老年人会选择家庭养老,而不愿意去社会上的养老机构。家庭养老给家庭成员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影响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品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因素。如何把被动化为主动,把劣势转化为优势资源,值得社会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为此,党的十八大就提出了“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指示精神。
二、积极老龄化的意义
1990年,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老龄化”。其核心理念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良好。积极老龄化具有鲜明的主动性和进取性,它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精华在于“积极”。《光明日报》曾对“积极老龄化”做了全面的诠释。“积极老龄化”是一种观念。是指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健康、参与、保障”水平,确保所有人在老龄化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促使所有人在老龄化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体力、社会、精神等方面的潜能,保证所有人在老龄化过程中能够按照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保护、照料和保障。
三、智慧社区与积极老龄化
(一)智慧社区的概念
智慧社区是基于智慧城市的理念提出的,是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实现智慧城市的保障,要想实现智慧城市就必须从着力建设智慧社区开始。如何来定义智慧社区呢?我们不妨借鉴IBM给智慧城市下的定义。智慧社区是运用先进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将社区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从而使整个社区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之系统”,以更为智慧的方式运行。不难看出,IBM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更多地强调了其技术的分量,而智慧社区应该还有人文主义的内涵,因此智慧社区不仅仅是聪明与高效的社区,而且也是赏心悦目、朝气蓬勃、文化底蕴丰厚的人文社区。
(二)智慧社区实现积极老龄化
人类已经进入网络社会,以“健康、保障和参与”为核心的积极老龄化将人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重点从“以需求为基础”转变为“以权利为基础”,前者假定老年人是被动目标,后者承认人们在变老时,他们在生活的各方面都享有机会、待遇平等的权利以及他们应承担的责任。网络社会的信息技术,一方面,可以补偿老年人日益下降的身体机能,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智能化照料系统,提高照料者(如家人、医生、护理人员等)的照料效率,从而节省人力资本。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智慧养老的观念也在全球受到了普遍欢迎。例如: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就为所有老人佩戴一个智能腕表,以便及时掌握老年人的情况;加拿大魁北克省建立起老年集成服务网络,提高了对虚弱老人的服务效能;美国一项远程照料计划降低了19% 的住院率,护理天数也减少了 25%。由此可见,智慧社区全面的网络服务平台不仅能提高社区管理效率,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对完善社区养老实现智慧养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智慧社区积极老龄化环境构建
(一)积极人文环境
智慧社区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各种媒体客户端口,构建积极的社区人文环境。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建筑学院名誉教授豪·鲍克斯认为,建筑庇护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而且还庇护人的灵魂、愉悦人的精神。在进行智慧社区建筑环境设计时,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从而提高老年人对生活社区的文化认同感。在智能设备的帮助下通过语言、文字、视频等媒介,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使老年人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增强适应性,保持和增进身心健康。例如使用可视电话、网络电话、移动设备等帮助老年人与亲属、朋友等沟通交流,丰富老年人生活。同时可以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使老年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减轻社会养老负担。另外,智慧社区还要加强老年教育,可以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老年教育,改变人们的观念,充实了老年人的生活,培训他们的技能,提升了他们的价值,使得老年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变得一种新常态。
(二)智慧设施环境
1智慧社区的基本架构
智慧社区需满足社区管理和住户对社区安防、设备管理和信息通信等的多种需求;社区系统架构和技术在不断革新和变化;智慧社区多在现有硬件设施和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涉及对现有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等,提出有效方案。因此,智慧社区云平台总体架构不仅对内实现社区管理和信息服务,对外作为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还为智慧城市提供构件服务。
物联网是实现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络,将用户端延伸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完成信息交换和通讯,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信息,实现智能化控制与决策。物联网的融入为实现全面感知、互通互联、开放兼容的智慧化社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智慧化社区信息系统可以采用视频监控、无线传感网络、射频识别等技术为老人提供智能医疗看护服务和全方位智能安防服务,弥补家庭养老子女没有时间看护的难题。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人员定位管理功能,可使社区管理人员以及老年人之间实时监护和相互看护,并利用监护报警功能实时了解老人的健康情况,启动报警呼救。
2智慧社区解决方案
智慧社区建设网络是基础,应用是核心。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城市,基础网络的建设是这个地区信息化程度高低的一个衡量标准。高带宽、高速率的智慧社区的基础网络,是满足开发商、物管以及业务信息化需求的综合解决方案的必要基础,优质高速的基础网络为智慧社区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优质的网络基础上,利用视频、定位、PTT、无线等技术打造出针对社区的应用平台,是智慧社区的核心。通过各项先进技术的接合使用,为社区在安全防范、小区管理以及交流互动等方面提供综合的智慧社区解决方案。
3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以智慧社区为依托、以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支撑,以智能终端和热线为纽带,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专业服务队伍和社会资源,重点打造以“呼叫救助、居家照料、健康服务、档案管理”为中心的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养老服务,打造智慧养老服务模式。通过服务热线,在老年人和服务商之间架起绿色的桥梁,让老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家政、医疗、紧急救助、法律维权、生活照料等各种安全便捷、专业实惠的服务,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五、结语
21世纪,我国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项重大挑战就是人口的老龄化,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趋势,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冲击,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模式尚未形成,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积极老龄化是人口新常态下对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社会价值的新理念。基于现代网络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智慧社区的出现,为实现社区智慧养老提供了契机,对于缓解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具有重大意义。
正确的是:必须适应强电磁干扰环境,采用自适应跳频、确定性通信资源调度,无线路由,采用低开销高精度时间同步,网络分层数据加密,异常监视与报警以及设备入网鉴权。
就国内目前的主要市场环境来看,其主要用的是wifi mesh(例如strix的mesh设备)和cofdm mesh(例如winet无线智能宽带网络),前者利用的是wifi技术速率可达几百兆,频率主要用24G和58G,使用全向天线距离大概3-5公里。
物联网
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IT行业又叫:泛互联,意指物物相连,万物万联。由此,“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年轻人摔一跤可能没什么,
但跌倒对老年人来说,
可能是致命的。
在我国,跌倒是 65 岁以上老年人
因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
年龄越大,
发生跌倒并因此受伤或死亡的风险越高。
在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的一间实验室中,经常上演特殊一幕:在铺着厚厚海绵垫的房间中,设置了湿滑、上下楼梯、绳子障碍等各种场景,科研人员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摔倒。
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
要解决的却是无比严肃的问题:
预防老年人跌倒。
近日,团队负责人、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研究员赵国如告诉记者,经过十余年研发,他们目前已建立了智慧防跌倒三重干预解决方案,并建立了“防跌倒技术”专利池。
“跌跤”是老年人大敌
今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人已超19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主要任务之一。其中,预防跌倒是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盲点和难点。
为什么“跌了一跤”会是老年人的“大敌”?
赵国如表示,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40%-70%的跌倒,会对老年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比如常见的髋部骨折,要求长时间卧床休养,伴随而来的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一系列并发症,使之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后的第三大老年人‘杀手’。”他告诉记者。
除了生命威胁,
跌倒后所产生的医疗费用也不容忽视。
据统计,
我国每年用于跌倒的
直接医疗费用超过100亿元,
间接费用更高达3-5倍。
事实上,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中,已经将跌倒归为疾病的一种。“这种疾病特殊在风险评估难度较大。目前,绝大多数医院也没有设立防跌倒门诊。”赵国如说。
为此,团队研发了一系列产品,分别针对跌前预警、跌中防护和跌后监护,力图让老年人不再被跌倒所困。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研发的防摔倒产品。
自主研发防跌“三部曲”
据赵国如介绍,产品的核心技术在于算法。为此,需要大量数据和试验作为支撑,“研究初期,我们征集不同年龄和体型的志愿者,包括团队成员亲自上阵,利用自主研发的人体传感器,模拟了上万次的不同跌倒场景,收集了大量数据。”他表示。
基于此,团队研发出一套计算机化的跌倒风险定量筛查系统,对于易跌老年人,能快速将其分为低、中、高风险三类,并针对不同类型,开发出防跌“三部曲”。
第一步
首先,针对中低风险易跌人群,团队自主研发了穿戴式跌倒预警器,老年人佩戴在腰上,进行一些危险动作时,预警器会振动并发声,提醒其不要再重复类似动作。团队工程师宁运琨表示,预警器有两个难点:第一是精准识别危险动作,减少误报;第二是迅速触发预警。
据悉,团队的算法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3%以上,这也是国际上率先实现跌前主动预警的产品。
第二步
其次,针对高风险易跌倒人群,团队基于微机械自动充气防护技术,研发出跌倒髋部仿生防护气囊,即在跌倒发生瞬间,自动d出气囊,对髋部进行缓冲防护。显然,这一步要考验跌倒的精准预测和气囊的及时d出。据宁运琨介绍,人从跌倒到倒地需要05-06秒,而防护系统从预测跌倒到气囊充气d出,整个过程在03秒以内。
事实上,2009年,日本千叶大学率先设计出穿戴式防跌倒气囊,开启了全新篇章。此后,美国、以色列等国的公司先后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成本较高、灵活性较差、佩戴沉重等问题,导致市场接受度不高。“做老百姓用得起的防跌气囊”,是团队的愿景。
第三步
第三,针对已经发生的跌倒事件,团队构建了基于云技术的跌倒远程监护管理平台,实现被监护人和监护人端实时互联互通,响应时间在30秒以内。
目前,团队产品已在解放军总医院、深圳市罗湖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临床试用,服务上万人。团队相关研究已申请国内外专利140项。
“做出老年人防跌倒领域的独角兽技术。”赵国如向记者分享了团队的目标。
中国人的养老观念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根据有关调研,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90%,只有约10%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
同时,我国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数量巨大。这部分人多数分散居住在各自家庭中,
其养老不仅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问题,更有医疗护理问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具有一定医疗护理知识和技能,能较好解决这些问题。
优点:
1、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既不同于家庭保姆、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家政服务的独特养老方式。
2、居家养老服务是专业性强的服务。以上海颐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从事护理的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特别是经过专业医疗护理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
3、居家养老服务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服务。家政服务是一种市场化服务,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
4、居家养老服务是经济高效的养老服务方式。同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投入小、经济和社会效益高的养老方式。
缺点:
1、居家养老安全性缺乏
居家养老社区护工并不是24小时的,而且作为一个外人,并不可能对老人做到100%的照顾。
如果身体病发或发生意外,邻居和家人没有发现,很容易出现悲剧。
2、居家养老增加了家庭护理上的负担
虽然说居家养老相对家庭养老来说,大大减轻了家庭照顾上的负担。但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不同,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护理压力。
现在社会是繁忙的,子女们因为工作,人情等等忙得不可开交,再加上护理老人,的确是个不小的负担。虽然说护理自已的父母天经地义,但其实作为老年人,也不希望子女们透支自已的身体。而养老院的模式就大减轻了子女们的护理压力,在这方面来说养老院具有很大的优势。
希望可以帮到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