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商业火箭的成功首飞能够让普通老百姓的太空之旅的可能性变得更大。而且民用商业火箭也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火箭的发射成本,这对于航天业的快速发展也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不过我们看到您用商业火箭的技术并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所以这也使得民用商业火箭的商业化推动还只能够停在理论上面。不过民用商业火箭的成功首飞,确实能够让大家对于民用商业火箭领域的发展充满期待。
一、民用商业火箭的低廉成本也能够让太空之旅平民化。很多普通人都梦想着能够实现一次太空之旅的旅行。虽然在国外有很多富豪花费巨资实现了太空之旅,但是很多普通人并没有能力赚取如此高额的费用。所以这也使得很多普通人一生都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太空梦想。然而民用商业火箭如果能够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的话,相信这对于商业化太空之旅也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二、民用商业火箭的成功也能够降低火箭发射的成本。国家每一次进行火箭方面的发射都会需要耗费巨额资金。不过如果民用商业火箭能够真正的投入商业化运营的话,那么也会使得民用商业火箭能够形成良性的竞争以及互动,这对于国家节约经济成本也能够带来不小的帮助。而且国家的航天部门也能够通过民用商业火箭的发射来检验新技术。
三、民用商业火箭的商业运营也能够为国家培养大批航天人才。民用商业火箭如果能够真正实现商业化运营,那么一定会使得这一行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所以有很多有航天梦想的年轻人就会踊跃的报名参加工作,这也会使得一些年轻人真正的投身自己所希望的职业以及梦想当中。这对于国家航天工业的建设以及发展也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当然民用商业火箭能否取得成功还很难下结论。不过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当然希望您用商业火箭能够早一些成功。因为商业火箭的成功对于航天工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当然也希望民用商业火箭能够真正的实现技术成熟化以及稳定。
“武汉号”属于一个基于卫星通信的天基物联网 星座 ,整个 星座 计划由80颗卫星构成。
这个名为“行云工程”的项目,计划为全球提供基于卫星的通信服务。未来,无论汪洋大海、深山还是沙漠,卫星 星座 能覆盖的地方就有信号,为海洋、船舶、电力等领域提供无处不在的物联网服务。
行云02号卫星。中国航天科工
供图
为何命名为“武汉号”?
根据公开信息,快舟与行云卫星出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是我国两家航天央企之一,航天三江为其下属企业,总部位于武汉。
2018年3月15日,航天行云 科技 有限公司(简称行云公司)在武汉揭牌,对外发布天基物联网组建计划,首个“湖北造”天基物联网组建工作启动。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行云公司董事长张镝当时介绍,该公司致力于研制和发射在低轨道运行的小卫星并组网形成 星座 ,建设天基物联网,实现全球范围内物联网信息的无缝获取、传输与共享。
实施发射任务的快舟一号甲火箭,是一款成熟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此前已完成8次商业发射,次次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火箭团队身处武汉,为表对医护人员的致敬与感激,火箭箭身涂刷了“致敬医护工作者群像”。
此次火箭箭身涂刷的“致敬医护工作者群像”。中国航天科工供图
“武汉号”上天所为何事?
3月29日,“行云工程”卫星团队已经全部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根据计划,4月中下旬将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将行云工程项目两颗首发星送入太空。
此次发射的是行云二号01、02号卫星。其中,“武汉号”就是行云二号01星。
根据官方信息,两颗卫星由航天三江下属航天行云 科技 有限公司研发,将在低轨道上承担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的通信传输服务功能,并在集装箱、海洋、船舶、电力、地灾、环境、林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开展应用测试。
行云公司天基物联网计划发射80颗行云小卫星,分α、β、γ三个阶段。2017年1月,首颗技术验证星行云试验一号乘快舟一号甲火箭已成功发射入轨。
具体而言,α阶段为试运营、示范工程建设,计划建设由行云二号01星与02星组成的系统。β阶段实现小规模组网,完成小 星座 系统构建,并开展第一阶段系统运营和市场开拓工作。γ阶段完成全系统构建,进行国内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外市场的开拓。
本月的这次发射,行云二号01、02号两星入轨运行后,就将启动项目α阶段。
据项目方介绍,与传统物联网相比,天基物联网具有许多优势。系统覆盖区域地域广,能够实现全球无盲区通信。现阶段,全球超过80%的陆地及95%以上的海洋,移动蜂窝网络都无法覆盖,在海洋、岛屿、沙漠等偏远地区,天基物联网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行云工程建成后的服务领域示意图。
中国航天科工供图
“武汉号”市场环境如何?
近年来,小卫星 星座 成为商业航天市场热门领域,众多航天企业先后公布雄心勃勃的 星座 计划,规模从数百颗卫星到上万颗不等。
其中,竞争最热门的领域为低轨通信卫星 星座 ,也就是为用户提供卫星互联网的 星座 。例如同属于中国航天科工的行云 星座 “兄弟 星座 ”——虹云 星座 ,计划构建156颗卫星组成的卫星宽带互联网,让沙漠、海洋、飞机上的用户也能享受优质互联网服务。
国内类似计划还有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的“鸿雁”通信卫星 星座 。2018年12月29日,“鸿雁” 星座 首颗试验星已经在酒泉发射成功。
据官方发布的消息,“鸿雁” 星座 计划到2022年完成系统一期60颗卫星的组网运营,成为中国首个满足基本卫星数据通信需求的系统。二期预计2025年完成建设,“鸿雁” 星座 系统由数百颗宽带通信卫星组成,可实现全球任意地点的互联网接入。
在全球,SpaceX公司的星链计划(starlink)走在了前面。
2019年-2020年,SpaceX用6枚猎鹰火箭,以每次60颗卫星的速度,将360颗标准化的星链卫星送入太空。星链计划规模庞大,第一步就准备用1600颗卫星完成初步覆盖,轨道高度1150公里左右。第二步,用2825颗卫星完成全球组网。第三步,一共12万颗卫星组成低轨 星座 ,为全球提供5G级别的高速互联网服务。
此外,还有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的Project Kuiper项目,以及Inmarsat、Intelsat SA和Eutelsat Communications SA等公司提出的相关 星座 。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摩托罗拉公司就建设过66颗卫星组成的铱星 星座 ,但遇上海底电缆和光纤技术突飞猛进,加之铱星用费高昂,导致用户不多,运营15个月后破产。
航天专家、小火箭公众号创始人邢强认为,星链与铱星相比,发射成本更低、用户面更广、通信技术更为先进,因而比铱星前景更为乐观。
编辑 张畅 校对 卢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