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第1张

十大明君
千古一帝---秦始皇
布衣皇上---刘 邦
盛世明君---李世民
风流女皇---武则天
士兵皇帝---赵匡胤
大明太祖---朱元璋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开创盛世---康 熙
一代明君---雍 正
风流倜傥---乾 隆
十大后妃
野鸟皇后---吕 雉
挽歌圣手---王政君
魂断金城---贾南风
太和改制---冯 氏
独孤奇妒---伽 罗
乱世惊鸿---张 氏
铁马红颜---萧燕燕
垂帘风流---刘 娥
草原之花---布木布泰
铁血太后---慈 禧
十大奸臣
谮忠祸吴---伯 喜
朝廷叛逆---刘 濞
弑君跋扈---尔朱荣
盛唐大奸---杨国忠
三起三落---蔡 京
一代国贼---张邦昌
生财有道---阿合马
马屁天王---严 嵩
跋扈第一---鳌 拜
第一贪官---和 绅
十大阴谋家
伪忠伪孝---王 莽
豪强独夫---董 卓
虚伪狡诈---司马昭
口蜜腹剑---李林甫
外憨内奸---安禄山
反复无常---朱 温
汉奸鼻祖---秦 桧
湖上平章---贾似道
红颜一怒---吴三桂
窃国大盗---袁世凯
十大才女
史笔千秋---班 昭
名垂千古---蔡文姬
凤仪高迈---谢道韫
雁过留声---薛 涛
道观哀艳---鱼玄机
出水芙蓉---花蕊夫人
词国俊杰---李清照
断肠英女---朱淑真
纺织大师---黄道婆
巾帼英雄---秋 瑾
十大宰相
成就霸业---管 仲
芝过昭著---李 斯
开国丞相---萧 何
权术之王---曹 ***
千古名相---诸葛亮
知人善任---狄仁杰
佐定天下---赵 普
北国卧龙---耶律楚材
独裁良相---张居正
十大商人
富甲陶朱---范 蠡
营国巨商---吕不韦
官商大鳄---桑弘羊
实业巨子---张 骞
商界巨擘---盛宣怀
第一商人---胡雪岩
火柴大王---刘鸿生
家族首富---孔祥熙
地产大王---徐 润
双栖勇士---章乃器
十大名臣
天下归心---周 公
改革斗士---商 鞅
流芳千古---房玄龄
千秋镜鉴---魏 征
改革大师---王安石
治国奇才---刘 晏
第一清官---于成龙
扶棺谏君---海 瑞
千古完人---曾国藩
千秋功罪---李鸿章
十大昏君
暴虐之君---商纣王
亡国之君---胡 亥
傀儡皇帝---汉献帝
白痴皇帝---司马衷
名义皇帝---唐高宗
苦难皇帝---明思宗
儿皇帝----石敬瑭
杀兄弑父---隋炀帝
异国囚徒---宋徵宗
君之首---明武宗
十大豪杰
王侯无种---陈 胜
书生使节---班 超
乱世英豪---李 密
北国侠士---窦建德
冲天太保---黄 巢
飞虎将军---辛弃疾
乱世闯王---李自成
女中英雄---王聪儿
天国之王---洪秀全
天国骁将---石达开
十大宦官
指鹿为马---赵 高
借刀杀人---石 显
诌媚有术---和士开
忠诚老奴---高力士
宦官监军---鱼朝恩
“六贼之首”-童 贯
阉国英豪---郑 和
立地皇帝---刘 瑾
宦官第一---魏忠贤
第一奴才---李莲英
十大高僧
取经第一---法 显
译经大师---鸠摩罗什
不幸经僧---真 谛
智者大师---智 凯
饮誉华夏---玄 奘
著名唐僧---义 净
禅宗祖师---惠 能
以法济世---法 藏
丈量地球---一 行
六次东渡---鉴 真
十大美女
倾国倾城---妲 已
一笑亡国---褒 姒
绝代佳人---西 施
色情间谋---貂 蝉
千古留名---王昭君
花中魁首---赵飞燕
闭月羞花---徐艳华
多才风雅---上官婉儿
忠于爱情---杨贵妃
秀色煞人---萧观音
十大科学家
通天知地---张 衡
医家方祖---张仲景
数学泰斗---祖冲之
笔注华夏---郦道元
长寿药王---孙思邈
科学巨星---沈 括
天文巨子---郭守敬
华夏神医---李时珍
中西会通---徐光启
启蒙先驱---宋应星
十大思想家
道家鼻祖---老 子
百世师表---孔 子
东方亚圣---孟 子
无神先师---王 充
心学大师---王守仁
传统叛逆---李 贽
经世匹夫---顾炎武
光耀百世---龚自珍
放眼世界---魏 源
维新志士---康有为
十大才子
盛世文豪---司马相如
诗名天下---谢灵运
唐代诗鬼---李 贺
天才浪子---李商隐
百代文宗---刘禹锡
一生风流---唐伯虎
人间大隐---李 渔
第一才子---纪晓岚
大清奇才---张之洞
浪漫诗僧---苏曼殊
十大名妓
天生尤物---绿 珠
傲骨持洁--苏小小
绝代名妓---李师师
天生尤物---如是
风尘奇葩---董小宛
红颜祸水---陈圆圆
诗禅三味---顾媚
桃花遗恨---李香君
千秋侠妓---小凤仙
花国状元---赛金花
十大将帅
兵家鼻祖---孙 武
常胜将军---白 起
统一六国---王 翦
一代兵仙---韩 信
再造唐朝---郭子仪
悲剧英雄---项 羽
英名长存---岳 飞
开国第一---徐 达
驱逐倭寇---戚继光
心忧天下---左宗棠
十大文豪
伟大诗人---屈原
史家第一---司马迁
才高八斗---曹 植
冲天大鹏---李 白
诗中圣哲---杜 甫
诗坛领袖---白居易
文坛全才---苏 轼
驰骋疆场---陆 游
剧作大师---汤显祖
红楼绝唱---曹雪芹
十大谋略家
谋略始祖---姜 尚
忍辱膑脚---孙 膑
纵横捭阖---苏 秦
强秦弱楚---张 仪
远交近攻---范 睢
一代谋圣---张 良
精计奇谋---王 允
算无遗策---郭 嘉
缔造明朝---刘 基
佐清入关---范文程

普洱茶在一般的茶教科书中被归到了六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即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中的黑茶,原因是普洱茶和黑茶都属于后发酵茶。然而,普洱茶的加工与黑茶的加工有质的区别。黑茶加工的初级原料是中小叶种,且鲜叶制成成品是连续完成的。普洱茶则不同,其原料是大叶种加工的晒青绿茶,适度潮水渥堆及微生物自然接种是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普洱茶是在云南大叶茶基础上培育出的一个新茶种。普洱茶亦称滇青茶,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攸乐、萍登、倚帮等11个县的茶叶,在普洱县加工成而得名。
普洱茶的产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湿度较大,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茶树分为乔木或乔木形态的高大茶树,芽叶极其肥壮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叶品质优异。采摘期从3月开始,可以连续采至11月。在生产习惯上,划分为春、夏、秋茶三期。采茶的标准为二三叶。其制作方法为亚发酵青茶制法,经杀青、初揉、初堆发酵、复揉、再堆发酵、初干、再揉、烘干8道工序。
在古代,普洱茶是作为药用的。其品质特点是:香气高锐持久,带有云南大叶茶种特性的独特香型,滋味浓强富于刺激性;耐泡,经五六次冲泡仍持有香味,汤橙黄浓厚,芽壮叶厚,叶色黄绿间有红斑红茎叶,条形粗壮结实,白毫密布。

北京文物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其下设有多个部门和职位,其中副高级职称是该馆的高级管理人员职称之一。但是,具体的副高级职称名额需要根据该馆的人员需求和实际情况来确定,可能随时发生变化。此外,副高级职称的设立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标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技能:副高级职称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技术水平,能够独立承担重要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管理能力:副高级职称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地领导和管理下属,协调各种资源,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3学术成果:副高级职称需要具有较高的学术成果和科研能力,如在学术研究方面有较高的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等。
综上所述,北京文物博物馆的副高级职称名额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而副高级职称的设立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包括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和学术成果等方面。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2010年,6月14日,6月15日,6月16日为法定放假日子。2010年6月16日为端午节。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编辑本段节日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屈原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迎涛神
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和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的称号。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五月端午赛龙舟
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浙江余杭县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旧唐书》中记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即描绘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跑马射箭。清代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乾隆、嘉庆帝等均往观看。 又有夜龙舟。在浙江武进,过去有夜龙舟,在四面挂起小灯以竞渡。四川五通桥从1982年起出现了夜龙舟,在舟上装电灯,配焰火,漂浮河灯,辉煌夺目。浙江少数地方还于水上设堆堆浮焰,让张灯结彩的龙舟从焰中穿过。 又有旱龙舟,是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船比赛的活动。如《南昌府志》载:“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下人异之,传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义县,过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认为可除邪祟。另广东的佛山、东莞、信宜都有旱地划龙舟之俗,实际上是一种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时的旱地龙舟最为壮观。又如《徽州府志》载:“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绪市。”另有把小型旱龙船给小儿做玩具的。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钟馗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
斗草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 清 金廷标 群婴斗草图轴
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物原》云:“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刘宾客嘉话》云:“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 旁、田埂等处。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钝齿,长达15—30厘米;具绿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如盖子般掀开,释出四至六颗棕黑色种子,其长长的花轴,用来斗草的好材料。)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 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武斗”。王建《宫词》,吟咏斗草游戏的情状:“水中芹叶土中花,拾得还将避众家,总待别人般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斗草除有“武斗”外,还有“文斗”。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宝玉生日那天,众姐妹们忙忙碌碌安席饮酒做诗。各屋的丫头也随主子取乐,薛蟠的妾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有罗汉松

内含很多类似百科的儿童学习资源

有声故事合集+个人学习提升课程百度网盘资源

链接:>pwd=2D72 提取码:2D72    

资源内包含儿童有声故事读物(四大名著、英文版读物、睡前各类故事、各类经典儿童故事等)、个人学习提升有声故事(励志、著名读物等)、娱乐书籍有声故事(一些广播剧)等,而且后面会不断汇聚更多优秀学习资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4698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