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主要上市企业:韵达股份(002120)、万林物流(603117)、中储股份(600787)、顺丰控股(002352)、嘉友国际(603871)等。
本文核心数据: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业总收入、社会物流业景气指数
物流需求增势良好,支撑经济稳定恢复
2021年,物流需求规模再创新高,社会物流总额增速恢复至正常年份平均水平。全年社会物流总额3352万亿元,是“十三五”初期的1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2%,两年年均增长62%。
社会物流总额与GDP对比来看,与疫情前的2018、2019年不同,2020年以来社会物流总额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长,物流需求系数持续提升,显示在疫情压力持续存在的情况下,生产、出口、消费等实物物流恢复保持良好势头,实体经济是物流需求复苏的主要支撑。
产业升级带动工业物流增长
从社会物流总额结构看,物流需求结构随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同步变化。工业物流总体稳中有进,国际进口物流下行压力较大,民生消费物流保持平稳增长。产业升级带来的高技术制造物流需求发展趋势向好,引领带动作用增强。
2021年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96%,增速比2020年加快6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中出口相关以及高新制造业物流需求发展较好,全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物流需求比上年增长129%、182%,增速高于全部工业平均水平33、86个百分点,是工业物流恢复的主要拉动力。
进口物流下行压力趋升,高新技术类产品进口稳步增长,2021年进口物流量由2020年的增长89%转为下降10%;消费物流保持恢复性增长,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增长。2021年,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102%,连续多月保持10%以上。
物流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
2021年物流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适应市场物流需求变化,物流供给服务保持快速增长,支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全年物流业总收入1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1%。
2021年全年物流业景气指数平均为534%,较2020年提高17个百分点。物流企业业务量及订单指数均位于较高景气水平,且总体水平有所提升,物流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从年内走势看,一季度景气指数平均为53%,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回升至559%的高点,下半年指数出现一定波动,三季度回落至513%,四季度缓中趋稳回升到532%,物流业韧性提升,实现良好开局。
整体来看,2021年,我国物流呈现坚实复苏态势,实体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拉动物流需求快速增长,物流供给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供应链韧性提升,有力地促进宏观经济提质增效降本,物流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物流行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 六大因素推动绿色物流高质量发展加快绿色物流发展
绿色物流的本质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损害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轮驱动”,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与可持续发展,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绿色经济体系主要由绿色生产、绿色流通和绿色消费三大系统构成,而绿色物流能有效引导绿色生产、提升流通效率和促进绿色消费,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统计分析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7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09%,较上月回落4个百分点;中国仓储指数为484%,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为974点,比上月回落116%。
2018年1-7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7月份受高温多雨等气候因素影响,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等物流相关指数较上月均有回落,显示出物流业务活动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公路运价指数回落,显示出高温多雨影响的加深,公路货运价格低迷,运输型物流企业物流活动放缓。从预期看,物流企业对后市发展预期略有减弱,但整体仍保持乐观积极。
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我国物流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行业。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绿色物流还未真正形成规模,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绿色物流意识欠缺;二是绿色物流政策法规不健全;三是高新技术支撑绿色物流发展的动力不足;四是绿色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五是传统物流运作模式制约绿色物流发展;六是绿色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要更好地推动绿色物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要树立绿色物流发展理念
绿色物流发展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消费者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首先,政府和行业协会要积极对消费者和企业进行绿色理念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企业要转变“环保不经济,绿色要花费”的固有理念,从长远看,环保和企业效益可以实现相互促进;再次,消费者要树立绿色消费观,倒逼企业向绿色经营转型。
2、要实现政策引导和法规强制“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政府要出台与绿色物流紧密配套的一系列产业、财政、金融、土地等相关政策,通过政府绿色采购、财政补贴、税收扶持等具体方式激励和引导物流主体的行为,科学引导绿色物流稳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针对我国绿色物流发展制定出明确的、实施性强的法律法规细则,实现对物流活动绿色化进行统一监管和控制,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可以依据区域物流绿色化发展程度,颁布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保障绿色物流发展,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物流配送车辆的绿色化。
3、运用科技创新支撑物流产业绿色转型
加快绿色科技在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等主要物流环节的应用。首先,要通过绿色能源技术逐步优化能源结构,为物流行业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打下坚实基矗具体可以借助改良技术增加能效来提高能源利用率,或者提升新型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例如运输环节增加新能源汽车。其次,加速“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无人配送服务等科技与物流业的融合,有效减少冗余物流活动,提升绿色物流效率。再次,进一步鼓励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垃圾处理及废物利用技术等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4、完善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硬件基础设施的支撑。要科学整合物流基础设施的规模、布局和功能,通过更新和改造发挥效能。此外,政府要继续扩大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加速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体系化。新建基础设施必须在现有基础设施布局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
5、创新绿色物流运作模式
物流运作模式的创新可以通过物流活动的减量化模式、循环化模式和绿色化三种模式来实现。物流活动减量化模式,通过减少物流活动来减少物流废弃物和污染,具体可以通过产业集群、企业联盟运作模式、共同配送、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模式来实现;物流活动循环化模式,基于可回收资源的再利用,提升绿色物流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和节能减排,主要可以通过逆向物流、生态园区等模式来实现;绿色化模式是在整个物流活动中建立绿色指标和绿色标准,从供应链全局实现所有物流环节的绿色化,政府作为监督者负责制定和统一绿色标准,企业遵从绿色标准且建立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消费者提倡绿色消费。
6、加强绿色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一方面,可从国外引进一批从事绿色物流研究的高级研究型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完善和优化我国绿色物流人才层次结构;另一方面,要重点实施绿色物流人才培养工程,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涵盖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技能 *** 作等不同类型的绿色物流专业人才。
物流行业发展阶段
从科技角度来看,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机械化、自动化阶段,目前已经发展到了智慧化发展阶段。
在机械化阶段,物流机械设备被相继发明出来并投入物流活动当中,但计算机还很少应用到物流管理中来,全自动控制的系统寥寥无几,自动化立体库在有限的几个领域得到应用;在自动化阶段,自动化立体库逐步展开应用,AGV技术和一系列管理系统诞生。而到了智慧化阶段,以工业40为契机的生产物流系统大规模应用,机器人、无人机、“货到人”等技术相继涌现,各项传统科技与新兴科技开始整合。在这个阶段,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主流。
物流行业市场规模
据中物联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980万亿元,从增速看,全年社会物流总额可比增长59%,增速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2020年1-10月,中国社会物流总额2293万亿,在新冠疫情严重阻碍国内外经济发展影响的背景下仍保持25%的同比增速。
——更多物流行业相关规划及数据分析请参考于前瞻物流产业研究院。
现代物流发展趋势随着进入新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尤为激烈的竞争环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物流发展对于本国经济发展、民生素质和军事实力增强的影响,更加重视物流的现代化,从而使现代物流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根据国内外物流发展的新情况,未来物流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共享化、协同化、集成化、智能化、移动化、标准化、柔性化、社会化和全球化。
信息化
现代社会已步入了信息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表现在: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代码化和商业智能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贮的数字化和物流业务数据的共享化等。它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没有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装备都无法顺畅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更多新的信息技术在未来物流作业中将得到普遍采用。
信息化促进了物流功能的改变,使得那些在工业社会里的产品生产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发挥的主导功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物流业以物为对象,聚散的是物;而信息社会是以信息为对象。物流不再仅仅传输产品,同时也在传输信息,例如物流中心的聚散功能除针对实物之外,还要完成对各种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各种信息被聚集在那里,经过加工、处理、使用,再传播出去供社会使用。总之,信息社会使物流的功能更强大,并形成一个社会经济的综合服务中心。
网络化
网络化是指物流系统的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体系。从组织上来讲,它是供应链成员间的物理联系和业务体系,国际电信联盟(ITU)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列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这种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而信息网络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业务运作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并运用电子方式完成 *** 作。例如配送中心向供应商发放订单就可以利用网上的电子订货系统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对下游分销商的送货通知也可通过网上的分销系统、甚至是移动手持设备来实现,等等。
自动化
物流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核心是机电一体化,其外在表现是无人化,效果是省力化。此外,它还能扩大物流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物流自动化的技术很多,如射频自动识别、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存取、自动分拣、自动导向和自动定位、货物自动跟踪等技术。这些技术在经济发达国家已普遍用于物流作业中,在我国,虽然某些技术已被采用,但达到普遍应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电子化
电子化是指物流作业中的电子商务。它也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它具体表现为:业务流程的步骤实现电子化和无纸化;商务的货币实现数字化和电子化;交易商品实现符号化和数字化;业务处理实现全程自动化和透明化;交易场所和市场空间实现虚拟化;消费行为实现个性化;企业或供应链之间实现无边界化;市场结构实现网络化和全球化,等等。作为电子商务发展关键性因素之一的物流,是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与载体。电子化使得跨国物流更加频繁,对物流的需求更加强烈。
共享化
供应链管理强调链上成员的协作和社会整体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最优化的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整体市场的需求。企业只有在建立共赢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业务过程间的高度协作和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资源、信息、技术、知识、业务流程等的共享,才能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物流业务的优势互补、快速对市场需求作出响。近年来,一些新型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如VMI、JIT II、CPFR、第四方物流、RSP与DI等都实现了信息、技术、知识、客户和市场等资源的共享化。
协同化
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都要求企业具有与上下游进行实时业务沟通的协同能力。企业不仅要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更快地响应、跟踪和满足需求,还要使供应商对自己的需求具有可预见能力,并能把握好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使其能为自己提供更好的供给。为了实现物流协同化,合作伙伴需要共享业务信息、集成业务流程,共同进行预测、计划、执行和绩效评估等业务。而只有企业间真实现了全方位的协同,才能使物流作业的响应速度更快、预见性更好、抵御风险能力更强、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
集成化
物流业务是由多个成员与环节组成的,全球化和协同化的物流运作要求物流业中成员之间的业务衔接更加紧密,因此要对业务信息进行高度集成,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化和集成化运作,缩短供应链的相对长度,使物流作业更流畅、更高效,更快速,更加接近客户和需求。集成化的基础是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信息系统的集成,二者都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持,实现系统、信息、业务、流程和资源等的集成。同时,集成化也是共享化和协同化的基础,没有集成化,就无法实现共享化和协同化。
智能化
智能化是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涉及大量的运筹和决策,例如物流网络的设计优化、运输(搬运)路径和每次运输装载量的选择,多货物的拼装优化、运输工具的排程和调度、库存水平的确定与补货策略的选择、有限资源的调配、配送策略的选择等优化处理,都需要借助智能的优化工具来解决。近年来,专家系统、人工智能、仿真学、运筹学、商务智能、数据挖掘和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并在实际物流业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使智能化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智能化还是实现物联网优化运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移动化
移动化是指物流业务的信息与业务的处理移动化。它是现代移动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物流作业更多地体现在载体与载物的移动,除了暂时静态的存储环节外全都处于移动状态,因此移动化对物流业具有更加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应用现代移动信息技术(通信、计算机、互联网、GPS、GIS、RFID、传感、智能等技术)能够在物流作业中实现移动数据采集、移动信息传输、移动办公、移动跟踪、移动查询、移动业务处理、移动沟通、移动导航控制、移动检测、移动支付、移动服务等,并将这些业务与物体形成闭环的网络系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物联网。它不仅使物流作业降低成本、加速响应、提高效率、增加盈利,而且还使其更加环保、节能和安全。
标准化
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也是实现现代物流的根本保证。货物的运输配送、存储保管、装卸搬运、分类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与信息技术的应用,都要求有科学的标准。例如,物流设施、设备及商品包装、信息传输等的标准化等。只有实现了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才能真正实现物流技术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别是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新世纪中,如果没有标准化,就无法实现高效的全球化物流运作,这将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柔性化
柔性化是20世纪90年代由生产领域提出来的,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以及灵活易变的生产方式,国际制造业推出柔性制造系统FMS(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实行柔性化生产。随后,柔性化又扩展到了流通领域,根据供应链末端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和安排物流活动。物流作业的柔性化是生产领域柔性化的进一步延长,它可以帮助物流企业更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的"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趋势,灵活地组织和实完成流作业,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物流服务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社会化
物流社会化也是今后物流发展的方向,其最明显的的趋势就是物流业现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服务方式。它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企业物流活动社会化要求所形成的,另一方面又为企业的物流活动提供了社会保障。而第三方、第四方乃至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更多服务方式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物流过程产业化和专业化的一种形式。人们预测下阶段的物流将向虚拟物流和第N方物流发展,物流管理和其他服务也将逐渐被外包出去。这将使物流业告别"小而全、大而全"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转变为新型的横向一体化的物流运作模式。
全球化
为了实现资源和商品在国际间的高效流动与交换,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物流运作必须要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在全球化趋势下,物流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提供服务,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准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它代表物流发展的更高阶段。
我国企业正面临的国内、国际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面对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加速加入中国市场,同时一大批中国企业也将真正融入全球产业链中,这将加剧中国企业在本土和国际范围内与外商的竞争,这都将对我国的物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环境下,我国的企业必须把握好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物流作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