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储藏
仓廪实而天下安。
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定海神针”。粮食储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稳定。
近年来,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以下简称“省粮食和储备局”)以“守住管好齐鲁粮仓”为目标,以落实“一规定两守则”为抓手,突出规范化、信息化、制度化等主题,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推进科技储粮绿色发展,赋予粮食储备库新的生命力,粮食安全保障再上新台阶。
近日,由省粮食和储备局主办的2022“道不尽齐鲁粮油好·粮安记者行”全国媒体大型采访活动,先后走进山东省粮油收储有限公司鲁中储备库(以下简称“鲁中储备库”)和东营市粮食和物资储备有限公司,探访“齐鲁粮仓”科技储粮、绿色储粮之变,探寻山东粮食储备产业发展新路径。
透明监管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鲁中储备库是鲁粮集团所辖最大的储备库点,在中央和省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新库区于2015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仓容规模15万吨,属于省内单体规模较大的粮库之一。2021年12月,鲁中储备库成为全省两家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单位之一。
多年来,鲁中储备库按照省粮食和储备局的安排部署,依托危仓老库维修改造、粮库智能化升级和政府储备动态监管等扶持政策,获得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多项财政资金支持,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规范部署粮库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严格落实“一整两通(整合资源、打通数据、贯通应用)”要求,信息化管理和视频在线监管系统与鲁粮集团、省粮食和储备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全部完成互联互通,达到“两个全覆盖”,储备粮实现全过程透明监管,成为全省代表性的现代化智能化粮库。
“每一车粮食自打进入粮库开始,就建立了一份电子档案,粮食的来源、入库质量、入库价格,入库以后住的是空调房还是普通房,有没有被虫子咬到,照顾他们的保管员一周去查几次房,是否进行通风、熏蒸等作业,全部留痕,实现储备粮从入库、仓储保管到出库一个完整储备周期内各环节智能化管理和透明监管。”10月13日,鲁中储备库仓储部经理王兴周介绍。
“现在通过安装在库区、仓内的高清摄像机,我们可以24小时查看粮库仓内、仓外实况,并将截取的视频流、抓拍的进行大数据分析、对比,异常信息推送到`山东省粮食流通管理云平台',接受省粮食和储备局的远程监管,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真正实现粮食‘看得见、管得住’。”鲁中储备库网络信息管理员朱帅说。
鲁中储备库的透明式监管并非个例。山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信息化工作,自2007年起就着手探索仓储信息化建设,并逐步向各业务领域拓展。在多年成果沉淀的基础上,率先建成省市县三级一体化综合性电子政务平台,率先完成全省粮库智能化升级,率先实现国家平台—省级平台—粮库信息系统三级架构全面互联互通。截至目前,全省承储地方储备粮的库区,通过应用粮库信息系统或借助云平台管理功能实现业务管理信息化全覆盖,“一整两通”任务全面完成。
全省智能化升级示范库之一的东营市粮食和物资储备有限公司,承担东营市级储备粮的储备、轮换和调运任务,是一个占地面积4747亩、设计仓容31万吨的大型储备粮仓。该公司粮库通过智能化升级,整合资源、打通数据、贯通应用,搭建智慧粮库管理平台,实现控温储粮、智能出入库、智能粮情监测和智能监控安防,可以实时监控从库区作业到仓房内粮食储存的各类信息。并且,粮食出入库、库存、质检、粮情等业务数据和库内、仓内视频监控信息实现与“山东省粮食流通管理云平台”的互联互通,省、市两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均可实现远程在线监管。目前,该粮库正在进一步升级“掌上储备库”、储备物资异动报警、温湿度智能化控制、门窗开关远程 *** 控等系统,进一步提升地方储备粮管理智能化水平,确保在库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力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建设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市县、特色园区、骨干企业“四大载体”,促进粮食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健全完善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长效体制机制,稳步提升粮食产业综合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为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产业支撑。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要坚持资源节约、绿色循环,建立健全与资源环境相匹配、集约高效可持续的长效发展机制。要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妥善解决粮食产业链条不长、质量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等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守底线、保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延伸产业链
(一)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推广实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指导各地统筹推进建链、补链、强链各项工作,提高粮食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健全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由各环节分散经营向一体化发展转变。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上游延伸建设原料基地,向下游延伸发展精深加工,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
(二)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坚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理念,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开发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不断增加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产品供给。积极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加快主食产业化发展,推进米面、玉米、杂粮及薯类主食制品的工业化生产和社会化供应,大力发展方便食品、速冻食品,提高主食产品的产业化经营能力。
(三)适度发展粮食精深加工。统筹推动粮食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增加专用型品种、功能性食品有效供给,引导粮食加工向医药、保健等领域延伸,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结合粮食不合理库存消化,引导玉米精深加工适度有序发展。提倡稻谷、小麦等口粮品种适度加工,减少资源浪费和营养流失。
(四)加快发展粮食循环经济。加强粮油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提升秸秆、玉米芯、稻壳米糠、麦麸、油料饼粕等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推广应用各类高效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逐步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粮食产业体系。
(五)建设特色粮食产业集群。依托粮食主产区、特色粮油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推动粮食产业集群发展,建设一批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县。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发展粮食加工,就地就近实现转化增值,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引导粮食企业向各类园区集聚,优化提升仓储、加工、物流、质检、科研、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功能,建设一批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园区。
三、着力提升价值链
(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分类指导,改造提升一批“老字号”,深度开发一批“原字号”,培育壮大一批“新字号”,促进粮食产业结构优化、提档升级。扩大优质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新老产业协调发展、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把握好投资结构和力度,避免重复建设。
(七)做强做优粮食企业。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对民营和中小粮食企业支持力度,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鼓励发展产业联盟和各类联合体,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八)培育创建知名粮油品牌。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支持粮食企业弘扬“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知名粮油品牌。完善产品标准、检验监测、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品牌质量管控。加强粮油品牌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九)培育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深入开展“互联网+粮食”行动,积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粮食业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探索推广手机售粮、网上粮店等新业态。深入实施“金储”工程,强化质量追溯和在线监管,不断提升科学管理、指挥调度水平。推动粮食产业经济与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深入融合,促进农业观光、农耕体验、文化科普等新产业发展。
(十)改造提升机械装备水平。实施粮食加工转化机械装备产业提升行动,加强关键粮油机械制造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粮食加工成套设备。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加快设备升级换代,推动粮油机械设备向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十一)健全完善粮食标准体系。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标准立项机制,加快优质粮油产品、绿色加工技术等方面标准的研究制修订和推广实施,形成覆盖粮食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深入开展标准化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提升中国粮食标准国际影响力。
(十二)深入实施“科技兴粮”。突出粮食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粮食营养健康、质量安全、精深加工、绿色仓储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创新,培育一批创新型粮食企业。支持粮食企业与涉粮院校、科研机构深入合作,通过设立研发基金、实验室、科技创新联盟等,促进科研机构、人才、成果与企业有效对接,加快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
(十三)扎实推进“人才兴粮”。深化粮食行业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培养一批粮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粮食领域卓越工程师等高技能人才。推动涉粮院校粮食产业相关学科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行业职工技能水平。充分发挥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智库作用,加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政策问题研究。
四、积极打造供应链
(十四)健全完善粮食市场供应体系。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布局、交通条件等因素,加强粮食市场体系规划建设,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供应效率。进一步完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体系,探索建立特色品种粮食交易市场,服务新型经营主体与大型加工用粮企业。积极发展粮超对接、粮批对接、粮校对接等直采直供模式,加快“放心粮油”和“主食厨房”建设,畅通粮食供应“最后一公里”。
(十五)大力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加快建设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的粮食物流重点线路,进一步打通国内粮食物流主要通道和进出口通道。大力发展散粮运输和多式联运,鼓励粮食企业建设中转仓、铁路专用线、内河沿海码头。
(十六)全面深化粮食产销合作。支持各地加强政府层面战略协作,构建长期稳定、高效精准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鼓励产区企业到销区建立营销网络,销区企业到产区建立粮源基地、加工基地和仓储物流设施等,提高省际粮食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扩大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品牌效应,鼓励开展区域性产销合作洽谈活动。
(十七)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导粮食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境外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加强国际粮食贸易和产业合作,加快培育一批跨国“大粮商”,着力建设“海外粮仓”,更好利用国际资源保障国内粮食安全。
五、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
(十八)严格落实“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加强对各地“优质粮食工程”建设的统筹指导,把实施目标分解落实到示范市县、示范企业和相关项目。加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和“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三个子项的统筹融合,合理安排实施规模、范围和资金配比,实现“1+1+1>3”效果。
(十九)优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功能布局。科学规划、合理布点,逐步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根据需要向非产粮大县延伸。突出环保要求,推广应用粮食处理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优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功能,引导分等分仓储存和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专业化、社会化产后服务能力。
(二十)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运行水平。以现有粮食检验监测机构为依托,以大型粮食骨干企业为补充,进一步明确建设重点,落实好设备、场地、人员、经费等相关条件,加快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检验监测机构。积极开展第三方检验监测服务,推动单一检验服务向技术咨询、标准研制、检验培训等综合服务转变。
(二十一)充分发挥“中国好粮油”示范引领作用。完善分级遴选机制,突出品牌培育期、市场占有率、消费认同度等指标,择优遴选“中国好粮油”产品。制定完善“中国好粮油”产品及标识管理办法,增强品牌公信力和美誉度。支持示范企业与农业合作社、种粮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十二)健全完善优粮优价市场运行机制。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依托“优质粮食工程”、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设施专项等,着力解决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不平衡不稳定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形成“五优联动”良性运行机制。
六、强化保障措施
(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形成粮食产业发展合力。要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在粮食产业规划布局、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等方面,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等予以支持倾斜。
(二十四)加大财税扶持。鼓励各地统筹利用商品粮大省奖励资金、产粮产油大县奖励资金、粮食风险基金等相关资金,综合运用贴息、奖补等政策,支持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仓储、烘干设备按规定享受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落实粮食加工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所得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和国家简并增值税税率有关政策。
(二十五)强化金融信贷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优质粮油产品加工等为重点,加大对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依托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研发设计供应链融资产品,有效化解中小粮食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粮食企业通过上市、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等筹集资金。建立健全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融资担保机制。鼓励保险机构为粮食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走出去”提供保险服务。
(二十六)落实用地用电政策。落实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对粮食产业发展重点项目予以支持,改制重组后的粮食企业可依法处置土地资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有关粮食储备企业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政策要求。支持国有粮食企业依法依规将划拨用地转为出让用地。落实粮食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
(二十七)注重典型示范引领。全面总结山东滨州、黑龙江五常、河南漯河等示范市县的经验做法,支持各地培树一批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县、企业、园区,通过组织参观考察、召开现场会、举办成果展示等活动,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十八)坚持正确宣传导向。全方位宣传解读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政策,深入报道丰富实践和重大成就。办好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粮食科技活动周等重要活动,广泛传播粮食文化和科学知识,引导公众树立营养、健康、绿色的消费理念。
(二十九)严格责任考核奖惩。适时调整优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提高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相关指标权重,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切实增强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性。加强调度督导,对工作推进有力、发展成效明显的予以表彰,在相关扶持政策上予以倾斜;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通报批评,适当减少或取消扶持安排。在第四十个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到来之际,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公司在北京中央储备粮顺义直属库启动第三届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各界人士走进大国粮仓。开放日活动主题为“科技赋能 爱粮节粮”,在接下来一周内,中储粮全系统各分(子)公司共140家直属库集中向公众开放,让社会各界近距离了解中央企业在强化科技创新,管好大国粮仓,倡导爱粮节粮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从活动上获悉,目前,中央储备粮的科技储粮覆盖率超过98%,综合储存损耗率从2%以上降至1%以内,南方地区控温储藏的稻谷出库时品质如新,“藏粮于技”效果显著。在中储粮北京分公司顺义直属库的一个粮仓,6000吨小麦盖着“空调被”睡的正香,这是一个能杀虫、会呼吸、可调温的智能化管理粮仓,其背后是多项“高科技技术”的支撑首先是内环流控温技术:夏季时,当仓温达到设定温度时,系统自动启动,将粮堆内的冷源输送到仓内空间,达到降低仓温、仓湿和表层粮食温度的目的,仓温控制在25℃、仓湿降低到35%以下,表层粮温控制在25℃以下,实现了准低温绿色储粮。
其次是粮仓智能通风技术:粮仓智能通风技术是依据实时准确的粮情数据与气象信息,参照智能通风数学模型及参数化的通风条件,智能选择通风模式,精准捕捉通风时机,自动开关通风窗、通风道和通风机设备设施,实现降温通风、排积热通风、保水通风、自然通风等不同目的的通风作业。
在通风作业时, *** 作人员只需在电脑上设置通风目标值,系统内置的专家系统就会自动判断是否通风,并发出信号控制现场通风设施设备来实现智能通风作业,直至通风结束。
这一技术能够有效避免无效、有害、失水通风,极大降低能耗与劳动强度,降低损耗,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准低温绿色储粮的特点。
其三是智能技术。智能气调技术,可以根据粮堆中害虫种类及数量,结合粮温与仓房气密性情况,自动确认充气工艺及目标浓度,并自动开启制氮机等相关设备,通过上充下强排与气囊浓度维持工艺,对粮食进行气调防治及保鲜储藏。粮堆氮气达到目标浓度时,系统自动关闭,粮堆进行密闭储藏。从而达到杀虫、抑霉、绿色保质储藏的目的。根据充氮目的的不同来确定充入氮气的浓度,98%氮气浓度达到杀虫,95%氮气浓度达到防虫,90%氮气浓度达到保鲜储粮。
智能气调储粮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无毒、无害、无污染,绿色环保,保证了粮食储存和食用品质安全。
近年来中储粮集团还探索“互联网+”与中储粮业务的融合,开展了“智能化粮库”建设,综合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等技术将出入仓作业、储粮作业、购销结算等业务集成融合,如今实现了对980个储存库点全覆盖,构建了全球最大的粮食物联网。
保障粮食的中国策如下:
1、守住大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必须坚守耕地红线
如果没有耕地,没有不断优化的耕地资源做支撑,“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食”自然无从谈起。耕地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
2、守住大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必须攥紧中国种子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也是一切农作物产业链的起点。让“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食”,必须推进种业全面振兴。
3、守住大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常态化疫情防控,让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抓好粮食生产,重中之重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见效。从东北黑土地到中原大地,再到江南鱼米之乡,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农用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收获机、智能结算系统被广泛使用,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助力粮食增产的态势明显。
粮食的重要性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消费量大、人均耕地少,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不管形势如何变化,中国人的饭碗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持续提升粮食产能,优化种植结构,坚决守住大国粮仓,让“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食”。
只有从培育种子入手,加强良种技术攻关,稳住制育供种基本盘,让每一寸土地都种上良种,才能用“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中国人就能用沉稳有力的双手托起中国饭碗,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稳稳当当地写实在广袤的田野上。
粮食是关系到全国上下大大小小城市中,所有人的东西,要保管好如此庞大的人群口粮,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要确保储备粮棉油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还真是有一手呢。
一、这个机构的买买买,与广大剁手族们不一样。不仅要锁定优质粮源,严把粮食入库质量关,还广泛采用“一卡通”系统,让购买粮食全过程公开,透明,不会存在人情粮食,所有的流程都是受到严格把控的。
二、在家可以囤几袋米面,难免受到天气影响,时间久了还会长虫,那么这个机构如何做呢?如果你以为他的粮仓还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破旧不堪的老式仓库,那就“OUT”了。事实上,现代粮仓采用科技存储。现在的机械化智能化作业完全取代人力,效率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料,不仅采用智能氮气气调、内环流控温技术多种“黑科技”,每个直属库安装有100多个摄像头、数千个粮情传感器,形成全国粮食行业最大的一张物联网。
三、还肩负着稳定预期,平抑粮价的任务,在特殊时期可以调用,24小时供货,随到随取,保证了灾区群众口粮和食用油供应。另外,当粮食价格过低时,为防止“谷贱伤农”,就要以托市价收购粮食;当粮食供给偏紧、粮食价格上涨时,为防止“米贵伤民”,就要向市场抛售粮食,保护种粮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
四、每一粒粮食都是有生命的,存放一定时间,品质自然会下降。因此,储存一定时间就要推陈储新,稻谷、玉米每2至3年就要轮换一次,小麦每3至5年就要轮换一次,大豆每1至2年就要轮换一次。建立比较稳定的轮换机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