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d一星。
“两d一星”最初是指原子d、导d和人造卫星。“两d”中的一d是原子d,后来演变为原子d和氢d的合称;另一d是指导d;“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d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d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的“两d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香港、澳门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在香港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结束了葡萄牙在澳门442年的殖民统治。
3,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4,改革开放。
改革从农村开始,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中共中央尊重群众愿望,积极支持试验,在中国推开。废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
8亿农民获得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加上基本取消农产品的统购派购,放开大部分农产品价格,从而使农业生产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迅速发展,广大城乡人民得到显著实惠,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5,北京奥运会。
2001年7月13日,中国北京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申办权。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声望、强化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凝集力、增强社会的整合能力、改善社会风气、增强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加速社会发展进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d一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澳门回归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回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奥运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改革开放
我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其实凭票供应不是我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现在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粮票记载着一段新中国历史上异常艰难的岁月,那时,中国人对于粮票的熟悉和认知程度远远超过今年很多人的想象。1933年4月18日,在我国实行了38年的粮票制度,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粮票的历史绝非一般的文化娱乐史,而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的生活史,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是写照和证明,具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事件。
在中国粮票的发展历程中,很多独具特色的粮票留存至今,以至发展成为很多藏家的留存珍品。
1984年3月9日,国务院转发国家计量局“关于全面推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意见”之文件,要求新印制的各种票证改用法定计量单位。故在1984年以后,全国各省所印制的粮票一律改为以“克”“公斤(千克)”为计量单位。
水印粮票是指用水印纸印制的粮票。粮票的印制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其印制方式和纸张选用在不同的时期也不尽相同。1955年9月,国家粮票部印制发行第一套全国通用粮票。为了进一步提高票证的防伪功效,国家在1959年成功研制出带有“五角星”和“古钱币”等图案的水印纸。
在1960年,又研制出较为复杂的“天安门”图案固定水印的专用印钞纸。1978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票和1982年版的全国通用粮票,在印制时便全部使用的水印纸。
1997年,北京等地掀起粮票炒作热潮,水印粮票也曾作为一种“奇货”被炒作囤积,其价格也是一路飙升。例如,在辽宁1980年版粮票和黑龙江1978年版粮票中,带有水印的3斤面额票,其价格均远远高于其他票面。与其他粮票相比,水印粮票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防伪性能强,无法造假。
布票名目繁多,品种丰富。上世界50年代初为“棉花购买证”、“购布票”等,上世界60年代初称“布券”或“布票”,气候统称“布票”。布票名称不下几十种,有军用布票、民用布票、调剂布票、临时布票、找零布票、化纤布票、针织品票、汗衫背心票、鞋面布票、特种用途布票,如江都县的蚊帐布票、浙江省的价廉耐用的山民土布票等。
扩展资料
票证时代
其实凭票供应不是中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中国取消粮票后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中国的粮票种类数量有“世界之最”之称,全国2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进行计划供应,还有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政府、机关等单位。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
另外,有些发行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公粮票,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军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票证经济”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凭票吃粮喝汤的年代,也是靠粮票、布票等票、证过日子的计划经济时代。
最早实行凭票证供应的就是粮食。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粮食自然无法做到敞开供应。中央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
1953 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粮食计划供应政策,1955 年8 月25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 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紧接着,国家粮食部向全国发布这一暂行办法,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
1960 年,国家进入了节粮度荒时期,城市居民的粮食定量进行压缩,副食品供应严重不足。以前曾经凭票供应的商品,也无货供应。到1961 年市场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了156 种。在那个时期,吃饭要粮票,吸烟要烟票,喝酒就得有酒票,就连一分钱买一盒火柴,也得用火柴票。
票证发放虽然很多,但是仍然不能涵盖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证之外,又发了各种购货本,如粮食本、副食本、煤炭本等等。至于购买工业品,国家还发放了工业券。到商店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需要交一定数量的工业券。大件、贵重的商品,又有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手表票等。
与票证时代相配合的,还有严格的户籍管理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农村人不可能像今天一样自由进城打工,因为每月定量供给的粮票、油票只有城市人口才有,没有城里人的身份,就拿不到这些票证,因此农民离开了土地,根本就无法生存。
不仅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迁移,同样由于粮食关系的束缚而相当麻烦。当时的粮票分为全国通用和地方流动两种。只有全国粮票才能在中华大地都有效。出差的人必须持单位介绍信去粮店换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
经济发展的转机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国家逐步缩小了消费品定量配给的范围。到1983 年,由国家统一限量供应的只有粮食和食用油两种。
1984 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在 24 年后的今天看来,取消票证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在当时,可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冒了非常大的风险。不仅仅是趟了政策的雷区,而且牵动城市最敏感的神经,造成了深圳市民的恐慌。
那个年代,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按户籍人口定量供应。深圳经济特区初期也是实行这种制度,当时群众买米要凭户口本或粮票,定量很低。
特区成立几个月后,人口由办特区前的两万余人一下膨胀到几十万人,大量的建筑工人和其他人员进来了,粮食定量不够,有的人还没有粮票,只好到自由市场购入高价粮。因为粮票,当时不少人被逼回内地。
1984 年11 月,深圳市召开会议,研究取消粮食凭证定量供应问题。会议认为,全国农村进行改革后,粮食已经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粮食供应已经没有那么紧张,又由于国家赋予经济特区在改革方面可以先行先试,因此深圳可以大胆地实行改革。
办法是让国营粮食部门多储备一些粮食,取消粮票,提高价格,敞开供应。如果发现周围地区大量抢购,再提高粮价和研究其他对策。
新政策还没实施,消息传开后,过惯了“票日子”的深圳人大为恐慌,纷纷到粮站排队购买粮油。几十年来凭票买粮的习惯一旦被打破,会不会出现没有粮食可以买,大家又要饿肚皮的情况
事实证明,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食凭证供应制度后,并没有发生什么风波。用一位市民的话说,“没想到取消粮票后不但不会买不到粮食,而且买东西还特别方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挑选不同的质量!”
就在深圳市取消粮票的第二年,即1985 年,国家又取消了长达30 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因此,这时基本家家户户粮票都有所盈余。
1991 年5 月,广东、海南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1992 年4 月1 日,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改革。1992 年10 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
粮价放开后,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显著增长。1993 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 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粮票
XX小区泳池承包合同书订立合同双方:
__小区物业公司,以下简称甲方;
__泳池承包人,以下简称乙方。
为了充分利用水区资源,提高业主生活质量,为业主群众提供娱乐体育活动场所,增加物业公司和个人收入,根据中央(83)、(84)一号文件精神,经村民大会充分讨论和甲乙双方认真协商,特订立本合同,以供双方共同遵守。
第一条 承包地点和面积
甲方将座落在__泳池__平方米,承包给乙方经营,泳池的所有权归甲方,乙方只有管理使用权和合同规定的受益权,但不准出卖、出租或转让,在承包期内,乙方及其家庭成员享有承包继承权。
第二条 承包期限
承包期限为__年,自__年__月__日起,至__年__月__日止。
第三条 乙方上交甲方提成的办法及时间
在承包期内,乙方共上交承包款__公斤(或__元),其中:
二__年上交__元,二__年上交__元)……;甲方收到乙方上产的承包款后,即出具收款凭证。
第四条 甲方的权利义务
1.甲方应将泳池及泳池设备提供给乙方使用:____。
2.上级主管部门如有泳池贷款、现金或物资,甲方应合理分配给乙方。
3.甲方应对泳池人员进行保安全教育。如发生安全事件,甲方应积极协助乙方处理。
4.承包人与供水单位发生矛盾时,甲方必须保证乙方用水最低水位线不低于____米。
5.乙方需要排水或抽水时,甲方应及时提供抽水机给乙方使用。
6.甲方有权督促乙方完成合同规定的义务。
第五条 乙方的权利义务
1.除了不可抗力的情况发生外,乙方必须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合同规定的义务,完成国家派购商品鱼的任务(如果有)。
2.乙方泳池消毒,安全设费,娱乐用品的费用,均由乙方自理。
3.乙方每个月要换水一次,保障水池清洁,日常过滤清洁,水费由乙方负责,甲方有监督管理的责行。
4.___________,应优先完成承包任务。
5.承包期届满,乙方应及时交还甲方提供乙方使用的泳池及设备,如有损坏或丢失,乙方应负责修理或赔偿。
6.承包期届满,泳池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乙方有自主经营权,甲方不得干涉。乙方完成合同规定的义务后,超额部分全归乙方。
8.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款归乙方。
9.合同期满后,甲方如再行发包,在同等条件下,乙方有优先承包权。
第六条 甲方的违约责任
1.甲方如不按合同规定乙方提供养泳池,应偿付违约金__元给乙方,乙方并可提出解除合同。
2.甲方如截留上级主管部门扶持泳池的贷款、现金或物资,截留贷款按其金额的__%向乙方偿付违约金;截留现金或物品,按其金额的__倍向乙方偿付违约金。
3.甲方如无故不及时向乙方提供抽水机,应对所造成的损失负责。
第七条 乙方的违约责任
1.乙方如不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完成承包任务,每逾期一天,按承包款的金额的__%,向甲方偿付违约金。
2.乙方______________,应按总承包款(商品鱼按市场价格折价)的__%向甲方偿付违约金,甲方并可提出解除合同。
3.合同期届满时,乙方如_____________,应向甲方偿付__元的违约金。
第八条 不可抗力
如因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等)造成泳池无水经营,经证实后,甲方应据实减少或免除乙方的承包任务。
第九条 其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合同自承包开始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均不得随意修改或解除合同。如甲方代表人发生变更,不得变更本合同。本合同中如有未尽事宜,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作出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合同期满,甲乙双方如愿意继续承包,应重新签订合同。
本合同正本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合同副本一式__份,交乡、村(如经公证或鉴证,应送公证或鉴证机关)……各存一份。
甲方:_________(公章)
代表人:__
乙方:__________(盖章)
__年__月__日订建国后,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建国初期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实行个体经营;保护富农经济。 原因:小农经济影响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国家工业化的进行(客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要求(主观)苏联农业集体化模式的影响(外因)。 1956年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公有,实行集体经营,按劳分配。 成立了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 结果:农村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制变成了集体所有制,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原因:1956年起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党内主要的主观愿望。 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 1984年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1984年以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影响现代化的进程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其决策总结建国以来正反经验教训。 确切时间段分布: 1950-1952年土地改革 实施原因: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解放生产力、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需要新解放区尚未土改。 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 实施原因:小农经济的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 要和要求苏联集体化模式的影响。 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 实施原因:1956年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8年总路线提出党的主观愿望。 1978-至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施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
一、土地改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特点: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
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最好的组织形式。
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级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新气象
当瑞雪漫天飞舞、新年钟声回荡的时候,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丰收农民的喜悦之情,也难以忘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历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
农民收入增幅超过6%
“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界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自1998年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连年下降,2003年降到建国以来最少,粮食总产量只有4300多亿公斤;农民收入增长连续7年低位徘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历史最高。
面对严峻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职工和亿万农民共同努力,2004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连闯难关,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超额完成了年初提出的增产任务,单产提高19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水稻优势区域集中度提高12个百分点,优质稻面积比重增加7个百分点,优质专用小麦面积比重增加5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实际增幅超过6%,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非常难得的是,农民种粮收入显著增加,来自养殖业和特色农业的收入也有较大增加,粮食主产区实现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同步增长。
贫困人口减少数量为5年来之最2004年,在增粮增收的基础上,农村各项事业捷报频传。粮棉油、农牧渔,农机农垦乡镇企业全面增长;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形势明显好转,农民收入增长的地区差异明显缩小,中部粮食主产区实现了增粮增收同步发展。
令人难忘的是,2004年初,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突如其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农业部门迅速制定应急预案和疫情处置技术规范,指导和帮助各地快速反应、坚决扑杀、严格封锁、强制免疫。50多天昼夜奋战,扑灭了16个省(区、市)发生的49起禽流感疫情。在这场阻击战中,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得到加强,防疫队伍得到锻炼,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
2004年,粮食流通体制、税费改革稳定推进,社会事业取得重要进展。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状况有较大改善;扶贫开发成效显著,贫困人口减少数量创近五年来之最。农村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财政支农同比增加近300亿元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2004年,中央的支农政策安排有6个“首次”,即首次对种粮农民实行普遍的直接补贴,首次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首次在全国放开粮食购销和市场价格,首次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首次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清欠农民工工资和征地补偿款。
2004年初,中央在时隔18年后,再次下发关于农业问题的1号文件,提出9个方面22条实实在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推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三项政策;出台坚决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严格控制农资价格和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四项保障措施。这一系列新政策新措施,直接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据统计,仅“两税”减免,就减轻农民负担302亿元。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让29省6亿农民直接受益116亿元。中央财政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7000万元,地方各级财政安排补贴资金达4亿多元。全年财政支农资金比去年增加近300亿元。
为农民工清欠325亿元
新的政策要求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创新。在2004年的“三农”工作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横向协调、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全国人大常委会从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各项支农政策措施的落实、金融支农力度等三个方面组织开展了执法检查和工作调研;发展改革部门在农业农村项目、农村“六小”工程安排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财政部门在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政策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科技部门为促进科技兴粮、科技增收安排了重大科技专项;国土资源部门严格查处非法征占耕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其中,四部委联合,清查出全国拖欠征地补偿费1477亿元;六部门携手,发出了《关于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八部委合作,开展了农资打假护农行动;八部门协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民工工资追讨行动,已为农民工清欠325亿元……
2004年,“三农”成就令人振奋;2005年,“三农”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制约农民增收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资源与市场的双重束缚将会加剧,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任重道远,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还很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相继召开,使人们有理由相信,新的一年里,政策支持强度的加大和工作落实力度的加强,将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来之不易的协调发展的势头继续得到保持和发展。中国商业改革开放30年成就显著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的总方针。以此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和民族100年甚至更长时间走过的发展历程。
商业,曾经是30年前计划经济时期管理最为严格,计划特征最为明显的部门,也是新时期最早启动改革和实施对外开放的领域。历经30年改革开放的风雨洗礼,中国商业服务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商品流通规模,流通服务方式和商业业态,流通现代化程度和科技水平,还是对外开放程度,行业管理与法制建设、人才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上升到了新的水平,并且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总体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商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加大。
经济发展是商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随着GDP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商品流通规模大幅度增加,直接反映商业规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年为1559亿元,2007年达到89210亿元,增加了562倍,年均增长15%以上。体现社会居民购买力和消费水平的人均消费品零售额,1978年为162元,2007年达到6752元,增加了41倍。改革开放前长期存在的商品供应短缺现象和商业部门长期实行的计划调拨,凭票供应,定量分配等工作状态得到根本改变。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近年多次对600种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95%以上为供过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只有少数几种商品处于供不应求或供求偏紧状态。这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商业部管理的几百种计划调拨商品中,半数以上为供不应求,部分商品紧张平衡,只有少数几个商品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的状况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广大人民群众从商业与市场的繁荣中得到实惠,提高了生活质量。随着商业与市场在引导工农业生产,调整经济结构,指导消费、扩大消费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商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由过去的末端上升到先导。全社会对商业的地位作用认识明显提高。
二、商业业态与经营方式发生极大变革,实现了质的创新。
改革开放前,我国商业业态单一,经营方式传统。零售企业主要为单一百货店、副食店和粮店。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商业建立了发达国家商业100多年发展所形成的各种零售业态。除百货店、商品市场以外,以连锁经营为基本特征的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专卖店、大卖场、尾货调剂中心、折扣店、特许加盟店以及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直销等无店铺销售方式等,呈现出百花齐放、百业竞呈的态势。产销结合、科工贸结合、国际国内市场相对接、品牌经营等先进营销方式在中国商业领域已经普遍实现。由分布在全国城乡的2000多万个商业网点、35万家商业企业组成的商品流通网络,以及餐饮、住宿、各类生活服务业网点,既为全国消费品货畅其流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购物与消费环境。
三、商业服务企业改革多轮次推进与深化,活力增强形式多样。
商业企业改革,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始终走在其他部门和行业企业改革的前面,起到探路、示范和积累经验的作用。改革开放前,在公有制一统天下的背景下,国有与集体商业(包括供销合作社商业)的市场份额占98%以上。30年来,经过推行“三多一少”(多种经济成份、多样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少环节),经营责任制,下放一、二级站,实行“改、转、租、卖”,“两权分离”(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四放开”(经营、物价、用工、分配),缩小核算单位,股份制改造,新老剥离,国有民营,企业重组,改组转制经营等多轮次改革,商业企业已由过去的国有制一统天下转变为国有控股、股份制、民营、中外合资、外资独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竞争共赢的局面。企业活力不断增强,并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商业企业集团,初步具备了与外资商业竞争抗衡的能力。
四、商品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市场化,调控方式从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转移。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商品市场长期处于全面短缺的紧张状况,商业部门一直使用统购、派购,计划调拨,定量供应,凭票凭本,国家定价的方式安排市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持续增长,市场各类商品资源极大丰富,计划经济,以行政命令为主的管理方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市场为基础确定价格,符合市场经济特征的调控方式逐步形成。政府通过颁布法律法规,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预警、信息监控、商品储备、紧急调运、风险基金以及必要的价格干预等手段,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级市场调控体系,确保了国内市场的基本稳定,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和社会的稳定。尤其是近几年在抵御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和节日市场调控等方面经受了考验。
五、商业企业管理手段、经营技术不断进步,实现了质的飞跃与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来,经过持续不断的推进和实施“科技兴商”、“金贸工程”、“科技兴贸”,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等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商品流通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尤其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电子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商业领域,大大提高了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商业一改过去传统落后,以手工作业为主,科技水平低下的状态,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中集中使用高新技术手段,科技含量和科技门槛较高的部门之一,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商业的差距。全国商业行业已经建立了一大批科研院所、研发中心、检测中心,拥有大批高素质的商业科技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统计,2002年至2007年商业服务行业共获得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项目342个,获奖单位526个(次),获奖人数2390人(次)。如今,东部地区广大乡镇以上,中西部地区县城及小城市以上的商业企业,电子计算机、电子收款机、条形码、自动扶梯、电子橱窗、中央空调、冷链设备、电子防盗系统、商品防伪、保鲜以及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等先进设施和技术已经广泛采用。中国消费者在实现购物便捷、实惠的同时也得到了舒适休闲和游乐等享受。
六、商业对外开放从零起步不断扩大,发展迅速。商品流通领域对外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商业利用外资的历程,经过了第一阶段(1992年7月至1995年)试点,第二阶段(1995年至1999年5月)扩大试点,第三阶段(1999年6月至2001年)规范试点,第四阶段(2001年至2004年12月)加入WTO三年保护期,第五阶段(2004年12月11日开始)后WTO时代。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仅2007年外资投资中国商业(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与其他生活服务业)新增企业就达7546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4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全国新增外资企业总数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99%和59%。2007年进入中国零售业100强的外资商业企业为17家,占零售100强销售额的229%。外资商业企业销售额约为全国市场份额5%左右。目前,外资零售商业成为中国商业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市场份额,业态创新,贸易扩张,技术升级,促进增长和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施放越来越大的影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效应。中国商业面临着竞争与挑战。
七、商业企业家和商业职工队伍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发展壮大逐步成熟。
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造就了一大批勇于开拓,善于学习,敢抓机遇,创新争优的商业企业家队伍,他们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者,是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引领商业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和有功之臣,历史将铭记他们为商业改革开放作出的卓越贡献。30年来,商品流通规模和商业企业数量快速扩张升级,吸收了大量城镇就业人口,接受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大缓解了这30年间持续出现的全国性“就业难”问题。改革开放前,全国商业服务业职工人数约为1300万人,2007年底全国商业服务业职工总数达到6700万人,增长速度大大超出同时期全国总人口增长速度和就业人员增长幅度。与30年前商业企业职工文化技能相对较低相比,如今商业服务业职工队伍中,已经聚集了大批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八、商业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行业协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前,政府管理商业的方式主要是管企业,管企业的购销调存业务,管企业的人事、财会、定价、劳资、基本建设等一切事务。改革开放后,政府管理商业的方式主要通过制订法律、法规、培育和完善市场,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来进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规范经济运行和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其中由商务主管部门作为执法主体的就有《拍卖法》、《反垄断法》、《直销管理条例》、《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30年来,政府商业主管部门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屡经变革,多次调整撤并。商业部、粮食部、供销合作总社、物资部以及随后组建的国内贸易部、国家内贸局、国家经贸委均已不复存在或退出政府序列。地方商业管理部门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相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伴随着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不断改革,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商业企业为主,包括相关企业、单位共同自愿组成,依法登记的中国商业联合会以及各类专业协会应运而生。近十多年来,行业协会依照章程运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在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反映行业诉求,开展行业自律、服务会员,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代表中国零售业参加全世界和亚太地区零售商大会,组织开展一系列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活动。迄今,中国商业联合会共有各类会员单位近8万家。商业服务领域全国性专业协会38家,省市级商业协会、商业联合会46家,各地市县以上商业协会、商业联合会约200家。
中国商业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成就显著,经验丰富,教益和启示十分深刻。
1.坚持改革的市场化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是生产的出发点和目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生产企业生产什么,商业就得卖什么的被动局面,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流通围绕市场转的格局,真正实现由生产主导型商业转变为流通主导型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商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2.坚持商业体制、企业运行机制与流通生产力相适应的原则。我国商业体制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有一统天下转变为国有与国有控股、股份制、民营、中外合资、外国独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参与市场竞争,互利共赢,充分体现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要求,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新时期中国商业的大发展,实现了市场与流通的极大繁荣与活跃。
3.坚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体系,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商业的主要内容。商业体系与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具有现代化流通水平,同时具有多层次性;建立全国统一,同时具有地域特色;建立充分竞争,同时各市场要素有序流通,和谐发展;建立对外开放,同时便于政府调控和监管的市场体系,是需要持续不断的长期努力与探索才能实现的目标。
4.坚持明确行业协会的地位并充分发挥作用。行业协会既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组成部分,不仅充当政府与企业的桥梁,而且在社会经济事务中发挥着政府与企业难以替代的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需要继续创造条件,让商业联合会,各专业协会和商业行业其他民间组织在促进改革,加快发展,扩大开放方面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30年的卓越成就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光辉前景,激励和要求我们将商业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改革开放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动力,也是商业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国经济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第二,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第三,从主要依靠城市市场转向以农村市场为基础,城市市场为主体,城乡互动,双向流通,共同发展转变。展望新时期新世纪,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中,商业服务业承担着历史重任,商业改革开放发展需要并必将在以下重点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效。
一是高度重视平抑通货膨胀,保障市场平稳运行的工作。市场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抑制通货膨胀一直是商业工作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市场监测和信息引导,完善产销衔接和区域调剂、调运机制,提高储备商品调控能力,发挥国内国际市场对接和调节功能。
二是在着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方面有所作为。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市场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引导居民消费,创造和实现新的消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当前尤其要在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和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服务业方面取得突破,扩大和提高农村市场和城镇居民消费能力与水平,从而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三是在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方面有新的举措。我国商业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小,组织化程度偏低,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商业集团相比,核心竞争力仍处在弱势地位。要在规制外资商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着重培育提高中国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的应对与竞争能力,发挥优势,培育品牌,加强自主创新。要加快建立中小型商业企业促进体系。
四是加大商业行业管理和规范市场秩序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法律法规,推动商业信用建设和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创新商业业态,推进流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城市商业网点和市场体系建设,指导开展商业领域节能降耗、商品质量、食品安全工作和开展循环商业建设。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商业加快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商业行业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30年改革开展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新世纪新时期的新任务,明确重点、加大力度、致力推进,努力开拓商业改革开放工作的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
参考资料:
&ID_ID=IDID080903105739414295
&ID_ID=IDID081027141158326727
紫熏恋梦[ 派 ] 拼音:pā,pài, 繁体:派
部首:氵 部首笔划:03
简体笔划:09 繁体笔划:10
拼音输入:pai 五笔输入:hrey 笔顺:捺捺横撇撇撇折撇捺
派
appoint;clique;dispatch;faction;group;pie;school;send;style;
派2
pài
〈名〉
(1)
(形声。本义:水的支流)
(2)
同本义 [branch]
派,别水也。――《说文》
百川派别。――左思《吴都赋》
九派乎浔阳。――郭璞《江赋》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
(3)
又如:九派(一般指长江的很多支流);派流(水的支流)
(4)
泛指江河的流水 [current]。如:派合(水流汇合)
(5)
人物、事物的系统、流别 [school;faction]。如:派演天潢(宗族的支派。天潢:皇族);党派;左派;新派;旧派;宗派;死硬派;保守派;宫廷派;派衍(宗教支派,繁衍)
(6)
气派;风度 [style;manner and air]。如:派势(派头,气派);派式(派头,模样);派阔(派头);文艺复兴派的油画;正派;官僚派
(7)
由牛奶、奶油、面粉和不同馅料做成的饼。多作为甜食在饭后吃 [pie]。如:苹果派;巧克力派
派
pài
〈动〉
(1)
派遣;差遣 [appoint;send;dispatch]。如:派散(分派散发);派人去办;派拨(调遣);选派(挑选派遣)
(2)
分配;分摊 [distribute]。如:派粮;派款;摊派;派索(摊派索取);派开(分配开来);派征(摊派征收);派取(分摊收取);派赏(分配赏给)
(3)
安排 [arrange]。如:派拨(安排)
(4)
指责 [别人的过失] [censure]。如:派不是(指责;数落)
派
pài
〈量〉
用于景色、气象、声音、语言等,前面用“一”字 [referring to scenery,meteorology,sound,languages,etc]。如:一派新气象;一派胡言
另见pā
派别
pàibié
(1)
[group]∶宗教、政党或学术团体内因不同主张而形成的各种分支或门派
(2)
[faction]∶经常好争论、追求私利或不顾共同利益的党派、联合体或集团
新旧两个派别之间的斗争
派不是
pài bùshì
[put the blame on sb] 指摘别人的过失
自己不认错,还朝这个朝那个派不是
派出机构
páichū jīgòu
[agency] 某一单位、团体或政府部门派往外国、外地的工作机构
派出所
pàichūsuǒ
[local police station] 中国公部门的基层机构,管理户口和基层治安等工作
派饭
pàifàn
[meals in peasant homes arranged for cadres,students,etc,temporarily staying at a village] 指派农户给临时来村工作的干部提供饭食
已经给新来的同志派饭了
派饭
pàifàn
[arranged meals for temporarily visiting cadres] 指派农户给临时来村工作的干部提供的饭食
吃派饭
派购
pàigòu
[purchase according to rigid rules] 对某些重要农副产品,按国家向生产者分派的交售任务计划收购
派购任务
派活,派活儿
pàihuó,pàihuór
[assign a task] 分派工作任务
大家在等着领班派活儿
派款
pàikuǎn
[impose levies of money;collect compulsory coutributions] 摊派征收的款项
派遣
pàiqiǎn
(1)
[accredit]∶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
派遣至外国的全权大使、公使、领事
(2)
[dispatch]∶派往某特定目的地
要求派遣两个连队到前线
(3)
[mission]∶命令地位低的人去干某事
派遣她的仆人们去把每个旮旯儿都擦亮
派生
pàishēng
[derive] 由某一根本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化出来
派生词汇
派生词
pàishēngcí
[derivative words] 合成词的一类,指由词根加词缀构成的词。如:椅子;花儿;阿姨
派头
pàitóu
(1)
[style]∶人或事物所表现出来的风度、气派、气势
大家凑在一起都是这样的派头,这样随随便便的潇洒派头
(2)
[mannerism]∶行动、举止或处置的特殊方式
不沾染从伟大人物抄袭来的派头
派头十足
pàitóu-shízú
[exuberant] 行动、举止过分神气的样子
一个派头十足的人物形象
派系
pàixì
[factions] 指某些政党或集团内部的派别
派系之争
派性
pàixìng
(1)
[tribalism;factionalism]∶把本派别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立场、见解或习气
闹派性
(2)
[cliquism]∶拉帮结派的倾向
派驻
pàizhù
(1)
[garrison]∶委派驻守
在老虎山没有派驻任何部队
(2)
[dispatch sbto stay at]∶派遣人员进驻
派驻摄影记者
(3)
[accredit]∶受到派遣驻在某地(执行任务)
派驻国外
派1
pā
另见pài
派司
pāsi
(1)
[pass]
(2)
桥牌叫牌中的术语,表示不叫
(3)
英文 pass的音译,指厚纸印成的或订成本儿的出入证、通行证等
派
pài ㄆㄞˋ
(1)
水的支流:九~(指长江支流之多)。
(2)
一个系统的分支:~系。~别。~性。党~。
(3)
作风,风度:正~。气~。~势。~头。
(4)
分配,指定:~赴。~驻。~遣。委~。
(5)
指摘:~不是。
(6)
量词(a.用于派别,如“两~的意见争论不休”;b.用于景色、气象、语言等,前面用“一”字,如“一~胡言”、“好一~北国风光”)。
郑码:VPRH,U:6D3E,GBK:C5C9
笔画数:9,部首:氵,笔顺编号:441333534
appoint;clique;dispatch;faction;group;pie;school;send;style;
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北流争取到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资金超3亿元,是广西获得新增投资项目资金较多的县(市)。2005~2010年累计新开工项目1721个,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51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71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海螺水泥、佳鑫电子、兴昂鞋业、三环工艺陶瓷等一批投资超亿元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洛湛铁路、岑兴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结束了北流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历史。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发展动力不断增强。这是该市历史上建设重大项目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完成投资最多的时期。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876亿元,增长153%;财政收入743亿元,增长17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01亿元,增长508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7亿元,增长2025%;外贸出口完成105亿美元,继续保持外贸出口超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1元,增长1220%;农民人均纯收入4916元,增长926%;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503亿元,增长25031%。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速是“十一五”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全市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634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331亿元,年均增长1445%;财政收入由452亿元增加到906亿元,年均增长1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138亿元增加到10018亿元,年均增长36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30亿元增加到4510亿元,年均增长1851%。2010年与2005年相比,实现了十二个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翻13番,人均生产总值翻12番,财政收入翻1番,工业增加值翻17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12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1番,农民人均纯收入翻1番,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翻13番,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翻16番,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翻11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 22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翻23番。 2011年,北流市的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14:58:28,工业主导地位优势更加明显。 概况
北流农业发达,创汇型和加工型农业已占主导地位。2009年,全市有水果83万亩,名优水果占90%。以牛品改为突破口的水产畜牧业发展加快。一些新的农业生产高效模式得到了成功实践。农村以沼气池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发展迅速,成为广西和全国的典型示范项目。
北流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商品粮基地和荔枝生产基地,优质谷、荔枝、龙眼、提子、八角、蘑菇、奶水牛、三黄鸡、优质芭蕉、中药材、无公害蔬菜等农业优势产品名声远扬,水稻免耕抛秧面积位居全国县(市)第一,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被自治区农业厅认定为广西首个无公害农产品(荔枝)生产基地县(市)。全市发展了各类农业企业1100多家,其中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25家,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303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603亿元,年均增长412%。土地进一步向规模经营集中,全市流转耕地面积1025万亩,占承包地面积的2302%。建成了无公害蔬菜、优质提子、香蕉、奶水牛等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凉亭集团、永旺合作社、兆周松脂厂等数十家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玉林市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由3家增加到11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由1家增加到5家。该市被评为中国生猪调出大县、无公害大米生产基地和广西首个无公害百香果生产基地,奶水牛、水产品被评为自治区新兴产业。
北流市重点推进国家粮食高产创建示范项目、现代农业水稻项目、超级稻推广增粮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5个重点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养殖种植加快发展,推动农业种植规模化生产向更高层次发展。2011年新增农业龙头企业4家,玉林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6家,带动群众致富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农业
北流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农业资源丰富,是综合性农业区。解放前,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农民变革生产关系,努力发展农业生产。1950—1990年,县财政用在支持种植业资金35879万元, 发放农业贷款236246万元。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大力兴修农田水利,积极推广高产良种和农业新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90年,农业总产值253亿元(1980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4976%;粮食总产量、农业总产值分别是1949年的459倍和727倍。
1950—1990年,粮食总产量平均每年递增367%,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37%。1990年, 粮食亩产、总产分别比1978年增长7331%和656%;粮食总产量和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339%和358%。农业商品产值22813万元,商品率4095%。农业不仅为近百万人民提供粮食,而且为80%以上的轻工业和乡镇企业提供原材料,为出口商品提供货源,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的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1645%,70%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农村市场。
1950—1990年, 农业生产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1958年10月以后,受“左”的影响,搞“大跃进”,实行“人民公社”,搞平均主义,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1961年开展整风整社以后,纠正了左倾错误,确定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制,恢复自留地,放手让集体和社员搞副业,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1965年粮食总产比1961年增长3125 %。1966—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把集体、个人搞副业被当作“资本主义倾向”来批判,农村中商品生产受到严重挫折;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坚守生产岗位, 粮食仍获得增长,1976年粮食总产274648万公斤,比1956年增长927%,可是集体现金收入极少。1979年,县委、县政府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后,认真纠正了农业合作化后期以来农村工作上的失误,提高和放开农副产品价格,适当扩大自留地,恢复集市贸易, 发展以种养为主的多种经营。1981年9月以后,全县农村人民公社实行联产到劳、 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粮食产量达到3974763万公斤,水果产量5317万公斤, 农业产值达2331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97%、577% 和1703%。稻谷总产390325万公斤,年平均亩产824公斤,荣获全国农业先进单位称号。1984至1986年,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减少了水稻种植面积,加上受自然灾害的袭击,粮食产量比上年虽略为减产,但单产还是排在全区的前列。1987年以来,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层层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大力开展杂交水稻高产示范样板活动,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交水稻,1989、1990年粮食连续两年获得增产。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416182吨,年平均亩产828公斤,初步建立了粮食稳产高产体系。7月间,农业部副部长陈耀邦、刘锡庚及“杂优之父”袁隆平教授考察北流县水稻生产时说:“北流县水稻生产达到国家级管理水平”。 北流农民辛勤耕作,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傅大任、区农业劳动模范李镇全等是一大批农业劳动模范中的代表人物。
林业
北流县在历史上森林茂密,解放前,除杉林外,多为天然林,境内遍山树木葱茏,也盛产竹子,有“斩不完的石梯竹,运不尽的北流木”之说。清末民初,全县有林面积百余万亩,开始出现了公有林。《北流县志》载,县内松、杉、竹、薪炭除源源供应郁林五属外,还运销藤、梧及广东信宜、廉江等地。那时,珍禽异兽活动频繁,圭江航运畅通无阻,惟后来山林火灾不断,高寒山区林木屡遭冻害,林木逐年减少。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林业生产,设置专门机构,兴办林场,开拓林区,在年年号召干部群众植树造林的同时,多次用飞机播种造林。然而,由于人口激增,林业政策多变,加上1958年“大办钢铁”和“文化大革命”动乱以及1980—1983年落实山界林权期间,多次出现乱砍滥伐,林木损失巨大,生态失去平衡,20世纪70年代圭江断航,各种异兽珍禽亦趋绝迹。1985年以来, 县委、 县人民政府把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平衡,当作大事来抓,坚决贯彻执行《森林法》,严禁乱砍滥伐,在执行国家限额采伐政策的同时,引进各种贷款 (国际贷款、开发性贷款、 信贷、无息贷款59478万元) ,连续3年飞播造林,到1990年,全县有林面积15999万亩, 活立木蓄积量2512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81年的2259%增到1990年的4292%,林业总产值(当年价)328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当年价)的58%。1991年成为自治区的灭荒县。
畜牧业
北流县传统畜牧业以饲养猪、牛、禽为主,羊、兔次之。民国35年(1946)《北流县统计提要》 载:全县有牛461万头,马40头,羊947头 (1947年为2094头),猪399万头,鸡2218万羽,鸭718万羽,鹅1528羽。 解放后,1950至1957年,生猪饲养量由1020万头发展到16万多头,年末存栏由554万头增加到1073万头;耕牛年末存栏由572万头发展到857万头;家禽年末存栏由2233万羽增加到10444万羽。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强调集体饲养,限制私人饲养畜禽,加以限价派购,畜牧业发展缓慢。 1978年年末,耕牛存栏688万头,生猪存栏2927万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经济改革,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取销派购,开放自由市场,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出现了饲养专业户,1990年,耕牛年末存栏1064万头,生猪年末存栏4883万头,家禽年末存栏20736万羽, 分别比1950年增长08倍、 78倍和829倍,耕牛、生猪分别比1978年增长5465%、 6683%。1990年畜牧业产值426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88%。按畜牧业产值结构计,猪占6959%,牛占1434%,禽占119%,其它占410%(按1980年不变价计)。
渔业
县内江河纵横, 池塘水库星罗棋布,鱼类有120多种。但由于江河污染,流量下降、滥捕等原因,河鱼种类和产量越来越少。1982年调查,过去江河中盛产的沙黄鱼、鳡鱼、桂花鱼、白鳝、竹鲤等上十种珍贵鱼类已极少见。加上用传统方法养殖,渔业发展缓慢。1949年, 全县池塘养鱼水面积4900多亩,总产480吨。1950后,改进养殖方法,渔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 1953年,县人民政府在农业科配备干部1人兼管渔业,1978年从农业局分出成立县水产局, 有技术干部2人,聘请农民技术员7人,行政干部1人,负责指导全县渔业生产。 1984年8月,县水产局和畜牧局合并为畜牧水产局,1985年成立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定编5人,由1名副局长专管渔业。1990年,全县起水鲜鱼2100吨,比1949年及1978年分别增长338倍和44倍。 北流县工业历史悠久,早在汉至两晋期间便开始冶铜铸造铜鼓;宋代,陶瓷业兴起,但发展极其缓慢。民国初期,县内开始出现用机器生产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北流晋光电力公司和北流利民米机。但全县工业基础很差,至解放前夕,除此两家机器生产的厂家外,全县只有22家小型碗厂,3间缸瓦窑,3家小型镬厂,个体工业2023户,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658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着手发展粮食加工(碾米)、木材加工、陶瓷、造纸等工业、手工业生产。1952年工业总产值为79455万元,比1949年增长207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对私营工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有全民所有制企业1家一地方国营北流县印刷厂,公私合营企业9家,1957年产值达122742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平均年递增速度为91%。 “大跃进”期间,新建了北流水泥厂、印岭钢铁厂、耐火器材厂、淀粉厂、化肥厂、农药厂,开采了望天洞、上垌、坡头、三和等金矿和硫磺矿,各乡镇也纷纷兴建农机、 农药、化肥等简陋工厂858个,工业盲目发展,工厂因缺乏能源、原材料和技术力量等, 后来不得不“下马”。1962年,产值仅为87539万元。1959年至1962年,5年间平均年递减率为654%。
三年调整时期(1963—1965),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生产得以恢复, 规模不断扩大,到1965年年产值再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141504万元,平均年递增率为1736%。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0) ,正值“文化大革命”前期,工厂动乱,生产严重下降。从1966年至1969年,各年产值均低于1965年。1969年工业产值12132万元。四年中平均年递减率为378%。1970年回升到182297万元。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 ,1971年改建龙门电站,装机容量3000千瓦,成为县内第一座电力基地。1972年年产合成氨3000吨的北流县氮肥厂建成投产,县内化学工业初具规模。其它工业的生产也逐渐恢复发展,1975年工业总产值为378910万元,年平均递增率1576%。1976年新建2400千瓦的大村电站后相继兴建了石窝油毡厂、县松脂厂、县紫胶厂、县茶厂、县轧钢厂。1980年工业总产值达5954万元, 平均年递增率为95%,工业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96%。1981年以后,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落实经济责任制,对企业实行整顿和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并发挥水泥、氮肥、陶瓷三大优势,同时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全县工业生产出现了新局面。 1985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55家,职工6988人,工业年产值为11142万元, 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44%,实现利润1333万元,上交国家产品销售税金500万元。“六五”计划期间(1981—1985) ,全县工业总产值的平均递增率为134%,已形成水泥、化工、陶瓷、机械、食品5个行业为主体的多门类工业结构。
1985年后, 北流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全县集资建设110千伏和35千伏送变电工程,分别于1986、1987年建成投入运行,进一步解决工业所需能源。此外大量投入资金,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新建企业不断增多,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产值、利税大幅度增长,1986年至1990年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178亿元,为1957—1980年24年投资数的总和。水泥、陶瓷两大行业发展更为迅速,至1990年底,全县水泥企业由6家增至13家,年生产能力1282万吨;陶瓷业也有较大发展,1987年投资2300多万元兴建了北流陶瓷城。同时还先后建成炻瓷厂、蟠龙瓷厂、第六瓷厂。在此期间,北流工业已向外向型发展,出口产品继日用细瓷器后,还有罐头、瓷砖、水泥、花岗岩板材等。
1990年,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69家(其中国家二级企业1家),中外合资工业企业2家, 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26家,共有固定资产原值192581万元,职工15万人,其中技术人员220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5543万元 (其中属地区。自治区企业产值18659万元,占731%) 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0834万元的5024%,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328倍,轻重工业之比为1:14。各主要行业在国营集体工业总产值19027万元中所占的比重为:水泥工业占2305%, 陶瓷工业占1914%,化学工业占1051%,食品工业占785%,机械工业占63%。 主要工业产品的年产量为:水泥7226万吨,日用陶瓷器398326万件,釉面瓷砖10192万件,合成氨22万吨,复合肥116万吨,罐头0394万吨,发电量396359万千瓦时,自行车零件价值2778万元,粉碎机102万台,铁锅5352万口,成品钢材018万吨。全县盈利的工业企业160个,盈利总额220364万元;亏损企业37个,亏损总额13695万元。上缴税金229612万元。
北流工业已形成以日用陶瓷、水泥、兽药、罐头食品、机械、皮件等为主的工业体系。2009年,全市有工业企业4300多家,其中陶瓷企业50多家、水泥企业28家、兽药企业26家、皮件企业33家、规模较大的罐头食品企业10多家,安排就业20多万人。北流已成为广西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及华南地区兽药生产基地。
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62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7946亿元,年均增长236%;工业增加值由2008亿元增加到6622亿元,年均增长245%。培育壮大了陶瓷、水泥、电子、制药、皮件、林产化工、食品和机械制造等八大产业集群,其中,陶瓷产业年产值由16亿元增加到3673亿元,水泥、皮件、林产化工等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97家增加到184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强优企业由3家增加到40家;全市工业化率由109提高到236。园区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全市入园企业200多家,其中建成投产160多家;园区工业总产值由1025亿元增加到105亿元,年均增长6244%;税收由068亿元增加到367亿元,年均增长4164%;园区的产值规模和创税总额在县(市)管理的自治区级工业园区中均排名第1位。
2008年,该市工业园区形成了“一园四区”的格局,由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和北流建材陶瓷工业集中区、北流鑫山工业集中区、田心—城西工业集中区、北流南部工业集中区组成。
2009年,全市有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96家,其中自营出口企业57家,出口产品包括日用陶瓷、皮革制品、罐头食品、芒竹编、松脂、毛纺织品、家具、玩具、农机、兽药、园艺产品等15大类,产品销往美国、欧洲、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广西最大的产品出口县市之一,2008年完成广西第一个“外贸出口超亿美元(县级)市”。
北流市坚持“一园多区”的发展模式,立足省级广西日用陶瓷工业园区,加快建设完善民安建材陶瓷工业集中区、鑫山健康电子工业集中区、城西林业皮件工业集中区、南部宠物玩具工业集中区等四个工业集中区共11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水、电、路等生活配套设施,园区城镇化、规模化发展逐步显现,效益持续提升。截止2011年10月底,北流市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100亿元,增幅超过40%;完成税收36亿元,增幅超过20%。同时加速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在不断优化升级水泥、陶瓷两大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发展了一批皮件、电子、服装、机械制造等新兴产业,特别是育祥鞋业等一批皮件生产企业竣工投产和发展壮大,截止10月底产值突破25亿元,成为北流新的经济增长点,获自治区授予“广西皮件生产基地”称号。 清朝初期,北流的商品经济已比较发达,当时的北流有两大优势:一是物产上的优势,旧县志记载“物产丰饶,为郁林诸县冠”,全县盛产稻米、花生、竹木、土纸、陶瓷器、镬头、烟叶、棉、麻、茶、荔枝、龙眼、头菜、咸卜、桂元肉、药材等,还有金、银、铜、铁、锡、滑石、陶瓷土等;二是地理上的优势,地处桂东南边陲,南部接壤广东高、廉等县,圭江流经县城,货船、客船可直达梧州、广州。解放前,郁林、博白、陆川、兴业以及广东高、廉各县的农副土特产品,多就近集结北流,然后从圭江船运出口。上述各县所需的工业品和日用品,也多从梧州、广州运抵北流后再转销各地。所以广东以及外地的一些商人,相继涌入北流经商。清雍正六年(1728),北流县临江税厂全年税收(不包括盐课)已达1315两。清代的税率分为五等,其中土产免税或抽5%,必要品抽5%。当时从圭江进出口的货物大部分是土特产和必要的生活用品, 即以5%的税率推算,就可计算出当时的进出口货物总值达26300两白银;另外,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盐课为1862两之巨。可见当时商业的繁荣。
民国时期北流县商业情况。据民国24年(1935年)版的《北流县志》记载:“邑中当前清道光以前,海禁未开,所有郁林五属及高廉各县土产货物均荟萃于北流,运销梧粤各处,商业为最盛期,谚称北流为“小佛山”。自后轮船交通倾销洋货,土产货物日渐衰落,利权外溢,商业因之不振”。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后,北流变成通湛江口岸的通道之一,于是又成为内地商品的集散地,北流的商业也因之而兴旺。
解放前的北流商业,均为私人经营。解放初期,县人民政府一方面保护私营商业,并鼓励其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和集体商业,逐步占领市场,平抑物价,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据1951年1月的统计,全县有工商业户632家,到年底发展到:座商675家、摊贩636户,还有土产、合群、烟叶、纸业、国药五个联营社,从事收购生猪、土纸、 烟叶、果菜等土特产品,远销梧州、武汉等地。1956年3月底,全县基本完成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部分个体户和私营商业户参加了公私合营商店或合作商店(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北流商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并肩齐进,个体商业发展迅速,1990年全县有个体商业户6527户,从业人员8065人,自有资金954万元,营业额105亿元。
商业行政管理机构,在清代县内不设专门机构,商业行政管理由县公署的县丞负责。民国时期, 县内商业行政管理由县政府建设科兼管。民国4年,北流县城商民组织成立北流县商会,进行自我管理和对外交涉。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于1950年10月设立工商科,统领导国营、合作、个体商业;1952年成立北流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1956年撤销工商科,成立北流县商业局,下辖百货、中文、纺织品、药材等公司和公私合营、合作商店;1956年4月成立县采购局,1957年1月改称县服务局, 下辖食品、专卖、食品杂货等公司和各乡食品收购供应站;1958年2月县供销社、服务局并入县商业局;1962年恢复县供销社、县商业局;1968年12月又撤销县商业局,商业由县革命委员, 会生产指挥组财贸小组领导;1972年7月恢复县商业局,至1990年,百货、五金交电、 糖业烟酒、食品、饮食服务、医药等6个公司的行政领导由商业局主管,业务则由自治区领导。 石油、烟草公司直属条条领导。1977年3月恢复北流县供销合作联合社,1990年县供销社下辖16个基层社,3个公司。
2007年,该市服务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亿元,增长19%。该市强化传统商贸服务业优势,2006年陵宁路商业街、新天地商业街一期和家美超市建成开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房地产业发展走在广西县(市)级前列,共有10多家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开发单位参与该市房地产开发,总投资超过10亿元,实现税收4000万元。消费趋于活跃,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2亿元,增长1918%。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7148亿元,比增1017%。
该市结合松木岭旧区改造、永顺新区和城南新区建设,加强与知名商贸流通企业合作,建设金旺旺商贸城、家美超市,积极培育建设蔬菜、果品、绿色农产品批发等专业市场,带动永顺新区、城南新区商贸流通业上水平、上台阶。加快发展仓储物流业。紧紧抓住洛湛铁路、南广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契机,立足北流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仓储物流业发展,把北流建设成为桂东南重要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和交通结点。
2009年,以商贸、交通运输、旅游 、餐饮 、房地产、文化娱乐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城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上升至29%,从业人员超15万人。
北流市重点推进旅游、物流两大产业。2011年以来,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旅游规划修编,开工建设五星级标准的碧桂园凤凰酒店,加快推进金荔酒店等服务设施建设,同时依托三个高速公路入口和两个火车站的优势,加快桂东南重要商贸物流基地建设。
部首:氵 部首笔划:03
简体笔划:09 繁体笔划:10
拼音输入:pai 五笔输入:hrey 笔顺:捺捺横撇撇撇折撇捺
派
appoint;clique;dispatch;faction;group;pie;school;send;style;
派2
pài
〈名〉
(1)
(形声。本义:水的支流)
(2)
同本义 [branch]
派,别水也。――《说文》
百川派别。――左思《吴都赋》
九派乎浔阳。――郭璞《江赋》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
(3)
又如:九派(一般指长江的很多支流);派流(水的支流)
(4)
泛指江河的流水 [current]。如:派合(水流汇合)
(5)
人物、事物的系统、流别 [school;faction]。如:派演天潢(宗族的支派。天潢:皇族);党派;左派;新派;旧派;宗派;死硬派;保守派;宫廷派;派衍(宗教支派,繁衍)
(6)
气派;风度 [style;manner and air]。如:派势(派头,气派);派式(派头,模样);派阔(派头);文艺复兴派的油画;正派;官僚派
(7)
由牛奶、奶油、面粉和不同馅料做成的饼。多作为甜食在饭后吃 [pie]。如:苹果派;巧克力派
派
pài
〈动〉
(1)
派遣;差遣 [appoint;send;dispatch]。如:派散(分派散发);派人去办;派拨(调遣);选派(挑选派遣)
(2)
分配;分摊 [distribute]。如:派粮;派款;摊派;派索(摊派索取);派开(分配开来);派征(摊派征收);派取(分摊收取);派赏(分配赏给)
(3)
安排 [arrange]。如:派拨(安排)
(4)
指责 [别人的过失] [censure]。如:派不是(指责;数落)
派
pài
〈量〉
用于景色、气象、声音、语言等,前面用“一”字 [referring to scenery,meteorology,sound,languages,etc]。如:一派新气象;一派胡言
另见pā
派别
pàibié
(1)
[group]∶宗教、政党或学术团体内因不同主张而形成的各种分支或门派
(2)
[faction]∶经常好争论、追求私利或不顾共同利益的党派、联合体或集团
新旧两个派别之间的斗争
派不是
pài bùshì
[put the blame on sb] 指摘别人的过失
自己不认错,还朝这个朝那个派不是
派出机构
páichū jīgòu
[agency] 某一单位、团体或政府部门派往外国、外地的工作机构
派出所
pàichūsuǒ
[local police station] 中国公部门的基层机构,管理户口和基层治安等工作
派饭
pàifàn
[meals in peasant homes arranged for cadres,students,etc,temporarily staying at a village] 指派农户给临时来村工作的干部提供饭食
已经给新来的同志派饭了
派饭
pàifàn
[arranged meals for temporarily visiting cadres] 指派农户给临时来村工作的干部提供的饭食
吃派饭
派购
pàigòu
[purchase according to rigid rules] 对某些重要农副产品,按国家向生产者分派的交售任务计划收购
派购任务
派活,派活儿
pàihuó,pàihuór
[assign a task] 分派工作任务
大家在等着领班派活儿
派款
pàikuǎn
[impose levies of money;collect compulsory coutributions] 摊派征收的款项
派遣
pàiqiǎn
(1)
[accredit]∶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
派遣至外国的全权大使、公使、领事
(2)
[dispatch]∶派往某特定目的地
要求派遣两个连队到前线
(3)
[mission]∶命令地位低的人去干某事
派遣她的仆人们去把每个旮旯儿都擦亮
派生
pàishēng
[derive] 由某一根本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化出来
派生词汇
派生词
pàishēngcí
[derivative words] 合成词的一类,指由词根加词缀构成的词。如:椅子;花儿;阿姨
派头
pàitóu
(1)
[style]∶人或事物所表现出来的风度、气派、气势
大家凑在一起都是这样的派头,这样随随便便的潇洒派头
(2)
[mannerism]∶行动、举止或处置的特殊方式
不沾染从伟大人物抄袭来的派头
派头十足
pàitóu-shízú
[exuberant] 行动、举止过分神气的样子
一个派头十足的人物形象
派系
pàixì
[factions] 指某些政党或集团内部的派别
派系之争
派性
pàixìng
(1)
[tribalism;factionalism]∶把本派别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立场、见解或习气
闹派性
(2)
[cliquism]∶拉帮结派的倾向
派驻
pàizhù
(1)
[garrison]∶委派驻守
在老虎山没有派驻任何部队
(2)
[dispatch sbto stay at]∶派遣人员进驻
派驻摄影记者
(3)
[accredit]∶受到派遣驻在某地(执行任务)
派驻国外
派1
pā
另见pài
派司
pāsi
(1)
[pass]
(2)
桥牌叫牌中的术语,表示不叫
(3)
英文 pass的音译,指厚纸印成的或订成本儿的出入证、通行证等
派
pài ㄆㄞˋ
(1)
水的支流:九~(指长江支流之多)。
(2)
一个系统的分支:~系。~别。~性。党~。
(3)
作风,风度:正~。气~。~势。~头。
(4)
分配,指定:~赴。~驻。~遣。委~。
(5)
指摘:~不是。
(6)
量词(a.用于派别,如“两~的意见争论不休”;b.用于景色、气象、语言等,前面用“一”字,如“一~胡言”、“好一~北国风光”)。
郑码:VPRH,U:6D3E,GBK:C5C9
笔画数:9,部首:氵,笔顺编号:441333534
appoint;clique;dispatch;faction;group;pie;school;send;style;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