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车联网?车联网包括车载娱乐系统吗?

什么是车联网?车联网包括车载娱乐系统吗?,第1张

车联网主要是车与车、车与人、车与路、与服务平台之间的网络连接,与车载娱乐是两个概念。

内涵主要指:

车辆上的车载设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对信息网络平台中的所有车辆动态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在车辆运行中提供不同的功能服务。

可以发现,车联网表现出以下几点特征:车联网能够为车与车之间的间距提供保障,降低车辆发生碰撞事故的几率;车联网可以帮助车主实时导航,并通过与其它车辆和网络系统的通信,提高交通运行的效率。

概述

车联网的概念源于物联网,即车辆物联网,是以行驶中的车辆为信息感知对象,借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车与X(即车与车、人、路、服务平台)之间的网络连接。

提升车辆整体的智能驾驶水平,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智能、高效的驾驶感受与交通服务,同时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提升社会交通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车联网通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车与云平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内等全方位网络链接,主要实现了“三网融合”,即将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进行融合。

车联网是利用传感技术感知车辆的状态信息,并借助无线通信网络与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实现交通的智能化管理,以及交通信息服务的智能决策和车辆的智能化控制。

1、车与云平台间的通信是指车辆通过卫星无线通信或移动蜂窝等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与车联网服务平台的信息传输,接受平台下达的控制指令,实时共享车辆数据。

2、车与车间的通信是指车辆与车辆之间实现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包括车辆位置、行驶速度等车辆状态信息,可用于判断道路车流状况。

3、车与路间的通信是指借助地面道路固定通信设施实现车辆与道路间的信息交流,用于监测道路路面状况,引导车辆选择最佳行驶路径。

4、车与人间的通信是指用户可以通过Wi-Fi、蓝牙、蜂窝等无线通信手段与车辆进行信息沟通,使用户能通过对应的移动终端设备监测并控制车辆。

5、车内设备间的通信是指车辆内部各设备间的信息数据传输,用于对设备状态的实时检测与运行控制,建立数字化的车内控制系统。

未来已至,只是尚未流行。

凯文·凯利在《必然》的这句话似乎贯穿于整个互联网这部“进托邦”史当中,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趋势,也看到技术的“秀肌肉”,但要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似乎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毕竟解决人的需求,才是真正推导技术变革的力量,技术进步的初衷也是为了造福人类。

这其中,车联网的“乌托史”其实起源甚早,在国内最早可以追溯到08年。而在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吸引了许多企业的跑马圈地,包括BAT在内的诸多“野蛮人”纷纷进行架构调整,高调入局车联网的态势也着实让车联网的火变得愈发旺盛。而对于传统 汽车 厂商而言,车联网更是 汽车 销量焕发“又一春”的关键。

事实也的确如此,据有关资料显示,2018年1至10月,中国市场 汽车 共销售2287万辆,同比下降01%,持续回落。其中,10月份 汽车 销量仅238万辆,同比下降117%,为2012年以来最大单月降幅。多重因素影响下的 汽车 销售热度下降的境况似乎已经不可阻挡。

车联网被传统车上们寄予厚望本身也是无可厚非的事,然而在互联网江湖(VIPIT1)团队看来,车联网虽热,但眼下却有这么几盆冷水已经是“盆在手上,不得不泼”。

倒春寒还是冬未过:车联网爆发的阻碍因子有哪些?

从车联网技术本身来看,其目前市场上的火热到底有没有泡沫?是否存在被高估的嫌疑呢?答案是“有过”,任何新技术驱动下的产业往往具备估值高、营收低、风险高、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等特征,车联网同样也是如此,但车联网最大的泡沫其实早已破碎开来。

从08年车联网的概念刚刚提出,到如今正好过去十个年头,按照技术发展的加德纳技术成熟度曲线。如今车联网的火热已经不是萌芽期后的火热,而是从低谷期到复苏期的回暖,准备迎接最后成熟期的到来。

既然是复苏期,就需要对行业有更理性认识认清行业发展的阻碍因子来自哪里。但从目前行业的反省来看,如今要想以车联网为卖点促使用户换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这主要归咎于以下几个方面:

1新技术落地的普适性轨迹: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车联网对于 汽车 产业而言无异于鸟q换大炮,功能机变智能机,而在过去人类文明发展积累的经验来看,技术的落地轨迹其实具备一定的规律性特征。从第一次工业明开始,每一次新技术出现,其脚步的快与慢直接关系到当下整体市场的发展,以点连线,以线辐射面的过程,而至于影响的行业、应用及生活方式也同样是个逐步运行的过程。

以通讯网络为例,通讯网络的2G时代、3G时代再到如今的4G时代,每次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4G网络发展最迅速的几年,仍有人使用2G、3G网络。在基础设施层面上,自2008年4G出现之后,在这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运营商却依旧没有关闭3G、2G网络。

通讯网络的普及尚需多个年头,而车联网技术的落地难度要更大于移动网络的普及,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通讯网络是旧技术迭代,车联网是新技术起源。

移动网络所提供的服务类型人们都知道,不需要进行额外的市场教育,而车联网不同,人们目前所看到的也只是蓝图,并没有感受到实际的效果,本身也需要付出新事物都要有的市场教育成本。

车联网代表更智能高品质的生活驾驶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原先的 汽车 就会完全退出 历史 的舞台,就比如从功能机到智能机,如果没有小米这样的“搅局者”,智能手机的普及可能尚需一段时日。

因此,我们可以认定的是,即使车联网真的达到大规模商用的程度,而换车潮并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大,这会是一个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过程。

汽车 的耐用品属性

经济学认为,在消费结构的划分当中, 汽车 消费的比重通常仅次于住房消费。消费金额大、消费周期长是其主要消费特征,成本比手机要小得多,很难产生冲动消费。因此,人们在面对买车与否的消费决策时方面往往慎之又慎,这为搭载车联网系统的 汽车 出售增添了不小难度。

2未能实现足够高的用户效用

跟“人”打交道是一件最复杂的事情,因为人的七情六欲会时刻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人性”在很多时候是商业发展的动力有些时候则是一种阻碍。

基数效用论告诉我们,不同类型的产品带给用户的满足感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吃一个鸡蛋用户获得的满足为10,一只烧鸡的满足是15,因此吃一只烧鸡比吃一个鸡蛋更加划算。

而在车联网同样也是如此,毕竟无论什么时候,使用价值才是商品价值的体现,西方经济学效用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某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越大,则消费者为购买这一单位的该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越高,用户对产品效用认同高低决定是否愿意付费或者愿意付出多少费用。

如今看来,车联网依旧还处于“PPT”的阶段,虽说已有不少可以冠之以车联网的卖点,凡和WIFI、网络沾点边儿的产品,就被冠上车联网的名号,这些本身也的确算是进步,但这一改变对用户的满足程度只是处于效用较低的一个层次。 相对于PPT给广大用户心智中的留下的锚定印象,如今打着车联网旗号的车企更像是小儿科,就目前而言尚没有看到解决思路。

没能实现足够高的用户效用,这也是不看好目前车联网能够拉动销量增长的根本原因。 从某种程度上讲,各自为战的行业境况这也导致车联网更像是一个非标准产品,而在互联网江湖(VIPIT1)团队看来,我们看过的几乎所有的非标准化产品的扩张动力都来自于激活“爽点”而非解决“痛点”。如果以KANO模型来看,这一类产品满足的可以是期望属性、魅力属性、无差异属性和反向属性,但一般不会是必备属性 。因此,什么时候用户感到车联网的必备属性了,这也是行业真正爆发的时候,但从目前来看还没有这一类的迹象。

3技术本身尚存不足,何时解决未知

技术依旧是行业发展最难啃的骨头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产品设计

企业技术基因浓厚,如刚刚进行组织架构调整的阿里、百度、腾讯,它们的车联网系统的设计者们一直在建造更大、更相互交织的系统来分担计算机处理负载。但如今来看他们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一旦一切事物都联系在一起,问题就会像解决方案一样容易扩散,有时甚至更容易扩散。有过太多的建模都曾经表明一件设备的连接越少,安全性也会越高。虽然智能通常是高度可靠的,但它是有很大的可能会出现失败。当车联网实现的时候,它可以提高性能。但如果车联网系统出现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比没有智能化的情况更糟糕。

通讯网络

5G网络是包括车联网在内整个物联网生态所依赖的一项技术。车联网时代,需要强大的网络支撑,因为海量的物联网终端需要需要可靠的低成本接入,传统的网络架构的性价比无法满足要求,而关于5G技术技术而言,依旧未能实现大规模的商用,这也是限制车联网爆发的技术因素之一。

4行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从外部因素来看,美国学者Johnson·G与Scholes·K提出了 PEST 模型,用来进行行业大环境分析,可以分为四大因素:政治因素(Political)、经济因素(Economic)、 社会 因素(Social)、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以此来判断一个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从政治因素来看,主要是要考虑政策对行业的管理力度,经济发展本身就是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而对于新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鼓励、包容、支持和引导,但在一些关键而又敏感的话题上,政策方面也会及时给予强有力的规范和引导。

对于车联网而言,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数据和信息这一敏感话题。

从技术的演进来看,就目前来看,车联网的发展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一点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一些。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问题让以技术见长的BAT都还头疼不已。

例如交互方式上,采取什么样的交互方式?语音还是触屏,亦或者二者结合?,从屏幕设计来看,车载系统不是日常回微信,瞬间的分神就可能造成交通事故,这需要产品经理好好考虑产品的设计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对于企业品牌形象的打击会是致命的。而语音方面,则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例如方言识别等。

从经济因素来看,如今 汽车 销量下降的经济问题也将成为未来车联网 汽车 销量的阻碍因子。

例如楼市价格快速上涨,人们在这一块的投入增多,“挤出效应”下对整个 汽车 销量带来负面影响。虽说买房和买车在功能上不属于替代品,但在消费者支出分配上绝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除此之外,国内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等因素也会影响 汽车 的销量。

从 社会 因素来看,车联网的蓝图是为了实现车和车、车和人、车和道路等与 汽车 有触点事物的关联互动和信息交流。还有就是经常提到的隐私问题, 社会 大众对个人信息问题的态度,这些 社会 问题将是车联网从业者未来必须考虑的问题。

由此可见,透过 PEST 模型分析不难看出,虽说目前车联网的研究已经归于复苏期,但行业未来爆发的时间点还不可期,现在一切关于车联网带动 汽车 销量增长的猜测更像是望梅止渴。

未来已至,但尚未普及,那如何才能加速车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呢?

回归 汽车 IoT常识和底层逻辑:基因互补才是车联网发展的完全体?

车联网本身属于产业互联网范畴,前面我们提到的问题其实都源自于最本质的内容,因而要详询的解决方案,还需要回归 汽车 IoT的本质才行。

回顾过去 汽车 厂商的成长之路,有这样两条明显的主线:一是工业 社会 的规模效应推动 汽车 厂商的崛起;二是互联网的网络效应时代,规模不经济推翻了 汽车 厂商们依赖许久的成功经验。

如今,产业互联网时代到来。产业互联网其实是将大量的设备、数据和系统连接起来,这些设备、数据和系统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但它实际上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是一个产业整个生态系统的问题,具体到车联网而言同样也是如此。

从底层逻辑来看。车联网可细分为云、管、端三部分。车为端,5G为管;云就是云服务、云储存、云计算,用来解决车与车,车与人,车与物的联系。

云的问题谁来解决?这需要 科技 公司的阿里云、京东云、腾讯云们下功夫;5G网络需要各大电信运营商的扶持;而“端”自不用说,各大 汽车 厂商。只有多方协作,车联网的产业价值链才能实现升级的链式效应。

单一企业并不具备产业的积累和底蕴,即使是消费互联网时代呼风唤雨的BAT同样也是如此,毕竟2B类产品不同于2C,要求的不仅仅是“做到”,而且还要“做好”。这可能需要相关企业不仅具备 汽车 制造基因,还要具备技术基因、运营基因等多元化基因。

凡事皆有主次,那么云、管、端三大要素中谁为主导呢?这一点其实毋庸置疑,一定是端。

物质决定意识,任何时候软件的存在并不是凭空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存在和运行必须在各种硬件设施的基础上,一定是先有电脑和智能手机,才会有现在丰富的客户端和APP。软件的发展,离不开硬件的支持。车联网同样也是如此,网络传输也好,云服务也好,都依靠于端的力量,车载系统必须与 汽车 配套,是 汽车 整体的一部分,这是不容改变的前提条件。

因此,在这种条件下,互联网江湖(VIPIT1)团队认为合资车企这一车联网时代衍生出的新物种更符合行业发展的特征。

以上汽通用 汽车 为例,其发布的“2025车联网战略”写道:到2020年,上汽通用 汽车 旗下车系将实现100%云互联;2025年之前,上汽通用 汽车 旗下的车将能够应用5G网络技术、车主将拥有超级个人助理、一体化座舱系统以及基于增强现实的抬头显示系统应用。

敢定出这一目标本身是需要一定底气的,而上汽通用的底气源自于合资车企能够不断实现“基因互补”的优势。

作为上汽“拳头品牌”的别克 汽车 推出的Super ID功能,已经可以支持高德导航、网易云音乐和考拉FM车机账户联合登陆,并且能将这些应用的移动端数据和车机端打通,做到跨平台的用户数据共享。能够实现这些功能,依靠自身的 汽车 制造基因是做不到的,合资车企的价值凸显的淋漓尽致。

消费互联网时代,企业以单点为突破口展开,然后再逐渐摸索相适应的商业模式的套路已经过时,企业级市场更强调“基因的组合效应”。有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未来可能还未衍生出更多好的解决办法,但就目前而言合资车企无疑是最合适的存在。

我认为在电动汽车领域,物联网可以运用到以下几个环节:

1应用于制造环节

虽然国内所生产的电动汽车零件具有较大容量、高效率的高电压锂离子蓄电池,但是由于生产技术受限,所生产出来的高电压锂离子蓄电池的一致性不足,面对这种情况国内的电动汽车零件生产商就可以引入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来管理相对应的产品,从而提高生产的一致性,实现全面的自动化生产运作。

例如可以在进行电动汽车零件以及整车制作过程当中,给原材料植入原材料自身信息的EPC 标签,通过这种标签就可以查询到材料的基本信息,就算原材料被加工成各种汽车部件,标签也不会消失,自然而然制造的信息也就不会消失。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生产线所有的工作点设置专门的识读器,对重要零部件的生产进行实时的监控,与此同时还能够将原材料的各种信息及时传送到数据中心进行统一的梳理和存储,通过一系列 *** 作车辆即使到达消费者手里,人们也可以通过信息对车辆生产的各个过程进行源头追溯,从而也就保障了汽车生产商所生产出来电动汽车的整体质量。

2应用于售后环节中

汽车生产商将已经生产完成的汽车通过物流运输等方式运输的各地的经销商处,在整个运输和销售过程当中,经销网点和物流信息都将会被纳入到车辆的EPC 标签当中,经销商所销售出的车辆也会将购买者的信息一同录入到车辆的EPC 标签当中,之后这些信息就会被传送到电动汽车制造厂商的数据库当中,制造厂商再将这些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将所有车辆以及车辆当中的所有信息进行集中,进而汇总成电动汽车车辆信息系统。

3应用于充电环节

充电问题是一直围绕着电动汽车所出现的主要问题,但是在未来随着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可以彻底解决电动汽车的充电问题。智能电网系统和传统电网系统的区别就是智能电网系统比传统电网加了物联网技术。

除此之外,智能电网系统还拥有更加先进的电力技术和设施,从而保证可以对整个电力系统进行实时的监测,进而可以实现真正的智能化管理。如果纯电动汽车想要进行充电工作,智能充电设施可以通过延时充电等功能来对电力进行 *** 作。例如在夜晚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那么将会缓解白天的电网压力,从而进一步的提升电能的使用效率,增加电网系统的节能效果。未来如若电动汽车占据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那么就可以在电动汽车上装置移动储能设施,对电网进行随时的电能会输工作,从而降低城市和国家的用电压力,节约电力资源,降低能源消耗。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

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包括传感器或读卡器等数据采集设备、数据接入到网关之前的传感器网络。感知层以RFID、传感与控制、短距离无线通信等为主要技术,其任务是识别物体和采集系统中的相关信息,从而实现对“物”的认识与感知。

网络层。是建立在现有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基础之上的融合网络,网络层通过各种接入设备与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相连,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信息的传输、初步处理、分类、聚合等,用于沟通感知层和应用层。目前国内通信设备和运营商实力较强,是我国互联网技术领域最成熟的部分。

应用层。是将物联网技术与专业技术相互融合,利用分析处理的感知数据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特定服务。应用层是物联网发展的目的。物联网的应用可分为控制型、查询型、管理型和扫描型等,可通过现有的手机、电脑等终端实现广泛的智能化应用解决方案。

资料拓展:

物联网的整个结构可分为射频识别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两部分。射频识别系统主要由标签和读写器组成,两者通过RFID空中接口通信。读写器获取产品标识后,通过internet或其他通讯方式将产品标识上传至信息网络系统的中间件,然后通过ONS解析获取产品的对象名称,继而通过EPC信息服务的各种接口获得产品信息的各种相关服务。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都会借助internet的网络系统,利用在internet基础上的发展出的通信协议和描述语言。

因此我们可以说物联网是架构在internet基础上的关于各种物理产品信息服务的总和。从应用角度来看,物联网中三个层次值得关注,也即是说,物联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传感网络,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对“物”的识别。二是传输网络,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与计算。三是应用网络,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

物联网(IoT)最接地气的莫过于智能家居接入互联网。智能家居联网是发展趋势。基于全方位的无线硬件平台,搭配软件开发套件,构成了全面完整又灵活易用的核心资源。受益于厚积薄发的微控制器技术,在提高性能、降低功耗、减少用料的同时,借力开发平台,可轻松地推出创新的物联网产品,形成贴近生活的智能解决方案。

典型的应用场景中家居电器联网系统由微控制器、网关、受控物品和接入控制设备组成。孤立的物品(冰箱、空调、汽车、仪表等)接入网络世界,互相之间可以交流,形成智能网络。用户通过平板电脑或手机实现对受控物体信息采集分析和智能化管理,也可以上线进行远程 *** 作。

从上图可看出,家庭自动化系统将嵌入式微控制器技术、无线连接、接入网络融合为一体。App能够使用户发现家里的设备,予以设置,或者创建一个动作加以控制。远程管控让你不管走到哪儿,都不会与家里失联,随时随地“发现、管理、控制”。例如,旅游在外,你仍可监视住宅的安全环境和调节家舍的室内温度。智能家居联网是发展趋势。基于全方位的无线硬件平台,搭配软件开发套件,构成了全面完整又灵活易用的核心资源。受益于厚积薄发的微控制器技术,在提高性能、降低功耗、减少用料的同时,借力开发平台,可轻松地推出创新的物联网产品,形成贴近生活的智能解决方案。

开发之间的重要问题

这些问题对物联网应用开发人员很重要。哪一种才是最好的方法,来构建一个“物联网应用”,它可以做很多事情,从远程控制家庭应用到对引擎改动机制造商发送通知,而这一需要维护服务的引擎有个能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开发人员要具备怎样的技能?要从哪里先开始?

物联网应用开发的始占在于它本身。这些边缘设备通常没有屏幕(尽管并非总是如此)、处理器功耗低,搭载的是某种嵌入式 *** 作系统,使用一个或多个通信协议进行交流(通常是无线)。这些东西可能直接与网络、相邻事物和网络网关相连,一般外形就是一个盒子带一些闪闪发光的灯。

系统的下一层即集成层是软件和基础设施,运行在企业数据中心或云中,来从各种事物中接收和管理数据流。运行在集成层的软件通常也负责管理这些事物,必要时更新固件。

接下来就分析层,用于管理并处理数据。最后,还有一个终端用户层,这一层上应用程序用于用户之间交流。这些可能是企业应用、可能是网络应用,也可能是移动应用。

如果你正在想办法构建物联网应用,最后两层将会是你接触最多的。作为开发人员,你可能没有工具处理这些边缘设备或网关,或者没有适应集成层的能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构建应用程序要从已经就绪的“物联网平台”开始是有道理的了。这些平台通常包含集成层,这一层承载着以时间为序列输入的数据,以及分析层、自动精简配置,激活和管理功能,实时消息总线和建立其上的平台和应用之间的通信API。

现在市场上有许多公司都在提供这类平台。这有Xively、Mnubo、BugLabs和ThingWorx,他们都有能力与不同的制造商产生的大量“事物”进行沟通。

还有些比较有名的公司,如微软的智能系统服务,和企业软件厂商如SAP的物联网解决方案,这些厂商都在他们的产品中增加了物联网功能。

车联网系统就是指根据在汽车仪表台安装车载终端产品,达到对汽车所有工作情况和静、动态信息的采集、存储并发送。系统分为三大部分:1、车载终端;2、云计算处理平台;3、数据分析平台,依据不同行业对汽车的不同的功能需求达到对汽车有效的监控管理。 车联网的基本概念来源于物联网,即汽车物联网,它以行驶中的汽车为信息认知的对象,依托新一代通信网络技术,实现汽车与X(即车与车、人与路、服务平台)之间的数据连接,从而提升汽车整体智能驾驶水平,创造安全、可靠、舒适, 为用户提供智能高效的驾驶体验和交通服务,同时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使社会交通服务智能化。

根据新一代通信网络技术,车联网(IoT)实现了车与云服务平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内饰等全面的网络链接,主要实现了内联网、车际网络、车内移动互联网相结合的“三网融合”。车联网是利用传感技术识别汽车的状态信息,依靠无线通信网络和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实现智能交通管理、交通信息服务智能决策和汽车智能控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5052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