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1 飞行设计与工程包括飞行技术
开设这个专业的高校相对较少 而且随着我们国家各航空公司的扩张,需求这个专业的在今后将会越来越大。应此毕业生很容易就业,到各大型航空运输企业,例如南航,国航等,而且从事该行业人员的薪水巨高。
2 统计学
这个不用我多说,学统计出来是很好的
3 电子信息工程包括通信工程,
说这个专业的时候肯定有很多人反对我,但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只要学得好,学出来,学校不要太差,就业应该是没问题的,不论电信公司,还是各个电子公司,甚至将来几乎各个行业单位都会需要这方面的人才。随着3G牌照在中国大陆的发放,以及将来电信网络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明年国外电信公司的进入,对这个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是很大的,出来工资也不低,而且很多家里有背景的子女都是学这个专业,我想他们都不会不自己的小孩放在最差的地方吧。不过这个专业不太好学,能学出来优秀的少,进入门槛很高
4土木工程与建筑专业
这个专业在中国是永远的最佳专业,为什么中国的楼房,城市规划似乎永远建不完楼房拆迁重建,城市建筑越来越多,但等一批新的领导上任,又要建,所以这个专业在中国是永远的好专业,而且随着中国城市的不断扩张,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中国的城市化才刚刚开始不过由于此专业的特殊性建议女生放弃
5 麻醉学与口腔医学
看清楚了,不是临床医学,如今学医的就业越来越严峻,但大部分学的都是临床医学,而像麻醉学与口腔医学的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而言高多了,而且薪水升值的潜力很大
6 汽车设计与工业设计
本来学设计的就很好,而汽车设计与工业设计由于近来中国的工业化加速将来发展还是很不错的
7 交通工程
道理与土木工程与建筑专业一样, 在中国也是永远的朝阳专业,甚至报酬更多,特别是修高速公路与好的城市主干道,钱来的比车还快,而且前几年设置这个专业的高校,据我所知,不是很多,有名的如北京交通大学
8 水利水电工程
这个专业能进电力部门是最好,进不了可能就不是中国最佳专业了,不过听说有些浙江商人开始在建水电站,应该以后就业不难
9 油气储备工程
有这个专业的高校在中国少之又少,据我所知,全国不超过七所,可偏偏现在能源对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学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是不用发愁的
10 金融工程
我之所以把这个专业放在最后,是有争议的,但是我个人觉得将来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薪水高低取决于于个人学历与家庭背景
当然这里还有些好专业没提到,如冶金专业,电器工程自动化等,欢迎大家补充电子水尺在水利监测应用还是非常广泛的,一体化的结构,可以稳定监测水位的高度变化,利用物联网通信,可以实时的把数据传输出来,电子水尺我认为应该比较适合短距离的监测,差不多4米以内吧,长的一个不好安装,成本也贵,工作效果监测精度应该是各种传感器中最高的一类。热能与动力工程是以工程热物理学科为主要理论基础,以内燃机和正在发展中的其它新型动力机械及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学、自动控制、计算机、环境科学、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的知识和内容,研究如何把燃料的化学能和液体的动能安全、高效、低(或无)污染地转换成动力的基本规律和过程,研究转换过程中的系统和设备的自动控制技术。随着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节能、高效、降低或消除污染排放物、发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成为本学科的重要任务,在能源、交通运输、汽车、船舶、电力、航空宇航工程、农业工程和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方面人才在加强学生基础理论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注重全能训练,全面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潜力 我国能源动力类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例,1952年院系调整时,当时设在机械系中的动力组就单独成立了动力机械系。由于受当时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在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专业面曾一度越分越细。50年代初期只有锅炉、气轮机、内燃机等专业,以后又先后办起制冷专业与风机专业,制冷专业又细分出压缩机,制冷及低温专业。在50年代末又创办了核能专业,在60~70年代有些学校先后设立了工程热物理专业。这样能源动力学科中的专业就先后包括有锅炉、涡轮机、电厂热能、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内燃机、工程热物理,水力机械以及核能工程等11个专业,形成了明显的以产品带教学的基本格局。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中包含的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的前身为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该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对水患的治理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设立了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一些专门的水利院校,1958年起在这些院校和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的前身)设立了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以满足国家对水电建设人才的迫切需求。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该专业更名为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1984年该专业更名为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涵盖了原水能动力工程、水电站动力装置、水电站动力设备、水能动力及其自动化、机电排灌工程、水能动力与提水工程等专业,昆明工业学院、成都科技大学等一些院校都设置了该专业。1998年,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并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新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包含了原来的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冷冻冷藏工程等9个专业。 客观上说,这种专业划分与当时我国计划经济的体制以及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适应的。过窄的专业面,但却培养了专业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因此,在当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体系的重建,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向现代化方向的发展和高新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先进科技、管理体系的大量引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当时实际存在的过细过窄的工科专业设置,总体上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专业调整。因此,在1993年原国家教委进行的专业目录调整中,将能源动力学科的上述前10个专业压缩为4个专业,即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制冷与低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保留。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将上述前4个专业进一步合并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单独设立,而在引导性的专业目录中,则建议将热能工程与核能工程合并。但当时我国大多数学校还是采用了热能工程与核能工程单独设专业的方案。因此,在2000年教育部设立的新一轮教学指导委员中,在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分设了三个委员会:热能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以及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能源动力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型产业,同时也是涉及多个领域高新技术的集成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各个方面改革的深化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机制的转换,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以及能源动力领域技术的发展,并考虑到我国核科技工业“十一五”以及到2020年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我国能源动力类以及核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能源动力及环境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头等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着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压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占商品能源消费的76%,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已经探明的常规能源剩余储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及可开采年限十分有限,200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化石能源剩余可储采比煤炭为92年,石油205年,仅为世界储采比的一半;天然气为63年,优质能源十分匮乏。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度逐年提高,能源安全面临挑战,存在着十分危险的潜在危机,比世界总的能源形势更加严峻。现在,能源资源的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从伊拉克战争及战后重建,到中日双方在俄罗斯输油管线走向上的角逐等一系列国际问题,无不是国家间能源战略利益冲突、斗争的具体反映。因此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应该说更加迫切、更具重大意义。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能源资源是有限的,我国现有能源开发利用程度与效率很低,在清洁能源开发、能源综合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领域内,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未包括台湾省)为676亿KW,可开发容量378亿KW,相应年发电量19200亿KWh,均居世界第一;至2003年底水电装机容量达到9139万KW,年电量2710亿KWh,开发率按电量算只有14%,按装机容量算只有242%,远远落后于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巴西、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高耗能产品能源单耗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40%左右,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能源发展与保护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未来能源发展中,如何充分利用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逐步降低用于终端消费煤炭的比重,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十五"以及中长期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选择。特别地,我国核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行业。完善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是确立一个国家核大国地位的基本条件。它既是国家战略威慑力量和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外交利益所在,同时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核军工、核能、核燃料和核应用技术产业,是我国核科技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适应上述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以及核相关专业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能源动力类专业教育的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常规化石能源的使用是能源动力学科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常规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目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仍在整个能源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估计在今后几十年地时间内这一局面还不会改变。这些常规化石能源主要直接应用于火力发电,这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的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水污染和热污染等。据最近的报载,当前我国每年火力发电的煤炭耗量超过8亿吨,电厂的烟尘排放量约为350万吨,占全国烟尘排放量的35%。其中微细粒子(小于10微米)排放量超过250万吨,是影响大城市大气质量和能见度的主要因数,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对能源动力生产过程中的这些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妥善处理和控制,实现其环境友好化,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能源动力技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有相应的体现。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浙江大学已经将原来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名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核能发电虽然没有上述火力发电那样的问题,但有其独特的问题,如辐射防护与保健、核废料的处置与处理等均与环境保护有关。迫于环境方面对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巨大压力,作为常规能源的水能由于具有清洁与可再生的特点,其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双11大家都在对比各项数据时,却不知道这项业务消耗1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天猫京东双11战报中夹带了“私货”。
大家在关注靓丽的销售数据时,很少人留意其中“参杂”的“私货”。
天猫京东都纷纷表示,双11期间都减少排放26万吨二氧化碳。
对电商行业而言,碳排放主要开源为:包装、物流、办公、包装、仓储和数据中心等方面。
这里就 全国数据中心这行业 的耗电量进行分析。数据中心有大量的服务器设备,在运行中有必须降温。一个数据中心少则数万设备运行,是典型的“高耗能”大户。
2020年,全国数据中心高达到8万余个,总耗电量为1660亿千瓦时,占当年全 社会 总用电量比例约为22%。
看着这些数据不知道具体什么概念?具体量化以下, 三峡水电站全年发电量约1118亿千瓦时, 这已经是世界年发电量最高的单座电站了。 可见,数据中心耗电量比一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还要多 。
举例一个更具体的例子,2020年全上海电量为1576亿千瓦时。也就是说, 数据中心的用电量等于一个上海整年的用电量。 数据中心名副其实成了一只“ 能耗巨兽 ”。
问题在于随着数据业务不断上云,物联网不断推进,智慧城市等等业务也在不断落实。这会引起全 社会 数据总量爆发式增长、算力需求也持续扩张。数据中心/服务器就必须增加。
看了下天猫对减少碳排放成果,含光800芯片可以一边降低功耗,一边提高算法效率,以达到降低算力所需要的电功耗,而减少碳排放。以及阿里巴巴业务全体100%上云,就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去开多少服务器数量。
京东也在智能发电仓库等方面付出了行动。
最后,虽然数据中心不属于高耗能限电的范围,但是提高能源效率是云计算企业的 社会 责任。
储能,简单讲就是把发的电存起来,等到要用的时候再用。而电从生产出来到,到最后使用,大概经过的流程是:
生产电(发电厂,电站)---传输电(电网公司)----使用电(用户)而以上这三个环节里,都可以建立储能,所以储能根据应用场景就分为: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
乐驾智慧能源是专注于新能源电力、锂电池应用、储能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改变新能源电力和新能源出行行业。
乐驾智慧能源储能系统产品包括电芯、模组/电箱和电池柜等,可用于发电、输配电和用电领域,涵盖太阳能或风能发电储能配套、工业企业储能、商业楼宇及数据中心储能、储能充电站、通信基站后备电池、家用储能等。
从当前以火电为主的用电环境来看,时发时用仍旧是主流。也就是:电厂发出电---传到电网---传给用户使用掉,中间是没有储能这个环节的。少部分电网公司会用抽水蓄能的方式来调峰调频,抽峰填谷。也就是在晚上电量有剩余的情况下,用电(用水泵)把水电站下游的水再抽到上游发电。
而随着能源体系的更新升级,双碳目标的推进,以太阳能、风能为首的可再生能源开始被广泛利用。由于风电、光伏受天气影响较大,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储能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观点认为,风光储结合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新能源发展趋势。
业内认为,未来几年,新能源储能行业将迎来持续“加速跑”,适应规模化需求的长时储能系统加快部署,多元化的储能技术耦合发展,随之增加的安全隐患应提前防范。
乐驾智慧能源是专注于新能源电力、锂电池应用、储能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改变新能源电力和新能源出行行业。
乐驾智慧能源储能系统产品包括电芯、模组/电箱和电池柜等,可用于发电、输配电和用电领域,涵盖太阳能或风能发电储能配套、工业企业储能、商业楼宇及数据中心储能、储能充电站、通信基站后备电池、家用储能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