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纷纷入场,他们看中了什么?又将带来什么?
翻开三大企业在珠海的发展蓝图,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就是——人工智能。通过打造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展示中心等,巨头们渴望在珠海开拓广阔的人工智能蓝海,并以此为中心辐射珠江西岸乃至全中国。
在此背景下,珠海能否顺利进发,成为继深圳和广州之后的全省人工智能产业第三城,成为业内关注焦点。
●南方日报记者 沈梦怡
10天内三巨头接连高调进场
最近,珠海大咖不断。
5月30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香洲区政府举行“人工智能与云计算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按计划,双方将在人工智能创新及应用、云计算及数据服务、人才交流及培养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推动珠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和创新高地。
华为政企云副总裁张怀冬表示,该项目将打造华为公司在珠江西岸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中心。华为也会将服务范围向珠海全市乃至珠江西岸拓展。
华为来到珠海的两天前,阿里巴巴已先到一步。
5月28日,珠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永航会见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首席技术官张建锋。
张建锋表示,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珠海区位优势凸显,发展势头强劲,未来前景广阔。阿里巴巴集团将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加快推进在珠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与珠海在人工智能、金融、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来得最早的是腾讯。5月22日,腾讯云启基地正式宣布落户珠海香洲。腾讯将导入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产业生态资源,在香洲打造“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三大巨头如此关注珠海,瞄准的都是同一个关键词——人工智能。而从具体签约内容来看,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人才体系的建设是他们的重点发力方向。
在产业服务方面,腾讯提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与人工智能 科技 创新中心。前者通过设立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赋能创新企业,后者主要通过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平台(加速),投产腾讯人工智能云上生产线。
华为则提出,要打造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云计算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云平台。包括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构建数字经济创新基础平台服务解决方案,为市、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构建全产业链资源;构建区域统一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实现政府、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的集中共享;与华为软件开发云联动,以形成软件生态体系“弯道超车”的核心竞争优势。
人才建设方面,腾讯计划在珠海打造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心,探讨设立腾讯人工智能实训基地或人工智能学院,导入腾讯产业人才培训体系;华为则将建设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实践中心,与当地企业共同打造实训基地,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实训。
有意思的是,珠海还将成为他们的展示窗口。
腾讯提出,要打造人工智能展示中心,集中展示珠海市和香洲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腾讯创新产品和技术、腾讯云行业解决方案、腾讯生态伙伴解决方案及加速平台在加速企业的最新科研成果。
华为则提出,要与香洲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及智慧城市展示中心。该中心也将作为华为公司及其合作伙伴在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和人工智能领域创新成果及案例的重要宣传窗口,吸引合作上下游企业落户香洲。
本地企业期待三巨头弥补产业链短板
珠海并不是三大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的第一站。
记者梳理发现,从去年8月开始,腾讯人工智能相关板块已先后落户上海和济南,阿里也已在重庆和合肥完成布局,华为则接连与辽宁沈抚新区、合肥市政府完成签约。但值得注意的是,3家企业同时瞄准总部所在地外的同一城市,这还是第一次。
从产业链来看,人工智能产业主要有3个核心层:基础层、技术层及应用层。来自珠海市软件行业协会的统计信息显示,目前珠海人工智能企业大多分布于技术层及应用层。业务范围涵盖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智能终端等智能产业,以及智能工厂、“人工智能+”制造等应用服务领域。
采访中,多位本地企业家表达了对巨头入驻的期待。
“他们的选择,证明珠海的确是大湾区内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沃土。”珠海盈致 科技 有限公司是一家立志从事智能工厂改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经理原振雄告诉记者,当前珠海人工智能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新型产业人才短缺。
“特别是数字工程师、运营专家等需要丰富行业应用经验的人才,在本地很难找到。”原振雄说,此外,珠海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示范空间也需要提升,“需要让企业有更多的地方能落地、示范和应用。”
在他看来,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的进场,将带领珠海从IT时代来到数字技术时代,“随之而来,珠海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芯片等新兴领域的具有领先技术的企业都将迎来高速发展。而‘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又将从最底层推动所有行业的变革。”
无人船行业的领军者,珠海云洲智能董事长张云飞也认可这一说法。“华为、腾讯的落户,对本地企业是好事,希望能加速项目落地,为珠海带来相关产业的人才和科研机构、 科技 服务平台等资源。”张云飞说。
“腾讯、华为等巨头将人工智能相关基地落户珠海,必然会给珠海人工智能产业带来巨大的助力,不仅仅在于吸引和培养高端专业人才,也有利于形成全产业链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加快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集聚,逐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四维时代创始人兼CEO、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崔岩说。
智慧产业园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100家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与各行各业快速融合,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全新的产业浪潮。从全国范围来看,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以及西部川渝地区成为人工智能企业聚集地区。
2018年8月,广东省政府公布《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到2025年广东人工智能产业核心规模要突破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而到2030年,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要实现全链条重大突破,总体创新能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以此为依托,大湾区内各大城市都在加紧布局,抢占人工智能高地。
从目前进展来看,刚刚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的深圳,仍牢牢占据第一的位置。广州作为后起之秀,正奋起直追。珠海则有望成为全省人工智能产业第三城。
无人航运产业和智慧产业是广东省给珠海规划的两大集群发展方向。
《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珠海要重点建设无人船 科技 港及海上测试场,依托相关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等机构,打造无人航运产业集群;依托珠海智慧产业园,推进智慧展示中心、数据中心、技术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建国家级智慧产业示范园区。
前者的“头雁”正是云洲智能。张云飞告诉记者,目前,由云洲智能等单位发起建设的万山无人船测试场已经正式启用,云洲智能牵头打造的中国首个无人船研发测试和产业孵化基地——香山海洋 科技 港也即将投入使用。两大平台将发展成为我国海洋 科技 装备产业的人才、资源、技术集聚地,为行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近日,云洲智能还正式成为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的签约共建单位。“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产品支持,助力实验室成为面向 科技 前沿的海洋创新基础平台。”张云飞说。
位于珠海高新区的珠海智慧产业园,也正进入全面提速的发展阶段。
去年底,珠海智慧产业园入选成为广东省首批5个人工智能产业园区之一。其余入选园区,两个位于广州、1个位于深圳、1个位于惠州。
数据显示,珠海智慧产业园区内现有西山居、小米 科技 、英集芯半导体、四维时代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 科技 企业超过100家,已初步形成以人工智能算法设计—集成电路设计—智能硬件研发—智能终端制造的人工智能产业全链条发展格局,产业集聚度较高,产业纵向发展空间巨大。
而按照发展目标,该产业园拟用3年时间打造以人工智能应用为主导,集软件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交流于一体的国家级智慧产业示范园区。
■聚焦
第四届中德人工智能大会7月将在珠海召开
再过一个月,第四届中德人工智能大会即将在珠海召开。作为中德人工智能视觉领域最大的专家及企业交流盛会,届时将有超过1000名中德两国的从业者、投资人及爱好者齐聚珠海,交流研发最新成果,促进产业与资本对接。
中德人工智能大会是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的落地成果之一。2017年,四维时代与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正式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共同支持建设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去年11月15日,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加入欧洲图像算法联盟,成为这一人工智能视觉联盟中的唯一亚洲成员。
“研究院主要聚焦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技术转化及行业应用,目前在三维数字化的软硬件解决方案上均有突出表现。”四维时代创始人兼CEO、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崔岩博士介绍说。
软件方面,今年上半年,研究院为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制作的数字博物馆App测试版交付,受到馆方高度赞誉。据悉,该项目还作为“一带一路”技术输出的优秀案例入选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案例集。
硬件方面,2019年5月,研究院在德国柏林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专业八目3D相机四维看看Pro。该技术由中德两国人工智能视觉领域的专家共同研发,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150平方米空间的3D模型拍摄及生成,将3D模型生成效率提高了30倍。
促进中德两国人才交往,也是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组建的一大目的。
2019年至今,已有15名高级研究员及以上级别的人工智能视觉领域专家深度参与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协同研究项目。
此外,在去年举行的第三届中德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四维时代、鲲云 科技 、泽恩 科技 等国内十余家人工智能领域的高 科技 企业,联合组建了国内第一个AI行业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内部一直长期保持着联系,互相获知最新研发及应用进展,在相互交叉项目上商谈合作契机。”崔岩介绍,联盟企业还将相约参加第四届中德人工智能大会,现场展示最新技术成果,促成产业落地。成就任何一件事,最艰难,也是最有意思的阶段是“在路上”。物联网产业亦如是。不得不说,今日的物联网产业已经过了起跑阶段,如Gartner的技术成熟度曲线所述,物联网即将进入平稳增长期,即“在路上”的阶段。至于物联网产业的终点,资深的从业者都认为类似今天的互联网,产业链格局明朗,但是什么时候到来,我们无法准确预知,不过接下来的3-5年将直接决定物联网企业们谁能笑到终点。正如在物联网产业耕耘了7年的黑子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柴培熙所说,这几年或许也是最难走的阶段。
物联网最终的产业格局:
技术、设备和应用厂商分工明朗联动原素:根据Gartner的技术成熟度曲线来看,物联网产业迎来了平稳发展期。但是就我们看到的情况,经过一轮洗牌后,还活着的物联网企业,业务方向也还是处于调整期。你们作为一家置身其中的企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柴培熙:这一点你们接触的企业多,看的更加宏观。不过就我们黑子科技自身而言,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常遇到不得不做的业务。比如我的最终目的是10,但是1到9中的某些环节没有人做,找不到合作伙伴,所以我们只能自己做。这可能也是目前这个阶段大多数物联网企业遇到的情况。
总体来讲,像我们在物联网产业已经摸爬滚打了六七年的企业,基本上大家都能看到物联网最终可能就是像现在的互联网一样,提供技术的提供技术,做设备的做设备,做应用的做应用。但是从目前这个阶段,就是技术刚刚完备,设备智能化刚刚开始,到那个最终的目的地这一段路,怎么走,就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那个时候,其实是比较艰难的一个探索。
再说的深一点,黑子科技是希望能够打造一个物联网终端的应用商店,这么一个产品。在这个商店中,有各种各样的应用,比如音乐、社交、购物、游戏、办公、菜谱、人脸识别等等。用户希望在任何一个硬件设备中使用任何一个应用服务,都可以“开通”该应用(因为物联网时代,应用 *** 作系统都是运行在云端的,所以用户无需将应用下载到本地,只需开关即可)。比如用户喜欢在办公时听音乐,就可以在办公桌上开通相关的音乐应用;喜欢让冰箱自动买菜,就可以在冰箱上开通的相关买菜应用;希望让门锁具有人脸识别的功能,就在门锁上开通该功能,希望让猫眼有该功能,就在猫眼上开通该功能。
也就是说,我们认为成熟期的物联网,所有的应用不是设备自带的,而是可以即时开通和关闭的;设备具备基本的联网、数据采集和实时执行等功能,即“具备执行相关应用的能力”。比如用户希望在门锁上开通人脸识别的功能,门锁就必须有摄像头,并且有与云端交互的能力。如果这些不具备,用户再想也是枉然。同时,用户希望在冰箱上开通买菜的应用,冰箱起码要联网,能够把本地信息上传到云端。
但是,现实情况让我们无法一步到位,所以现在我们还在为功能硬件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因为功能硬件的智能化升级没有完成,我们就无法搭建“上层建筑”。
至于物联网最终的产业格局,其实就像你们之前有篇文章(从IoT到IoE,预示着怎样的物联网“产业路线图”?)中提到的那样,一定是技术厂商、设备厂商和应用服务厂商分工明朗的。
下一代巨鳄应该做的几个层面
联动原素:前一段时间马云在云栖大会上讲“电商将消失”。其实我们在今年初的一篇文章中就有过相关观点(从巨头围剿机智云看互联网老炮儿与物联网新秀的较量)。我们认为让电商消失的根本原因,是物联网带来的资源移位。比如互联网时代电商们掌握着渠道资源,掌握着人与物之间交互的通道,所以掌握了用户。物联网时代,物品本身改变了,从功能性产品变为智能化产品,改变之后的物品可以直接与人进行交互。而那些实现物品智能化改变的企业将成为新的资源拥有者。那个时候,即便出现新的电商,也与互联网时代的电商处于不同的形态。巨鳄们也将重新洗牌。你们的目标是做物联网时代的应用商店,目标也是奔着巨鳄去的,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柴培熙:说一下我个人观点。就以刚刚讲的物联网产业的最终格局来看,先抛开已经有巨鳄的领域,或者已经是巨鳄的企业不说,芯片层面肯定会出现一个或者几个,比如现在针对物联网的通信技术领域。
*** 作系统层面,一定会出现几个。物联网的 *** 作系统跟手机的不太一样,大家普遍认为,是有云端的 *** 作系统和本地的实时 *** 作系统共同构成的。就像前面所说的,应用不需要下载或删除,而是开通或关闭。现在这个层面有一二十家企业在竞争,最终谁会胜出,现在也难说。因为对于 *** 作系统来说,只要文档写的简单易懂,好用,就能够胜出。
应用商店层面,我们判定也会出现几个。现在有几家在做,不过都处于雏形期,遇到的问题就像刚刚说到的,目前的基础设施水平离它爆发的点还有很远。
数据服务层面,肯定会出现。这个就涉及到大数据交易了。这类企业的路应该说更长,因为目前的数据量太少了。能称得上大数据的恐怕只有电商的数据了,但是这些数据谁能拿的到呢?
硬件设备层面可能会出现一些洗牌,某些传统制造业企业可能会消失,一批新的企业会产生,所以制造业肯定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巨头。
同时,肯定会出现很多各种各样的应用,比如刚刚讲到的冰箱买菜;或许衣橱还可以购物了;床每天给冰箱反馈你的体重信息;你可以通过抽油烟机跟团队开会了等等。这些领域可能说出不了巨鳄,但是一些明星企业肯定会有的。
总体来讲,这个产业刚刚开始,机会很多,但是挑战也很多,尤其是接下来的三五年。比如我们的一些同行,明明他的目标是C,但是他发现C的必要条件A还没完成,如果直接做C,就会面临入不敷出,而做A就可能带来收益,所以就曲线救国,用A来养C,但是这种就很容易走偏。所以这也是我们黑子科技在发展中时刻警醒的地方。
以上物联传媒转载,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我认为是百度、阿里、腾讯三大IT互联网公司。
2015年12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楚新做客人民网传媒沙龙,为网友解读《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2014-2015)》报告。黄楚新在访谈中提出,“BAT”已经成为了媒体领域的巨头,在为其点赞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给媒体发展带来的风险。
黄楚新认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应该重新定义什么叫媒体?媒体就是把所传达的信息传达到每个人手中。而在新的媒体环境下,“BAT”这三家公司已经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领域当中,到达了每个用户。
“BAT”获取足够的资本以后,也在不断地向相关的领域扩展。比如说,阿里巴巴巨资入股第一财经,可能会各取所长,最后打造出财经领域的巨头。
扩展资料:
2006-2011年,BAT的优势逐渐明显,分别从搜索、电商、社交入手,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三驾马车,BAT的概念也由此而来。
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擂主BAT迎来挑战者,京东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京东与BAT进入全球互联网公司十强,市值也一直紧咬百度不放,奋力追赶的还有老大哥网易。截至美国时间5月20日收盘,百度、京东、网易的市值分别为411亿美元、400亿美元、330亿美元。
除了京东、网易,俗称小巨头的TMD(今日头条、美团点评、滴滴)、实现逆袭的小米及估值不断上涨的蚂蚁金服,都是业界眼中的“第四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黄楚新:"BAT"已成媒体领域巨头 点赞同时警惕风险
欧洲著名的工业企业:戴勒姆-奔驰汽车公司:欧洲最大的轿车制造商之一。除生产汽车外还生产坦克、舰艇和飞机引擎。大众汽车公司:德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也是欧洲主要的汽车制造商。西门子公司:德国最大的电气工业公司。也是世界最大的电气、电子生产制造商之一。巴斯夫公司:德国三大的化学工业公司之一。拜尔公司:德国三大的化学工业公司之一。通用电气-德律风根公司:德国电子、电气第二大公司。赫希斯特公司:德国三大的化学工业公司之一。蒂森公司:德国和欧洲最大的钢铁制造商。鲁尔煤炭公司:德国最大的采煤业巨头。曼内斯曼公司:德国第二大钢铁制造商。世界的主要钢铁制造商之一。工业复兴公司:意大利最大的国家持股公司。世界最大工业公司之一。菲亚特汽车公司:意大利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瑞典滚珠轴承公司:瑞典机械工业龙头。北欧最大的工业企业。瑞典塞柯刀具公司:世界上生产著名的硬质含金刀具的生产商。瑞典爱立信通信公司。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瑞士ABB电气集团。荷兰皇家壳牌集团。荷兰飞利浦电子公司。比利时ELECTLAVEL电力公司。比利时PETROFINA炼油公司。卢森堡阿尔贝德钢铁工业集团。法国埃尔夫阿奎坦公司。法国雷诺汽车公司。法国标志雪铁龙汽车集团。英国石油公司。欧洲空中客车公司。
▌ 数字化转型案例
◆德国汉高集团与阿里1688达成年度营销战略合作
1月26日消息,德国百年化工巨头汉高集团与阿里1688达成年度营销战略合作,成为首家与1688数字营销平台达成年度战略合作的化工企业。1688数字营销将基于线上线下全域营销产品矩阵,依靠生态化服务体系,为汉高提供行业化个性化的全年营销解决方案,通过增值服务权益、特色营销场景、服务培训支持、产品数据优势、1&N品牌及经销商联合营销工具等结合全方位赋能,助力汉高更好应对客户日益增长的数字化需求,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
◆联合利华与京东超市达成战略合作
日前,联合利华与京东超市达成战略合作,将在品类建设、营销共创、 科技 驱动、无界零售等方面开展合作。根据协议,2019年联合利华将在京东超市推出多个新品,打造京东专属产品线,京东超市将加速向联合利华开放“用户运营中心”工具使用,帮助双方加速精准营销。此外,联合利华将在2019年上半年落地协同仓等战略合作项目,加速双方全面协同项目落地。
◆房企碧桂园要转型高 科技 企业
1月21日碧桂园集团2019年度会议上,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表示,我们现在要朝着一个高 科技 企业去做,这是我们未来强大竞争力的源泉,未来我们的三个重点是:地产、农业、机器人。2018年以来,碧桂园不惜重金发力进军机器人、现代农业和新零售等风口领域,从建筑机器人到现代农业,碧桂园的新布局无不是围绕“房”和“地”进行。
◆海尔携手科思创共建数字化联合实验室
近日,全球大型家电品牌海尔与德国材料生产商科思创在青岛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依托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共建“海尔-科思创数字化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将致力于研发家电生产过程中与聚氨酯工艺相关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旨在为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树立新标杆。通过“海尔-科思创数字化联合实验室”,双方将在生产线数据获取、在线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和挖掘以及工艺流程优化等多个领域联合研发解决方案。
◆百丽国际去中心化推动数字化转型
近日,百丽国际执行董事李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百丽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是去中心化,将数字化工具的运用推到前端去。在李良看来,传统鞋业零售存在“数据割裂”的三大痛点:第一,底层数据是割裂的,商场数据无法及时反馈品牌和商家;第二,不同区域、不同渠道、不同门店的数据是割裂的,无法形成有效的“数据对齐”;第三,反应机制是割裂的,宏观数据和微观决策之间是割裂的,数据无法快速帮助一线销售人员回答问题,无法指导供应链及时调整。
◆中海油试水数字化转型
1月23日,中海油公布新一年的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2019年,中海油计划增加资本开支,而油气增储上产、数字化转型以及 探索 海上风电将是工作要点。中海油管理层表示,关于数字化以及智能化,基于此前积累的带昂勘探开发的资料完善数据库,对未来勘探研究、开发策略形成指导,同时也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上作业提供远程支持,通过智能油田以及云平台的建设, 探索 业务数字化创新。
▌人工智能
◆华中 科技 大学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
1月26日,华中 科技 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式成立,副省长陈安丽和华中 科技 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校长李元元共同揭牌。目前,华中 科技 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学术产量居国内第八位,成果质量居国内第六位。对标国家战略,服务湖北发展,华中 科技 大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原自动化学院为主体,健全机构,创新体制,成立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海龙大厦完成电子卖场转型升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海龙电子城也加快“改造升级”,开启转型之路。海龙大厦由以前的电子卖场转型升级为全国首家智能硬件创新中心,期间经历了疏解电子产品销售商户、回租回购小业主产权、加强产业升级调整,引入了地平线、旷视 科技 、硬蛋 科技 等在人工智能产业的领军企业,人工智能、孵化器等 科技 创新企业达到了90%以上,转型效果明显。
◆西安交大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1月21日,西安交通大学举行“人工智能学院”揭牌仪式。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顶尖青年学者,北京旷视 科技 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研究院院长孙剑被授予西安交大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职务。学院将充分发挥西安交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优势,形成高端人才积聚效应, 探索 智能产业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
▌物联网
◆康佳携手阿里在物联网时代突围
近日,由康佳互联网事业部主办的“易的N次方”2019康佳互联网战略发布会暨年度营销盛典上,阿里巴巴和康佳集团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阿里入股康佳集团旗下易平方和开开视界。2019年,康佳的互联网战略是发力“五大场景”,即在家庭场景、商旅场景、社区场景、景区场景和办公场景全面构建人与屏之间的“情景交融”。
◆华为5G重磅发布
1月24日,华为在北京举办5G发布会暨2019世界移动大会预沟通会,发布了全球首款5G基站核心芯片——华为天罡,致力打造极简5G,助推全球5G大规模快速部署。目前,华为已经获得30个5G商用合同,25,000多个5G基站已发往世界各地。同时,华为正式面向全球发布了5G多模终端芯片和基于该芯片的首款5G商用终端,带来首屈一指的高速连接体验,让万物互联的智慧世界与人们的生活更近了一步。
◆博世与雅观 科技 达成物联网战略合作协议
1月22日,博世安防通讯系统携手国内AIoT全屋智能前沿企业——杭州雅观 科技 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IoT物联网及相关领域结成长期、全面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全屋智能体验,推动全屋智能行业发展。根据协议,双方将就博世ZigBee智能无线红外人体移动传感器以及博世ZigBee智能无线多功能传感器,接入雅观 科技 全屋智能解决方案进行合作。
◆菜鸟网络启用首个物联网机器人分拨中心
1月22日,菜鸟网络宣布,全国首个物联网机器人分拨中心在南京启用。机器人通过在分拨中心内移动,去往南京60多个配送网点的包裹按序分类,方便快递员配送。菜鸟柔性自动化工程师钟翔介绍,这一系统以 IoT 技术为核心,应用计算机视觉、多智能体机器人调度技术,实现了大件包裹在整个分拨中心内的全程可控、智能识别以及快速分拨。
▌区块链
◆腾讯与贵阳将在云计算、AI 和区块链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1月26日,腾讯与贵阳市人民政府今天签署了深化合作协议,两方将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智贵阳”。腾讯将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和经验。腾讯云还同步为“数智贵阳”提供底层区块链技术,打造贵阳“网络身份链凭证中心”,建成后将实现一经上链,在个人、企业授权的情况下处处使用,快速验证。
◆中信银行落地山东首笔区块链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
近日,中信银行济南分行成功为客户办理了辖内首笔区块链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成为省内首家开展区块链福费廷业务的银行。2018年9月,中信银行与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合力开发了区块链福费廷交易平台。该平台通过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能有效解决了传统银行间资产交易存在的诸多弊端,可极大地提高交易效率,提升银行间资产交易的安全性,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日本每日新闻社成立区块链实验室
1月22日,区块链风投公司Gaudiy与日本每日新闻社开始共同研究区块链技术及其开发。每日新闻社推出“每日新闻 Blockchain Lab”(简称MBL),以研究和开发区块链在服务及新闻业的应用。MBL的目标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信息的信任基础,为新闻的健全发展和公正做贡献。
▌大数据
◆山东省文化和 旅游 大数据研究中心成立
近日,山东省文化和 旅游 厅与济南大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济南大学举行,“山东省文化和 旅游 大数据研究中心”揭牌。双方在协议中约定,将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务实重效、共同发展的原则,就建设山东省文化和 旅游 大数据研究中心和山东文化 旅游 研究等事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山东文旅融合大发展。
◆河南启动首个大数据信用融资服务平台
1月22日消息,在日前举办的河南省2019年重大项目银企对接会上,河南启动全省首个大数据信用融资服务平台——“信豫融”。该平台通过与工商、税务、不动产登记、海关、司法、环保、医保、社保等涉企经营和监管的信用信息实现实时共享,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金融机构、企业提供一站式信用大数据服务。
◆首个融媒体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落户中国人民大学
1月22日,首个融媒体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挂牌仪式,成为国内首个以打造产学研相结合为特色的融媒体与大数据合作交流平台。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曾繁文表示,该研究中心首先要下大力气做好智库建设,成为融媒体发展和舆情大数据建设的核心智库。其次,整合资源做融媒体建设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同时,强化研究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为更多的地方政府和县域融媒体发展服务。
▌云计算
◆IDC公布中国云计算厂商份额数据
1月21日消息,市场研究机构IDC公布了2018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厂商市场份额数据。数据显示,阿里云、腾讯云和中国电信分列前三,分别是43%、112%和74%。阿里云的市场份额达到了第二名到第九名市场份额的总和,占据了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半壁江山,这也是阿里云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市场第一年。
◆启明星辰增资易捷思达,布局云计算
近日,启明星辰发布公告,为加强在信息安全方向布局的发展战略,决定由全资子公司向易捷思达增资5000万元。易捷思达成立于2014 年2月,由IBM中国研发中心OpenStack 核心研发团队创建,为企业级客户提供云计算产品与服务。启明星辰增资易捷思达,一方面,将利用易捷思达在云方面的积累,结合公司自身安全的能力,大力实践云安全;另一方面,公司提出的安全独立运营、安全技术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化战略与云计算密不可分。
▌网络安全
◆爱尔兰调查Twitter数据泄露事件
1月26日消息,爱尔兰正在对Twitter的数据泄露事件发起调查。此前该机构收到Twitter的通知,称这家社交媒体网络发生了数据泄露事件。欧洲《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第33条规定,如果发生个人数据泄露事件,相关公司必须在了解情况后的72小时内上报监管方,并明确规定了要提交的资料数据和类型。违反隐私法可能会被处以最高达全球营收4%或2000万欧元的处罚,具体以数额更高者为准,而此前的罚款仅有数十万欧元。
◆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正式揭牌
1月21日,网络安全产业园入园企业座谈会在京举行, 在座谈会上,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正式揭牌,包括360企业安全集团在内的10家网络安全企业签约入驻。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的目标是将北京市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网络安全产业集聚中心。预计,到2020年,产业园区内企业收入规模达到1000亿元;到2025年,将依托产业园区建成我国网络安全产业“五个基地”。
进入11月份,IOTA市值暴涨了8倍多,一跃进入数字货币排行榜前四,成功击败老牌数字货币瑞波币。IOTA主要服务于物联网,炒作的点也是物联网,而物联网在近两年也是比较火的概念,因此IOTA价格暴涨也在情理之中。但作为老牌数字货币ETC也已经开始试水物联网领域,把物联网作为一个突破口。那么,作为物联网领域的两个巨头谁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下面就让我们简单的做一个对比。
ETC是以太坊原链的内置加密数字货币,系统已长时间稳定运行。其核心开发团队有具有丰富区块链开发经验的技术专家组成,其技术方案的决策、实施,民主而又科学。IOTA使用的技术类似于雷电网络和闪电网络,闪电网络技术本身是一种比较前卫的技术。比特币core开发组最早提出使用闪电网络技术解决比特币扩容的问题,但一直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未付诸实施,社区也普遍认为这种技术缺乏实践的检验,在稳定性上有待检验。
ETC所使用的密码学理论与原理,在之前也在其他IT领域广泛应用,久经验证和优化。是成熟、安全、可靠、高效的信息技术。IOTA在二进制的硬件设备上使用平衡三元式(由三位数字表示的数值系统),这导致系统设计过于复杂,从而导致计算效率的降低。这种设计的另外一个严重问题是,必须重新设计密码学哈希算法,这给安全性带来了严重隐患。简单来讲就是,这种技术目前还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太过于前卫,不具备实际应用的价值。
ETC的发行完全去中心化,币价不易被 *** 控,并且即将实施新的货币政策,将从制度上保证ETC的发行量上限,使之成为紧缩型数字货币,从而保证其价值储存属性。IOTA是一个2014年的ICO项目,一直以来都是不瘟不火的。IOTA大量的代币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价格容易被 *** 纵,这也是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价格上涨8倍的原因之一。这种中心化的趋势对社区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IOTA不需要挖矿,没有交易费,每个参与者都为网络提供算力,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这对IOTA网络的稳定是极其不利的。
IOTA使用的是Tangle技术,这种技术不是真正的区块链,只是为了解决区块链扩展问题,区块链只是IOTA的一个幌子。所以IOTA作为一种技术可以在物联网中进行使用,但却不能作为一种数字货币进行使用。
相比IOTA对新技术、新概念、新理论的盲目追逐,ETC则每一步走的都很稳,一步一个台阶,更热衷于成熟稳定的技术,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不断进行创新。物联网领域也是ETC一个最大应用场景,ETC开发团队已经开始着手物联网友好虚拟机的开发,使其变得具有普世性、独立性和高效性。
另外,为了更好的使用物联网应用,ETC社区已经达成了共识,制定了跨链 *** 作功能的开发计划。针对物联网领域不断剧增的交易数据,设计出了分片技术和侧链技术,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ETCDEV团队努力的目标是让ETC区块链成为稳定易用的技术。宁可开发进度放慢也不会做一些冒进的实验防止未来出现无法挽回的错误造成用户的损失。
总之,ETC更像是一种稳定易用的技术,IOTA则更像是一种冒进的实验。技术大规模的应用最重要的是稳定易用而不是盲目的追究新概念、新技术。因此,ETC具有IOTA无法比拟的普世性,在物联网领域具有更强的应用支撑能力。
上一家诞生于硅谷、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公司是谁?
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硅星人脑中的搜索雷达似乎游走了很久,最后才缓缓挤出几家“老公司”:“Airbnb?Uber?Zoom?……”
被誉为全球创新之源的硅谷,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似乎每隔十年都会诞生出一批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的创新型公司:70-80年代的微软、英特尔、苹果,90年代的谷歌、亚马逊、雅虎,20世纪初的Facebook、特斯拉,2010年前后的Airbnb、Uber等。
而如今,时间的指针已经来到2021年,按照硅谷创新的规律,此时已然应该有一些全新的、有颠覆力的公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了。然而,当我们谈论硅谷创新时,似乎仍然只能将目光聚焦在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诞生的那一批公司身上。 见诸报端最多的还是苹果、微软、Facebook(现在的Meta)、亚马逊等巨头。如Clubhouse等一些好不容易出现的新公司、新模式也总是昙花一现,难以登上世界级的创新舞台。
那么,是谁给硅谷的创新按下了暂停键,又是什么阻碍了硅谷新巨头诞生的步伐?此次,我们试图去找寻这背后的答案。
回看5、6年前的硅谷,一边是初创公司的鼎盛,另一边则是大公司攻城略地式的扩张。Uber、Airbnb、Pinterest等一批公司如日中天,爆炸性融资新闻一个接一个:Pinterest成立5年估值超116亿,Airbnb成立5年估值超过250亿,Uber单轮融资35亿、成立5年估值破600亿,Lyft半年内连融两轮总额近20亿、成立3年估值破50亿……
大家都忙碌地奔波在各个公司的发布会会场和各个孵化器路演,甚至彻夜蹲守在某家公司的门口,生怕一不小心就错过了明日之星或者什么大新闻。
然而,就在那一波繁荣之后,硅谷创业氛围似乎就开始冷了下来。根据Pitchbook的统计,2015 年到2017年两年间,硅谷地区种子阶段融资数量下降了约40%,季均融资笔数从2015年1500笔下降到2017年的900笔,而这样的下降趋势一直持续至今。 虽然2020年美国整体的风险投资规模仍创下新高,但硅谷地区的占比却明显降低,2021年甚至有可能降低至20%以下。
也就是说,资金开始从硅谷逐渐流向美国的其他地区。
这种创业领域热度下降趋势,也从硅谷新增创业公司的数量变化中明显显现。
根据Silicon Valley Indicators网站对硅谷新增初创公司的统计,从2000年开始,整个硅谷地区迎来了约长达15年的创业繁盛期,每年新增创业公司的数量节节攀升,并在2012-2015年前后达到高峰。而就在此后,创业公司数量开始急剧下滑并延续至今,最近两年新增创业公司数量更是重新回到了2000年的水平线下。
盘点近几年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硅谷公司,从共享单车到外卖送餐、从移动支付到短视频直播,都是吸收来自中国等硅谷以外地区的模式,再进行本土化的转化和复制。在Crunchbase实时更新的全球独角兽榜单中,截至2021年11月,在榜单上的估值前20名的公司中,总部位于硅谷的只有Stripe、Instacart、Databricks、Chime这4家企业,还有3家位于美国其他城市,其余13家则分别来自中国、印度以及欧洲。
而如果我们回看2015年,当年独角兽榜单前10名中硅谷公司就霸占了6名。 而这6名都是谁呢?Uber、Airbnb、Palantir、Snapchat、Pinterest、Dropbox。它们创新模式无不在此后几年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各国掀起模仿Uber、Airbnb的热潮、Snap阅后即焚席卷年轻群体,Pinterest的瀑布流生活分享开辟出全新的社交战场……
最近几年,再鲜有初创公司能复制Uber、Airbnb等爆发式融资和估值成长路径,大公司的烧钱和扩张也越来越循序渐进甚至有迹可循。 从2000年到2015年,经历了活力四射、斗志昂扬的15年后,现在的硅谷,仿若是从一个活力四射的青年慢慢地步入了中年——更稳定,却也少了些激情。 我们不禁想问,硅谷的创新活力究竟因何而消减?
如今当我们谈论 科技 与创新时,一定绕不开的是那几家掌握着 科技 话语权的 科技 巨头们。
二十年来,以苹果、亚马逊、谷歌、Facebook、微软为代表的头部 科技 公司,出手收购了硅谷以及整个美国地区数百家中小型创业公司。 它们都遵循了类似的模式——先收购原本业务内的公司巩固自己的主导地位,然后长出触角,在新领域进行收购以增加收入来源和包抄竞争对手。
近日,《华盛顿邮报》对苹果、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四家 科技 巨头的收购史做了一次较为全面的统计,为我们直观地展现了近二十年来巨头们在 科技 领域压制性的扩张。
苹果从1988年第一次收购至今共完成了在消费硬件主业务线上27次收购,其他业务领域96次收购。其中包括收购Siri将其开发成语音助手,收购Beats拓展出Apple Music进而与Spotify竞争,收购 健康 监测公司Gliimpse布局 健康 业务等。
亚马逊从1998年第一次收购至今,在图书、电子商务领域内完成了40次收购,在其他业务领域完成了71次收购。包括从2012年开始收购Peritor、ClusterK等一系列云计算公司开启公司第二业务增长极,在2017年以137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Whole Foods布局线下零售行业,2018年连续收购Echo、Blink、Eero等物联网潜力企业,大举进军智能家居。
最近两年,亚马逊还将触角伸向了媒体和 游戏 (收购米高梅、Umbra 3D、Wondery)、 健康 (收购Health Navigator)和自动驾驶领域(收购Zoox),业务几乎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谷歌的收购史则更为庞大。 迄今为止,谷歌已经完成了原搜索、地图、广告业务内的81次收购,以及在其他领域187次的收购。而 在巩固搜索引擎霸主地位之后,谷歌每一次华丽蜕变似乎都跟收购相关。
比如,为了在办公工具领域与微软竞争,谷歌收购了Writerly和Tonic Systems,蜕变成为了Google Docs和Google Slides,逐渐建构起了谷歌的在线办公生态。为了抢占视频广告领域市场,谷歌在2007年以16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YouTube。为了给自家硬件产品保驾护航,在2011年以123亿美元的高价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之后,更是大肆布局人工智能、云计算 健康 、以及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收购了包括Deepmind、Fitbit、North等大量知名独角兽。
社交巨头Facebook如果单从收购数量上来看可能比不上几位老大哥,但多次出手都是大手笔。先是2011年用10亿美元收购仅有13名员工的Instagram,接着在2013年以16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WhatsApp,从而搭建起社交王国的三驾马车,登上全球社交之王的宝座。
此后,Facebook将触角伸向硬件与虚拟现实领域,以 2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Oculus,并开始大量收购元宇宙概念相关的中小型公司。上月,Facebook正式改名Meta,全面转型元宇宙,试图率先抢占虚拟时代的市场份额。
回看这些巨头的收购史,他们大多数收购的都是拥有专利或巨大增长潜力的中小型初创企业,其中也不乏很多曾在独角兽榜单上的“明日之星”。 在 科技 巨头们抛出的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收购额下,很少有创业公司能抵御住诱惑选择拒绝。
即便是有些公司勇敢拒绝了,也很难逃脱被巨头包抄的压力。比如Snapchat曾经拒绝了Facebook 30亿美金收购提案,但Facebook很快就推出了模仿Snapchat阅后即焚功能,还在Instagram上推出了几乎照抄Snap的Stories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给Snap的业务拓展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此外, 科技 巨头们的巨大体量赋予了它们无与伦比的抗风险能力,并靠着“钞能力”挖走了大量的人才。 据统计,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硅谷地区大量中小型企业倒闭,但大型 科技 公司们的效益不降反升,体量最大的前15名 科技 公司 在2020 创收 135 万亿美元,在全球 GDP 中排名第 15 位。而在硅谷和旧金山的619万个 科技 工作岗位,有38% 都受雇于15家最大的 科技 公司。
针对 科技 巨头这种依靠优势建立壁垒、阻挠创新的做法,近几年来美国的监管机构也有所察觉并采取了行动,遏制 科技 巨头的垄断行为成为美国两党的共识。
从2019年开始,美国国会和司法部便开启了对 科技 巨头的反垄断调查。2020年10月,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发布了长达450页的《数字市场竞争状况调查报告》,通过多方举证展现了 科技 巨头们对行业良性竞争和 科技 创新的阻碍。今年6月,美国国会众议院公布了五项以草案形式存在的法案,如果最后通过的话, 科技 巨头们的未来的收购将十分困难,并且可能面临业务拆分。
然而,尽管正处于反垄断的风口浪尖,巨头们的收购步伐也丝毫没有放缓。今年年初以来, 科技 公司在收购价值不到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的数量再次创下纪录,比 2000 年的同期水平高出约 40%。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调查人员表示, 大型 科技 公司的连续收购是一种“吃豆人战略”,独立来看,每一次收购似乎都没有产生重大影响,但数百次较小收购所产生的集体效应将导致巨头垄断。
巨头不断将触角向上下游延伸,打造生态的同时也竖起高墙,留给创业者的空间越来越小。
在 科技 巨头垄断的另一面,还有硅谷创业者的消减。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任何创新模式的发生,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思维创新。然而, 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富有地区的硅谷,创新力量却伴随着财富的增长而逐渐流失。
“车库文化”曾被认为是硅谷精神的缩影,惠普、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等一代又一代的顶尖 科技 公司从车库里诞生并走向世界。今天,坐落在Palo Alto安迪生大道上的惠普车库被官方认证为“硅谷的诞生地”,吸引着万千创业者、 科技 从业者到此朝圣。
“车库文化”代表了创业者们在那个没钱、没资源、没员工的年代,因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在强大的内生动力驱动下去创造和创新、努力拼搏的精神。比如,当年的Bill Hewlett和Dave Packard用仅有的538美元自行研制并组装了惠普第一个电子振荡器,乔布斯东拼西凑了1300美元做出了第一台苹果电脑。
而今天的硅谷, 科技 公司员工的平均年薪中位数已经超过12万美元,公司的福利待遇足也以让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一边是唾手可得的财富和安逸人生,一边是充满不确定性、九死一生的创业场,如果是你,你会作何选择?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今的创业者想要在硅谷创业,显然需要比过去有更大的勇气和魄力。不仅要敢于拒绝高薪的诱惑,还要在巨头的版图之下去努力找寻生存空空间。一穷二白的车库时代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激流涌动的资本角逐。
除此之外,硅谷节节攀升的创业成本也让很多创业者们望而却步。 近二十年来,硅谷 科技 的繁荣催生了巨额的财富,但同时也让硅谷迅速成为了全世界“最贵”的地区之一。上个月Joint Venture刚结束一项对硅谷人才吸引力的调查,其中, 有71% 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硅谷的生活质量比五年前更差,有56%的人表示考虑会在未来几年内离开硅谷。高昂的生活成本成为了主要推动因素。
对于创业者来说,员工的工资、场地租金、运营成本成为了在硅谷创业绕不开的问题。想要车库创业,首先得有钱买得起一个车库吧?但如今,硅谷地区的房价中位数已经来到了140万美元,对于那些刚毕业、拥有最多创业想法的年轻创业者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天文数字。
即便是苹果、亚马逊、微软等这样不差钱的巨头们,近几年来也在硅谷飞升的运营成本下,将新增办公室和招聘重心放在了成本更低的地区。
如今,创业者想要在硅谷的创业修罗场上生存,除了一个卓越的创业想法之外,资金、人脉成为了最重要的武器。过去靠自己单q匹马杀出一条血路的成功道路再难易复制,他们需要奔波在各个路演和投资人中间,让创业这件事变得复杂了许多。
从以上种种中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无论是从 科技 大环境还是创业者本身来说,硅谷的创业生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即便如此, 不可否认的是,硅谷目前还仍然是世界 科技 的中心,聚集了最多的 科技 企业、最顶尖的风投机构和最优秀的人才。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 科技 的更迭也需要时间的的沉淀。近些年来的硅谷也并非没有优秀的创业公司出现,只是它们中的很多从大众熟知的消费端转向了看不见的企业端,也有很多在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中提前布局,等待着技术奇点的到来。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逐步走向规范,我们也期待着,很快能看到下一个硅谷超级巨星的出现。
参考链接:
1 >物联网时代的先驱者当然是海尔了。海尔一直以来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倡导与用户“交互”。比如统帅,为了更好的了解年轻人的新需求,会深入到大学校园中和年轻人进行沟通交流,收集用户建议和设计,从而创造出最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海尔平台上的创业小微雷神创业之初就源于与用户的交互,更是提出了“无交互,不雷神”,将于用户交互进行到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