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范围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已经正式启动,我国的碳市场建设已逐步从试点先行,过渡到全国统一市场。这也就意味着,在以后,排放权是要买的。
不仅如此,再加上煤炭涨价与电力市场化的到来,以后的电价必定会经历一段长期的上涨,这对企业来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成本上升。排放权与电价上升,这些问题只能靠新能源来解决,而新能源要跟储能系统搭配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一些大型或者说高耗能企业来说,如果没有自己的节能减排方案与能源供给那就意味着未来要受制于人,带来的不仅是成本的上升,企业自身的话语权也会下降。
那么企业应该怎样应对呢?其实说白了无非还是开源与节流两反面。开源的主要方向无疑是新能源,利用新能源减少的排放可以和产生的排放中和掉。而且在以后电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新能源发电也是一种非常经济的选择。
至于节流,除了企业日常要注重环保之外,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能源才是关键,这个时候就需要储能系统来进行赋能了。
乐驾智慧能源是专注于新能源电力、锂电池应用、储能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改变新能源电力和新能源出行行业。
乐驾智慧储能系统可以把企业市电需求、新能源发电、生产负载、充电桩等组成的企业微电网通过数字化形式展现出来,降低对电网需求和电费支出,使之适应能耗双控政策,大大保障企业正常生产。
对于储能供电的稳定性,乐驾自研的智慧储能系统,具有平滑过渡、削峰填谷、调频调压等功能。可以减少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给电网和用户带来的冲击;通过谷价时段充电,峰价时段放电可以减少用户的电费支出;在大电网断电时,能够孤岛运行,确保对用户不间断供电,微电网运行。对供电稳定性要求较高的企业大可不必担心。希望增开碳储科学与工程、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行星科学、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氢能科学与工程、可持续能源等专业。
一、一方面,这些新专业主要源于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专业,是北航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发展目标,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贯彻落实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针的重要举措。重庆大学新增的“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应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目标培养的的高端人才需求而设置的。
二、另一方面,新专业的设置体现了鲜明的学科交叉特点。新增专业中工科门类仍然较多,体现了新工科鲜明的学科交叉融合的特性。受新文科发展的带动,传统文科专业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并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有兴起之势。如,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数字经济、跨境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网络与新媒体都是典型的新文科专业。
三、如何选报新增专业?
1、以个人兴趣为基础。
考生家长一定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因素,了解新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未来就业岗位和职业发展等问题。这一点对于选择国家新增专业的考生尤为重要。经过充分了解,如果某专业是你的兴趣所在,所开设的课程又是你的特长,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气质性格比较符合,那么不妨把它列入可选专业的范畴。
2、选报时参考相关专业。
新增专业没有往年数据做参考,家长们难免产生焦虑,很难把握录取分数范围。怎么办呢?建议大家找到该校与新增专业相近的专业或学科类,然后查看这些专业往年的录取平均分作为参考。如果没有相近专业,那么可以参考院校整体专业录取平均分,这样报考才能提高录取几率。
3、选择有相关强势专业的院校。
一般来说,很多新增专业都是从原有优势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对应,所以开设专业的学校是很有实力的。很多新专业是交叉学科,可以尽量选择那些在专业领域内有学科特色和优势的院校。以物联网为例,和物联网联系比较紧密的有计算机和通讯专业,报考时就可以找计算机专业或者通讯专业实力强的学校。
四、一方面新专业相对来说可能是个低分捡漏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新专业的发展需要时间,可能毕业后这个行业依然没有成熟的市场,找工作会存在尴尬的境地。但既然国家开设了这个专业,说明未来国家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从社会大环境看未来都是很有发展潜力的,这需要我们家长带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哦。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要求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并提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节点,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要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作为钢铁行业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手段,氢冶金技术已经成为绿色低碳发展钢铁冶炼的重要抓手。
新技术助力低碳排放
钢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三个过程:一是将铁矿石还原成生铁;二是将生铁进一步脱碳制成粗钢;三是将粗钢加工成型获得钢材产品。其中,第一步的还原过程中产生了占整个钢铁生产过程高达90%的碳排放量。因此,降低还原过程的碳排放,对于钢铁行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氢冶金技术中,将原本完全依靠碳还原的炼铁工艺,采用氢气替代碳作为还原剂,从而大大降低了碳还原剂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
按照制氢生产、炼钢利用和减碳支持三个方面来讲,氢冶金技术的重点是制氢生产技术。制氢过程是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的转化,考虑到实际生产和应用环节,其还涵盖了氢能储存、氢能运输设备和技术。国内外钢铁企业都开展了煤基法、气基法、电解法、核能制氢等多种制氢方式的研究开发。相比而言,我国钢铁企业并不落后。目前,电解水制氢的工艺尚不完善,专利申请较少,也未形成保护壁垒,而电解水所带来的污染最小,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作用最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瑞典钢铁公司、德国西门子奥钢联、意大利特诺恩集团、美国米德雷克斯技术公司等多家欧美企业,都开展了电解制氢的绿氢项目。结合我国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看,国内的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已经初具规模,国内钢铁企业也完全具备开展“零排放发电+电能制氢”的绿氢项目的能力。
在炼钢利用方面,也就是在使用氢气还原铁的生产阶段,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提高氢气还原效率和炼铁炼钢生产率,从而达到进一步节能减排的效果。在目前的原材料体系和工艺条件下,各钢铁企业都尝试了不同的混合气、气煤混合等还原剂成分组合,以及调整控制还原工艺的参数,来实现还原铁效果的突破。前景最为明朗的是,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已经成为氢冶金相关技术领域的确定性研发方向和发展机会,由于我国钢铁产业链较为完善,“三废”资源回收利用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和相关政策支持,使得钢铁企业能够在氢冶金工艺中利用二次资源提高生产线的综合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通过对废气、废水、废料的循环利用,不仅能够实现节能减排,也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毛利率。并且,随着产业链核心部件的系统升级,以及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钢铁企业应把握信息技术在氢冶金相关技术领域的应用机遇,利用新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方法合理调配氢气用量,提高还原反应效率,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产率和产品质量。
在减碳支持方面,随着碳中和目标的逐步落实,除了制氢生产和炼钢工艺的研发投入,钢铁企业还需要对相关支持设备和配套技术进行改进,保障氢气生产、使用、储存的安全性,淘汰落后产能的生产线,优化企业资源调配。由于国家层面对高能耗低附加值的钢产品将进行常态化产量压减,势必刺激钢材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同时,由于碳排放已经逐步成为钢铁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企业应当积极利用发展趋势,大力开展技术研发,拓展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价值利用空间和融资渠道,利用碳排放权交易开展兼并重组,促进企业的整体低碳转型,提高行业竞争力。
“头部企业”注重“氢”专利
企业研发投入在形成无形资产之前,所产生的费用均作为研发费用在年报报表中列报,当研发项目满足了无形资产确认条件,将被计入报表的无形资产项目,因此,可以从钢铁企业的研发费用和无形资产列报情况以及氢冶金技术研发能力和进展作出比较。下表中列出了部分国内钢铁企业上市公司的部分经营数据和专利申请情况,其中专利申请量是以2001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的公开数据为基础,考虑到部分公司的2020年年报尚未公布以及2020年的疫情影响,表中的研发费用和无形资产以2019年年报数据为基础。
隶属于宝武集团的宝钢股份由于其在业内的绝对实力,其具备了远超过其他公司的无形资产和研发实力,也拥有着最多的氢冶金专利申请量。河钢集团是研发费用与无形资产比例最高的钢铁企业,尽管其目前的专利申请量并不突出,但结合媒体报道的其与意大利特诺恩集团的氢冶金合作项目,以及其与中科院、钢铁研究总院、东北大学组建的氢能技术与产业创新中心等,可以预期,河钢集团将围绕低碳发展和氢能源开发与利用进行一系列工艺变革和产业链布局。
最希望增开的专业如下:
一、应用经济学专业
截至2019年12月,教育部批准我国的24所高校新开设应用经济学专业。这表明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经济学人才,是变得更加迫切。应用经济学更讲究培养学生的实际 *** 作能力,也就是对经济现象具体分析的能力。这个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是适合打好相关的经济学基础,在研究生阶段,选择相关的研究领域,在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学习,将来毕业之后,就能够成为高素质的经济分析人才,也是很符合市场的需要。
二、网络空间安全专业
网络空间安全已经成为互联网的热门词汇,也是国家以及企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维护国家网络空间的安全,保护企业的信息安全,防止被外国的黑客势力攻击,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以目前教育部都是提倡有实力的工科类高校开设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所以在2019年我国就有21所高校开设这个专业,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都被学生认为是冷门专业,往年报考的学生人数是非常的少。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最近我国一共有39所高校新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专业,而且还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觉得主要与教育部前段时间发布的文件有关,为了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育部要求各地的中小学都要配备相应的思想品德教师。所以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中小学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师需求数量大幅的增加,所以会促进这个专业的就业。
四、集成电路应用技术专业
我国已经把半导体行业的发展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所以在未来的十年里面,教育部都为侧重培养类似的技术人才。所以目前在211高校里面,拥有相应实力的学校都是可以开设集成电路应用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微电子制造和封装测试工艺维护管理、集成电路辅助逻辑设计、版图设计和系统应用等方面的人才。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的好,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也是偏向多元化。
五、跨境电子商务专业
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而且已经逐渐走向国际化,许多的电商平台都已经拥有国际业务。因此,为了适应我国电商平台的全球化,培养更多的跨境电商人才。许多高校现在都是转变专业设置的思路,重新开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更有专业素养的电子商务学生。当然,这个专业对英语的要求是非常的高,可能就让很多人学生望而却步。
六、高铁综合维修技术专业
高铁综合维修技术专业主要是在专科院校里面开设,目前教育部也是重点支持专科院校与相关的铁路部门合作,联合培养高铁技术型人才。随着我国高铁网络的逐渐完善,高铁路线的不断增多,如何维护高铁以及其线路的安全,就成为现在需要关心的问题。所以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将来的发展前景会很好,也会成为各个铁路公司签约的主要对象。
在疫情长期化、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动荡加剧的大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德勤通过全球范围的城市调研和观察,总结形成了2030年城市的十二个发展趋势。针对这些趋势,我们也分析了目前中国各城市正在推行的发展计划,发现中国城市在低碳智能出行、以人工智能实现城市运营自动化、利用人工智能实施监控和警务预测等领域的渗透率已趋于全球领先水平,而在循环经济与本地生产、15分钟城市、网络安全与隐私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认为打造城市绿色生态、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社区配套便利度、提供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的城市服务会是未来贯穿中国城市发展的核心议题。
打造城市绿色生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加快打造绿色生态是未来最重要和亟需的城市建设重点。未来,市民对物质文化需求日益提升的同时,对城市环境保护、生态宜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市民越来越需要敏捷、智能的城市服务,智慧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成为当下中国大部分城市的长期发展议题。
提升社区配套便利度——城市规划会更倾向于以社区为单位合理配置公共服务和生产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生活圈”,提升居民 健康 卫生服务、文化交流、生活服务的便利度,从源头上减少职住不平衡、钟摆式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
提供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的城市服务——积极主动照顾不同文化背景、性别、年龄的居民以及他们的家人的生活和发展,兼顾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和老龄群体的关爱需求,创造“人人共有的城市(Cities for all)”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流。
展望2030年,中国城市正在以更优质的软硬件供给来满足市民方方面面的需求,以更科学、精细、人性化的治理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中国城市正在持续努力,向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宏伟目标迈进。
施能自 博士
德勤中国副主席中国政府及公共服务行业领导合伙人
报告正文如下:
本份文档来自德勤,由产业报告推荐阅读,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涉及到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或做相关处理。
节能环保产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节能环保产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中国石油(601857)、中国石化(600028)、格林美(002340)、北控水务(0371HK)、首创环保(600008)、洪城环境(600461)、绿城水务(601368)、碧水源(300070)、节能国祯(300388)、博天环境(603603)等。
本文核心数据:节能环保行业产业链全景梳理;节能环保行业产业园区分布;节能环保行业投资动向
节能环保产业产业链全景梳理:产业链庞大,产业环节众多
能环保产业产业链庞大,产业环节众多,包含四大子产业,即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节能产品与服务等,其产业链长度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在碳中和、碳达峰大目标的引领下,节能环保产业将对经济增长起到进一步拉动作用。
节能环保产业产业链上游主要是包括钢铁、电子、有色金属、塑料等在内的原材料供应商,这些行业为节能环保产品的生产及工程实施提供原材料,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节能环保产业的成本,进而对细分行业的利润产生影响。
节能环保产业产业链下游主要包括电力、钢铁、建筑、化工、机械制造、市政建设行业。工业部分和政府部门是节能环保的重要需求方。
节能环保产业产业链区域热力地图:广东省分布最集中
从我国节能环保产业链企业区域分布来看,节能环保产业产业链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从北向南依次有河北、山东、江苏、广东等省份,其中广东省企业数量最多。
从代表性企业分布情况来看,北京、广东、上海等地代表性企业较多,其中北京代表性企业有中国节能、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招商局集团、长航集团、博天环境、久安建设、东方雨虹等。
节能环保产业产业园区分布图: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目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业园区共有46个,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南、浙江、上海、河北、四川和广西。
节能环保产业代表性企业最新投资动向
2021年以来,节能环保产业代表性企业的投资动向主要包括投资扩产、收购公司布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业务、投资设立新公司等。节能环保产业代表性企业最新投资动向如下: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节能环保行业产业链全景解析与招商策略建议深度研究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